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物理备课优秀备课教案全套整合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15篇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15篇)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大全,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胸口碎大石提出问题: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锤重击后,石头碎成两半,人却毫发无损?环节二:新课讲授【模块1】压力的概念。
教师提问(结合旧知):对导入中的表演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以往所学力学知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教师讲解:明确压力的概念、方向以及产生条件,同时明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模块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结合实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压力,他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有关吗?让一名学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导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还与接触面积有关。
小组讨论:4人一组讨论下面问题:问题①:实验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实验方法。
问题②:如何能明显的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设立对照实验,利用海绵当做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同桌间讨论导入时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模块3】压强。
教师提问(直接提问):物理学中如何表示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用力与接触面积的`比值表示这种作用效果,介绍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等。
举例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初中物理最全整理教案

初中物理最全整理教案一、教学任务分析本教案旨在全面整理初中物理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回顾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对物理学科的整体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回顾和巩固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浮力、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等;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蒸发和沸腾等;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电路等;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视差等;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等。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知识梳理:教师分别讲解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声学五个部分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3.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个部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5.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巩固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6.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练习正确率:统计学生课堂练习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2.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声学实验器材;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得出折射定律。
4. 公式讲解:讲解折射定律的公式,让学生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5.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
6.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初中物理备课教案优秀5篇教案通常会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如课件、实验指导书、练习题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支持。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物理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
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二、新授第一节温度学生实验一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2

初中物理备课优秀教案大全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学基础知识,掌握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光的反射:平面镜反射、凸面镜反射。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4)光的折射:空气与水的折射、透镜的折射。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探究与讲解:(1)光的传播: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光的传播规律。
(3)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与水、透镜中的光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
3.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巩固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知识的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知识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四、教学延伸:1. 开展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家中或实验室进行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光学仪器厂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学术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及其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平面镜、凸面镜、透镜、水、玻璃等。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光学知识资料,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核能发电的大致情况.2.介绍我国核能发电的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教具核电站的原理挂图或录像.(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重核裂变时可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而且我们已经掌握了控制裂变链式反应速度的方法.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做核电站.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核电站的大致情况.2.进行新课板书:<第四节核电站>(1)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教师结合课本图14—10或挂图讲解: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世界上第一座铀核链式反应堆是在物理学家费米领导下于1942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场建成的.目前常用的反应堆的结构原理如课本上图14—10所示.它以铀235为核燃料,为了有效地利用反应堆中释放的核能,设计建造了两个循环回路.①第一回路在第一回路中,先用泵把水或其他液体压入核反应堆,在那里获得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被加热,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在那里把热量传递给第二回路中的水,再被泵压回反应堆重新被加热.②第二回路在热交换器内,第二回路中的水被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后,进入汽轮发电机推动汽轮机做功,把内能转化成电能.做功后的蒸汽温度和压强都降低了,它将进入冷凝器冷却成水,再由泵压回热交换器重新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③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通过两个回路的不断循环,把核反应堆中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第二回路中水的内能,去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电能.这就是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板书:<核电站的工作原理第一回路——核能→内能热交换器:把第一回路中的内能转换成第二回路中的内能第二回路——内能→电能(推动发电机发电>(2)核电站的特点①消耗的“燃料”少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要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只需核燃料三、四十吨,这就大大减少了燃料的运输.②成本低虽然铀燃料的开发和提炼比煤要复杂得多,但是最后核算下来的成本仍然要比火力发电站低20%以上.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核电站.全世界运行中的核电站已有434座,总装机容量约32000万千瓦,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一qi%,预计到本世纪末,核能发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30%以上,核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3)我们的努力目标我国虽然有丰富的煤炭、水力和石油资源,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并不高,而且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水力资源的70%以上分布在西南地区;煤炭已探明的储量有80%都分布在北方,而江南8省只占2%;江南8省,再加上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及河南共一三个省的能源蕴藏量只占全国的一三%,而人口却占全国的'63%,能量消耗约占全国的65%.这种能源储藏和消耗上的不平衡,迫使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要用来运送煤炭.所以在交通紧张的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发展核电站是迫切需要的.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广东大亚湾电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希望在你们身上,同学们好好努力吧.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设核电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我国对核电站的安全非常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保证核能的安全应用.3.总结(略)4.布置作业阅读课本: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初中物理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教学过程一、复习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3.光路可逆二、导入学生观察课本P54照片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展示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2)第二章、光现象 (4)第三章物态变化 (7)第四章电流和电路 (10)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 (17)第六章电功率 (23)第七章电与磁 (25)第八章信息传递 (27)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30)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37)第十一章力与运动 (41)第十二章机械与人 (43)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46)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 (53)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57)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
