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12课张骞出使西域

第12课张骞出使西域课堂导入(汗血宝马)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有名的马?比如:三国演义里吕布的赤兔马、刘备的的卢马,那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种马:“身体健壮、日行千里、出汗如流鲜血”这就是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流出的汗水真的是鲜血吗?有谁知道?其实是因为这种马的皮肤较薄,奔跑起来能看见它的血管,同时,这种马流出的汗水映在红色的皮毛上,看起来就好像流血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汗血宝马。
在中国,汗血宝马首先出现在西汉,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今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发现的,后来传入到中原地区。
那么西域和大宛是在何处,张骞通西域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骞通西域。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67页学习新课1:神秘的西域在汉朝,西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玉门关和阳关分别在今天的甘肃敦煌西北和西南。
想一想,在你们所学的诗句中,有没有提到过这两个地方?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有人认为:葱岭就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不周山,你们知道不周山吗?传说不周山是人界到达天界的唯一途径。
广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包括今天的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辽阔地区。
在本堂课,我们讲的主要是狭义的西域。
西域地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类活动,分布着众多的民族。
请同学们阅读67到68页的小字内容,了解下西域各族人民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
(请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西域人民有的在水草丰盛的草原上放牧,有的在肥美的绿洲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瓜果蔬菜,如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等。
此外,那里的人民还能歌善舞,有许多的乐器。
因为,西域与西汉的中原地区相距遥远,并且交往很少,所以西汉人民的心目中,那是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
直到张骞通西域后,才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与地位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共5个学习主题,讲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本课所在的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讲述秦朝和汉朝的历史。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故本学习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骞通西域》作为本学习主题5课中的第4课,上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下启“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现了统一国家初步发展的历史画卷:从政治上讲,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也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从民族关系上看,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对外关系方面,通过西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吸收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把他的两次出使称为“凿空”。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通西域”在本学习主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西域位于祖国西北,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资源,加深了历史和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乐于仔细“研究”本课知识、分组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文字、剧照、图片等)、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壁画》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编排表演历史短剧、争做“小导游”等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活动性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本课以学生的参与、动手、动脑为主。
2、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本课的活动中及课后作业设计上都注意了层次性和学生自主性。
(三)设计理念1、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把最生动的历史知识呈现给每一个学生;2、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应在感知历史中感悟历史;3、历史原于生活,历史教学应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基于上述理念,我将以活动课形式呈现本课教学内容。
大班社会教案《张骞通西域》

大班社会教案《张骞通西域》
一.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尤其在某些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域的地理范围(狭义)。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教学难点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况。
2、让学生理解在公元前2世纪时,交通、通讯、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对西域几乎未知的情况下毅然出使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活动探究法、讲解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和展示西域图片,激起学生旅游愿望,引出本堂课的主要目的—神秘的古西域。
二.讲授新课
(一)神秘的西域
师:同学们,由于我们这次旅游时间之早、行程之长,为了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享受旅游的快乐。
因此,出发之前,我们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对古西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

张骞通西域优秀教案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是来自什邡市实验中学的老师,今天和大家初次合作,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同学们要注意在西域的范围中“两关一岭”是很重要的分界地点(展示阳关、玉门关图片)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西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步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方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巷凉的荒漠。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

初中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师:XXX时间:XX年XX月XX日课题: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1. 了解张骞的生平和主要活动;2. 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3. 掌握张骞通西域所经历的艰辛和对汉朝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和意义;2. 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张骞通西域的详细过程;2. 张骞通西域对汉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案、PPT、图片资料;2. 物品展示:丝绸、宝石、瓷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张骞的生平和主要活动;2.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意义;3. 张骞通西域的经历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提出合理的结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小短文,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外拓展(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深入了解关于张骞通西域的更多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的重要历史事件,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中,要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建立,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乃至欧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可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
2、能力目标(1)通过正确识读“丝绸之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通过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及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2)通过张骞这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坚强不屈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重点本课主要关注的是汉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通西域是汉朝时中西交往的开端。
“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2、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和学法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照片、地形图等),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二、学法指导1、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指导他们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提高基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让学生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使西域所要经历的种种困难,提醒学生学习张骞的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等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张骞通西域》教案(1)

