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系列之四十二--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要性
谈谈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解认识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我国化一直是我国宗教事务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我国也积极推动宗教我国化,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宗教我国化的核心理念是将宗教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相处。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对宗教我国化方向的理解认识。
一、对宗教我国化方向的理解宗教我国化是指在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和谐共处。
宗教我国化并非削弱或改变宗教信仰内涵,而是将宗教接纳、融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让宗教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
二、宗教我国化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宗教我国化可以促进宗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通过引导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宗教信仰者中的传播,提高信教裙众的思想觉悟。
2. 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宗教我国化可以帮助宗教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防范和排除宗教特殊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宗教我国化可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宗教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引导,遏制宗教特殊势力的渗透和传播。
3. 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宗教我国化可以促进我国各民族、各宗教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谐。
在宗教我国化的指导下,各族裙、各宗教信仰者都能尊重并包容彼此的信仰,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三、宗教我国化的具体实践1. 加强宗教思想工作通过加强宗教组织的思想工作,引导信教裙众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强化宗教管理与依法治理宗教我国化就是要加强宗教管理和依法治理,建立健全的宗教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宗教活动,防止宗教特殊势力渗透和传播。
3. 促进宗教与文化相结合宗教我国化可以通过促进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宗教文化活动,提高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宗教信仰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发展

作者: 李海林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11-15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化
摘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
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度结合;有利于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把握宗教主动权;有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向深层次拓展;有利于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宗教领域,从而体现了"强国梦"、"中国梦"的时代呼声和中国的全面自信。
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一般原则、途径和方法的继承,也有根据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化和创新。
李海林,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坚持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

坚持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推进宗教
法治化是中国政府在推进宗教工作中国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宗教事务管理法律体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宗教事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规范了宗教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方式,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同时也规定了禁止教派组织和进行非法宗教活动的行为。
2. 加强对宗教组织的监管和管理:中国政府对宗教组织进行注册和登记管理,要求宗教组织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在活动中增强国家意识,维护社会稳定。
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宗教组织,政府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3. 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破坏社会稳定等行为,特别是针对那些操纵宗教群众、扰乱社会秩序的非法宗教组织,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惩处。
4. 提供宗教教育和培训:中国政府鼓励开展宗教教育和培训,注重培养宗教人才,提高宗教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实施宗教管理。
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在推进宗教工作中国化的过程中,重视法治思维,通过建立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和管理、打击非法活动以及提供宗教教育等方式,推进宗教法治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坚持我国宗教什么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性引言宗教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公民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在保证宗教自由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宗教事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坚持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使得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
然而,如果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冲突,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矛盾激化甚至分裂。
因此,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 推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宗教在塑造社会道德、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需要积极进取和持续发展。
因此,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
3. 保障公民的宗教自由作为一个信仰多元的国家,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宗教自由权利。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需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又要避免宗教信仰过度干预政治、经济等领域,从而保障公民的宗教自由。
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 建立健全宗教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宗教法律法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和前提。
这需要依法治理宗教事务,明确政府的管理职责和宗教团体的自律责任,确保宗教活动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建立宗教界与政府的有效沟通机制宗教界与政府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有助于解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建立定期的座谈会、研讨会等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宗教界的需求和问题,以便政府能够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 加强宗教教育和宗教文化交流加强宗教教育和宗教文化交流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宗教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宗教教育资源的投入,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融合。
国旗下的讲话 坚持中国特色宗教发展道路

国旗下的讲话坚持中国特色宗教发展道路尊敬的同胞们:在这个庄严而庄重的场合,我站在国旗下,向全国各族人民发表讲话。
