高考必看:材料作文破译话题三步法_1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备考: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

高三语文备考: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

高考语文备考之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直是学生最害怕、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

学生害怕审偏题,教师害怕讲不清。

但新材料作文又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复习时必须要突破这道难关。

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命题材料的内涵,厘清材料涉及的角度与相互关系,抓住材料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就能快速审准题、写好文。

第一步:审读材料内容,快速把握材料的要旨。

新材料作文快速审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快速阅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从三个方面快速切入:1.以“谁?———做什么?”思考材料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作文的立意点。

如下面例1,“谁?”———人们;“做什么?”———葡萄的几种吃法。

2.抓住材料中能高度概括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语。

3.把握材料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精准把握材料的要旨。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串葡萄有很多种吃法:有人先吃好的,再吃坏的;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有人好的坏的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有人把葡萄榨成葡萄汁;有人把葡萄酿成葡萄酒;有人把葡萄晒成葡萄干……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材料主要是谈吃葡萄或处理葡萄的几种不同方法,而这也正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几种不同态度和行为,而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表现及结局。

先甜后苦或先苦后甜,吃坏的留好的或吃好的留坏的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具体体现。

1.最佳立意:①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培养优良个性(从不同的吃法可以看出来);②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同,结果殊异(吃法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③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决定选择,选择也反映了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比如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比如好的自己吃,坏的留给别人吃……);④懂得变通、创新(比如不拘泥于一种吃法,酿成葡萄酒或晒成葡萄干……);⑤懂得选择,执着于自己的选择(比如有人好的坏的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

高中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确定写作论点的步骤

高中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确定写作论点的步骤

高中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确定写作论点的步骤高中的时候,写材料作文那可真是让人头疼的事儿。

每次拿到题目,看着那一大段材料,脑子就跟一团乱麻似的。

不过,经过多次的“摸爬滚打”,我倒是总结出了一些快速审题确定写作论点的步骤,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步,那必须得是认认真真地把材料读个两三遍。

这可不是随便瞅瞅就行的,得逐字逐句地看,还得边看边琢磨。

就比如说有一次,材料讲的是一个登山者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遇到了暴风雪,然后他在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

这时候可别着急下结论,得先把整个过程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这里面到底有啥关键的信息。

第二步,把材料中的关键人物、事件、结果都给拎出来。

还是拿那个登山者的例子来说,关键人物就是登山者,事件是他遇到暴风雪躲进山洞,结果呢?他在山洞里坚持等待,最终暴风雪过去,他成功登顶。

这里面的重点可不少,比如登山者的坚持、面对困难的应对策略等等。

第三步,开始琢磨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一步有点像侦探破案,得从表面的现象深挖下去。

还是那个登山的事儿,难道就只是说登山者运气好或者勇敢吗?不是的!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关键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应对方法。

第四步,联系现实生活。

这一步特别重要,因为作文不能光说空话,得和咱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挂上钩。

想想看,咱们平时学习是不是也会遇到各种难题,就像那个登山者遇到暴风雪一样。

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不放弃,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

那场面,紧张得就跟打仗似的。

我一开始特别自信,觉得自己准备得相当充分。

可没想到,第一道题就把我给难住了,那感觉就像一脚踩进了泥坑,拔都拔不出来。

我当时脑子嗡嗡的,心想:“完了完了,这可咋办呀?”这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咱们审题的这些步骤。

我先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了一下题目,把关键的信息都找了出来。

然后我发现,其实这道题并不是完全无解,只是我一开始慌了神,没有找到解题的思路。

这不就跟材料作文一样嘛,遇到难题不能慌,得冷静分析。

话题作文“三步曲”例谈

话题作文“三步曲”例谈

话题作文“三步曲”例谈第一篇:话题作文通常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许多考生头疼的问题。

但是,只要掌握了“三步曲”,就会轻松应对了。

那么,什么是“三步曲”呢?第一步是审题。

首先,要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再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写“如何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要认真思考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措施等。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仔细分析题目,明确目的,不要匆忙行事。

第二步是策划。

在明确了写作方向之后,就需要构思自己的思路和论点,列出写作大纲。

这一步非常关键,它决定了文章的层次和逻辑性。

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思路合理地分段,并且添加一些例子,真实性和可行性。

第三步是写作。

在完成了策划之后,就可以开始写作了。

写作时,我们要注意字数和时间,不能浪费太多时间在某个段落上,要留时间检查自己的文章,保证无误。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用词精准,语言得体,展现自己的逻辑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写好话题作文,得掌握“三步曲”,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备技能。

