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李宇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我们生活的统计方面信息,所以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中新闻案例的探究,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

骤,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利用上节课所学已经由数据直观判断出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目标解析:

独立性检验是考察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的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利用独立性检验,能够帮助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因此,在学习中通过对统计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方法,体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以提高我们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学生身边的问题“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关系”,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独立性检验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方法?通过课前的新闻引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性。

2.独立性检验相当于建立一个判别“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这一结论是否成立的规则,并且给出该规则把“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没有有关系”错判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的概率。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的是了解并初步理解这个规则,而后才是会用这个

规则解决问题。

3.独立性检验难于理解的一个主要之处在于凭空出现一个2

K,这个随机变量K2是怎样构造出来的,为什么如此构造?教材在这一部分处理上,是先进行某一临界值的讲解,而后再给出卡方临界值表,这对于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为什么就给出这么一个临界值呢?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学生对接下来所谈到的内容会有所怀疑,不一定十分认同。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先入为主”的思想,把教材后面介绍的卡方临界值表提前讲解,用概率知识解读临界值表的含义,让学生先接受统计学上的知识,而后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这样进行调整后,学生对独立性检验的思想的接受就更容易一些。

教学难点:①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②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K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探究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领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⑴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最新研究发现,花太多时间玩电脑游戏的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会加倍。青少年的大脑会很快习惯闪烁的屏幕、变幻莫测的电脑游戏,一旦如此,他们在教室等视觉刺激较少的地方,就很难集中注意力。研究人员对1323名年龄在7岁到10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并在孩子父母的帮助下记录了他们在13个月里玩电脑游戏的习惯。同时,教师记下这些孩子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统计获得下列数据:

根据这则网上收集到的新闻,利用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有多大把握认为你所得出结论正确?”

预设回答: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有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只有从问题开始才有其生命力,创设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提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必要性.

学生在阅读完材料后就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对第二个问题就会没有解决的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同时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突出重点。

⑵探究归纳,解决问题

①启发探究

引导性语言:有多大把握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这是个概率问题。要研究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可以先研究其没有关系即是否独立,就是研究其独立的概率关系,在用频率代替概率后,假设H 0: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没有关系;用A 表示不玩电脑游戏;用B 表示注意力不集中;

若H 0成立?事件A 与事件B 独立?()()()P AB P A P B =

提出问题:在假设H 0成立的条件下,能推导出a,b,c,d 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列联表推导。

预设回答:bc ad ≈。

【设计意图】要研究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本着“正难则反”的思想方法,借助反证法的思考模式,将问题转化为两个分类变量独立,利用事件独立的概率相关知识,用频率代替概率,利用列联表由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出,在H 0成立的条件下有

bc ad ≈,进而引出随机变量K 2公式中的部分结构ad bc -()

。 ②新知解读

引导性提问:通过上述推导得到bc ad ≈,为表示其差异性,将其转化成||bc ad -,那么直观上||bc ad -的大小能说明什么?

预设回答:||bc ad -值越小,越独立,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弱;||bc ad -值越大,越不独立,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

引导性语言:为了使不同样本的数据有一个统一而又合理的评判标准,统计学家们经

过研究后构造了一个随机变量2

K=

2

()

,

()()()()

n ad bc

a b a c c d b d

-

++++

()

n a b c d

=+++

随机变量2

K服从卡方分布,它类似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正态分布。

同时统计学家们还得到了如下的卡方临界值表:

以k0=6.635为例,2

( 6.635)0.01

P K≥≈,就是说在H0成立的条件下,计算出随机变量2

K的观测值大于等于6.635的概率不超过0.01,也就是有99%的情况下其观测值是小于6.635的。

【设计意图】随机变量2

K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利用概率知识解读卡方临界值表中数据的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本环节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而是将卡方临界值表提到前面来讲解,这样改变后能使学生首先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并能体会到如果K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合理性,为后面引出独立性检验的规则做好铺垫。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③分组讨论

提出问题:利用卡方临界值表和K2的观测值k判断:接受H

?认为玩电脑游戏和注意

力集中没有关系;还是拒绝H

?认为玩电脑游戏和注意力集中有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卡方临界值表和K2的观测值k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卡方临界值概率的理解,亲身去体会是接受H0还是拒绝H0,实现教学重点,即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本环节设计为由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有些学生不会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增强学生对独立性检验的了解,并体会到

合作的有效作用。

④总结提升

引导性语言:通过上面的学习过程,你能归纳独立性检验的一般步骤吗?

