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于1991年翻译了缪尔达尔的《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五)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1988经济学译丛翻译了佩鲁的《增长极限概念》。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就翻译了罗丹斯坦-罗丹《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略论“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其中就有纳克斯《市场规模和投资引诱》、《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两篇论文。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格局、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问题。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区域经济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

他提出了地区差异可以解释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差异的观点。

然而,直到十九世纪末,这一领域才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使用统计方法来研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

20世纪上半叶,雷诺·法尔科内蒂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33年出版的著作《地方经济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对区域经济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

此后,一些学者继续拓展该模型,并提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理论,如与管理有关的全球一体化理论、区域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

20世纪50年代,由于全球化的推动,世界上的地区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各个地区开始注意到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时,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开始涉及到政府的干预和促进地区发展的政策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不再仅限于经济增长,还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更加明显。

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区域经济政策,试图通过调控资源配置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来减少地区发展差异。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应用计量经济学和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数据采集技术的改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日益成熟。

同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概念也被提出,如新经济学、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群组等。

这一时期,许多研究开始关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理论。

当前,随着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新途径。

同时,全球化和城市化也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的来说,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最初的粗放型研究到后来的理论建构和方法改进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主 编 刘耀彬 副主编 张 灵 封亦代
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社会聚落。 行政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1.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 转移成本的存在决定的。 2.综合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所不包,所以区域经济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 边缘学科,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3.实践性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是经济学与 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 程的制约和影响,是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与区 域组织的科学,其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区位选择 1.地理区位 2.生产要素 3.基础设施 4.交易成本 5.聚集经济 6.地方政府表现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 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 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是区域生产要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类型、经济控制力等在一定地域空 间上的综合反映。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点 也称之为节点,表现为一定区域范围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而 成的中心,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点状分布形态。它是区 域经济活动的重心所在,是区域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李光辉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

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

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

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

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

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

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

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 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 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 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 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 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 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 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 的规模。
(3)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 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那种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 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显 然是把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 征搞混淆了。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 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 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

3.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的主观行为。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 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 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 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

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 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 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 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 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 份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 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 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 性。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 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 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 (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 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2.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指商品交换和提供服务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1、因空间距离 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削弱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2、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 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3、空间距离越远,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经济发展程度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有
一定的联系,自然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程 度提高的物质前提。但是,世界上到处都 存在“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越落后”的现 象,有人把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人均自 然资源丰富陷阱”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区域特 别是“地区经济”、“地方经济”,都是相对 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而不能再搞“一平二调”。但区域之间又必 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协调发展, 共同发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区域经 济发展的应用性经济学科,一门多学科相 互渗透、交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一门年轻的、富有朝气和广阔前 景的成长性学科。区域经济学诞生在西方 国家,但是在当代中国受到高度重视,邓 小平经济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区域经济理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正在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 济学而努力奋斗。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 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 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 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 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 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 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 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1. 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 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 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 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 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Thunen,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 • • • • •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不休耕) 第四圈:谷、草、休耕轮作 第五圈:三圃式(距城市最远、最粗放) 第六圈:畜牧(距城市51-80公里处,此圈 之外,地租为零)
杜能圈: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 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 间配置
•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 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 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 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 背景: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 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 • 而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 →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
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①以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②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完全一致; ③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发展的不平衡; ④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 ⑤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 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 响 。 • 新方法: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E.M.胡佛的《区经济学导论》(1970年) • 代表著作: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 泰勒、廖 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 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 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 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 的区位理论。
附录---司马迁:货殖列传
•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 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 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 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 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 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 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 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 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2.3、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区域概念源于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 学。 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围绕 着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展开。 空间经济学研究: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的生产组织区位研究, 扩展到近代的产业区位分析,乃至发展到结构经济分析和 宏观经济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日益成为各国政 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任务之一,出现了“空间经济 学” 、 “区域科学”、“区域发展规划学”等。 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H.涅克拉索夫开辟了经济 学研究的新领域———区域经济学。
2.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 特点: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 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 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 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 等第三产业;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 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 大化目标。
• 背景:在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农业企业家和 农业劳动者),探索合理农业的生产方式。
• 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工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食物供给仅来 源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 • • •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 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总量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 区域发展表现:
附录:自组织释义
• • •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 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 过程; 从热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 信息,而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 从统计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自发地从最可几状态向几率 较低的方向迁移的过程;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 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 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C. R. Darwin的生物进化论的最大功绩就是排除了 外因的主宰作用,首次从内在机制上、从一个自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来解释物 种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自组织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协同学(synergetics)、 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 其实,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自组织的一个基本要素,否则就失去了存在 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 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 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 加里森、哈里斯为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 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 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者。
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 预政策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 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 •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 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 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 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获得 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在 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部分的发展会 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