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导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最小是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南极,太平洋等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相互作用下,区域经济这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三,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是:第一,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始终控制着开发过程,一旦开发主体不存在了,该开发活动也就不能够继续,或者只能由另一个主体来执行。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有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持续不断的客观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主体都难以完全主宰发展的过程。
第二,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或者进行更为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
而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第三,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任何区域经济开发活动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特1。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由区域中心、区域腹地和联系网络三大要素构成。从空间角度看,经济区域的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它们之间有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其中处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就是区域经济中心或增长中心,相反,则是区域经济腹地。一般说来,增长中心就是城市,经济腹地就是农村,交通线路则是二者进行经济往来和能量交换的联系网络。因此,经济区域可表述为:以城市为增长中心、以农村为腹地、以交通线路为联系网络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1、区域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对定义区域概念,区域有哪些特点,如何划分区域。
2、如何划分区域,尤其是极化区域概念。
3、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的异同。
3、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1、掌握区域、区域划分和经济区域的概念。
2、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历程和理论的演变过程。
一、两组概念
1、区域(region)与地区(area):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地区的泛称;地区是指特定的区域。
2、空间(space)与地域(territory):空间是对地球表面及其方位的一种表达;地域强调空间或区域的地方性和景观性,如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人口、资金、市场、资源等。
区域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

区域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地区经济的特征、区域发展的模式以及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两个方面探讨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发展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进步和改善。
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还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产生影响。
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发展旅游业可以利用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
2. 社会稳定:区域发展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3. 资源合理利用:区域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地区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城市规划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分析、评估和实施各项城市发展政策,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科学规划活动。
城市规划在区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城市的用地合理分配,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如,规划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相对位置,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2. 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规划还可以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交通流量和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合理布局交通设施。
3. 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规划城市绿地和公园,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案例分析:深圳的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深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深圳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3.区位经济学
•区位经济学
•廖什《区位经济学》 •廖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 •廖什的经济区边界的分类 •五组平衡方程 •假设条件 •举例:啤酒企业 •正六边形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v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
•背景: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
• 大发展
•工业区位论
•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
•聚集经济效益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v 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v (一)古典区位理论
3.运输区位论 •代表人物:胡佛
•运输区位论
•胡佛主要著作:《区位理论与 • 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 • 的区位》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二)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
•研究的中心: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 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 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内容:(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 • 生产的空间转移。 • (2)产业和部门规划。 • (3)缩小区域差距
•主要目标:八个
•自然地理 •地理学家认为区域之间的 学对区域 过渡不是跳跃的,而是渐进
的认识 的、互相衔接的。
•经济地 理学对区 域的认识
•经济地理 学对区域
•1、类型区
的认识 •2、系统区
PPT文档演模板
•经济地理 学与区域经 济学的关系
•两者日益靠拢,日趋融合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是现代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
区域经济学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现象,探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
而城市经济研究城市的经济特征、城市内的产业分布和城市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异质性、空间相互作用和地理集中三个方面。
1. 空间异质性: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
例如,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而内陆地区则更多依赖于农业和矿产资源。
2. 空间相互作用:各地区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济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贸易、人口流动、信息传播等形式。
3. 地理集中:由于经济活动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一些经济活动往往倾向于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经济中心。