重点分析:本篇文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于如何写好话题作文进行了阐述。

第一步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确定写作方向,第二步是构思大纲和思路论点,第三步是写作。

各个部分都有其专门的技能和策略,都有其互相关联的必要性。

用词分析:本篇文章词汇使用得体,语言得体,没有太多超标和势力的词汇,这表明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比较扎实。

同时,文中也使用了一些较为高级的词汇,例如“例子”、“真实性”等,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二篇:话题作文是高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想要写好话题作文,我们需要掌握“三步曲”。

那么,这三个步骤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审题。

要搞清题目的要求,从而确定我们的写作方向,不能随意涉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写“动物保护”,我们就不能把自然环境和污染问题都纳入其中。

其次,我们需要策划。

我们应该将文意合理分段,并重新排列,真实性和可行性。

我们需要清楚地写出文章中所需要的论点和支持论点的事实证据,最终达到内容充实,逻辑结构清晰的目的。

语文高考新材料作文 审题三法三步骤

语文高考新材料作文  审题三法三步骤

语文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法三步骤一、同学们写作的障碍1.为什么立意自选还会偏题?2.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满意的作文素材?3.为什么我写的作文缺乏深度?4.为什么文体自定还会文体不清?⏹仔细分析材料,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内涵,才能避免作文审题上的偏差。

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

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审题立意原则:⏹1、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2、紧扣材料中内容之间的联系⏹3、突破生活表象,挖掘材料寓意⏹4、由浅入深,寻找最佳立意层面什么角度的立意是最佳立意?角度不是一句话?角度不能偏离材料整体。

角度是看问题的出发点。

如何理解材料的角度问题?1. 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2、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3、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角度分优劣:主要人物,主要原因,新颖独特,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的角度,自己驾轻就熟,材料丰富的才是最佳角度。

审题出现偏差的原因:角度理解有误;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主旨;整体把握材料的审题方法:1、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2、最方便快捷,但有风险的方法;3、最易操作,提炼观点的方法;㈠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即“概括中心法”⏹三步走:⏹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滋味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

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滋味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步法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步法
例⑶:“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 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这里列举 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 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 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 有所创新。”
第四类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 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 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 损失
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 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 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 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 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材料二:洛伦兹的悲哀
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 —洛伦兹变换方程便是他的杰作。然而,当发现这与牛 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时,他茫然了,因为那是经典, 不容置疑。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走到这里时也遇到了同 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 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 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
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入世的执着,又要有出世的超然。 入世,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出世,才 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彰显品格和修为。
作为现代青年,既要胸怀远大,又不能好高骛;既要 脚踏实地,又不能鼠目寸光。
人生的“出”与“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 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 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 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 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 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 果能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 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 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 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 “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新材料作文如何“破题”

新材料作文如何“破题”

一、联想型题宜用述导式破题
联想型即由某一现象引起联想、阐发议论, 如《捕鸟的启示》《从里根之子领取救济金说起》 《由吃螃蟹想到的》等。请看2006年高考山东卷满 分作文《窗棂边的栀子花》(节选):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 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 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 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他 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 了吗?
三、关系型题宜用阐明式破题
• 关系型作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 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在具体操作上必须两个 方面都要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只谈一面;也不能态 度含糊,中心不明。 关系型标题表明文章是论述几种观点或几个事物 间的关系。所以在破题时重在揭示两者内涵,阐明他 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的关系有条件关系、因果关 系、并列关系、包容关系、相反关系等等。 这样的思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用发展的眼光、一 分为二的观点以及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能力。如2006 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情感・ 认知・ 文化》(节选):
பைடு நூலகம்
看到这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 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 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和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 人。……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 此考生从图形的外观入手,进行相似联想, 找出图形和这两类人的相通之处,然后指出两 种图形所代表的是通达之人和无所畏惧之人 ――想象合理,无懈可击。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 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 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 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 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 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 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才会更安全。然而过 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 作者将张扬、内敛两者从现象到实质两两对 举,鲜明深刻,观点不言自明,给读者形成强有 力的视觉冲击。

