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是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是中国神话,由袁珂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我家的一栋房子,不知道建于几十年前,是一栋老式的土坯房。

尽管这个老屋子已经被严重的风吹雨打了几十年,尽管这个老屋子的外墙上已经被岁月的痕迹刻满了纹路,尽管这个老屋子露天的茅草屋顶上已经没有多少完整的茅草了,但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依然喜欢在这栋老屋子里玩耍。

“我们来向这栋古老的房子致敬吧!”陶培波有点热情地说,“尽管它已经这么老了,可是总也倒不了。

”所有的孩子都嬉笑着,拍手着,似乎感到很有趣。

故事感悟老屋子也有岁月的痕迹,但是它却很坚强。

同样地,我们也要学会坚强,才能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我们要学会尊重老屋子,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也要尊重身边的人。

二、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老屋子的特点,如:•老屋子的颜色很陈旧,甚至有点发黑。

•老屋子的石膏墙面上、檩条上还残留着斑驳的印记,那是年轻时粉刷房屋时的涂料。

•老屋子的窗棂分格子,还很漂亮,因为它们高低错落,形状不规则。

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学生谈论传统文化,如:•一些老屋子的屋顶都是茅草盖着,这是民间传统的建筑材料。

•在很多古老的房子里,都留有木雕、砖雕或者泥雕的雕刻,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艺术。

培养学生的家园意识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家园的认识,如:•学生们有没有在自己身边发现一些和“老屋子”一样的宝贵文化遗产呢?•如何保护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传承这些“富有历史文化的东西”呢?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老屋子的模型,让学生用泥土、木块或其他手头的材料,根据老屋子的样式和特点,做一个自己的老屋子。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培养他们对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热爱与认识。

三、结束语以上就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的内容。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老屋子的坚强,也可以看到我们必须学会坚强的心态,战胜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数字身份》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数字身份》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数字身份》教案(一)年级:三年级上册学科:信息技术版本:浙教版(2023)【教材分析】教材内容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可以方便地使用数字身份进行在线交流、办理业务和学习等活动。

同时,强调了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相关联,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教材通过介绍数字身份的作用和重要性,提醒学生形成保护数字身份的意识。

内容涵盖了数字身份与身份证相似的作用以及在线活动与数字身份的关系。

学生将了解到在线活动时会产生的安全隐患。

本课强调通过学习保护数字身份的基本方法来防范这些隐患。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数字身份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关系。

认识到保护数字身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掌握保护数字身份的基本方法。

学会识别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情感目标:形成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意识。

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数字身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保护数字身份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关系。

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字身份的概念和重要性。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增强互动和参与感。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数字身份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视频。

互联网环境:用于查找和分享相关资料。

教学课件:包含数字身份的概念、重要性、保护方法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数字身份吗?我们在网上活动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数字身份呢?播放一段关于数字身份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新授(20分钟):讲解数字身份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我们在网上购物、发邮件、玩游戏等活动中,都会用到数字身份。

讨论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关系。

提问:你们觉得数字身份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有什么关系呢?强调保护数字身份的重要性。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
远古时候,天空和大地都没有,唯有一片浩瀚的混沌。

在这无边的混沌中,有一个叫盘古的人。

他睡在一个大蛋中,十八万年了,大蛋终于破了。

盘古自蛋中走出来,拿起斧子砍向混沌。

混沌一分为二,形成了地球和天空。

盘古越来越大,他不停的砍下自己的身躯附到地球上,眼泪变成了河流、血变成了江河湖泊。

他变成人们祭拜、敬奉的神。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3.利用语文学习开启想象和创造之门。

教学重点
1.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利用语文学习开启想象和创造之门。

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激起对盘古神话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天地的形成史上出现过奇怪的事情吗?”。

2. 学习
学生分组自行阅读课文,并讨论彼此的理解。

3. 学生表达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和朗读,表达对盘古神话的情感和认识。

4. 语文拓展
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盘古神话展开创意写作,例如:自己创作一个完全不同于盘古神话的开天辟地的故事,或者描绘盘古创造事物的过程。