二、城市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城市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和影响因素。
1. 经济特征:城市通常具有高度发达的产业和商业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动力。
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大、城市管理复杂等问题。
2. 产业分布:城市内的产业一般呈现集中化和分工化的特点。
通常会形成以金融、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3. 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城市的规模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较大规模的城市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人才,形成更强的经济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的联系与应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相互关联,并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结合起来研究。
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中,借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的高效利用和均衡发展。
1. 区域规划: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方向。
2. 城市治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改善城市治理效果。
3. 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潜力,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区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是通过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区际相互合作来 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就构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体现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横向联系,而产业经济 则代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纵向联系。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 经济发展就集中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 联系的变化,构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所谓“条块”矛盾。 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宏观经济(国民经济总体)、中 观经济(区域和产业经济)、微观经济(企业和个体经济)三个 层次。
经济区域的概念理解
第一章 第一节
经济区域是人类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 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 会综合体(白雪梅,1998)。 经济区域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品、产业相对密 集分布和联系的空间性经济活动总体(陈鸿宇,1998) 经济区域是人类活动、社会化大生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 的产物,是在考虑了行政区划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 上具有密切相关性、同类性和联系性并且不能无限细分的 某一空间范围或地域经济综合体,它必须具备市场主体、 经济核心区、非核心区和要素流通网络四个最基本单元以 及具有协调和组织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经济联系的能力。
资金流
信息流 技术流
区 域 联 系
非 实 物 流
空 间 联 系
城市与区域
城市与城市
图1-1 区域联系框架
我国区域联系的特征
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联系表现为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竞争关系。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区域利益的导向性和生产要素供给的有限性,导致 区域间的经济竞争。任何区域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它区域而 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每个区域的经济竞争是在区域间相互 依赖基础上进行的。 区域联系表现为互利互惠前提下的合作关系。相关区域在 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参与,依投入大小分享利益,分担风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城市与区域经济的理论体系包括了空间分工理论、城市化理论、地租理论等内容。
这些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还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空间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空间分工理论强调了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和集聚。
根据这一理论,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工和集聚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空间分工理论为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化理论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城市化理论强调了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城市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和交换中心,在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强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高城市功能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租理论地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租理论强调了土地在生产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土地所有权对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理论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与区域经济的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导论

a.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到一个地点;
b.所有活动在整个区域内呈现均匀分布
c.经济活动毫无系统模式,随机的分布
d.以上都不对
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 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 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 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 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 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 区的经济中心。
步高涨。
(3)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要素
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作用 经济总量的增长 区域发展表现: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区 域 经 济 学》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空间,
课件 不管其发展水平如何,最终都能在某一
特定空间上找出它的“影子”。这种经 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产生了区域 经济学(Regional or Spatial Economics)。
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什么?
导论
一、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创新能力上的巨大差 异,而这种差异又影响区域间发展速度 的差异,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是区域分 异的主要的条件。
(5)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蒙莉娜(Lina Meng)Ph.D, Assistant ProfessorOffice:Eco.B411-ATel:2187513 Email: lnmeng@区域与空间:真的这么重要吗?•“有谁能够无视经济发展的空间面貌,即超越时间的流逝,所有的经济过程依然存在于空间”•——艾萨德(1956)•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暗中散发光和热。
——西奥多.帕克(Theodore Parker)•我宁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待,也不愿在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居住。