高考作文如何破题

高考作文如何破题

第点化名言破题法:这是依据名言仿造出一句话,然后以此为核心生发开去,使开篇富有新意的破题方法。

其步骤为:1.选择一句跟题目或题旨有关的名言,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句、名人名言等。

3.行文时要先引用原话,再变成新句;而后加以阐释,最后点题。

有诗曰: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却要说:老树根头另有春。

老树死了,留下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根。

人们把这些根挖出来,根据大致形态,发挥想象,加工成有形象,有意境、给人美的享受的主体艺术品。

这就是根雕艺术。

根雕创造了树木的第二次青春。

我喜爱根雕,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根雕乐》)先声夺人破题法:这是借助一些表现手法,构造精彩的语段而给读者强烈印象的破题方法。

其步骤为:1.选择跟题目或题旨有关的材料作为文章的开头,力求典型、新鲜,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2.确定该材料应突出的部分,根据构思的需要,利用材料的特点。

3.行文时尽可能多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加强整个语段的艺术性。

爆炸了!不是苏联的核弹,也不是美国的氢弹,但它却有着惊人的威力,炸响在汉城上空,回荡于世界每个角落。

瞬间,空气中每个分子都在颤抖,真不亚于广岛上空蘑菇云的浓烟扩散。

0:3中国女排败北! (《希望再爆炸一次》)异化笔调破题法:这里故意改变文体的表达方式,使行文的笔调发生变化,从而给人新疑感觉的破题方法。

譬如,议论文的开头用抒情的笔调写;记叙文呢,则发一通精辟的议论以领起下文;至于说明文,开篇或叙或议,或描写或抒情,以避开平实的说明见长。

运用这种破题法对语言要求较高,以活泼、流畅、优雅、凝炼而给人美感。

九月赏菊是一件很使人愉悦的事情,在秋风瑟瑟万花纷谢的时令,骤然看见那么一盆或者一丛傲雪怒发的菊花,嗅到那在清冽的空气中的一缕清隽幽雅的香味,实在能使人从心底感到一种充满生机的振奋。

(《霜重色愈浓》)当然,破题创新之法远不止这三种,还有待于实践中不断发现。

不过这里要强调一点,破题创新只是局部变革,应服从全文的需要,坚决反对为开头而开头的舍本逐末的错误倾向。

如何突破高考话题作文审题关word资料4页

如何突破高考话题作文审题关word资料4页

如何突破高考话题作文审题关从这几年高考作文情况来看,因审题不仔细而导致偏题跑题的作文仍占一定的比例。

所以,审题仍是抓好作文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审材料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能帮助作者理解话题,打开思路。

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

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

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譬如2002年高考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按摩。

”这段文字最好不过地提供了心灵选择的样本。

聪明的学生只要根据这段文字,展开联想,稍加构思,就不难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同时,从材料中的“犯难”、“心灵深处翻江倒海”、“毅然做出决定”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择绝不是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它有一个心灵斗争的过程。

如此写来,怎么会偏离题意呢?可惜,有的考生对材料不加重视,草草浏览一遍便匆匆下笔,有的甚至不看材料,只看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便草率成文。

有的考生拟题为《团结就是力量》《登山莫畏难》《说毅力》等。

结果,评分时都放在四类卷以下考虑。

有的考生将中餐是吃面条还是吃米饭,周末时回家还是留校,放学后去不去打球等生活琐事也当成是心灵的选择,流于肤浅虚浮,评分时则在三类卷以下考虑。

以上这些都是审读材料不慎而导致偏题的典型例子。

二、审提示语话题作文以提示语为写作平台,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无论是立意定体,还是选材取事说理,都必须从提示语出发,不能置提示语于不顾,另起炉灶,随意为文。

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语:“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看:材料作文破译话题三步法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好不容易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就因是自己的东西,一页未看就把它束之高阁。

心想,以后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以后再看吧。

等后来自己想起来要看时却再也寻不到了。

生活中,你或许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真正拥有的,却看不到它的贵重,不知道好好去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遗憾。

请以“面对拥有”为话题,写一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一、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发掘话题所暗示的有效信息1.从表面看,这个话题是由“面对”和“拥有”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动宾短语,只是命题者有意隐去了宾语中心词,只给出了它前面的限定成份“拥有”,因而,它的完整形式应是“面对拥有(的)……(名词)”。

