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民族教育调研报告

民族教育调研报告民族教育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为了了解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的脱贫工作情况,我特地对某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进行了调研。
通过此次调研,旨在了解该地区民族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民族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民族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
2. 实地调研:前往目标地区,参观学校和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
三、调研结果1. 教育资源不均衡:调研期间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比其他地区更为匮乏。
学校的设施条件欠佳,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条件不够优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育内容缺乏民族特色: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校的教育内容缺乏民族特色,很多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了解甚少。
这导致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度较低,缺乏文化自信心,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3. 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在调研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辍学率较高,尤其是女生辍学率更为严重。
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缺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忽视了子女的教育问题。
四、调研建议1.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学校设施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学生的基本学习权益。
2. 强化民族教育内容:学校应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与教育,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等纳入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3. 推行教育扶贫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易辍学的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提供更多的助学金和贫困生资助,鼓励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4. 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府应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五、调研总结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内容缺乏民族特色和学生辍学率高等。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少数民族调研报告是一份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现状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的研究。
以下是一份关于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的示例:一、引言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我们开展了一次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研。
以下是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1.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企业代表以及普通群众。
2.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1.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得到改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文化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积极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3.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逐年加大,教育设施得到改善,但部分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四、问题分析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部分地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2.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虽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部分地区教育质量仍然不高,需要进一步改善。
3.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缺乏创新和发展。
五、建议与展望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2.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传承与创新文化: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文化创新,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
4.深化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有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现状调查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现状调查近年来,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帮扶工作,但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质量却一直处于低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现状的调查。
首先,我们走访了几所少数民族中学,发现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较差,学校条件落后、资源缺乏,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如教学楼暴露了地面擦痕,在夏季高温时教室内缺乏空调设备,学生实验室的科研设备缺乏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到了一所少数民族小学,了解学校师资力量的情况。
在这所小学里,我们发现了教师的数量和教育水平都较低。
由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许多小学老师没有接受过乃至缺乏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方法,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指引。
再次,我们还调查了学校的运行方式。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学校的规划和管理方式落后,人员分配缺乏合理性。
由于此类问题,学校管理水平和排课情况特别混乱。
该学校大量的教育资源不得不在管理、维修等基础性方面消耗,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最后,我们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也有些问题。
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没有充分的认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学校多为农村学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对于学习的重视度不够,从而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效不佳。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解决学校教育问题,需要多部门合作,尤其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多向偏远地区学校投资,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所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生、家长和教师也应共同努力,共同发扬教育的正确导向,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和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促进自我价值的增长和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学校才能够迈上新的台阶。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调查结果近几年来,**县义务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著重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入经费逐年加大,极佳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去年年末“两基”工作已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顺利实现“普九”。
但是财困民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上才仍落后于全省上均全州平均水平,制约着**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认真研究**民族主义基础教育工作,找准**基础教育无以为继的成因,研究和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况**郡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北纬23°29′—24°28′,东经104°31′—105°36′之间,东连富宁县,南接麻栗坡县、西畴县,西与砚山县、丘北县毗邻,北至大新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在建的衡(阳)昆(明)国道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和中南部的交通要道之一。
县城所在地莲城镇,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会昆明市485公里。
**历史悠久,5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国故地,1913年设置**县,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
全县辖18个乡(镇)、174个村委会(社区)、2958个自然村,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7%,境内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气温16.7℃。
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个世居部族。
20xx年末总人口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12万人,占总人口的94.64%,少数民族人口47.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
全县耕地面积62.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
20xx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3914万元,财政总收入1363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88万元),财政总支出54643万元,教育总支出19979万元,教育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6.56%。
关于报送《关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的报告(五篇材料)

