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食同源”到药食两用

合集下载

卫计委发布最新食药两用中药名单101种药食同源

卫计委发布最新食药两用中药名单101种药食同源

卫计委发布的既是食物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棋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以上为2021年公示的86种)2021新增15种中药材物质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芨,在限定利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以上101个药食同源品种的具体植物来源、利用部位,用途限制、批准情形等内容详见文后附表。

卫计委发布的可用于保健食物的中药名单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坷子、赤芍、远志、麦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缨子、青皮、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葫芦巴、茜草、筚芨、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中药饮食文化的药食同源理论解读

中药饮食文化的药食同源理论解读

中药饮食文化的药食同源理论解读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将中药和食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倡通过饮食调理来维护和增强身体健康。

而中药饮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药食同源”。

这一理论认为,很多常见的食材和中药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药理成分和药效作用,能够实现药食两用的效果。

本文将对药食同源理论进行解读,探讨其理论依据、应用现状以及对人们健康农业的启示。

药食同源理论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中药和食材的相似成分和相似药效作用以及中医药理论的支持。

中药和食材往往具有相似的药理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药理反应,从而起到调理身体的功效。

比如,很多具有去痰、解毒、抗菌等药效的中药,其成分与很多常见食材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相似。

此外,中医药理论中的“君臣佐使”理念也为药食同源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药物的应用应该依据人体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特性和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治疗或调理的效果。

这一理念与药食同源的理论契合。

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中药饮食的实践中。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人们通过选择和搭配合适的食材和中药,利用食物的药理成分和药效作用来调理身体。

比如,对于常见的一些疾病,人们可以选择相应的食材和中药来调节。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食用具有降血压作用的食材,如芹菜、苦瓜等,同时配合常用的中药方剂。

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可以选择具有补气、益肾的食材和中药,如人参、枸杞等。

此外,药食同源的理论还可以应用于日常保健中。

人们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常见的食材来达到保健的效果,如蘑菇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有益于眼睛健康等。

药食同源理论对人们健康农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饮食结构的调整和食物安全的保障。

药食同源理论的提倡使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结构的平衡和多样性。

在药食同源的理论指导下,人们不仅能够获得来自药材的保健和治疗效果,还能够摄入更多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让食物将药补充给身体的同时,也让中药的药效得到全面的发挥。

“医食同源” 但食疗不能代替药物

“医食同源” 但食疗不能代替药物

中医学中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这揭示了祖国中医药学发展的轨迹。

食与药是历经古代漫长痛苦的历程,积累了千百万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长期实践中“尝百草”总结和区别开来的,选择了“百草”中那些有营养的作为维持日常生活所
必需的食物,而把另一些“百草”中具有改善症状有一定治疗作用的作为药物用于治病。

前者就是五谷,后者则是中药。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丰富了,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长寿,关注食疗养生了,这是历史的必然,也说明中医的发展到了非常好的时期,我想说的是,任何事物都要正确理解,都要辩证地看待,这就是中医。

一、我国的食疗养生,源远流长,从现有资料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药食同源”,“食疗养生”是中医药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发展的
今天同样对人们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应用上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养生保健,饮食的调补,吃什么更健康,怎样吃更科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但是,必须指出,食疗养生要建立在“注重整体、辨证施膳”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即在运用食
疗时首先要全面分析人的体质、健康状况、男女差异、年龄大小、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饮食调理。

强调“因
人而异”。

三、中医食疗在养生保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中必须是药物治疗为主,食疗为辅,绝不能用食疗的方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

换句话说,食疗只能用于健康人。

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

食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未病
1、安全性。——“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 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 老延年者本上经。”“医师掌医之政令 , 聚毒药 以供医事。” 2、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不同——“毒 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 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3、性味强弱和厚薄不同——“夫为医者 , 当须先 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 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

《周礼· 天官》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 疡医、兽医,其中食医列为首位。“食医” 主要掌握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 “大膳”、“百馐”、“百酱”之滋味,这 与今天的营养师类似 , 其中疾医主张用“五 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疾医”,《周 礼正义》注曰 :“若今之内科医也”。可见 作为五味、五谷的食物和药物一样发挥着治 疗作用。这一时期食药的界限是模糊的。