当这样进行分析时,话题本身所隐含着的、具有一定提示和规定作用的信息就自然显现出来:(1)提示考生注意作文必然涉及到的主人公:谁“面对”?(2)提示考生注意选材范围:“拥有”什么?显然,当我们顺着这一思路,给此话题再尝试着添加主语,并补足宾语,那么它就被扩展为“……面对拥有(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单句。

2.该话题既然扩展成为以上这样一个单句,则它所隐含着的、具有一定提示和规定作用的相应信息,同样也就跟着显现出来:“拥有”时应怎样去做?而这一思路顺利延续的结果,就不难产生以下这样一个承接复句:“……面对拥有(的)……,应……”。

这一复句形式的产生,就会使考生准确地抓住作文的重心:“面对拥有”这一话题的重心不在于“谁拥有什么”,而在于“应怎样去做”。

为了充分说明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的必要性,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近九年以来高考部分作文的话题结构及其重心——(未加注的均为全国卷作文话题)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此为一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作文重心同样当在隐含着的下一分句之上:“那么……”。

这类作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应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及大量排比段的运用。

XX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一判断句,作文重心当在“丰富多彩”之上。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样应是这类作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XX年:“诚信”——此为一道德概念名词,充分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明确这一话题指向是由点向四周呈辐射型的,从而可知考生作文的灵活性相对要大些。

XX年广东高考作文(“传递”)是同类话题作文。

XX年:“心灵的选择”——此为一偏正短语,有了“心灵”这一限定成份,就显然是在强调“选择”的精神因素,因而,这种“选择”必须是极其艰难的心灵抉择,而非一般性的选择。

XX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此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应兼及“感情因素”和“认知事物”两个方面的内容,其重心应放在这两个方面的辨证关系之上。

XX年四川高考作文(“一步与一生”)是同类话题作文。

而XX年浙江高考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虽然也属同类话题作文,但又略有不同:构成话题的两个短语之间没有“与”、“和”之类的连词,而是直接空开,这就暗示着它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命题者是独具匠心地将两个在内容上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话题并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应更大的话题。

因此,考生可根据该话题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分别按照“学会积极的休息”、“永不停息地拼搏”的思路,任选其一分开来写作,也可以合到一起,兼及两个方面来写作(这样最好)。

XX年:“看自己和看别人”——此仍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同样应兼及两个方面,即如何辨证地“看自己”和“看别人”。

无论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都应一分为二,而不能绝对化。

XX年:“忘却与铭记”——此仍然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同样还是应兼及两个方面,即应“忘却”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人和事,而应“铭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和事。

XX年:“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此为一动宾短语,动词“雕刻”只是表示一种工艺行为,至于将要雕刻出怎样的艺术品,其美与丑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最终还得取决于心灵;而宾语中心词“天使”前加“心中的”相限定,就表明了其“天使”必然是一个人久存于其心中的,必然是真、善、美的化身。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对“雕刻”一词必须灵活理解:“雕刻”行为推而广之,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任何一个人,他时时刻刻都在“雕刻”着。

XX年:“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海南)——此亦为一动宾短语,其动词“论”规定了文体:适合于写议论文。

其宾语又由两部分构成:“创新与创造”为宾语中心短语,显然是该话题的重心之所在;“科学家”作为定语,它对“创新与创造”的领属进行了十分必要的限定。

二、从话题材料中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以进一步明确和印证话题所暗示的有效信息以上通过对原话题在两个层面上的语法分析,考生的思路逐渐变得活跃、开阔起来,但还有待于进一步阅读话题材料,以便彻底明确以上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谁“面对”?(2)“拥有”什么?(3)“拥有”时究竟应怎样去做?从话题材料中不难找到如下的提示语:“生活中,你或许有过类似经历,自已真正拥有的,却看不到它的贵重,不知道好好去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遗憾。

”对这一提示语加以筛选和整合,则以上三个问题就趋于明朗化:第一,作文的主人公——“你”,即考生自己,这就是说作文最好应用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的事。

第二,作文的选材范围——“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即应写日常生活中“我”在物质或精神方面拥有时未能珍惜而酿成遗憾的经历、心情和感悟。

