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2023年化学中考总复习提纲

2023年化学中考总复习提纲

2023年化学中考总复习提纲
一、化学基础知识复
- 元素、化合物及混合物的概念和区别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 元素的分子式和化合价
- 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常见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二、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
-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的计算
- 摩尔和物质的量之间的转化
- 溶液中的浓度计算
- 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方程的计算
-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移动平衡的影响因素
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特性
-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征
- 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特性
-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和转化
五、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
-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应用
- 醇、酸和酯的性质和应用
- 碳氢化合物的分类和特性
-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类型
六、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 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 常见实验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 化学实验中的化学计量和计算
-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和现象
-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以上是2023年化学中考总复习的提纲,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考试顺利!。

初中科学八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初中科学八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1.原子和分子结构1.1.原子的基本结构1.1.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和特性1.1.2.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符号的意义1.2.原子核的结构1.2.1.强核力和电磁力的作用1.2.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和电荷1.3.原子的能级结构1.3.1.能级、能量和电子填充规律1.3.2.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谱线1.4.分子和离子的结构1.4.1.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1.4.2.键的结构和键长、键能的概念2.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2.1.化学式的种类和表示法2.1.1.分子式和离子式的区别和写法2.1.2.氧化数和电荷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2.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2.2.1.反应前物质和反应后物质的表示方法2.2.2.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和平衡2.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3.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2.3.2.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条件3.化学反应和化学计量3.1.质量守恒定律和金属活动性3.1.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守恒3.1.2.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的赋存状态3.2.摩尔和摩尔质量3.2.1.摩尔的概念和应用3.2.2.摩尔计算中的质量计算和物质的量计算3.3.化学计量3.3.1.以物质的量计算的摩尔质量和差异判断3.3.2.摩尔比和摩尔公式的应用4.酸碱反应和溶液中的离子4.1.酸、碱和盐的性质4.1.1.酸的酸味和碱的碱味4.1.2.酸、碱和盐的导电性和酸、碱的酸碱指示剂4.2.酸碱中和反应4.2.1.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征4.2.2.酸碱中和反应的方程式和计算4.3.溶液中的离子4.3.1.强酸和强碱的电离和离子浓度的关系4.3.2.阳离子和阴离子的颜色和生成反应5.金属和非金属元素5.1.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5.1.1.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延展性和铣削性5.1.2.金属的腐蚀和保护5.2.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5.2.1.非金属元素的不导电性和脆性5.2.2.非金属气体和卤素的特点以上为初中科学八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大致涵盖了该年级的化学基础知识内容。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填空版)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填空版)
人教版化学基础知识提纲(填空版)
1.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空气成分中,按计算,含量最多是氮气,约占%;其次是氧气,约占%。稀有气体约占%;二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碳约占%。氧气质量分数约占空气的21%,对吗?。氧气有可燃性,对吗?。
3.稀有气体包括、、、氪、氙,氡。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是性质(填物理或化学);稀有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反应对吗?。3.氧气可用于气焊的原因是氧气具有性,氮气可以作保护气或食品防腐的原因是。用于磁悬浮列车制造低温环境,医疗麻醉的气体是。6.空气质量指数计入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等。是否包括CO2。是否包括N2。
17.溶液的酸碱度可以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为。pH<7:显性,pH越小,酸性越;pH =7:显性;pH>7:显性,pH越大,性越。
18.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用,(广泛PH试纸精确到);PH试纸直接放入溶液中;不能湿润PH试纸,这样测酸性溶液会偏,测碱性溶液会偏;用PH试纸测不到浓硫酸的PH。
7.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其它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它相比,即知道其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比较。
8.干冰能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还能用于人工降雨或制造舞台云雾。
10.CO于水,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燃烧火焰呈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如果发生煤气泄漏,。
1.燃烧需要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只满足其一即可灭火):①②③。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微粒的大小改变了,对吗?。
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水分子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4.原子的构成(参考右图)()(每个带个单位电荷)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一、应掌握的知识点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

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碱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中性溶液pH=7。

如:水、NaCl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考试大纲

初中化学考纲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2、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态。

3、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知道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识记碳元素的一些常见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化学用语:1、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识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3、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的元素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只要求掌握碳和铁的可变价)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4、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知道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能根据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各类反应,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作出判断。

3、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中和反应放热,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常见指示剂颜色的变化。

能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四、溶液:1、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某种分散系的形态存在。

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步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3、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和提纲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和提纲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和提纲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3.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变化分解成更简单物质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

4. 原子与分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二、化学语言1.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简写,如H代表氢,O代表氧。