《张骞通西域》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整理在预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知识点。
教师准备:1、全面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物准备:葡萄、石榴、核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

张骞通西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
(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这是些都是什么?……这些东西你吃过吗?生:……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生:……师:秦始皇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中原地区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新课学习】: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生:新疆!维吾尔族!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张骞通西域重庆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张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重庆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生:(略)讲授新课: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
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过渡)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西域。
一、“通”往何处——走进神秘的西域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68页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
一:西域的地理范围?同学们可以结合地图册第23页的地图进行分析。
二:西域人民的生活情况?请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将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勾画下来。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播放轻音乐kiss the rain)师:时间到。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地理范围?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师:请同学们将书上和地图上的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理名称勾画出来。
这三个地点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的西域,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
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生:新疆。
师:对,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那么说的更广一些,西域还包括了?生: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地区。
师:这就是是广义上的西域。
请同学们观察地图,思考狭义上的西域和广义上的西域,他们的分界点在哪里?生:葱岭。
师:以葱岭为界,葱岭以东、玉门关、阳关以西是狭义上的西域。
而广义上的西域还包含了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区域。
因此,无论是广义上的西域还是狭义上的西域,我们都用“两关一岭”来界定它的范围。
提到玉门关和阳关,我们能想到哪些古诗词呢?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诗句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信息呢?生:漫漫黄沙,一片荒凉。
师:你是如何得知的呢?生: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为什么春风吹不过玉门关呢?生:(略)师:玉门关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加上高山阻挡,使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无法到达,因此,玉门关及以西地区,也就是西域常年干旱少雨,荒漠和戈壁随处可见。
既然自然环境如此恶劣,那么西域人民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西域地区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
西汉时,各族人民在大大小小的绿洲上进行农业生产。
师:什么是绿洲?生:(略)师:绿洲就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
古时的西域人民正是依靠这一片片绿洲才得以在茫茫荒漠中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西域人民在绿洲上种植?生:粮食、桑麻、瓜果蔬菜、苜蓿。
师:除了这些物质生活外,他们还创造了怎样的精神生活呢?生:他们能歌善舞,有许多独特的乐器。
师:很好,上课前我们所听到的那首具歌曲,就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
其实,很早的时候,西域和内地就有了联系,但是?生:由于西域与西汉中心区域相距遥远,内地对西域缺乏了解。
(过渡)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西域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
随着北方匈奴民族的崛起,开始对西域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压迫,从而打破了西域人民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二、“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师:其中有个强大的民族叫做大月氏,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大月氏王被杀害,匈奴人还将大月氏王的头盖骨作为酒器,对此,大月氏人十分愤怒。
他们发誓要?生:寻找机会报仇雪恨。
师:同时,匈奴还挥兵南下,威胁西汉的安全。
此时,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做?生: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师:但是,西域如此遥远,怎样才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呢?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师:此时,便有一个名叫张骞的人勇敢的站了出来。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现场表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历史剧。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剧台词朗诵来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汉武帝,张骞,大月氏王,还有旁白,哪些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师:这位同学扮演汉武帝,这位同学扮演张骞,这位同学扮演大月氏王,这位同学是旁白,请融入角色,带着感情进行朗读。
