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教案说明

合集下载

第12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第12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宫的建筑风格、布局及其文化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专业术语的理解,我会通过图片和模型辅助讲解,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故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故宫的保护与传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设计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迷你宫殿,体验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建筑与文化,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文化遗产的情感。同时,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2.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2.2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故宫的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2.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欣赏故宫的古代建筑艺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鉴赏和表达能力。
2.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复述及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以便全班交流和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故宫博物院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小学科学第12课《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教案)

小学科学第12课《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教案)

小学科学第12课《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教案)引言: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能够供人类利用的物质与能量。

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因此,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将介绍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一、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作用;2.熟悉各种自然资源的分类;3.培养学生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思考和认识。

1.你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吗?2.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说说你知道的例子。

3.自然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三、学习内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作用: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供人类利用的材料、能源和条件。

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包括水、土地、矿产、森林、空气、太阳能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能够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风能、水能、植物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存在数量有限且无法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炭、稀有金属等。

(2)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指从动、植物中得到的资源,如木材、食物、药物等;非生物资源是指从地壳、空气、水中得到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空气资源等。

(3)能源资源和物质资源:能源资源是指能够产生能量的资源,如煤、天然气等;物质资源是指能够提供材料的资源,如水、土壤等。

四、实践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各自生活中使用过的自然资源,并总结出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哪些是生物资源,哪些是非生物资源。

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

五、拓展延伸:带领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让学生担任起保护环境的使者。

1.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做?2.如何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3.如何保护森林资源,让森林更加繁荣?六、展示与总结:请学生将自己对保护自然资源的理解或做法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并互相学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案

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故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寓意。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盘古的形象描写和他所象征的品质。对于难点部分,如“混沌”等抽象概念,我会通过图片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盘古开天地相关的主题,如“盘古的品质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学生们将编写一个短小的故事,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盘古开天地》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对盘古神话的学习,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叙述和写作中;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神话故事的过程中,体验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盘古开天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盘古开天辟地的奥秘。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相关史实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知晓资本主义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体现的罪恶性与血腥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引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主要涉及的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和世界殖民体系产生的影响,不仅要讲清这两个问题,还要讲清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体现的特点,结合原因的分析,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残酷性、不平等性、世界性,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扩张性。

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这激发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为下一课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做好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课容量大、课时少,学生基础较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科学有效地教学,是高一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

另外,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学科知识欠缺。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完善相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鼓励拓展阅读,提升史料阅读、提取信息等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史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列强在亚非拉的掠夺方式及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2课《精美的邮票》(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

第12课《精美的邮票》(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

《精美的邮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精美的邮票》。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以及设计邮票的基本要素,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邮票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掌握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能够独立设计一枚精美的邮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邮票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集邮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1. 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在邮票设计中的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邮票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邮票实物、邮票设计稿、邮票设计软件、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邮票设计稿纸、彩色铅笔、水粉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邮票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激发学生对邮票艺术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如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并分析其在邮票设计中的运用。

3. 欣赏分析:展示优秀邮票作品,引导学生从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设计一枚邮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邮票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邮票艺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对集邮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2. 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3. 邮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4. 优秀邮票作品欣赏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独立设计一枚邮票,要求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方面具有个性和创意。

2. 搜集一枚自己喜欢的邮票,从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坐井观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坐井观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坐井观天》是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

这是⼀篇寓⾔故事,讲的是青蛙和⼩鸟争论天的⼤⼩,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光狭⼩,所见有限,还⾃以为是,是不对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坐井观天》课⽂原⽂ 青蛙坐在井⾥。

⼩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鸟:“你从哪⼉来呀?” ⼩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百多⾥,⼝渴了,下来找点⼉⽔喝。

” 青蛙说:“朋友,别说⼤话了!天不过井⼝那么⼤,还⽤飞那么远吗?” ⼩鸟说:“你弄错了。

天⽆边⽆际,⼤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 ⼩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

”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根据《庄⼦·秋⽔》改写。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坐井观天》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字。

会⽤“⼀……就……”造句。

2、懂得故事内容。

3、学习全⾯看问题的思想⽅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字。

难点:弄懂为什么青蛙和⼩鸟对天的⼤⼩有不同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字卡⽚、幻灯或多媒体、⼩⿊板 2、青蛙与⼩鸟的头饰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朗读、理解课⽂ ⼀、学⽣瞬息万变读课⽂,读准字⾳,感知课⽂⼤意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都知道了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观”是什么意思。

谁坐井观天。

2、再读读这个故事,同桌互相检查⽣字读⾳是否正确。

3、出⽰⽣字卡⽚,检查读⾳。

(1)从学⽣中选出⼀个“⼩⽼师”,负责正⾳。

(2)开⽕车读⽣字卡,谁的读⾳不准,由“⼩⽼师”纠正。

(注意“弄”的声母是“n”,“错”的声母是平⾆⾳)学⽣没准的字⾳教师指导。

⼆、读课⽂,理解青蛙和⼩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1、⾃⼰读课⽂,想⼀想,从课⽂中哪些地⽅可以看出:⼩鸟说天很⼤,青蛙说天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sson Twelve
听力原稿
A card from Jimmy
Read Jimmy’s card to me please, Penny.
‘I have just arrived in Scotland and I’m staying at a Youth Hostel.’Eh?
He says he’s just arrived in Scotland.
He says he’s staying at a Youth Hostel.
You kn ow he’s a member of the Y.H.A.
The what?
The Y.H.A., Mum.
The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What else does he say?
‘I’ll write a letter soon. I hope you are all well.’
What?
Speak up, Penny.
I’m afraid I can’t hear you.
He says he’ll write a letter so on.
He hopes we are all well.
‘Love, Jimmy.’
Is that all?
He doesn’t say very much, does he?
He can’t write very much on a card, Mum.
Part 2 Warm-up
①Mr. Brown has five sons. They are Ted, Tom, Bob, Jack, John. John
has no elder brother and he was four years old when his first
younger brother was born. Tom is very lucky. The number of his
elder brothers is the same as his younger brothers. Jack will be 21
next year, and he is five years older than Bob. Bob is two years
younger than Tom. Ted has no younger brother. There is 12 years
between him and John.
How old are Mr. Brown’s sons? (Ted 12,Tom 17 ,Bob 15,Jack 20,John 24) Ted Tom Bob Jack John

2.
. 3. bee(蜜蜂,忙碌的人)
4.see the elephant (大开眼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