预设回答:一般地,对于两个研究对象Ⅰ和Ⅱ,Ⅰ有两类取值,即类A和类B(如注意力集中与注意力不集中);Ⅱ也有两类取值,即类1和类2(如玩电脑游戏与不玩电脑游戏)。于是得到下列联表所示的抽样数据:

要推断“Ⅰ和Ⅱ有关系”,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Ⅰ和Ⅱ没有关系;

1.提出假设H

2.根据2×2列联表与公式计算K2的值;

3.查对临界值,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既深化对该统计思想的理解,又掌握应用独立性检验解决问题的步骤。

⑶成果展示,巩固提升

引导性语言:课前各小组都收集了你们感兴趣的分类变量的相关数据,利用本节课我们所学的独立性检验进行判断,看各自有对大的把握认为它们有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内进行检验,而后每小组由一名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各小组将各自收集的分类变量数据进行独立性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加深本组及其它各组学生对独立性检验思想的理解,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用学生收集的分类变量数据做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⑷小结引申,构建体系

由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初步形成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

六、目标检测设计

作业为教材第97页习题3.2 第1、2题。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进一步构建独立性检验的思想体系。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学设计说明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李宇

一、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和作用分析

1.教材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独立性检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独立性检验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独立性检验方法分析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这是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本课既能使学生增强对事件相互独立和概率含义的理解,又能认识到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近几年高考中概率知识的淡化,统计知识的考查在逐渐加强,更体现出本课的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

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3.教学难点

⑴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⑵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K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

2.能力目标

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

⑴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化合作意识。

⑵体会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抽样方法、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后进行的,是体现概率统计思想应用价值的新内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并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是本课教学重点,通过“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来突出理解这一统计思想。

独立性检验的步骤是固定的,仿照教科书的例题,学生不难完成习题,但独立性检验的思想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它来源于统计上的假设检验思想。考虑到对高中生而言,假设检验的思想难于理解,所以在教科书上仅从反证法的角度介绍独立性检验思想。即便如此,学生在理解上也会存在如下问题:㈠为什么要进行独立性检验?㈡独立性检验方法中的随机变量K2是如何构造出来的?㈢为什么是有99.9%而不是有100%的把握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对随机变量K2含义的了解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将成为学生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的关键。教学中通过对教材讲授顺序的调整,将原本后面介绍的卡方临界值表提到前面讲解,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展示:某研究机构关于“玩电脑游戏和注意力集中关系”的研究结果。利用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从这则新闻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有多大把握认为你所得出的结论正确?”学生在阅读完材料后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对第二个问题就会没有解决的思路而完全依靠猜测。这样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提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提出本节课的课题——独立性检验。

2.探究归纳,解决问题

⑴启发探究

要研究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本着“正难则反”的思路,借助反证法的思考模式,将问题转化为两个分类变量独立,就是研究其概率的关系,在用频率代替概率后,提出思考问题:在H0成立的条件下,能推导出a,b,c,d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利用列联表推导出在H0成立的条件下有bc

ad ,这样就由学生自己引出了

随机变量K2公式中的部分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随机变量K2,为下面提出随机变量K2做好铺垫。

⑵新知呈现

在上述过程基础上引入随机变量K2,同时给出卡方临界值表,并利用概率的相关知识来解读卡方临界值表中数据的含义。以k0=6.635为例,2

( 6.635)0.01

P K≥≈,就是说在H0成立的条件下,计算出随机变量2

K的观测值大于等于6.635的概率不超过0.01,也就是说有99%的情况下其观测值是小于6.635的。

这一环节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将卡方临界值表提到前面来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并能体会到如果K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合理性,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⑶分组讨论

利用上述卡方临界值表和K2的观测值k提出问题:

①接受H

0成立?认为玩电脑游戏和注意力集中没有关系;还是拒绝H

成立?认为玩电

脑游戏和注意力集中有关系。

②你有多大把握认为你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经过思考、小组内讨论不难作出选择。但在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会有所迟疑,这时引导学生从卡方临界值表中概率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表中概率值0.001是我们犯错误的概率,即有99.9%的把握认为这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接受还是拒绝的过程,突出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这一教学重点。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检验方法就是独立性检验。

⑷总结升华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学习过程,试着归纳出独立性检验实施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再次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既深化对该统计思想的理解,又掌握应用独立性检验解决问题的步骤。

