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

合集下载

初中作文表现手法之三:抑扬法课件

初中作文表现手法之三:抑扬法课件

“嗨嗨,电灯泡,我们有个电灯泡老师, 上晚自习,不用发电了。 ”“别瞎说,你瞧, ‘多云转阴’了。 ”我想,这以后就有好戏看了。
堂大笑起来,那画上的内容我们早知道了:一
果然,今天第二节课的铃声一响,我们的
们笑了一阵都停了下来,屏住气等待着他大发雷霆, 然后,甩袖而去。可是,他看了画后,就遵命了,可看完了之后,你们须用文字把我 的头描写下来。”说着他真的拿下了帽子。 “呀,这叫什么头啊? ”我们看后都大吃一和癞蛤蟆的身子一样, 好吓人哪。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一回事… … 9月4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我们的班主任替我们解开了心中的谜。
约而同地站起来鼓掌。刘东哭着跑上讲台,恭
要不是我害怕老师的严厉,我才不会在这个日记本上写下这几行字。 老师说, 日记就是要记下自己所见到的有感触的事物。我想,今天见到的这件事我应该记下来: 那是一个父亲,他手里的食品袋中装着几
象。欲扬先抑常常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例1: 语文老师的帽子 9月1 日 星期五 晴 嘻嘻,给我们上语文课的老师,真有趣。我们顾不得初次见面应有的礼貌, 禁不住交头 “没错,不是秃子,谁这么热的天,还戴着帽子?” 吗?”
我们学校有一个特殊的班级———那就 是被老师亲切地称为“民工班”的班级,这样
到“ 民工”这个词,心里总是有一种微妙的感
这样的集体中。
例文3
我们班不只有受人嘲笑的份,更有让我们为 之骄傲的事。运动会上, XX体育场上,那快速奔跑在前三名的,必定有我们班同学;那领奖台上站着的, 也都是那些民工的子女们;掷铅球比赛中,奋力 一投力挽狂澜的还是那些民工的子女们。生活在 这样的集体中,看着一张张由他们赢得的奖状, 我们能不为之自豪吗?或许有同学说:民工的孩子嘛,读书不好, 只会拿些跑跑跳跳的奖。我说:非也!说这话的同学一定不了解我们“民工班”,我们班的同学不仅四肢发达,而且头脑也发达。

“抑扬法”例话

“抑扬法”例话

“抑扬法”例话作者:郭俊芝来源:《初中生(一年级)》2005年第06期抑扬之法概括起来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

这抑扬四法,是从写作的曲笔角度说的,它能够满足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欲抑先扬即欲贬先褒,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的时候才揭示真相,使读者猛然醒悟,多用于否定的人或事上。

鲁迅《拿来主义》第一部分共4节,旨在揭露“送去主义”的表现,批判其实质和危害,文章第3节却先大赞能送“也不算坏事情”,尼采也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等等,就是运用欲抑先扬手法,让读者更明了:“送去主义”实际上是卖国投降主义。

又如曹禺的《雷雨》写周朴园,先极力写他对梅小姐的深情厚意,仿佛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好丈夫;但是,当他发现站在面前的鲁侍萍就是当年的梅小姐时,便撕下他那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出了凶恶的本相而把侍萍赶走。

一扬一抑,把周朴园冷酷伪善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欲扬先抑明明是赞扬,却偏偏先加以否定,多用于肯定的人物或事物上。

杨朔的《荔枝蜜》主旨是赞美“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开头从讨厌蜜蜂说起,“我却总不大喜欢”。

结尾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让读者想解开悬念,有非读完全文不可之效。

又如贾平凹的《丑石》先用一半以上的篇幅从各个方面刻画丑石“丑得不能再丑”,然后顿起波澜,反抑为扬,揭示它的品质之美“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这种先抑后扬、抑为扬用的写法,使文章褒扬的内容更加突出,气势亦跌宕不凡。

欲扬先扬为了最终赞扬某些人或事,在这之前,文章先对其人或有关事件加以赞扬,使读者感到后面的赞扬是前面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主旨在赞扬鲁提辖见义勇为的品质。

而在主要事件前先写了“赠银救父女”的情节,赞扬鲁提辖有救人救彻底、刚直豪爽的性格。

这种性格正是后面的“拳打镇关西”情节中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巧用抑扬 跌宕多姿