关于报送《关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的报告(五篇材料)第一篇:关于报送《关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的报告关于我市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省、市的《贯彻意见》,市政协法制群团民族宗教委员会和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会同市民宗局、市教育局组成调查组,一行7人,于5月10日至19日,在市政协副主席傅克勤的带领下,相继到了石棉、汉源、宝兴三个有少数民族乡的县,历时10天,深入到石棉的蟹螺、先锋、安顺,汉源的小堡、永利,宝兴的硗碛等6个民族乡,实地看了7所学校,就初中、小学阶段民族学生的教育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分三个层面,首先听取县政府汇报,其次是与乡、镇领导及乡、镇干部座谈,再次是与学校教职工和部分学生的家长座谈,采取多种形式了解情况、探讨问题。
调查组较好地完成了调研任务,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石棉、汉源、宝兴三县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状况。
(一)人口状况。
三个县按行政区划明确为少数民族乡的共16个,其中石棉10个,汉源5个,宝兴1个。
16个民族乡的总人口为78388人,其中少数民族为32340人,占16个民族乡总人口的40%左右,主要是彝族和藏族。
(二)人均纯收入状况。
2003年雅安市7县1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295元,全市16个民族乡,除石棉的回隆、擦罗和宝兴的硗碛三个乡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外,其余13个民族乡农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
其中石棉的8个民族乡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低115.50元,汉源5个民族乡的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低200元以上。
加之民族乡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半高山和高山地带,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洋芋和养殖牛羊等,经济收入相当低微。
少数民族家庭供养的人口比汉族多,生活水平相对更低,更难承担子女入学和就读的费用。
(三)民族乡的基础教育状况。
民族教育调研报告

民族教育调研报告民族教育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关系日益紧张,民族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民族教育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当今民族教育,在政策保障、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政策保障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不到位、不完整的问题,致使部分地区的师资队伍、教育设施、教材等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
其次,政策缺乏实际操作性,部分政策仅停留在政策文字上,无法对现实产生可见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方面民族教育根据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特点进行内容设置,因此必须与对应的地区和民族相适应。
然而,调研结果发现,一些地区的民族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实用,不能很好的与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传统相结合。
同时,由于民族教育课程设置是各省市自主决定的,因此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国家整体民族教育的推进。
三、师资培养方面教师是民族教育的核心力量。
然而,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地区的民族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同时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方法也存在些许缺陷。
因此,需要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师资培养,完善相关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然而,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对教育投入和教育理念的缺乏,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紧箍咒”束缚,缺少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政策保障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使政策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应完善政策法规,增强政策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二、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统一设置民族教育课程,并加强课程质量监管,有效保障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师资培养方面应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大力支持新生代教师的培养和成长。
XXXX年民宗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状况调研报告(可编辑).doc

XXXX年民宗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状况调研报告(可编辑)民宗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状况调研报告近几年来**县义务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去年年末“两基”工作已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顺利实现“普九”。
但是财困民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约着**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认真研究**民族基础教育工作找准**基础教育落后的成因研究和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况**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北纬°′°′东经°′°′之间东连富宁县南接XX县、西畴县西与砚山县、XX县毗邻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在建的衡(阳)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和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县城所在地莲城镇距州府文山城公里距省会昆明市公里。
**历史悠久XX前就有人类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国故地**年设置**县**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全县辖个乡(镇)、个村委会(社区)、个自然村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境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年平均气温℃。
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个世居民族。
**年末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
全县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亩。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万元财政总收入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财政总支出万元教育总支出万元教育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农民人均有粮公斤。
目前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万人。
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二、**年**年**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所(含教学点个)其中:普高所(含所民办高中)职高所中心学校个(所辖初中所)幼儿园所(含所民办幼儿园)。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指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问题。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目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教育机构和教师,了解其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认知和实施情况。
实地访谈则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教育资源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机构普遍面临着教师缺乏、学校规模小、设备陈旧等问题。
2. 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和引导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3. 文化认同缺失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
这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感较弱,缺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 教育投入不足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增加。
四、建议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教育设施建设、改善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质量。
2. 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机构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多元化的教学元素,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强化文化教育教育机构应开设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等课程,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和支持,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近几年来,**县义务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去年年末“两基”工作已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顺利实现“普九”。
但是财困民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约着**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认真研究**民族基础教育工作,找准**基础教育落后的成因,研究和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况**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北纬23°29′—24°28′,东经104°31′—105°36′之间,东连富宁县,南接麻栗坡县、西畴县,西与砚山县、丘北县毗邻,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在建的衡(阳)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和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县城所在地莲城镇,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会昆明市485公里。
**历史悠久,5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国故地,1913年设置**县,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全县辖18个乡(镇)、174个村委会(社区)、2958个自然村,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7%,境内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气温16.7℃。
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个世居民族。
