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自然科学实验》四年级上册(全册实践教案)

人教版《自然科学实验》四年级上册(全册实践教案)

人教版《自然科学实验》四年级上册(全册实践教案)人教版《自然科学实验》四年级上册(全册实践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2.1 第一单元自然界中的生命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 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 实验二:观察动物的行为第2课生物的多样性-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二:观察昆虫的特征2.2 第二单元物质世界第3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实验一:观察溶解现象- 实验二:观察化学反应第4课物质的分类- 实验一:观察溶液与悬浊液的区别- 实验二:观察固体与液体的性质2.3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结构- 实验一:制作地球仪- 实验二:观察地形的特征第6课天气与气候- 实验一:观察气象站的设备- 实验二:制作天气图表2.4 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第7课简单机械- 实验一:制作杠杆- 实验二:探究滑轮的原理第8课电器与生活- 实验一:制作小型电路- 实验二:观察电器的工作原理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问题解答等,全面评价学生在自然科学实验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5.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 教学课件:PPT、实验视频、图片资源等- 参考书籍:自然科学实验教材、相关科普书籍等6. 教学安排每个单元安排2-3课时,每课时40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 教学建议-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一、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1 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特性,能够分辨不同的物质。

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的物质,如水、盐、糖、沙等,分辨它们的特性。

2.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二、第二章:探究材料的性质2.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质,如金属、塑料、纸张、木材等。

2.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材料的物品,了解它们的性质。

2.进行实验,测试不同材料的性质,如强度、硬度、导电性等。

三、第三章:简单的机械3.1 学习目标:了解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滑轮等,能够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简单的机械,包括杠杆和滑轮。

3.3 教学活动:1.学习杠杆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学习滑轮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的作用。

四、第四章:我们的地球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4.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

4.3 教学活动: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观察日历,了解地球的运动。

五、第五章:天气和季节5.1 学习目标: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5.2 教学内容:介绍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形成。

5.3 教学活动:1.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情况。

2.观察季节变化,描述季节的特点。

六、第六章:生物与非生物6.1 学习目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常见的生物种类。

6.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生长繁殖等。

非生物则缺乏这些特征。

6.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物体,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第七章:植物的一生7.1 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3. 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认识实验器材了解并认识常见的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量筒等,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器材。

2. 第二章:基本实验操作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如取用药品、测量数据、观察现象等,掌握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第三章:观察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学会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第四章:探究水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性质,如溶解、蒸发、过滤等,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5. 第五章:简单电路学习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三、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实验、讨论、汇报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分析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量筒、植物、电流表等。

2. 实验药品:水、食盐、糖、滤纸等。

3. 教学课件:相关实验的动画、图片等。

六、第六章:探索磁铁的性质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探究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的分布。

学会设计实验来验证磁铁的性质,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七、第七章: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

八、第八章:光的传播与反射通过实验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反射现象。

学会使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解释反射现象,并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光线变化。

九、第九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了解声音的频率、振幅和音调的关系,学会使用声音测量仪器来测量声音的强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标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风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2.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风扇,蜡烛,火柴,纸片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新课讲解
(1)解释风的定义:风是由地球表面大气层中温度差异引起的空气流动现象。

(2)讲解风的形成原理:由于地球表面受太阳照射不均匀,导致各地温度不同,空气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形成风。

3. 实验操作
(1)点燃蜡烛,放在桌子上。

(2)打开风扇,让风扇对着蜡烛吹。

(3)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并尝试用纸片感受风的存在。

4. 结论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理解风的方向与气压的关系。

5.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的方向与气压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风车,观察并记录风车在有风和无风的情况下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风的形成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试验教案试验一:视察植物的身体试验类型:演示试验教学目的:科学探究:通过视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看法价值观:乐于与人沟通,沟通时语言清晰,表意精确。

倾听时敬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学问: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视察的根底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视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惯用具:视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很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细致地视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局部组成?二、活动视察植物的身体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视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视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视察时先整体后局部,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进展记录;爱惜植物。

