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

合集下载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是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是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是什么“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第四首。

1.原文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1),孤城遥望玉门关(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

2.注释(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2)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3)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3.译文其四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4.赏析第四首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

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

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赏析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青海:湖名,即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的青海湖,当年是唐与吐蕃争夺交战之地,哥舒翰曾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雪山:即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

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唐时为凉州西境边塞要地。

黄沙:指战场。

穿:磨穿。

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这里泛指西北边塞的入侵民族。

【赏析】这首诗以长云雪山、玉门孤城为背景,表现将士誓破强敌,以身许国的爱国热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云雾密集,使雪山也为之黯淡失色,远望玉门关这座孤城座落在荒烟蔓草之间。

青海湖与玉门关相距遥远,视而不见,此乃想象之辞。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在沙场上身经百战,金甲也为之磨穿,但不破入侵之敌,誓不回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对战斗生活强有力的概括。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

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

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从军行七首;其四》作者:王昌龄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青海:青海湖2、穿:磨穿3、楼兰:汉西域国家。

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

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和诗人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和诗人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和诗
人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唐代诗人王翰所作《凉州词》的名句,表达了对黄河流域西部古代城市楼兰的向往和敬意。

王翰是一位渭南人,被誉为“凉州词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在大唐末年,曾在凉州(今甘肃省一带)做过节度使。

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这首《凉州词》是一篇送别诗,也是一首怀乡之情的诗篇。

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特别表达了他作为远离家园的地方官员的孤寂和苦闷。

同时,这首诗的主题不仅仅是个人感情挂念,更是对西域文化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楼兰,是古代西域国家,唐代为楼兰都护府。

传说在公元200年左右,楼兰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繁荣的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沦为荒漠之城。

王翰在这首诗中多次借借楼兰之名表达了自己对于失落文化和文明的
怀念和悲愤,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刻苦耐劳地开辟西北戍边的勇士们的崇敬。

总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名句,不仅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代表了对于亘古不变的理想的执着和追求。

在现代,我们依然需要坚持这种信仰,为了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不断追求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以上精神意涵依然令人感到非常深远。

中唐晚唐边塞诗

中唐晚唐边塞诗

中唐晚唐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衍生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这里是当时唐朝与吐蕃战争频繁的地区。

- “长云”:层层浓云。

- “雪山”:大概指祁连山,位于青海和甘肃的交界处。

-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当时唐朝的军事要塞,出了玉门关就意味着走向塞外边疆。

- “穿金甲”:磨穿了金属做的铠甲。

说明战士们经历了很多战斗。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

此处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主题上,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描绘了边疆战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环境。

情感上,一方面展现了战争环境的恶劣,黄沙漫天,战士们的金甲都被磨穿,表达出戍边生活的不易;另一方面“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将主题升华,彰显了战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情。

在表现手法上,前两句通过描写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大西北特有的景象,从广阔的空间上营造出一种雄浑大气又略带孤寂的氛围,为下文战士们的战斗决心做铺垫。

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战士们坚定的报国志向。

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由于他对边塞风光和戍边战士的生活有亲身深入的体验,所以写出来的边塞诗感情真挚饱满,极富感染力。

运用片段:例一: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主题是“爱国情怀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小明上台慷慨激昂地说:“古代的戍边战士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有坚定的信念。

就像王昌龄诗中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们面对恶劣环境从未退缩。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爱国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比如抗疫期间,众多医护工作者不畏艰险,坚守抗疫一线,这也是一种现代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体现。

”例二:小张在写一篇关于坚持的作文时,他这样写道:“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战斗,我们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从军行 其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从军行 其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从军行七首其四体裁:诗题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名字:王昌龄年代:唐代描述: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翻译: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原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从军行》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的前两句,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答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全诗内容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重隊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天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诗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诗三四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出生于盛唐,是上天的眷顾还是命运的不幸呢?
蹄声杂踏,一道王令悄然而降。

你明白军命如山。

于是,毅然放开了双手,飞身上马西出玉门关。

触摸着衣服还留有老母亲双手的余温;回想着与好友欢
聚畅饮的开怀;留恋着家乡每一寸熟悉的土地,都被塞外的黄沙和你的爱国之
心所覆盖淹没。

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的离开?只是因为怕违抗王令而被凌迟吗?只是因为
一时的少年气盛吗?不是的,我知道。

在你的心中早已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酷。

但不管是铺天盖地的黄沙还是残酷无情的杀戮,你
都面不改色,因为你早已立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志。

一年,十年,二十年,时间冲冲的走过,但我仍能在战火硝烟中看到你的
身影。

战马是你的好友,兵器是你的信念,身后是你要守护的家乡。

当年的雄
姿英发或许已被消磨,唯一还在的是那颗忠贞报国的心,撒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寒月初上,你独自一人在大漠中仰望长空。

你知道思乡会影响队伍的士气,你很努力的压抑着,但泪水却依旧在你的眼中翻滚,但此刻我分明看见两颗在
月亮下晶莹的泪珠在你脸上滑落。

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身上的伤痕怎么
没有你掉过泪,而此刻的你却……随着你的泪光,我看见了天上的明月。

,也
看到了你在明月中幻想的家人:母,在家门口四处张望,她那一缕缕白丝,在
微风中扫过,扫过了你那似箭的归心。

突然间,你用手拭去了脸上的泪水,用
力一挥鞭,马儿又一次奔向了军营。

动作是如此的毅然与坚定,就像当年辞别
老母的时候一样没有半点迟疑。

望着你的身影在夜幕中隐去,我不禁一声长叹。

男儿志在四方,而你的志在沙场。

回到军营,借着微弱的烛光,你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终。

窗外寒风凛冽。

因为你们的守护,长城内不再有冬天。

四中高一:水间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