3.成果展示,巩固提升

利用上面所学习的统计方法,要求各小组学生将各自收集的分类变量数据进行独立性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加深本组及其它各组学生对独立性检验思想的理解,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认识统计思想的应用价值。

4.小结引申,构建体系

小结部分由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初步形成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并通过作业再次构建独立性检验的思想体系。

四、教法特点及教学效果分析

1.教法分析

我们一直在谈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每遇到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却往往是教师代劳,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难于理解的,但本着学习过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一思想,通过学生收集分类变量数据,对问题的核心环节实际动手操作,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法特点如下: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观念,本课以一则新闻为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㈡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习题,而是利用由学生收集的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数据进行巩固训练,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的理念,提高了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独自思考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获得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㈢调整了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因为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学法指导

通过新闻素材回顾旧知引出新知,引导学生应用概率统计中所学习的事件独立性知识来理解独立性检验思想,教会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交流合作等学习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理解独立性检验的思想,能够应用独立性检验的方法解决一些最简单分类变量的独立性检验问题,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独立性检验教案

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通过列联表、等高条形图,使学生直观感觉到吸烟和患肺癌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统计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严谨性。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三、教学难点 1.独立性检验基本思想的理解 2.2k的含义;2k的观测值越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 四、教学方法 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设疑,诱思探究。用“讲授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步步为营,螺蜁上升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吸烟”与“患肺癌”有关 3.“秃顶”与“患心脏病”有关 2.“性别”与“是否喜欢数学”有关 4.“性别”与“选择文\理科”有关 5.“星座”与“爱好”有关 6.“血型”与“性格”有关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可信吗?可信度是多少?带着这样的问题来研究本节课。(二)阅读教材91页回答:(自主学习内容) 1.分类变量的概念是什么?前面提到的问题关心的是什么?

(教案)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一课时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一) (共2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并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柱形图和条形图展示在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比不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高,让学生亲身体验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与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了解随机变量2 K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归分析的方法、步骤,刻画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相关指数、残差分析)、步骤.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与列联表相关的概念: ①分类变量:变量的不同“值”表示个体所属的不同类别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的取值一定是离散的,而且不同的取值仅表示个体所属的类别,如性别变量,只取男、女两个值,商品的等级变量只取一级、二级、三级,等等. 分类变量的取值有时可用数字来表示,但这时的数字除了分类以外没有其他的含义. 如用“0”表示“男”,用“1”表示“女”. ②列联表:分类变量的汇总统计表(频数表). 一 般我们只研究每个分类变量只取两个值,这样的列 联表称为22 ?. 如吸烟与患肺癌的列联表: 2. 教学三维柱形图和二维条形图的概念: 由列联表可以粗略估计出吸烟者和不吸烟者患肺 癌的可能性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上用EXCEL软件演示三维柱形图和二维条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类图形的特征,并分析由图形得出的结论) 3.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①独立性检验的必要性(为什么中能只凭列联表的数据和图形下结论?):列联表中的数据是样本数据,它只是总体的代表,具有随机性,故需要用列联表检验的方法确认所得结论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总体. 第一步:提出假设检验问题H 0: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H 1 :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第二步:选择检验的指标 2 2 () K ()()()() n ad bc a b c d a c b d - = ++++ (它越小,原假设“H :吸 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它越大,备择假设“H 1 :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教学要求: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并借助样本数据

2独立性检验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根据表中数据得到 2 50181589 27232426 k () ??-? =≈ ??? 5.059,因为p(K2≥5.024)=0.025, 则认为喜欢玩电脑游戏与认为作业量的多少有关系的把握大约为() (A)97.5% (B) 95% (C)90% (D)无充分根据 2.(2011?湛江一模)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虑两个分类变量X和Y是否有关系时,通过查阅表格来确定“X和Y有关 A.5% B.75% C.99.5% D.95% 3.(2012?泰安一模)下列说法: ①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后,方差恒不变; ②设有一个回归方程,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y平均增加5个单位; ③线性回归方程必过; ④在一个2×2列联表中,由计算得K2=13.079,则有99%的把握确认这两个变量间有关系; 其中错误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4.(2010?泰安二模)某医疗研究所为了检验新开发的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作用,把1000名注射了疫苗的人与另外1000名未注射疫苗的人的半年的感冒记录作比较,提出假设H0:“这种疫苗不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作用”,并计算出P(Χ2≥6.635)≈0.0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疫苗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率为1% B.若某人未使用该疫苗,则他在半年中有99%的可能性得甲型H1N1 C.有1%的把握认为“这种疫苗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作用” D.有99%的把握认为“这种疫苗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作用” 5.(2012?枣庄一模)通过随机询问100名性别不同的大学生是否爱好踢毪子运动,得到如下的列联表: 随机变量,经计算,统计量K2的观测值k≈4.762,参照附表,得到的正