3.室内汇报视察后的结果。

4.概括。

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 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好的自己熟识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局部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今日,通过视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好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 种器官构成。

试验二:视察植物的根试验类型:演示试验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视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进展描绘。

2、试验时懂得运用肯定的方式能使试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视察。

3、培育学生制定、完善试验方案的实力,能做植物根汲取水和茎运输水的试验,并进展视察记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培育探究植物奇妙的科学爱好。

2、细致的进展试验,学会细致的视察,促进细致、细致、严谨的科学看法的形成。

科学学问:1、相识直根和须根。

2、知道植物用根汲取生长须要的水分。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认识科学实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和工具。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2. 注意事项:安全操作、正确使用仪器、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3. 简单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2. 示范设计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4. 讲解注意事项,并进行安全操作演练。

5.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和工具,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2. 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是否合理。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如四季变化、白天黑夜的交替等。

2. 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四季变化的规律:春天的植物生长、夏天的炎热天气、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冷。

2. 白天黑夜的交替: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其他自然现象:雨雪的交替、鸟类的迁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

2. 讲解自然界的规律,并解释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实践活动。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自然现象的意义和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是否准确。

2. 评估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章:水的特性和运用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特性和运用,如水的溶解性、蒸发、沸腾等。

2. 学会进行水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溶解性: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

2. 蒸发: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3. 沸腾: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快速过程。

4. 水的运用:清洁、灌溉、发电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重点: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难点:
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导入新课
猜一猜
问题一:从冰箱拿出水果放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什么?
问题二:一个盛冰的玻璃杯,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杯子外面出现什么?
讲授新课
一、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
猜一猜
装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展示可能原因: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装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小组讨论: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水珠的形成与冰是否有关。

取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三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结论:只有装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教案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教案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教案
一、课题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实验观察与总结。

难点: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解决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并总结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水、肥皂水、洗洁精、酒精、吸管、烧杯等)。

教具和设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水的表面张力现象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实验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的表
面张力现象。

3.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总结规律。

4. 课堂管理(5分钟):保持课堂纪律,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器材。

5. 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课堂管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1. 水的表面张力
2. 实验现象
3. 实验结论
4. 规律总结
七、课后反思:
评估标准: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能力。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植物的根【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

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植物的叶【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就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实验步骤】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瞧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就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

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植物的茎【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瞧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她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说明】1、凤仙花俗称:指甲桃。

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与茎就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

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她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

改进:选用带树皮细的枝条比较好,能明显的区分茎运输水分与养料的部分。

第6课:秋季星空——制作观星箱制作步骤:1、准备一个较大的盒子、线、胶带;2、将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或右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洞不宜太大;3、再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可以用胶带固定再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4、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再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利用观星箱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

【基础知识】1、观察方位的确定:2、观察南面的天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观察北面的天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2、北斗七星的位置: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东3、()就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

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

4、()就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

著名的()就处于这个星座。

第8课木材实验名称:研究木头的特点实验实验材料:各种木头、水槽、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实验方案1、将木头放在火上烧观察哪种木头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块上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纹络粗细3、用小刀刻木头、用指甲刻画木块,探究木块的软硬程度4、将木块放入水中,瞧沉浮现象。

5、检验木头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1木头易燃烧。

2、木头有年轮3、木头软硬度不同4、木头能浮沉5、湿木头能导电第10课陶瓷实验名称:研究陶瓷的特点实验实验材料:陶瓷、碎瓷片、木锤、小刀、酒精灯。

实验方案:1、将陶瓷片砸展开观察断裂面2、用断裂面来切割纸观察其锋利程度。

3、将陶瓷片放在火上烧,观察陶瓷的耐火性。

4、检验导电性实验现象:1陶瓷坚硬、易碎2、陶瓷断裂面锋利3、陶瓷耐高温4、陶瓷不导电实验结论:同现象第11课金属实验名称:金属的特点实验材料:各种金属制品、烧杯、热水、勺子、小刀、锤子、钉子、木头、导线、电池、酒精灯实验方案:1、把勺子放入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触摸勺把。