(举例:吉他或翻书)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一个人的声音大小)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两个人声音不同)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四、超声与次声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真题大练兵】(2009年)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 VB.今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60℃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220V2.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3.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5.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6.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B〕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 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第二章、光现象【教学目标】1.光的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5、光的折射定律,会完成折射光路图6、光的色散7、透镜成像及应用8、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9、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光现象的相关知识。
【呈现形式】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以及折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反射(折射)现象和反射(折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
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透镜的应用通过填空或选择题德形式考查。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一、光的产生: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三、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照镜子);(2)漫反射(看黑板;物体的颜色)。
3、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对称四、光的折射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现实现象的解释:海市蜃楼;筷子弯了等五、光的色散(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基色:红、黄、蓝;(3)物体的颜色六、透镜及其应用1、凸透镜:(1)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凸透镜的成像特点2、凸透镜成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内,呈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呈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在二倍焦距之外,呈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3、凹透镜:(1)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凹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3)近视眼的矫正。
【真题大练兵】(2011年)在图1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丹顶鹤在水中的倒影射灯射出的光柱铅笔在水面处“折断”雨后的彩虹A B C D图l(2011年)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的是_______眼,应佩戴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2011年)图1O中0B是一条反射光线,ON为法线。
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
(2010年)2009年7月22日,重庆市民领略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如图4所示,每一个观察者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速所吸引和震撼,其实日食的产生是由于光沿传播形成的。
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镜,能会聚光线。
(2010年)同学们在中考考室力,能从不同方向考到监考老师在黑板上所写的“本堂考室科目:XX、考室时间:XX”等提示语,这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的缘故。
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入股6所示,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现象引起的。
(2010年)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2009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照相机、摄像机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它们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拍摄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选填“虚”、“实”)像。
(2008年)一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2秒钟,通过的路程约为___________m;当这束激光以30度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角是____________度。
第三章物态变化【考点聚焦】1. 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7、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8、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呈现形式】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实例,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由某种物态变化的现象判断属于何种变化并且判断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像是中考试命题的重点。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形式出现。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温度1.温度的意义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3.温度计:(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2)正确使用温度计。
(3)会读温度计的读数(实验题经常出现)二、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2.汽化和液化:(1)汽化:液态→气态(吸热)(a)蒸发:蒸发的特点及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b)沸腾:沸腾的特点及条件;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2)液化:气态→液态(放热)3.升华和凝华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友情提示】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一看二清”。
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液化(雾;露珠)汽化(夏天,衣服变干;)凝固(冰)熔化(冰融化)凝华(霜;窗子上的冰花)升华(冬天,衣服边干;樟脑球变小)【真题大练兵】(2011年)4.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A.深秋早晨的雾——液化B.磁铁能吸引大头针——分子间存在引力C.灰尘在空中飞舞——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D.冬季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做功改变物体内能(2011年)10.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水在沸腾时需要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2010年)近年来,美丽山城天更蓝、水更清,大雾天气明显比往年少……。
2010年2月,重庆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其中雾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A.熔化B、液化C、汽化D、升华(2010年)同学们在理发店洗头时,常会看到理发师用电吹风给顾客吹头发的情景,如图9所示。
请你从此情景中找出一个与力、热或电有关的物理现象,并指出与该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物理现象:电吹风吹出的风使头发飘动起来;物理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理现象:物理知识:(2009年)如图2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2008年)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风云三号”精确预报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世界上最先进的对地观测卫星将在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发生重要作用。
图9是运载火箭携带卫星发射升空的情景。
在火箭点火时,只见火箭底部的水池中涌出大量的“白气”,火箭和卫星就逐渐加速向上腾空而起,场面蔚为壮观。
(1)这些“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_________而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在发生这一变化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量(填“吸收”、“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