巧用抑扬 跌宕多姿

产生厌恶之感 ;但一旦看到它在恶劣 的生存 环境之下
“ , 抑” 是压 低 、 否定 ;扬 ” 是抬 高 、 “ , 褒扬 。其 中常 竟开放 出耀 眼的金色 花时 ,一定会 为其顽 强的生命力
从而对美 的评判有一个新 的标准 。 这种 由“ ” 抑 见 的是 “ 欲扬 先抑 ” 即对人 欲表 扬而 先批评 , , 对事 欲 所震撼 , 扬 的情感转变 , 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 说对 而先 说错 , 物欲 说好 而先 说坏 , 对 多用 于肯 定 的 到“ ”
引发抑扬之间情感转变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件事或一种现象如学生佳作父亲的声作者落笔先写自己的父亲是个体力劳动者每天回家身上都是脏兮兮的而且睡觉时会发出刺耳的声自己很是看不起他
TUP UE 0Y U D
文 嚣夺

圃 圈
【 法 讲 解】 技
象 的看 法 时 , 论 是从 “ ” “ ” 还 是 从 “ ” 无 抑 到 扬 , 扬 到
儿是“ ” 抑 。一扬一抑 , 比鲜 明 , 对 把周朴 园冷酷 伪善的 他 ; 可暑假的一次送考 , 他怕打鼻 影响 “ 第二 天的考 甸 我” 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
我们在具体运用时应 注意 以下几点:

试, 竟然睡到宾馆的走廊上 , 这让 “ 一下子感 到了父 我” 亲形象 的高大 。“ 送考” 事件就是 由“ 到 “ ” 抑” 扬 之间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转折点的问题。 引 者猛然醒悟 , 多用 于否定 的人或事 。 如曹 禺先生的戏剧 转换真切而 自然 呢?
抑” 扬 之 一件事 或 《 雷雨》 写周朴 园 , 先极力写他对梅小 姐的深情厚意 , 俨 发“ “ ” 间情感转变 的可 以是一句 话 、 然是一位 有情有义 的好 丈夫 , 这儿 是“ ” 但是 , 来 扬 ; 后

写作文方法抑扬法

写作文方法抑扬法

写作文方法抑扬法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既不惊天动地,也不泣鬼神。

只是让你在刹那间,有一种感动,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一种无可抑止的感动。

尽管,花开无声。

花开无声——坚强夕阳渐渐西下,我站在窗口望着那一抹淡淡地红色,心里不知怎么地,掺杂了几分忧愁。

正当我转身时,突然看见一只黑色的小虫慢吞吞地在我的书桌上爬行着,漫无目标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

我皱了皱眉头,正准备把虫子拂下,却不料这只黑色的小虫子把我放在书桌上的胶水瓶给弄倒了。

顷刻间,胶水像发洪水一般争先恐后地漫了出来,小虫顿时陷在这“汪洋万顷的大海”中。

我突然起了兴趣,想看一看这只小虫会如何解决面前的困难。

是放弃?还是坚持?我蹲在书桌旁,仔细地观察小虫的一举一动。

起初,小虫奋力的挣扎着,挥动着数不清的手脚,但胶水仍然把它牢牢地禁锢在这“大海”中。

过了一会儿,小虫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止了挣扎。

我嘲讽地笑了笑,没有动作。

但就在这时,小虫却做出了令我惊讶的举动——它竟然咬掉了自己被胶水粘住的手脚,走出了“大海”!刹那间,我的眼前仿佛盛开了一朵花,一朵美丽的花,一朵有坚强所组成的花。

尽管,花开无声。

花开无声——善良这是一段很长很老的古巷,墙上的砖块已参差不齐,窗框上朱红色的漆早就泛了白。

一个老乞丐蜷缩在这老巷的尽头,他的眼神是那么无力,与这断壁残垣似乎极巧合地构成了一幅落了色的古画。

来往的行人丝毫没有注意这个乞丐,尽管乞丐褴褛的衣衫是那么刺眼,枯黄的面容是那么憔悴。

我叹息地摇了摇头。

这时跑来了一个小姑娘,她似乎对这儿的路很熟悉,一蹦一跳地来到了乞丐面前,在那个破碗里放入了两块硬币。

乞丐抬起头,眼里好像盛开了一朵花,不美但很灿烂。

女孩说:“老爷爷,过两天我再来。

”只听见巷外传来了一声刺耳的叫喊:“宝宝,你买到冰棍了吗?快点,吃完了就回来!” 女孩惊慌地应了一下,便跑向了小巷的尽头…… 我愣住了。

原来世间还有这么纯洁的奇葩,尽管,花开无声。

花开无声,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更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动。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抑扬法,通俗地说,就是褒贬法。