高中数学选修1-2《独立性检验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独立性检验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lective 1-2 "basic idea of independe nce test and its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teaching plan

高中数学选修1-2《独立性检验基本思想及 其初步应用》教案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 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 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要求: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 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并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柱形图和条形图展示在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比不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高,让学生亲身体验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与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了解随机变量 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1: 例1 在某医院,因为患心脏病而住院的665名男性病人中,有214人秃顶;而另外772名不是因为患心脏病而住院的男性病人中有175名秃顶. 分别利用图形和独立性检验方法判断秃顶与患心脏病是否有关系?你所得的结论在什么范围内有效? ①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列联表,并分析列联表,引导学生得出“秃顶与患心脏病有关”的结论; 第二步:教师演示三维柱形图和二维条形图,进一步向学生解释所得到的统计结果; 第三步:由学生计算出的值; 第四步:解释结果的含义. ② 通过第2个问题,向学生强调“样本只能代表相应总体”,这里的数据来自于医院的住院病人,因此题目中的结论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住院的病人群体,而把这个结论推广到其他群体则可能会出现错误,除非有其它的证据表明可以进行这种推广.

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及其初步应用

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 双基再现 1. ★下列变量中不是分类变量的是 ( A .近视 B .成绩 C .性别 D .饮酒 2.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有时可以把分类变量的不同取值用数字 表示, 但这时的数字除了分类以外没有其它 含义 B .在统计学中,独立性检验就是检验两个 分类变 量是否有关系的一种方法 C .在进行独立性检验时,可以先利用三维 柱形图和 二维条形图粗略地判断两个分类 变量是否有关系 如下: 变式活学 7. ★★★(教材1.2例1变式)研究人员选 取170名青年男女大学生的样本, 对他(她) 们进行一种心理测验,发现有 60名女生对 该心理的最后一个题目的反应是: 作肯定的 18名,否定42名;男生110名在相同的项 目上作 出肯定的有 22名,否定的有 88名. 请问性别与态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请分别用图形与独立性检验的方法进行判 断. 据表中数据,得K 2 4.844,因为K 2 3.841 所以可以判定选修统计专业与性别有关 ?那 么这种判断出错的可能性为( ) A .5% B . 95% C . 1% D . 99% 4. ★★某大学要研究性别与职称之间是否 有关系,你认为该收集哪些数据? 5. ★★在三维柱形图中,主对角线的两个 柱形高度的乘积be 相关越大,X 与Y 有关 系的可能性就 . 6 .★★★为了探究电离辐射的剂量与人体 的受损程度是否有关,用两种不同的剂量的 电离辐射照射小白鼠? 在照射14天内的结果

&★★★★(教材1.2例1变式)在研究某种新措施对猪白痢的防治效果问题时,得到了以下数据: 试利用图形和独立性检验来判断新措施对防治猪白痢是否有效?10. ★★★ ★★在调查的480名男人中有38 名患有色盲,520名女人中有6名患有色盲,分别利用图形和独立性检验的方法来判断色盲与性别是否有关?你所得到的结论在什么范围内有效? 实践演练 9 ★★如何对草莓、橙子、桃子、苹果、梨等5种水果进行分类?

《独立性检验》教案)