XX年末总人口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12万人,占总人口的94.64%,少数民族人口47.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
全县耕地面积62.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
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3914万元,财政总收入1363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88万元),财政总支出54643万元,教育总支出19979万元,教育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6.56%。
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
目前,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14万人。
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二、XX年-XX年**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1)、XX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42所(含教学点378个),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办高中),职高1所,中心学校21个(所辖初中25所),幼儿园17所(含15所民办幼儿园)。
全县教职工总数6314人,其中:代课教师6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0.4%。
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中50.7%,初中72.3%,小学84.36%,幼儿园100%。
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初中在校生34482人,小学在校生93144人,幼儿园(含学前班)2200人。
全县校舍建筑面积643661平方米,中学生均5.2平方米,小学生均4.7平方米,全县危房面积39600平方米。
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91%,辍学率为0.73%;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94.14%,年辍学率为3.89%,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盖率100%。
(2)、XX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办高中),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中心学校23所(含附设初中),完小494所,教学点362个,民办幼儿园21所。
全县共有教职工6601人,其中:在职在编教职工6008人,代课教师593人,代课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9.0%,比XX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
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学75.68%,职业中学76.36%,小学86.07%,幼儿园100%,均比XX年有所提高。
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职业高中),初中34273人,小学85217人,幼儿园(班)2813人。
入学率:高中20.56%,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6.30%,小学99.11%,幼儿园(班)21.00%,分别比XX年上升2.1、2.16、0.20、9个百分点。
辍学率:初中3.43%,小学0.71,分别比XX年下降0.46、0.02个百分点。
全县有校舍建筑面积673724平方米,比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40817平方米,比XX年增加1217平方米。
全县初中学生均校舍面积8.0平方米,比XX年增加0.61平方米;小学生均建筑面积5.0平方米,比XX年增加0.4平方米。
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XX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园)559所,其中县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中4所、职高1所、民办高中1所、初中24所、小学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学点365个、幼儿园27所。
有小学教学班3105个,在校生83987人;初中教学班622个,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学班144个,在校生7546人。
有小学专任教师3549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97.35%;有初中专任教师1955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95.40%。
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2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62%;初中阶段入学率97.01%,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2.63%;7—15周岁“三类残疾”入学率71.31%;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现有青壮年总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壮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为0.73%,抽考复盲率2.50%。
全县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
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6.XX年。
从以上三年的数据来看,我县教育发展发展势头较好,响应了国家提升教学质量集中办学的政策,校点逐年减少,教师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项指标均呈良性发展,去年年末“普九”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是全州最后一家实现了“普九”验收。
三、**县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情况根据我县“县大、财困、民贫,人口多、基础差”的实际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云南省“两基”攻坚计划》,在认真算清实施普及教育的“总人口帐、贫困学生人口帐、普及帐、校舍帐、教师帐、资金帐”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县两基攻坚方案》、《**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暂行规定》、《**县普九工作责任追究制》和《**县县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挂钩联系普九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级、各部门明确了“普九”工作的责任。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顺利实现“普九”,我县各级各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讲解实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普九”。
一是全面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义务教育法》宣传活动。
县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法》印制、张贴到学校、村寨、集市、街头醒目位置,并将《义务教育法》摘要印成册发到各乡镇学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线电视播放《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致全县适龄儿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营造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会氛围;以“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大打‘普九’攻坚战”为主题的宣传动员;每天滚动播放“普九”宣传标语,及时报道“普九”专题快讯。
三是利用标语的宣传功能,在公路、学校、村寨等醒目位置制作宣传牌100多块、宣传标语1万多平方米,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国家、省、州有关义务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九”宣传活动。
几年来,县、乡召开“普九”工作专题会议515次,宣传、研究和布置“普九”工作,各乡镇利用标语、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车、派出“普九”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普九”文艺演出等形式,对“普九”工作进行宣传,全县仅出动“普九”宣传车辆就多达2100多辆(次),“普九”专题文艺演出378场,“普九”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60000多人(次)。
宣传工作基本上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墙壁上有文字”。
“普九”工作在我县深入人心,引起强烈的共鸣,社会各界支持“普九”、参与“普九”的氛围较为浓厚。
如珠街镇老山坡村小组长魏仕才看到本村8名学生开学两周后还没有上学,他挨家挨户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卖了自家的耕牛帮助8名学生解决生活费,并帮学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将8名学生送回学校;篆角乡沙牛村张昭福积极配合“普九”工作,经常到村民家宣传《义务教育法》,每年还组织村民举办“普九”文艺演出,在他的宣传动员和教育下,该村70户人家65名适龄少年,几年来无一人辍学。
在**,像魏仕才、张昭福这样支持“普九”、参与“普九”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四、**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为使我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管好、用好,切实保障贫困学生学有所助,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贯彻落实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义务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用在学生的身上,做得专款专用。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财政经常性收入,XX年为5255万元,XX年为6034万元,XX年6804万元,XX年为7513万元,增长比例三年分别为14.82%、12.76%、10.42%;财政对教育拨款XX年为10803万元,XX年13135万元,XX年1543万元,XX年18407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21.59%、17.50%、19.26%。
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年生均教育事业费XX年969.57元,XX年1041.36元,XX年1310.19元;初中年生均教育事业费XX年1002.67元,XX年1086.20元,XX年1482.19元。
财政拨发的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XX年152.26元,XX年241.63元,XX年258.02元;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XX年252.76元,XX年272.57元,XX年337.70元。
城市教育费附加:XX年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223万元,并全部用于教育。
XX年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共2071万元,用于教育980万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980万元,做到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开展勤工俭学:XX年全县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195万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