——史蒂夫.麦奎恩(Steve Mcqueen)全球夜晚灯光图Percentage urban and loc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at least 500,000 inhabitants, 2014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全球经济产出,GDP/人口国际航空路线图世界航运路线图世界出口状况胡焕庸线: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的成因:中国地形胡焕庸线的成因:年均气温分布图中国高铁“四纵四横”规划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实践•县域竞争,扩权强县,撤县并区,省直管县•地方化经济有效性,经济特区,开发区政策•地方分权,土地财政,区域经济增长•官员晋升锦标赛,行政官员流动,政企官员流动•…..高级区域经济学:What? How?Lecture:一、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2课时)二、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增长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实践(6课时)三、集聚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4课时)四、城市与城市经济(10课时)五、港口,城市与区际贸易(4课时)六,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评述(2课时)•实验课程:一、ArcGIS软件入门应用(4课时)二、空间数据探索分析(4课时)三、基于交通网络的空间可达性分析(4课时)四、The View from Sky: 卫星数据的经济学应用(4课时)五、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6课时)•课程作业与报告:–每个人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做空间分析并形成课程作业,最后在课堂上做报告。
•课堂实验设计与写作(4课时)–截止日期:2017年12月15日•课堂报告(4课时):15分钟报告+5分钟讨论高级区域经济学: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实验设计与结果(20%)+课堂报告(10%)•期中考试:20%•期末开卷考试:采用开卷笔试的考试方式,50%。
高级区域经济学:教材•张敦国,主编,2013。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罗伯塔.卡佩罗著,赵文等译,2014。
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法辉,著;姜世国,腾骏华,译,2009。
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
北京:商务印书馆•G.戴维.加森,罗伯特S. 比格斯,著;曾东林,译,2017。
分析制图与地理数据库,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
北京:格致出版社。
课程网络平台•1.厦门大学网络教学平台https:// –经济学院/2017-18/城市与区域经济学–选课密码:2187513•2. 实验课程软件:ArcGIS, Matlaba)自带电脑安装上述软件(推荐)b)通过学院HPC远程访问上述软件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研究需要空间吗?•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区,东盟,经济开发区–沿海地区,东部地区,欧洲莱茵河地区–省(直辖市)、市、县–沙漠地带,南极地区•研究城市居民的居住选择的问题:–到底应该在市中心居住,尽量靠近工作地点,减少通勤成本;还是居住在郊区,以减少住房租金支出?•研究的区域范围在一个城市内部:以城市边界为划分(空间)•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污染问题:–大城市拥有密集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同时也产生相应的环境外部性:空气污染。
但是污染可能来自上风向的扩散,也可能来自本地排放。
•研究的区域范围跨越了城市行政边界,包括城市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空间)•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区域的划分也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区域的范围可以大到省市乃至国家与国家的组合,还可以小到一个居民点或工厂。
•自然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区分,如沙漠地带、冰原地带均称为区域;•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来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不同省(区)、市、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按这种标准,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
经济学对“区域”的定义?现代经济学甚至没有对“区域”的定义(为什么)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的定义•胡佛(1970)曾给出了区域的概念可能最为流行,他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张学良认为,区域是以一定的标识来界定和规范的地理空间,这种标识通常由人们根据研究目的来选择。
–标识的类型:•属性标志•同质性标识•经济特征标识•行政标识•区域的本质是空间,区域是空间的特化。
–所谓特化就是地域空间的一部分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王铮,理论经济地理学,2002)。
这种特化使得一个空间范围在地理学性质上区别于另一个空间范围,不同的空间范围分别都成为不同的地区或区域。
可以设想地球表层是没有差异、处处同质的,这种背景构成了地球的表层空间。
这个空间如果一无所有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人类生活的可能性,实际上,地球表层空间总是被环境、资源和人口所充填,这种充填不是均匀的,其结果就使一个空间范围区别于另一空间范围,即空间发生了特化,特化使空间转化为地区,地区的抽象就是区域。
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什么是区域经济学?–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学问?•什么是经济学?–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最优化的学问?–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的学问?–假设与现实渐行逼近的学问?•什么是区域经济学?–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学问–空间价值最大化的学问–在哪里生产的学问•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指出,区域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要解决“何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的问题,“何事”涉及到每一个经济活动,“何地”是指与其它活动有关的区位。
传统经济学在试图解释“何事为何以及应该如何”方面很成功,但是却忽略了“何地”问题,很少提供任何涉及空间因素的分析。
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活动,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胡佛也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
•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2.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不论是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类的主观活动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3.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尽管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实体经济存在,距离就会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
•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和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
•新三大基石:现代区域经济学1.收益递增•中心—外围模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
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
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竞争•城市模型•经济如何从单一中心地理向多城市地理发展?一个优化经济的城市规模以及城市层级体系该如何分布?3.运输成本•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模型•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贸易可以导致内部经济地理重新组织,它总体上使得产业专门化,促使某个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空间经济学:两次努力的失败•新新经济地理学:一次成功的尝试•区域经济学的发展:–1. 逻辑架构体系的构建–2. 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3. 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4.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分析:有没有自己的分析方法?4.数据类型与区域经济分析方法1.横截面数据2.时间序列数据3.面板数据4.空间数据4. 空间数据•两个概念地理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