《独立性检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通过列联表、等高条形图,使学生直观感觉到吸烟和患肺癌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统计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严谨性。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三、教学难点 1.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K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 四、教学方法 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设疑,诱思探究。用“讲授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步步为营,螺蜁上升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 节 互动意图创 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下预习,搜集有关分类变量有无关系的一些实例。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吗? 2、你有多大程度把握吸烟与患肺癌有关? 组织引 导学生 课下预 习问题 背景, 初步明 确定要 解决 “吸烟 与患肺 癌”之 间的关 系问 题. 好的课 堂情景 引入, 能激发 学生求 知欲, 是新问 题能够 顺利解 决的前 提条件 之一. 初步探索、展示内涵 变量有定量变量、分类变量,定量变量—回归分析;分类变 量—独立性检验,引出课题。 问题1、我们在研究“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时,需要关注哪一些 量呢? 列联表:分类变量的汇总统计表(频数表). 一般我们只 研究每个分类变量只取两个值,这样的列联表称为2*2列联表 . 如吸烟与患肺癌的列联表: 不患肺癌患肺癌总计 不吸烟7775 42 7817 吸烟2099 49 2148 总计9874 91 9965 问题2:由以上列联表,我们估计吸烟是否对患肺癌有影响?①在 不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为________;②在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 例为________. 1,教师 通过举 例,引 入分类 变量这 个新概 念.引 出课题 2,组织 学生填 表讨论 问题, 初步得 到问题 的结 论. 从实际 问题出 发引入 概念, 提出问 题有利 于学生 明白我 们要学 习这节 课的必 要性。。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 其初步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 分析、目标分析、教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 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学生学习了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 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内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变量回归分析等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归纳能力;能够进行小组活动。 学生缺少深入探究问题的方法;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通过适时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来解决。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 验,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归纳展示、质疑对抗,使学生成为课堂 主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发现、探索的乐趣及成功展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随机变量K2的含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法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 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置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 论,适时指导评价;点评学生展示成果,归纳总结。 在学法上: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把 学习过程分成四个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结合教法、学法,在教学上我将用八个环节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 提出问题1:“你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吗?”怎样用数学知识说明呢?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 2、阅读教材,探究新知 在兴趣的引领和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习新知。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更加形 象地说明分类变量的不同取值。明确指出,对于分类变量重点探究的是“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经常说吸烟容易得肺癌,是不是吸烟一定得肺癌呢?”(不一定) 我接着问:吸烟是否对患肺癌有影响呢?(有) 1

高中数学 选修1-2 3.独立性检验

3.独立性检验 教学目标 班级____姓名________ 1.了解分类变量、列联表、随机变量2 K . 2.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 1.分类变量:变量不同的值表示个体所属的类别不同. 2.列联表:两个分类变量的频数表. 3.随机变量:) )()()(()(22 d b c a d c b a bc ad n K ++++-=,010.0)635.6(2 ≈≥K P (小概率事件) 4.独立性检验: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分类变量的关系. (1)要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 (2)假设结论不成立,即“0H :两个分类变量没有关系”; (3)确定一个判断规则的临界值0k :当02k K ≥时,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否则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没有关系”;(0k 是根据允许误判概率的上限来确定的) (4)按照上述规则,误判概率为)(02k K P ≥. 0k 0.455 0.708 1.323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 )(02k K P ≥ 0.50 0.40 0.25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5)拓展: ①令|| d c c b a a W +-+=,则) )(() )((22d b c a d c b a n W K ++++?=; ②令) )(() )((00d c b a n d b c a k w ++++? = ; ③02 k K ≥等价于0w W ≥,所以)(0w W P ≥等价于)(02 k K P ≥; ④可以用)(0w W P ≥来作为判断依据. 二、例题分析. 例1:研究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 1.确定研究对象: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

《独立性检验》教学设计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一、教学内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通过列联表、等高条形图,使学生直观感觉到吸烟和患肺癌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问题是这种来自数据观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学科法律知识的渗透,让他们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①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②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K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 四、教学过程 ⑴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研究吸烟是否对患肺癌有影响,某肿瘤研究所随机地调查了9965人,得到如下结果:单位(人) 那么吸烟是否对患肺癌有影响? 问题1:我们在研究“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时,需要关注哪一些量呢?在此也给出分类变量,列联表的概念.并作出等高条形图。 问题2:由以上列联表,等高条形图,我们估计吸烟是否对患肺癌有影响?①在不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为________;②在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为________. ⑵探究归纳,解决问题 ①启发探究 教师设问:有多大把握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这是个概率问题.要研究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可以先研究其没有关系即是否独立,就是研究其独立的概率关系,在用频率代替概率后,假设H0: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用A表示不吸烟;用B表示不患肺癌; 若H0成立?事件A与事件B独立?()()() P AB P A P B = 提出问题:在假设H0成立的条件下,能推导出a,b,c,d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列联表推导.