2、用小刀刻金属体验软硬程度。

3、用锤子砸钉子。

4、检验导电性实验现象:易传热、软硬度不同3、有延展性4、易导电实验结论:同现象第12课玻璃与塑料实验名称: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实验材料:各种玻璃、塑料制品、木锤、电池、导线、镊子实验方案:同以上研究材料的方法实验现象:玻璃特点:1、透明2、易碎3、不燃烧4、较重5、较硬6、断裂面锋利7、不导电塑料特点:1、透明2、不易碎3、易燃烧4、较轻较软5、硬塑料断裂面锋利6、不导电实验结论:同现象第13课蒸发实验名称:蒸发实验材料:镜子、手帕、吹风机、瓷盘、玻璃片、玻璃棒、瓶盖、木棒、棉花球、棉线、弧形木板、小铁钉、铁丝、双面胶、试管夹、烧杯温度计、棉纱、实验方案:1、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观察镜子上水的变化。

2、把水抹在手掌上观察水的变化,观察晾晒湿衣服。

3、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4、在两个蒸发皿里放入同样多的水,用酒精灯加热一个蒸发皿中的水,另一个不加热,做对比实验。

5、两块同样的湿布,用电吹风吹其中一块湿布,另一块放在桌上,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1:水不见了。

2:温度计温度下降。

3:被加热的蒸发皿里的水蒸发的快。

4:被电吹风吹动的湿布水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1与2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3说明水蒸发时会吸收热。

4与5说明加热与通风可以加快蒸发。

第14课沸腾实验名称:沸腾实验材料:方座支架、烧杯、酒精灯、火柴、温度计、水实验方案:1、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烧杯中的温度的变化。

2、水开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产生大量气泡,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会不停地翻滚,烧杯中的水不断减少。

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再上升。

实验结论: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如果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15课凝结实验名称:凝结实验材料:小镜子、小瓷盘、酒精灯、火柴、玻璃杯、试管夹、水实验方案:1、对着小镜子哈气,用放大镜观察小镜子上产生的现象。

2、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瓷盘与烤热的瓷盘,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1、镜面上有小水珠。

2、冷瓷盘下有小水珠,烤热的瓷盘下没有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16课水的三态变化实验名称测定水的冰点教参164页实验材料:大烧杯试管温度计冰块食盐实验步骤;1、在大试管中放入冰块,倒入适量浓食盐水。

2、把装有一小半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3、仔细观察试管内水的变化。

4、记录观测到的温度与现象。

实验结论:试管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

水结冰时的温度零摄氏度的冰、第17课小水滴的旅行实验名称:雨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方座支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平底烧瓶、带胶塞的导管、小瓷盘、烧杯。

或者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小瓷盘1、实验方案:给烧瓶里的水加热,水温逐渐升高至沸腾。

观察烧杯内壁。

2、加热烧杯内的水,在烧杯口上罩上盛有冰块的瓷盘。

实验现象:1、烧杯内壁上逐渐积满了小水滴,而逐渐变大,从烧杯口滴下形成雨。

2、瓷盘下有许多小水滴,小水滴越集越多,滴下形成雨。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多了形成雨。

实验名称:雾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平底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玻璃杯、冰块1、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使水沸腾,观察玻璃管口昌出的气体。

2、在盛有温水的烧杯口上方,放一块冰,观察冰块周围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从玻璃管口上方冒出“白气”2、冰块周围会有“白气”出现。

实验结论:雾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实验名称:露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方座支架、酒精灯、火柴、烧杯、水、小瓷盘、试管夹实验方案:加热烧杯中的水,用试管夹夹住小瓷盘放在烧杯口的上方观察。

实验现象:瓷盘下结满了小水珠。

实验结论:露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实验名称: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水、冰、食盐、温度计、易拉罐、海绵1、将冰、水、盐放入易拉罐,插好温度计。

2、擦干易拉罐,放到桌上沾满水的海绵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