今天,我想谈一谈关于中国特色宗教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坚持的意义。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响。
在中华大地上,尤其是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国家,中国特色宗教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中国特色宗教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以及坚持宗教自主、自治、自我管理的原则。
首先,党的领导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强调宗教是属于社会的一部分,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受到党的领导下的监管和指导。
党的领导旨在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防止极端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滋生。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宗教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才能保障人民信仰宗教的自由,保护宗教群众的权益,推动宗教与社会和谐共生。
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们坚持的又一重要原则,要求宗教适应中国的国情,传承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我们要倡导宗教自主、自治、自我管理的原则。
宗教事务应由宗教界自己管理,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确保宗教群众参与管理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中国特色宗教发展道路的坚持意义重大。
首先,它有利于推动多元宗教和谐共存。
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各个宗教应该以和平、友爱的态度相互尊重,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它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宗教极端主义的问题,我们必须坚决防止和打击宗教极端势力,保障人民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最后,它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和宗教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让宗教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国家,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宗教发展道路,既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知识手册

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知识手册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在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我国人来说,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成为了我们在当今社会中需要认真思考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宗教我国化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宗教在我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我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宗教信仰逐渐呈现出外国化的趋势。
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宗教我国化的重要性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国家文化主体性。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宗教我国化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国家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和维护。
2. 实现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有助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宗教的本质是与社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让宗教我国化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才能实现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 增进国际交流与民族团结。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相理解。
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宗教我国化也将有助于展现我国的文化自信与国际形象。
四、宗教我国化的路径和措施要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宗教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宗教教育,使信众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增强对我国传统宗教的认同和归属感。
2. 注重宗教与社会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鼓励宗教活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导宗教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促进宗教与社会共同发展。
3. 推动宗教我国化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加强对宗教我国化方向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宗教我国化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坚持我国宗教我国化方向,对于维护国家文化主体性、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国际交流与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概述在中国,宗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社会文化和个人信仰。
然而,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有着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中国宗教中国化是指中国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涵1.1宗教中国化的概念宗教中国化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下,各种宗教信仰以及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地取代外来宗教,而是使其与中国特色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
1.2中国宗教中国化的特点- 融合与包容:中国宗教中国化不排斥外来宗教,而是以融合与包容为核心原则。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都经历了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 兼容与共生:中国宗教中国化追求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宗教信仰与社区生活相结合,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背景2.1 原始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崇拜自然与祖先,并通过祭祀等方式表达敬意和信仰。
这种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逐渐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并成为后来宗教中国化的基础。
2.2 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将佛教中的一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道一体”的思想体系。
2.3 道教的传承与演变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始终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
它在尊崇自然、追求长寿和修身养性等方面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伊斯兰教于唐朝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产生了交流和碰撞。
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伊斯兰教有所不同的“中国模式”,在文化和宗教实践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三、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性3.1 维护国家统一中国宗教中国化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内容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但是,长期以来,由
于对一些极端宗教的误解,甚至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极大地影响了
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宗教上
一直秉持着“中国化”的原则,即将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让
宗教逐渐适应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同时落实宗教团体与国家的法律