“抑”对应贬,即批判、贬损;“扬”对应褒,即赞美、褒扬。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内在形象的美丑,常常使用这种方法。

一、抑扬法的表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构成这个世界的人、事、物外在美与内在美同时兼备的情况很少。

很多事物外在很美好,但内在本质很丑恶;同时,有些事物外在虽然很丑陋,但内在本质很美好。

我们评价一个事物,一个用不更改的标尺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本质的美丑为其定性。

外表再美好,内在本质是丑陋的,最终只能定性为丑陋;外表再丑陋,内在本质是美好的,最终亦定性为美好。

外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会使人、物的内在形象更丑,外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会使人、物的内在形象更美,这就是抑扬法的使用原理。

二、抑扬法的两种呈现方式四种具体类型抑扬法的有两种呈现方式:先后式和同步式。

先后式又分为: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两种形式。

一)先扬后抑。

就是先赞美,后贬损。

又称为欲抑先扬。

“扬”为虚,“抑”为实,作者实际对人物持贬损、批判态度。

这里的“扬”集中在人物外表、表面行为上;“抑”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

表面之美与本质之丑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美反衬内在之丑,人物的丑陋形象便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凸显。

例如:这时候,一个二十2、三岁的靓丽女孩忽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

窈窕的身材,精美的曲线,摇曳着一袭乳白色的长裙,举手投足间透着三分雍容,七分典雅,每向前一步都显得那样XXX动人。

一头金发,勾勒出一张光彩照人的脸。

细腻、光洁、白皙的皮肤,弥漫着无法言语的XXX与生机。

一双大眼睛,于睥睨之间,明眸善睐,似秋水,如XXX。

一时间,热闹的候车大厅变得平静下来。

她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一切人的注意力,凝聚了一切人的目光。

二)先抑后扬。

就是先贬损,后赞扬。

又称为欲扬先抑。

“抑”为虚,“扬”为实,作者实际对笔下人、物持赞美、褒扬态度。

这里的“抑”集中在人物外表、表面行为上;“扬”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

欲扬先抑的写法及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法及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法及作用【篇一:欲扬先抑的写法及作用】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篇二:欲扬先抑的写法及作用】欲扬先抑,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

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2、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3、是作品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篇三:欲扬先抑的写法及作用】欲扬先抑的作用范文一:欲扬先抑一、定义“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法(针对全文)。

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

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

【作文专项】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欲扬先抑,作为一种精妙的写作技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先抑后扬的叙事策略,构建情节的张力与情感的深度。

此法中的“扬”,旨在褒扬、赞美,而“抑”则是为了按下、贬低,两者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情感的起伏中领略到文章的独特魅力。

一、实施要点:精准把控抑扬之度1. 对照鲜明,深化反差张力:欲扬先抑的艺术魅力,深深植根于其构建的鲜明对照与强烈反差之中。

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开头与结尾:开头: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的《荔枝蜜》便是这一手法的典范之作,开篇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对蜜蜂的淡漠乃至排斥情绪,这种情感铺垫如同铺设了一条低洼的河床;而到了文末,作者却笔锋一转,以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敬意,颂扬了蜜蜂那无私奉献、勤劳不息的高尚品质。

这一前一后的情感对比,犹如江河骤起波澜,让读者在情感的激流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冲击。

这种对照不仅让文章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更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促使读者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索作者情感转变的轨迹,思考这一转变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

因此,在运用欲扬先抑这一手法时,应当匠心独运,精心雕琢抑扬之间的对立面,力求反差鲜明、对比强烈,以此作为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与深刻思考的强大引擎。

同时,还需注意,在构建这种对照关系时,应避免流于表面或过于生硬,而是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情节设置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抑扬之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一场情感的洗礼与升华。

2. 过渡自然,精心构建情感桥梁:在文学创作中,抑与扬之间的顺畅过渡,如同桥梁般连接着情感的两岸,是确保文章整体连贯性与流畅性的核心要素。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使文章形成波澜,常见的技巧有:悬念法;抑扬法;意外法;巧合法;误会法;张弛法……1、悬念法悬念是叙事时为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而设置的“关子”。