药食同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历代药食两用品种主要体现在食疗和食养两 个方面,尤其是食养是现在保健思想的体现。 当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具有补益和预 防疾病作用的功能性食物受到推崇和重视, 这也促进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传统药食 两用品种中很多具有保健功能。另外,传统 上“药食两用” 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现国家规定药食 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 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 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 品禁用物品做出了具体规定。
辨 植物次生产物可能是 植物类食物治疗功能 产生的科学物质基础

“药食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药物发现中总结的智慧。食 物和药物一样具有偏性,具有四气五味,因而食物除了提 供基本的营养外,还具有和药物类似的治疗功能。食物和 药物虽然同源,但有界限。食物主要提供营养且无毒,而 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病。食物性质平和,药物则性味相对厚 重猛烈,因而食物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食养”和 “食疗”两方面,这些既是药物又是食品的物品常具有补 益作用,尤其应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基于古人对药 食两用品种的 4 种主要特征认识 :安全、营养、保健和 治疗作用,现代则将食品和药品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限定, 分为药品、食品、保健食品和“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 品物品”等。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解析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解析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解析药食同源是中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指的是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来源、性质和功效。

这一理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通过草药和食物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本文将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解析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理念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到药食同源的观念。

《黄帝内经》认为食物和草药具有相同的起源,许多食物也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功效。

在古代,中草药常常与食物一起使用,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这种药食同源的观念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广泛传承,成为中国特色的养生理念之一。

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药学的阴阳平衡理论和中草药的药物功效。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草药和食物都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许多中草药和食物都具有调节体内功能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核心观点。

例如,中医认为苦瓜可以清热解毒,降低血糖,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

此外,药食同源还涉及到中草药的味道和性质对身体的影响,比如辛、苦、甘、酸、咸五味对应五脏,不同的味道和性质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调理。

在实践层面,药食同源的理念体现在中药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食材的选择上。

中药饮食将中草药和食材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烹饪方法来发挥药食同源的效果。

举个例子,草药煲猪骨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饮食做法,将中草药与食材煲汤一起煮熟,既可以滋补身体,又可以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此外,一些中草药还可以作为调味品或者药食两用的食物添加剂,例如枸杞、黄芪等。

这些食材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发挥药食同源的保健功效。

药食同源的理念在现代的饮食文化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和药食同源的概念。

一些中草药和食物的相似性和相互替代性逐渐得到了科学验证,被纳入到营养学和保健学的研究范畴。

药食同源基本理念

药食同源基本理念

药食同源基本理念
药食同源的理念起源于唐朝的《黄帝内经太素》,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饮食来使个人身体达到均衡状态以保证身体健康,药食同源植物是指那些既可食用又具有药效作用的植物。

药食同源的理论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而知百草性味,伊尹以滋味说汤而致于王道。

“药食同源”这一概念实际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食疗、药膳、养生等方面的思想反映,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对药物和食物起源上的联系的认识。

在生活当中有些药物仅是能够用来治病所以称为药物,有些食物仅仅能够作为饮食进行食用所以被称为食物,但有一些食物既能够当做饮食物还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因此被称为药食两用。

某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缓解症状或加速康复。

例如生姜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常用于感冒初期的治疗;山楂有助于消化,常用于缓解食积不化;补血益气的红枣、滋补精血的百合以及保肝补肾的枸杞等,这些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进行选择和搭配。

药食同源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疗法,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维护健康。

虽说有些人认为药食同源比药物起效慢且调整周期长,但相较于服用毒副作用大且增加肝脏负担的药物,药食同源植物对人的危害较小,适宜于长期服用以达到相应的功效。

中医带您了解药食同源

中医带您了解药食同源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愈发重视养生、保健和防治未病。

同时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开展中医“治未病”相关工作,落实预防工作方针、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以及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何为药食同源“药食同源”,又称作“医食同源”。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药物既是食物又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这就是“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药物与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只能用来治病的就称为药物,只能做饮食之用的就称为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作药食两用。