其余同学请认真聆听他们的对白,思考四个问题:1、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任务;2、时间;3、过程;4、结果,请同学们将对白中与问题有关的关键词记到学习资料上。
历史剧《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人物:汉武帝,张骞,大月氏王地点:教室旁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匈奴南下侵扰,夺我城池,掠我粮草。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朕欲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使者一名,出使西域。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汉武帝:“来者何人?”张骞:“启禀陛下,微臣张骞,现在长安任职一个小官。
”汉武帝:“你已经当官了,生活富足,西域如此荒凉,你为什么还想去呢?”张骞:“皇上,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我虽是一介小官,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安于富足呢?今匈奴不断南下侵扰,臣请愿出使西域,以保我大汉昌盛。
”汉武帝:“好,张骞,朕赐你随从百名,良马百匹,愿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
”张骞:“臣一定不辱使命。
”旁白:于是,公元前138年,张骞便带上一百多人,离开长安,踏上那未知的西域旅途,茫茫戈壁,飞沙走石。
刚到河西走廊,张骞就被匈奴人俘虏。
但是张骞始终记得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十一年后,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下逃离了匈奴。
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经过大宛,最后,终于找到了大月氏。
张骞:“大王,臣乃大汉使臣,我大汉皇帝想与你一起夹击匈奴。
”大月氏王:“我们在此已生活多年,百姓安居乐业,不愿再打仗了,但我们很想与大汉往来,请带我向大汉皇帝表达敬意。
”旁白:无奈,张骞只能踏上返程,走到大夏,张骞便停下来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的情况。
为避免再次被匈奴抓入,一年后,张骞选择从南路返回长安。
一路上,100多个随从,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了张骞和一个随从。
可是在路上,张骞又被匈奴人扣押了。
一年后,张骞再次逃了出来。
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十年前那个年轻力壮的青年,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满脸沧桑的中年人。
汉武帝:“爱卿,这么多年,我以为你不会回来了。
”张骞:“陛下,大丈夫言出必行,我怎会忘记对您的承诺呢?大月氏已不愿再和匈奴交战,但是,微臣此次出使,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西域各国也非常想和我大汉交往。
”汉武帝:“好,好,张骞,你真不愧为我大汉子民!”旁白:就这样,张骞13年的西域之行终于划上了句号。
师:好,请坐。
刚才这三位同学的朗读非常精彩,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师:后来,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此时,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又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请同学们仿照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填写方法,完成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表格,并将涉及到背景任务、时间、过程、结果、意义的关键词在书上勾画下来。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完成的情况?生:背景和任务是汉朝对匈奴战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联合乌孙王国,夹击匈奴。
师:时间是?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
师:过程如何?生:让随行人员分头访问西域各国,广泛的进行联络。
师:此次出使结果如何呢?师:很好,那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何异同点呢?异就是不同点,同就是相同点。
现在进行分组讨论,左边的同学比较背景和任务,中间的同学比较时间和过程,右边的同学比较结果和意义。
老师可以给同学们一些提示,主要的相同点可以从出使的任务和结果两方面思考,主要的不相同点可以从出使时匈奴的力量、想要联合的力量、到达地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思考。
现在,讨论开始。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生:(略)。
师:很好。
主要的相同点:1、任务:为了联合少数民族,共同夹击匈奴。
2、结果:都没完成夹击匈奴的任务。
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要的不同点:1、背景:第一次出使时匈奴十分强大,第二次出使时西汉对匈奴战争已取得重大胜利。
2、任务:第一次联合大月氏,第二次联合乌孙。
3、时间:第一次时间长,第二次时间较短。
4、过程:第一次出使十分艰难,第二次相对顺利。
(过渡)师: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
具体有哪些方面的交流呢?三、“通”向未来——“凿空”西域的影响生:内地的丝绸、铁器制造、凿井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魔术纷纷传入内地。
师:内地传入西域的主要是各类技术,而西域传到内地的是具有区域特色的特产。
那么这些交流中,哪些属于经济?生:内地的丝绸、铁器制造、凿井技术。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
师:那么,今天我们所吃的这些瓜果蔬菜,也是张骞从西域给我们带回来的。
(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师:文化上又有哪些交往呢?生:西域的音乐、舞蹈、魔术纷纷传入内地。
师:这些极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大大地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
这是一幅西汉茂陵的鎏金铜马图,结合《汉书》中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生:(略)(汗血宝马来自何处,西汉高超的冶金技术,透过这匹马发现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师:这些原产自西域的马却出现在西汉的陵墓当中,说明?生:西域与内地之间已经有了经济上的交流。
师:随着西域与内地间往来商旅的不断增多,为了保护这些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
西域都护的设置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哪位同学来挑战一下这个问题?生: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