第三,话题的灵魂、写作的重心:“珍惜拥有”——对当前所拥有的应注意珍惜。

这样,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与从话题材料中所筛选出的有效信息得到互相印证,因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考生避免对话题理解的误区,以便更有把握地写好话题作文。

但是,有的话题材料里面并没有明显的提示语。

在这种情况之下,考生就更应该非常仔细地去阅读话题材料,充分发掘有关信息:对议论性的,可通过筛选中心句(或词、短语)的方法,从中整合出与话题意图相吻合的观点;对叙事性的,应先概括其事例,然后再从中提取出与话题相吻合的观点。

三、以审题中发掘出的有关信息为依据,分解话题需求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人才的机遇分解话题的过程,就是建立子话题的过程。

考生在明确了话题所暗示的有关信息之后,就应在大脑中尽可能多地建立子话题。

这样,就会使原话题得到合理的具体化,使其与考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更加贴近,从而便于思考、选择和拟题,便于写作。

而建立子话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考生利用已发掘出的话题有效信息,在大脑中由总到分地迅速产生一个“射线型派生表”的过程。

如在上例中,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的时空特点,就可大致上列出下表来——以上三个步骤,在实际训练考生时应分三步走(这样才会取得最佳效果):第一步,着力训练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步,着力训练从话题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并与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互相印证的能力;第三步,着力训练以已获得的有效信息(通过前两个步骤)为依据,来分解话题、建立子话题和拟订作文题目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好不容易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就因是自己的东西,一页未看就把它束之高阁。

心想,以后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以后再看吧。

等后来自己想起来要看时却再也寻不到了。

生活中,你或许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真正拥有的,却看不到它的贵重,不知道好好去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遗憾。

请以“面对拥有”为话题,写一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一、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发掘话题所暗示的有效信息1.从表面看,这个话题是由“面对”和“拥有”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动宾短语,只是命题者有意隐去了宾语中心词,只给出了它前面的限定成份“拥有”,因而,它的完整形式应是“面对拥有(的)……(名词)”。

当这样进行分析时,话题本身所隐含着的、具有一定提示和规定作用的信息就自然显现出来:(1)提示考生注意作文必然涉及到的主人公:谁“面对”?(2)提示考生注意选材范围:“拥有”什么?显然,当我们顺着这一思路,给此话题再尝试着添加主语,并补足宾语,那么它就被扩展为“……面对拥有(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单句。

2.该话题既然扩展成为以上这样一个单句,则它所隐含着的、具有一定提示和规定作用的相应信息,同样也就跟着显现出来:“拥有”时应怎样去做?而这一思路顺利延续的结果,就不难产生以下这样一个承接复句:“……面对拥有(的)……,应……”。

这一复句形式的产生,就会使考生准确地抓住作文的重心:“面对拥有”这一话题的重心不在于“谁拥有什么”,而在于“应怎样去做”。

为了充分说明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的必要性,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近九年以来高考部分作文的话题结构及其重心——(未加注的均为全国卷作文话题)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此为一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作文重心同样当在隐含着的下一分句之上:“那么……”。

这类作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应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及大量排比段的运用。

XX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一判断句,作文重心当在“丰富多彩”之上。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样应是这类作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XX年:“诚信”——此为一道德概念名词,充分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明确这一话题指向是由点向四周呈辐射型的,从而可知考生作文的灵活性相对要大些。

XX年广东高考作文(“传递”)是同类话题作文。

XX年:“心灵的选择”——此为一偏正短语,有了“心灵”这一限定成份,就显然是在强调“选择”的精神因素,因而,这种“选择”必须是极其艰难的心灵抉择,而非一般性的选择。

XX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此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应兼及“感情因素”和“认知事物”两个方面的内容,其重心应放在这两个方面的辨证关系之上。

XX年四川高考作文(“一步与一生”)是同类话题作文。

而XX年浙江高考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虽然也属同类话题作文,但又略有不同:构成话题的两个短语之间没有“与”、“和”之类的连词,而是直接空开,这就暗示着它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命题者是独具匠心地将两个在内容上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话题并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应更大的话题。

因此,考生可根据该话题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分别按照“学会积极的休息”、“永不停息地拼搏”的思路,任选其一分开来写作,也可以合到一起,兼及两个方面来写作(这样最好)。

XX年:“看自己和看别人”——此仍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同样应兼及两个方面,即如何辨证地“看自己”和“看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