5. 总结
回顾本堂课所学,总结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盘古神话中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经验进行语文拓展,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白求恩精神的伟大和学生们对这一精神的积极响应。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求恩精神的实质。
首先,通过导入新课环节,我提出了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对白求恩精神的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更有信心将他们带入课文的深入学习。
-在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白求恩精神,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行为相结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纪念白求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私帮助他人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白求恩精神的奥秘。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白求恩精神的认识尚处于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参与度。
此外,教学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白求恩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毕竟,学习白求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设计更多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白求恩精神。
5.增强文化自信:学习白求恩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白求恩的事迹、精神品质以及作者对他的赞美。重点在于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谈歌,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坐井观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坐井观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坐井观天》是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

这是⼀篇寓⾔故事,讲的是青蛙和⼩鸟争论天的⼤⼩,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光狭⼩,所见有限,还⾃以为是,是不对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坐井观天》课⽂原⽂ 青蛙坐在井⾥。

⼩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鸟:“你从哪⼉来呀?” ⼩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百多⾥,⼝渴了,下来找点⼉⽔喝。

” 青蛙说:“朋友,别说⼤话了!天不过井⼝那么⼤,还⽤飞那么远吗?” ⼩鸟说:“你弄错了。

天⽆边⽆际,⼤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 ⼩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

”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根据《庄⼦·秋⽔》改写。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坐井观天》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字。

会⽤“⼀……就……”造句。

2、懂得故事内容。

3、学习全⾯看问题的思想⽅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字。

难点:弄懂为什么青蛙和⼩鸟对天的⼤⼩有不同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字卡⽚、幻灯或多媒体、⼩⿊板 2、青蛙与⼩鸟的头饰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朗读、理解课⽂ ⼀、学⽣瞬息万变读课⽂,读准字⾳,感知课⽂⼤意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都知道了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观”是什么意思。

谁坐井观天。

2、再读读这个故事,同桌互相检查⽣字读⾳是否正确。

3、出⽰⽣字卡⽚,检查读⾳。

(1)从学⽣中选出⼀个“⼩⽼师”,负责正⾳。

(2)开⽕车读⽣字卡,谁的读⾳不准,由“⼩⽼师”纠正。

(注意“弄”的声母是“n”,“错”的声母是平⾆⾳)学⽣没准的字⾳教师指导。

⼆、读课⽂,理解青蛙和⼩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1、⾃⼰读课⽂,想⼀想,从课⽂中哪些地⽅可以看出:⼩鸟说天很⼤,青蛙说天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港口初中汪传魁
【教学目标】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推恩令”实施的原因,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4.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的目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各是什么?
二、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推恩令”的实施
1.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有何烦恼呢?下面请大家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发言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3.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颁布“推恩令”。

(3)具体内容: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4)影响: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5)刺史制度: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相关链接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即刘彻。

汉武帝即位后,于公元前140年定年号为“建元”,始有年号。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主父偃计,行“推恩令”;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令张骞通西域;铸五铢钱,规定盐铁官营。

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

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识图时要注意将汉武帝像和秦始皇像对比记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又为何而烦恼呢?
2.在我们学习过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向来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家的治国策略。

3.学生发言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4.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5.完成第57页课后活动2,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6.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严厉打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积极推崇;
二者对儒家的态度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注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但“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文化专制的一种表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盐铁专卖
1.学生阅读课文第55~56页内容,思考: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的原因、目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各是什么?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垄断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2)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影响: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汉武帝创造了西汉大一统的盛世局面,那么什么叫大一统?教师明确: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大一统不仅仅是指领土的统一,还指的是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的统一。

三、思维拓展
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1)二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四、巩固练习
1.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B)
A.颁布“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D.统一文字
2.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B)
A.实行“削藩”
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五、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六、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推恩令”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盐铁专卖
八、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