悬念法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步。

先“设悬”,引起读者寻根问底的兴趣;后“解悬”,解释事情原委和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得以满足。

他以《羚羊木雕》举例:开头写妈妈问“我”羚羊木雕到哪儿去了?“我”说收起来了;接着妈妈又问“我”放在哪儿了,并要“我”拿出来让她看看,当她看出“我”在撒谎后,又怀疑“我”是不是拿出去卖了。

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只得说出:送给好朋友万芳了。

“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是悬念。

悬念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感染力。

2、抑扬法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事物,故意从相反处落笔,造成其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的互相背离,然后表现其内在本质。

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

他以《伤仲永》举例:欲抑先扬,先扬其年幼时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后抑其长大以后“泯然众人矣”,表现“受之天”者“不受之人”,而“卒之为众人”的悲剧人生。

运用抑扬法,可以形成波澜,使读者在抑扬转化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运用抑扬法要注意掌握好抑扬转化的火候和分寸。

先写的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是为后写其本质的方面做铺垫,不可喧宾夺主,不可本末倒置。

3、意外法叙事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突然揭晓出乎意料的结局,使读者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把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他以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举例:妻子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把自己唯一值钱的长头发剪下来卖掉了,知道丈夫有一只心爱的怀表,为他买了只金表链。

出人意料的是,当妻子送给丈夫表链时,丈夫的表却不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手法——抑扬法的具体运用抑扬法,通俗地说,就就是褒贬法。

“抑”对应贬,即批判、贬损;“扬”对应褒,即赞美、褒扬。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内在形象的美丑,常常使用这种方法。

一、抑扬法的表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构成这个世界的人、事、物外在美与内在美同时兼备的情况很少。

很多事物外在很美好,但内在本质很丑恶;同时,有些事物外在虽然很丑陋,但内在本质很美好。

我们评价一个事物,一个用不更改的标尺就就是——透过现象瞧本质,以本质的美丑为其定性。

外表再美好,内在本质就是丑陋的,最终只能定性为丑陋;外表再丑陋,内在本质就是美好的,最终亦定性为美好。

外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会使人、物的内在形象更丑,外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会使人、物的内在形象更美,这就就是抑扬法的使用原理。

二、抑扬法的两种呈现方式四种具体类型抑扬法的有两种呈现方式:先后式与同步式。

先后式又分为: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两种形式。

(一)先扬后抑。

就就是先赞美,后贬损。

又称为欲抑先扬。

“扬”为虚,“抑”为实,作者实际对人物持贬损、批判态度。

这里的“扬”集中在人物外表、表面行为上;“抑”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

表面之美与本质之丑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美反衬内在之丑,人物的丑陋形象便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凸显。

例如:这时候,一个二十二、三岁的靓丽女孩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

窈窕的身材,优美的曲线,摇曳着一袭乳白色的长裙,举手投足间透着三分雍容,七分典雅,每向前一步都显得那样楚楚动人。

一头金发,勾勒出一张光彩照人的脸。

细腻、光洁、白皙的皮肤,洋溢着无法言语的青春与活力。

一双大眼睛,于顾盼之间,明眸善睐,似秋水,如月华。

一时间,喧闹的候车大厅变得安静下来。

她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凝聚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在人们艳羡的眼神中,寻了一个干净无人的座椅,将行李箱放放到上面,紧挨着提箱款款落座,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份报纸,一袋瓜子,打发等车的时光。

她读得那样忘我,吃得那样优雅。

报纸一页页翻翻过,两只纤细的手指不停地将吃完的瓜子皮弹出,宛如天女散花,不到二十分钟,她面前的地上,已“画出”了一个大大的“扇面”、、、、、、(二)先抑后扬。

就就是先贬损,后赞扬。

又称为欲扬先抑。

“抑”为虚,“扬”为实,作者实际对笔下人、物持赞美、褒扬态度。

这里的“抑”集中在人物外表、表面行为上;“扬”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

表面之丑与本质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丑反衬内在之美,人物的高尚形象便跃然纸上。

例如:一日黄昏,我倚着阳台远眺,无意瞥见了角落里仙人掌。

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

绿色的掌面,皱皱巴巴,黑刺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真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养这样丑陋粗鄙而可怕的东西!因为期末考试忙,在此光顾阳台,已就是一个月后的一个午后。