法规进行管理。
在当前,为了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稳定,中国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发
展方向,并且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包容各宗教与祖国和社
会的和谐共处。
宗教需要适应和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需要遵守中国
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规范。
只有这样,宗教信
仰才能在中国健康的发展。
除了针对极端宗教做出管理之外,中国也加大了其他宗教的宣传力度。
在土地上设立教室和教堂,用宗教化的名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宣
传中国头脑术思想,并引导教徒理解和遵守宗教信仰在国家安全、利益、道德方面的限制。
同时,政府也积极培养和选拔宗教人才,注重
宗教教义和中国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宗教人才获得适当和合理的认
同和尊重。
总体而言,中国始终保持了对宗教化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
不断完善宗教法规,严格执行。
这使得中国的宗教状况相对较稳定,
在社会基本法律的约束下,各种宗教都可以自由存在和发展。
对于宗教团体来说,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回应国家与人民的讯息,为推进国家现代化进步作出更有效、更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中国化”系列之四十二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
要性
一、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要
全球化背景的世界宗教已进入复杂多元的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民族问题形成密切交织。
民族、宗教矛盾的突出,使世界进入多事之秋。
西方强国以为靠武力就能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结果导致以暴抗暴、以恶对恶、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在这些突发事件中,人们似乎看到了宗教之影,西方国家也因此卷入国际民族宗教冲突。
人们处在战争、动乱的恶梦之中,因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重新引人注目。
而对于移民带来的宗教变化、信仰东方宗教人数的增多,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当西方舆论出现归咎或谴责伊斯兰教之声时,西方政界和宗教界等也有着不同的评价。
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全局审视和社会分析,找出其深层的症结所在。
而当前中国在民族宗教问题上要避免西方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决策
失误,则必须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客观冷静地分析中国宗教现状,积极引导宗教走中国化道路。
二、从中国历史看宗教中国化的意义
中国古代民族由“东夷”“南蛮” “ 西戎” “ 北狄” “ 中原华夏”,构成“五方之民”,体现出多元整合、多元统一的历史发展。
其主体民族“汉族”也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奠立“华夏族”的发展,如“炎黄子孙”之说就折射出古代黄帝部落战胜炎帝
部落而统一,又联合战胜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而扩大的史实,经夏、商、周,到秦朝统一,汉朝时始称“汉”(汉朝之人)族。
而整个中华民族其后则更是有涵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发展,达成今日的民族汇聚及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局面。
历史上曾非常活跃的少数民族还包括匈奴、东胡、突厥、通古斯、羌、藏、回族等;这些民族在分化发展中亦具有广远的国际民族发展,使相关民族性又有跨国度的现象出现。
总之,这些古今相承的民族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保留着一些复杂关联,在今天世界民族宗教关系中亦有着明显痕迹。
由此体现出宗教的民族性、国际性、历史性、群众性和复杂性,我们对之须慎之又慎。
特别是在今天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时,这些相关民族及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国际因素就凸显出来。
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大家合则形成中国的兴旺发达,分则导致民族的分裂、国土的丢失。
所以,中华民族的“中国”意识必须得以强调,而相关民族的宗教也当然要具备“中国化”的自觉意向,从而达到民族的凝聚、宗教的和谐、国家的兴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
历史逻辑关系,有其因果连接。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有特色,体现在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
德”,密切联系并结合中国实际,从而维系、维护了中华文化地久天长的有机传承,展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
而研究思想文化问题,则不能绕过对宗教信仰的正确认识。
中国现代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正是基于我们对外的开放和在
交流中的积极吸纳。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封闭的、排外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和时俱进的。
正是这种开放性,使之可以向宗教文化敞开,而中国宗教的凝聚力、向心力,则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得到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中华民族意识,要有我们的民族信仰特色,故而应对宗教积极价值加以涵容、肯定、辩证发挥及发扬。
在人类文明尤其是其精神思想的发展中,宗教信仰占有很大比重。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和重要象征,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如何协调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稳定、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中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积极引导宗教也体现出这种有效协调的智慧。
这也是我们今天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待中国宗教文化,一方面要有文化自觉和自信,为此,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
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这样,我们就可以牢固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宗教价值的超越性和现实性,要推动宗教文化的革新发展和对当代社会的积极适应,使之不仅不会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可为之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其有机构成及和谐蕴涵。
我们应发挥各宗教的文明传播和文化推动作用,理解其所持守的追求神圣、达到人性升华的信仰之梦,并鼓励其以超脱情怀来服务社会、服务人世;我们应肯定中国宗教对正义大道的持守和对忠信、义人的崇敬,理解宗教活动场所具有的历史忠义堂、“好人馆”意义及其纪念功能;以对宗教功能的辩证分析来推动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忠、信、爱的实践。
四、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的强调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中国化”的强调,一是提出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要实现“中国化”、呈现中国特色。
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就必须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二是重申“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
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以“中国化”来更好地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三是要以“中国化”来构建更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使中国宗教界能出现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领袖人才及精英人士,支持宗教界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要以“中国化”来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在当代中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提法本身就说明了在“中国化”社会处境中我们党和政府对宗教团体的认可,提出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要坚持统战工作“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之核心精神,充分意识到由于当今开放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宗教的当代走向也不是单一的,而乃多元的,其社会作用的如何发挥也基于其“处境化”的适应,以及相关社会氛围对其的要求和“引导”,其“处境化”即“中国化”,其“引导”当然包括让宗教主动积极地坚持中国化方向。
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