2.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如H2O表示水。

3.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4. 摩尔概念:用于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基本单位。

三、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四、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酸碱盐:-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物质。

-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3.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

- 非金属:通常不导电、不导热,性质脆硬。

五、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器材的认识和使用。

2.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 溶解:将固体物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 过滤:分离固体不溶物和液体的混合物。

- 蒸发:通过加热使溶剂挥发,留下固体溶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纯净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通常伴随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有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按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 按性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5.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的性质- 氧气: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 氢气:可燃,燃烧产物为水。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 酸碱盐的性质- 酸的性质:呈酸性的溶液,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 碱的性质:呈碱性的溶液,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具有腐蚀性。

- 盐的性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多数可溶于水。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4.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能力。

- 常见溶解性规律:极性分子溶解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溶解于非极性溶剂。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利用固体不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分离。

- 蒸发: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进行分离。

- 结晶:利用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进行分离。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的使用- 熟悉常见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 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烧杯、滴定管等基本实验器材。

八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整理)

八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整理)

八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整理) 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1 元素
-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对比
- 常见金属元素及其性质和用途
-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性质和用途
2.2 化合物
- 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对比
- 常见离子化合物及其性质和用途
- 常见分子化合物及其性质和用途
2.3 气体
- 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关系- 用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应用
3. 化学反应
3.1 反应的表示方法
-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
- 化学反应符号的使用
3.2 常见化学反应类型
- 酸碱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金属活动性的比较及其反应
3.3 化学反应的应用
- 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区分4.1 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
- 溶液的制备和分离
- 气体的制备和分离
- 固体物质的提取和制备
4.2 常见物质的区分方法
-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 物质的溶解度和沉淀
5. 燃烧与火灾的预防
- 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 火灾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
6. 化学能量与能量转化
-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化学能的利用和保护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化学的复习提纲,涵盖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反应、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区分、燃烧
与火灾的预防以及化学能量与能量转化等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您进
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物质种类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缺)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外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b.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aO Na2 O MgO Fe2 O3 CuO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1.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酸根离子n-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 )、酸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和三元酸(H3 PO4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含氧酸(H2 SO4 ,HNO3 ,H3 PO4 名称为:某酸)HCl, H2 S名称为:氢某酸)鉴定酸(鉴定H+)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2 ,NaOH Ba(OH)2 ,氨水)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 ↓ )、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其他固体碱是白色。

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可溶性碱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11.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一种分类方法:a.正盐(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没有可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例如 NaCl、Na2 S ,KNO3 无氧酸正盐叫“某化某”Na2 S_______ MgCl2__________FeS__________含氧酸盐叫“某酸某”KNO3_________ BaSO4______________Na2CO3______b.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NaHCO3____________ 、Ca(HCO3 )2_____________、NaH2 PO4 _____________常见的酸式盐的酸根有:HCO3-、HSO4-、H2PO4-、HPO42-c.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Cu2 (OH)2 CO3第二种分类方法按盐中相同部分的离子称为某类盐:含碳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12.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无色酚酞)和PH值:酸溶液的PH值小于7(如盐酸、稀硫酸、硝酸),酸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

水、中性的硫酸盐、硝酸盐和盐酸盐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PH值等于7。

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溶的碱溶液PH值大于7。

碱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弱PH越小13.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铵溶溶碱有五种:钡钾钙钠氨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14.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 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15.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①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种单质但H N O Cl等符号不能表示单质,它们的单质是:H2 N2 O2 Cl2②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O氧 Si硅 Al铝 Fe铁。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③化学的“语法”: ―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

―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或“某某分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讲由某原子直接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④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⑴H2和He ⑵CO、N2和Si ⑶O2、S和S2- ⑷OH-和F-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组成物质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同类原子总称构成构成构成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原子分子16.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17.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8.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19.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MnO42-ClO3-PO43- HCO3- NH4+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2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阳离子:Na+Mg2+Al3+、H+ NH4+、Fe2+ Fe3+ Ca2+阴离子:O2-OH-S2-F2-Cl- SO4 2- CO32- NO3-MnO4-MnO42- ClO3-2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按顺序背诵:质子数从1~18的元素符号和名称: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22.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层的为2)的结构。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元素的化合价(正价);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8=元素的化合价23. 化学式的写法:①单质的化学式:大部分单质的化学式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下面几种元素的单质不能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须注意:氢气H2 氧气O2 氮气N2 氯气Cl2 氟气F2 溴(Br2 ) 碘(I2 )臭氧O3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一般关系:“倒写倒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