没想到的两种景象同时撞进我的瞳孔:那些以前精心式样的花,全都变成了褐色的枯枝,而角落里的仙人掌却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碧绿水嫩的叶片高擎着一片金光,那就是难得一遇的昙花:金黄的色泽,十二片花瓣一如流光溢彩的绸缎,柔软的花穗,如精心编制的苏般,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

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谁能想到,昔日的丑小鸭,竟能涅槃羽化,开出如此美丽的花来!先后式抑扬法,抑扬总就是一先一后出现。

无论就是先贬后褒,还就是先褒后贬,都就是假意在前,真意在后——作者先虚晃一枪,以假意将读者引入反向思维,诱入迷阵,然后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渐渐醒悟,最终恍然大悟,明白作者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欲擒故纵。

同步式也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以扬写抑,另一种就是以抑写扬。

(三)以扬写抑。

就就是瞧就是扬,实为抑——从字面上与作者表达语气、用词的感情色彩上瞧,作者都就是在赞扬笔下人或事物,细细一品,实际就是在贬损笔下人、笔下物。

字面上的扬就是假,本质上的抑才就是作者表达的真实目的。

以表象之美,反衬本质之丑,人或物的丑陋形象更突出。

例如:她最突出的品质,就是节俭。

妈妈过生日,原本打算给妈妈买一束鲜花,到了花店一瞧,最少的最便宜的一束也要三十多元,于就是最终捧到妈妈手上的,变成了一支康乃馨。

汶川地震的时候,班里同学都捐钱,就连家里最困难的同学也捐出了二十几元。

那天,她就是最后一个捐的,从兜里好不容易掏出了一张五元钱的纸币,犹豫了半天,最后还就是塞回了兜里,换成了一枚一元面值的硬币。

(四)以抑写扬。

与以扬写抑正相反,从字面与语气上瞧,作者始终就是在批判、指责笔下人或物,稍一思考,实际就是在赞美笔下人、物。

作者以表面之丑,反衬本质之美,人或物的美好形象便会显得更加突出。

例如: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她的父亲。

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就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就是鲜血淋漓。

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

父亲依旧就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就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

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就是没有。

只就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

父亲早已就是爱好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

身后又就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就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名其妙地滑过她的脸颊。

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同步式抑扬法,“抑”与“扬”同时呈现,一个为表,一个为里,写“表”同时表现“里”,这一点与先后式完全不同。

同时,同步式抑扬法,表为虚,里为实——表里不一,作者真正的表达目的为里。

或以“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突出反面形象;或者以“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突出正面形象。

三、运用抑扬法生成的艺术表达效果(一)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常规的表现形式就是以美的外在,表现美的内在。

而抑扬法突破了表现的常规,运用曲笔——曲径通幽、声东击西,表达方式更为艺术。

(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文似瞧山不喜平,运用抑扬法,一抑一扬,峰回路转,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文章更具文学性、趣味性,吸引读者,能更深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更能引发读者深思,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抑扬同时存在,美丑并存,虚实并举,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深的思考什么就是真正的美,什么就是本质的丑,教会读者思考,引导读者审美,指引读者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四)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一抑一扬,彼此对照,互为反衬,使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灵魂更突出,而这些内在本质正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核心。

四、实践与强化阅读老舍的《母鸡》,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其好处就是什么?母鸡老舍我一向讨厌母鸡。

不知怎样受了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就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埂,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可就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更可恶的就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就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就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瞧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

不论就是在院里,还就是在院外,它总就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个鸟儿飞过,或就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瞧瞧前,瞧瞧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们吃。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雏鸡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我想这就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它若伏在地上,雏鸡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瞧瞧,就是不就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雏鸡。

它伟大,因为它就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抑扬法就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但在使用这种写法时,很多同学经常出现这样的感受:“抑”完以后“扬”不起来,或者“扬”完以后,“抑”不下去,这其中的关键症结有两个:一就是用词不当,“抑”制得太狠,或“扬”得过高;二就是就是抑扬之间缺少过渡,或者过渡句写得不够自然,导致抑扬转换生硬,连接不畅。

这两点,大家要在写作实践中细细体会,这样才能掌握这种技巧——阅读分析的终极目的不就是把别人的文章解剖成零件,而就是通过解剖,学会高超的写作技能、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