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赏析

合集下载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楼兰的敌人誓不回还。

”诗人前两句写景,是对整个西北边陲鸟瞰式的概括。

“青海”即青海湖,“雪山”是青海东南的积石山(一说是祁连山),“孤城”是边塞将士戍守的营盘,“玉门关”是安西双塔堡附近的军事要塞,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长云蔽空,雪山阴暗,孤城与玉关遥遥相对,这画面既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又突出了边塞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心、自豪感,还暗含着孤寂思乡的情绪。

这里的“望”字,可作多种理解,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是“对着”的意思;从战士行动上讲,它是“注视”的意思,表明他们时刻在关注边关的情势,非常警惕;从心理上讲,它又有“希望”的意思,希望边关无状况,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辽阔、黯淡的边塞图景之中,融入丰富复杂的情感,情景交融,为后两句直接抒情做好了准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豪气干云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

“黄沙”是指“金甲”是将士身上的铁盔铁甲。

黄沙滚滚的边塞疆场,是边塞将士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地方。

一个“穿”字,从侧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

“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将士豪壮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艰苦、长期基础上所发出更坚定、深沉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一个重要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同时,并不回避战争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大处落墨环境描写。典型环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宏伟壮志。
译文
青海上空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敌人誓不回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古诗《从军行》赏析

古诗《从军行》赏析

古诗《从军行》赏析从军行王昌龄(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知人论世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二、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三、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四、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_全诗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_全诗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_全诗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全诗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诗。

这句诗话短练,气势恢宏。

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思念和对英雄精神的崇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句名言进行全面的赏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壮丽场景的描绘。

黄沙象征着沙漠,是最贫瘠的土地之一,而百战穿金甲意味着难以被征服和摧毁。

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反映出楼兰的伟大和坚不可摧的精神。

楼兰是一个古代城市,位于丝绸之路上,经历了许多征战和战乱,但始终坚守到最后。

这句话通过黄沙和金甲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楼兰这座城市的敬仰和敬佩。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半句:“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楼兰的赞美和对历史命运的强烈感慨。

诗中的“破”意味着摧毁、消失或灭亡,而“还”则表示改变现状,重建或回归。

这句话,语气肯定而豪迈,表达了作者对楼兰的坚定信念和对历史的不朽追忆。

作者希望即使楼兰遭受了破坏,也要最终恢复到它过去的辉煌与繁荣。

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话属于后两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对楼兰这座城市的描绘,将其比喻为坚不可摧的金甲。

楼兰曾经经历无数战乱,但它坚守不破,是历史的见证和英雄的象征。

这句诗话传达了对坚持不懈、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和敬佩。

在诗歌的形式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

首先,黄沙和百战穿金甲的对比使句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感。

黄沙象征着艰苦和贫瘠,而百战穿金甲则暗示着坚不可摧之力。

这样的对比使得诗句更加震撼人心。

其次,作者使用了平仄韵律,赋予了整首诗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这样的安排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悦耳的节奏感。

此外,诗歌中的楼兰这座城市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楼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上承载着无数往来商旅的梦想与希望。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赏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从军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从军行七首唐代: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全屏
下载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
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30页
2、
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3、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85-486页参考赏析写赏析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来哟笑话
我说的笑话能让你笑的头发都卷起来
爸爸是个幽默的人,他有一句口头禅:我说的笑话能让你笑的头发都卷起来。

一天,儿子从外面听了一个笑话,急着回家告诉妈妈。

他一进门就学着爸爸的语气叫道:妈妈我要说一个能让你头发卷起来的笑话。

他说着一扭头,看见妈妈做的卷发造型,儿子不由失望的说:原来你已经听过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