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8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8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8篇)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案篇1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现象.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初中物理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一般从初二开始开设,授课时间为两年。

它一般是中考的必修科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篇1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

学习本章知识以后,你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

同时学会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篇一: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初中物理备课教案优秀5篇教案通常会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如课件、实验指导书、练习题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支持。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物理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

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二、新授第一节温度学生实验一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

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

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

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

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安排,包括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利用等,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2)第二章、光现象 (4)第三章物态变化 (7)第四章电流和电路 (11)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 (17)第六章电功率 (23)第七章电与磁 (25)第八章信息传递 (27)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29)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35)第十一章力与运动 (38)第十二章机械与人 (40)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42)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 (46)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50)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

(举例:吉他或翻书)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一个人的声音大小)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两个人声音不同)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四、超声与次声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真题大练兵】(2009年)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 VB.今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60℃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220V2.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3.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5.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6.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B〕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第二章、光现象【教学目标】1.光的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5、光的折射定律,会完成折射光路图6、光的色散7、透镜成像及应用8、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9、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光现象的相关知识。

【呈现形式】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以及折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反射(折射)现象和反射(折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

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透镜的应用通过填空或选择题德形式考查。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一、光的产生: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三、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照镜子);(2)漫反射(看黑板;物体的颜色)。

3、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对称四、光的折射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现实现象的解释:海市蜃楼;筷子弯了等五、光的色散(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基色:红、黄、蓝;(3)物体的颜色六、透镜及其应用1、凸透镜:(1)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凸透镜的成像特点2、凸透镜成像:一倍焦距内,呈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呈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在二倍焦距之外,呈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3、凹透镜:(1)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凹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3)近视眼的矫正。

【真题大练兵】(2011年)在图1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丹顶鹤在水中的倒影射灯射出的光柱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雨后的彩虹A B C D图l(2011年)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的是_______眼,应佩戴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2011年)图1O中0B是一条反射光线,ON为法线。

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

(2010年)2009年7月22日,重庆市民领略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如图4所示,每一个观察者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速所吸引和震撼,其实日食的产生是由于光沿传播形成的。

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镜,能会聚光线。

(2010年)同学们在中考考室力,能从不同方向考到监考老师在黑板上所写的“本堂考室科目:XX、考室时间:XX”等提示语,这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的缘故。

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入股6所示,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现象引起的。

(2010年)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2009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照相机、摄像机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它们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拍摄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选填“虚”、“实”)像。

(2008年)一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2秒钟,通过的路程约为___________m;当这束激光以30度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角是____________度。

第三章物态变化【考点聚焦】1. 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7、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8、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呈现形式】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实例,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由某种物态变化的现象判断属于何种变化并且判断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像是中考试命题的重点。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形式出现。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温度1.温度的意义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3.温度计:(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2)正确使用温度计。

(3)会读温度计的读数(实验题经常出现)二、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熔化:固态→ 液态(吸热)凝固:液态→ 固态(放热)(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2.汽化和液化:(1)汽化:液态→ 气态(吸热)(a)蒸发:蒸发的特点及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b)沸腾:沸腾的特点及条件;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2)液化:气态→液态(放热)3.升华和凝华升华:固态→ 气态(吸热)凝华:气态→ 固态(放热)【友情提示】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气态熔化(吸热)固态凝固(放热)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一看二清”。

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液化(雾;露珠)汽化(夏天,衣服变干;)凝固(冰)熔化(冰融化)凝华(霜;窗子上的冰花)升华(冬天,衣服边干;樟脑球变小)【真题大练兵】(2011年)4.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A.深秋早晨的雾——液化B.磁铁能吸引大头针——分子间存在引力C.灰尘在空中飞舞——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D.冬季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做功改变物体内能(2011年)10.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水在沸腾时需要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2010年)近年来,美丽山城天更蓝、水更清,大雾天气明显比往年少……。

2010年2月,重庆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其中雾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A.熔化B、液化C、汽化D、升华(2010年)同学们在理发店洗头时,常会看到理发师用电吹风给顾客吹头发的情景,如图9所示。

请你从此情景中找出一个与力、热或电有关的物理现象,并指出与该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物理现象:电吹风吹出的风使头发飘动起来;物理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理现象:物理知识:(2009年)如图2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2008年)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风云三号”精确预报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世界上最先进的对地观测卫星将在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发生重要作用。

图9是运载火箭携带卫星发射升空的情景。

在火箭点火时,只见火箭底部的水池中涌出大量的“白气”,火箭和卫星就逐渐加速向上腾空而起,场面蔚为壮观。

(1)这些“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_________而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在发生这一变化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量(填“吸收”、“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