回归方程和独立性检验知识点

回归分析和独立性检验 一、回归分析 1、回归直线方程 a x b y ???+= (x 叫做解释变量,y 叫做预报变量) 其中∑∑==---=n i i n i i i x x y y x x b 1 2 1 )() )((?= ∑∑==--n i i n i i i x n x y x n y x 1 2 21 (由最小二乘法得出,考试时给出此公式中的一个) x b y a ??-= ( 此式说明:回归直线过样本的中心点)(y x , ,也就是平均值点。 ) 2、几条结论: (1)回归直线过样本的中心点)(y x ,。 (2)b>0时,y 与x 正相关,散点图呈上升趋势;b<0时,y 与x 负相关,散点图呈下降趋势。 (3)斜率b 的含义(举例): 如果回归方程为y=2.5x+2, 说明x 增加1个单位时,y 平均增加2.5个单位; 如果回归方程为y=-2.5x+2,说明x 增加1个单位时,y 平均减少2.5个单位。 (4)相关系数r 表示变量的相关程度。 范围:1≤r ,即 11≤≤-r r 越大.,相关性越强. 。0>r 时,y 与x 正相关;0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完整版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 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都基华 这一节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选修1-2第一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五、学法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的教学为选修1-2第一章第二节,是新课标新增的内容,课题趣味性较强,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初步应用

难点:把握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并体会初步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必修三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最基本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了解独立性检验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掌握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初步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通过收集数据,并依据独立性检验的原理作出合理推断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1)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等 引导发现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索讨论法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五、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基础一般,对于学习方法重点指导:(1)如何列2×2列联表; (2)为什么需要引入卡方统计量; (3)正确表述研究结果; 六、教学过程 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法巩固,发现问题;抽象概括;巩固训练;本课小结;研究性学习。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独立性检验教案

3.1 独立性检验(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 法及初步应用; (2)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其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是重点.基本思想的领会及方法应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有关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例如: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都与吸烟有关,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这些疾病与吸烟有关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我们看一下问题: 1. 某医疗机构为了了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是否有关,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调查了515 个成年人,其中吸烟者220人,不吸烟者295人.调查结果是:吸烟的220人中有37人患呼吸道疾病(简称患病),183人未患呼吸道疾病(简称未患病);不吸烟的295人中有21人患病,274人未患病. 问题:根据这些数据能否断定“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有关”? 二.学生活动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1)引导学生将上述数据用下表来表示: (2)估计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患病的可能性差异: 在吸烟的人中,有 37 16.82%220≈的人患病,在不吸烟的人中,有217.12%295 ≈的人患病. 问题:由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患病与吸烟有关?把握有多大? 三.建构数学 1.独立性检验: (1)假设0H :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 (近似的判断方法:设n a b c d =+++,如果0H 成立,则在吸烟的人中患病的比例与 不吸烟的人中患病的比例应差不多,由此可得 a c a b c d ≈ ++,即()()0a c d c a b ad bc +≈+?-≈,因此,||ad bc -越小,患病与吸烟之间的关系越 弱,否则,关系越强.)

高中数学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复习课说课稿 新人教A版选修2-3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选修2-3第三章《统计案例》中P79-P91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样本估记总体、线性回归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线性回归方法及其应用,并初步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是屡见不鲜的,如2020年陕西选9,湖南选4,安徽解20等等,因而是高考中的热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 (2)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探讨、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本基础概念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加深的。要想深刻理解,灵活运用,需要进行全面复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加大直观性和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法 本课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因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根本,整个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参与;教师启发、引导、巡查、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展示、多黑板演示,多学生讲解,将教师提供的习题分组完成,重点强化,难点突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成功表现自我;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积极动手实践,学习热情高涨,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法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自下达学习任务,既明确分工,又互相合作;完成任务,积

-《独立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我们生活的统计方面信息,所以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中新闻案例的探究,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利用上节课所学已经由数据直观判断出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目标解析: 独立性检验是考察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的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利用独立性检验,能够帮助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因此,在学习中通过对统计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方法,体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以提高我们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学生身边的问题“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关系”,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独立性检验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方法?通过课前的新闻引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性。

独立性检验教学案

独立性检验教学案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 面批时间:________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通过案例,了解独立性检验及它们的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与初步应用. 【自主学习】 1.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 (1)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B,若满足 ,则称事件A 与B_________,简称A 与B 独立. (2)性质:一般情况下,当事件A 与B 独立时,事件 、 、 也独立. 2.独立性检验:(即判断是否相关) 设两个变量A,B,每一个变量都可以取两个值,统计数据如下列22?列联表: 1B 2B 合计 1A a b a b + 2A c d c d + 合计 a c + b d + n a b c d =+++ 则进行检验变量A 与B 是否相关的步骤如下: (1)由公式2 2 () ()()()() n ad bc a b c d a c b d χ-= ++++计算2χ的值; (2)判断2χ与两个临界值(即 与 )的大小,即当2 6.635χ>时, 有 的把握说事件A 与B 有关;当2 3.841χ>时,有 的把握说事件A 与B 有关;当2χ≤ 时,认为事件A 与B 无关. 【预习自测】

某防疫站对屠宰场及肉食零售点的猪肉检查沙门氏菌情况,结果如下表,试检验屠宰场与零售点猪肉带菌率有无差异. 带菌头数不带菌头数合计 屠宰场 6 24 30 零售点10 12 22 合计16 36 52

独立性检验教学案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面批时间: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精讲点拨】 题型一: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求解 ,例1.三人独立破译同一份密码,已知三人各自破译出密码的概率分别为111 ,, 543且他们是否破译出密码互不影响.求:(1)他们都破译出密码的概率;(2)至少有一人破译出密码的概率;(3)恰有二人破译出密码的概率. 变式训练:(2010年高考江西卷文科第9题)有n位同学参加某项选拔测试,每位同学能通过测试的概率都是(01) <<,假设每位同学能否通过测试是相互 p p 独立的,则至少有一位同学能通过测试的概率为( ) A.(1)n -- p p -C.n p D.1(1)n -B.1n p 题型二:独立性检验(即判断两个变量是否相关,把握性有多大)

高中数学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假设检验素材苏教版选修2_32

假设检验 1、某厂生产的化纤纤度服从正态分布 )04.0,(2 μN 。某天测得25根纤维的纤度的均值39.1=x ,问与原设计的标准值1.40有无显著差异?(取05.0=α) 解 设厂生产的化纤纤度为X ,则总体 )04.0,(~2 μN X ,且总体方差2204.0=σ已知。顾客提出要检验的假设为 40 .1:0=μH , 40.1:1≠μH 因为已知总体标准差04.0=σ,所以选用U 检验,且在0H 成立的条件下有 )1,0(~25 04.00 N X U μ-= 针对备择假设40.1:1≠μH ,拒绝域的形式可取为 } /{0 c n X U W >-= =σμ 为使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5.0=α,就要在40.10 =μ时,使临界值c 满足 ()05 .0=>c U P 成立。由此,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5.0=α时,得到临界值为 96 .1975.02/1===-u u c α 故相应的拒绝域为 {}96.1>=U W 利用来自总体的样本值求得 25 .125 /04.040.139.1-=-= u

即 975 .096.125.1u u =<= 成立。显然,样本未落在拒绝域内,因此在05.0=α水平上认为纤维的纤度与原设计的标准值1.40没有显著差异。 2、设某厂生产的洗衣机的使用寿命(单位:小时)X 服从正态分布 ),(2 σu N 但2,σu 未知。随机抽取20台,算得样本均值1832=X ,样本标准差=S 497,检验该 厂生产的洗衣机的平均使用时数“2000=μ”是否成立?(取检验水平05.0=α) 解 待检验假设 2000 0=μ:H 20001≠μ:H H 的拒绝域: 2 1α - >t T =2.093 T 的观测值 512 .1/2000 -=-=n S X T W ∈ 不能拒绝 H ,可以认为洗衣机的平均使用时数“2000=u ”. 3、在正常情况下,某炼钢厂的铁水含碳量(%)X ~ ),.(2 554σN (σ未知)。一日测得5炉铁水含碳量如下: 4.48,4.40,4.42,4.45,4.47 在显著水平050.=α下,试问该日铁水含碳量的均值是否有明显变化。 解: (1) :0H 55 40.==μμ : 1H 5540.=≠μμ (2)选取检验统计量 ) (~/10--= n t n S X T μ 给定α,查知 7764 24197502 1.)()(.==-- t n t α 。

独立性检验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

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我们生活的统计方面信息,所以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中典型案例的探究,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吸烟与患肺癌是否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利用课下预习已经由数据直观判断出吸烟与患肺癌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1独立性检验》教学案1

《1.1独立性检验》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 2.利用统计量2 3.利用独立性检验来准确反映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信程度. 教学重点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是否有关? 某医疗机构为了了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是否有关,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调查了515个成年人,其中吸烟者220人,不吸烟者295人,调查结果是:吸烟的220人中有37人患呼吸道疾病,183人未患呼吸道疾病;不吸烟的295人中有21人患病,274人未患病. 根据这些数据能否断定: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有关? 二、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给出一套方案并说明理由. 三、建构数学 1.相互独立事件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B,如果有P(AB)=P(A)P(B),就称事件A与事件B独立. 2.2×2列联表

在吸烟的人中,有 220 37 ≈16.82%的人患病 在不吸烟的人中,有 295 21 ≈7.12%的人患病 从直观上可得出结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患病的可能性存在差异. 反思:能有多大把握认为“患病与吸烟有关”呢? 分析:相反的判断:“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即提出如下假设: 0H :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 用字母表示2×2列联表 如果0成立,那么在吸烟的人中患病的比例应该与不吸烟的人中相应比例差不多,有 d c c b a a +≈+ 即 ()()b a c d c a +≈+ 故 0≈-bc ad ∴ bc ad -越小,患病与吸烟之间的关系就越弱; bc ad -越大,患病与吸烟之间的关系就越强. 3.卡方统计量 ()()()()() d b c a d c b a bc ad n ++++-=2 2 χ (1) 其中d c b a n +++=为样本量 若0H 成立,即“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则2 χ的值应该很小. 利用(1),2 χ=11.8634>6.635, 而统计学明确的结论,在0H 成立的情况下,

知识讲解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文、理)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编稿:赵雷审稿:李霞 【学习目标】 1. 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2.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实际推断原理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分类变量 有一种变量,这种变量所取不同的“值”表示的是个体所属不同类别,称这种变量为分类变量。 要点诠释: (1)对分类变量的理解。 这里的“变量”和“值”都应作为广义的“变量”和“值”进行理解。例如:“性别变量”有“男”和“女”两种类别,这里的变量指的是性别,同样这里的“值”指的是“男”和“女”。因此,这里所说的“变量”和“值”取的不一定是具体的数值。 (2)分类变量可以有多种类别。例如:吸烟变量有“吸烟”与“不吸烟”两种类别,而国籍变量则有多种类别。 要点二、2×2列联表 1. 列联表 用表格列出的分类变量的频数表,叫做列联表。 2. 2×2列联表 对于两个事件A ,B ,列出两个事件在两种状态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这样的表格称为2×2列联表。 要点三:卡方统计量公式 为了研究分类变量X 与Y 的关系,经调查得到一张2×2列联表,如下表所示 统计中有一个有用的(读做“卡方”)统计量,它的表达式是: 22 ()()()()() 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n a b c d =+++为样本容量)。 要点四、独立性检验

1. 独立性检验 通过2×2列联表,再通过卡方统计量公式计算2K 的值,利用随机变量2K 来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方法称为两个分类变量的独立性检验。 2. 变量独立性的判断 通过对2K 统计量分布的研究,已经得到两个临界值:3.841和6.635。当数据量较大时,在统计中,用以下结果对变量的独立性进行判断: ①如果2K ≤3.841时,认为事件A 与B 是无关的。 ②如果2K >3.841时,有95%的把握说事件A 与事件B 有关; ③如果2 K >6.635时,有99%的把握说事件A 与事件B 有关; 要点诠释: (1)独立性检验一般是指通过计算2K 统计量的大小对两个事件是否有关进行判断; (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类似于反证法。即在H 0:事件A 与B 无关的统计假设下,利用2K 统计量的大小来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拒绝原来的统计假设H 0,即拒绝“事件A 与B 无关”,从而认为事件A 与B 有关。独立性检验为假设检验的特例。 (3)利用独立性检验可以考察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并且能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把握程度。 3.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及简单应用 独立性检验的步骤: 要推断“A 与B 是否有关”,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提出统计假设H 0:事件A 与B 无关(相互独立); (2)抽取样本(样本容量不要太小,每个数据都要大于5); (3)列出2×2列联表; (4)根据2×2列联表,利用公式:22 ()()()()() n ad bc K a c b d a b c d -=++++,计算出2 K 的值; (5)统计推断:当2 K >3.841时,有95%的把握说事件A 与B 有关; 当2 K >6.635时,有99%的把握说事件A 与B 有关; 当2K >10.828时,有99.9%的把握说事件A 与B 有关; 当2K ≤3.841时,认为事件A 与B 是无关的. 要点诠释: ① 使用2 K 统计量作2×2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时,要求表中的4个数据都要大于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