1.食药一体的营养观药物和食物两者均来源于自然界,药物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即为药食同源;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即为药食同功;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即为药食同理。

2.中药与食物的异同食物和药物的相同点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在中医药中,食物和药物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

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药食同源使用的误区1.盲目进补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以为可以补气健体。

但服用人参后容易上火,尤其是阳热体质的患者。

药食两用品简述及其应用

药食两用品简述及其应用

药食两用品简述及其应用李祥嘉鱼县人民医院药剂科摘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但是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药食两用品(食疗)也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重视。

本文简单介绍了药食两用品的概念、分类、特点、适用人群、应用原则及应用。

关键字:药食两用品简述应用要谈到药食两用品,我们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食疗的起源。

在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医食同源”的说法,即认为食疗的起源与医药的起源是一致的。

西周时期置食医和食官,重视食物的营养和保健;汉唐时期是我国食疗兴盛和发展阶段,宋、金、元、明、清时期,食疗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疗、食养理论体系;早期医典《黄帝内经》就有食物对人体各部位影响的论述,汉代以后,医家有关食疗的论述不断出现,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食疗的论述,更是使食疗达到兴盛,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不少食用植物列为药物,强化了人们对“药食同源”的认识。

2002年,卫生部公布药食两用品87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食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医药界人士、营养学界人士、厨师乃至普通民众无不青睐。

食疗离不开药食两用品,药食两用品是食疗的物质基础。

一、药食两用品的概念顾名思义,药食两用品就是既可以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作为药品使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食品使用的一类品种。

二、药食两用品的分类:根据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药食两用品,可以归为三类:补养类: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适用于虚性体质和病证。

如:龙眼肉、红枣、山药、百合、枸杞、莲子等。

祛邪类:具有祛除病邪的作用,适用于因各种病邪引起的病证。

如:生姜、昆布、罗汉果、决明子、马齿苋、鱼腥草、金银花等。

调补类:具有调理、疏理的作用,适用于多种体质和病证。

如:茯苓、薏苡仁、陈皮、佛手、紫苏、山楂等。

三、药食两用品的特点1、形式多样:药食两用品因既能避免汤药的不便和弊端,又能发挥药物的治疗和调理作用而乐于为人们所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今,“药膳”这个词已经很常见了。所谓“药膳”是指对人体既有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又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的药用食品。首先“药”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药物,如《说文解字》上是这样说的:“药,治病草”;二是指治疗。如《素问·藏氯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一句的王冰注文:“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这里所说的“祛邪”,就是治疗疾病。“养正”,就是保健身体。再说“膳”字,这个字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即指食物;二指美好的食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食。因此,“药膳”也可称为“食疗”。“药膳”一称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汉中程文矩妻”条,原文是“汉中陈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困笃。母侧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此后在古籍中多有应用。
历代医家的这些总结,充分说明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比如马齿苋、橘子、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小茴香、花椒、草豆蔻、桂皮、砂仁、南瓜子、石榴、蜂蜜、罗汉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除了以上五种味道以外,还有涩味和淡味,这样,通常说的五味在实际上就不止五种。味道相同的食物有相近或相同的作用,而味道不同的食物则有不同的作用。
根据历代用药经验,中医又把五味与人的五脏联系起来,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酸味食物一般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适用于久泻久痢体虚多汗、遗精、带下及出血等证;辛味食物一般有发散、行气止痛、行血散瘀、解表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表证、气滞血瘀等证;苦味食物一般有清热解毒、躁湿、泻火通便的作用,适用于热证、湿热证以及痈仲疮疡等证;甘味食物一般有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和中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证、缓和拘急疼痛证以及调和诸性等;咸味食物一般有软坚散结、平肝潜阳以及泻下的作用,适用于瘰疠痰核、眩晕、大便秘结等;另外,淡味食物一般有渗湿和利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食物与酸味药物的作用相似,适用于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
古代有一位业绩显著的宰相,其烹饪技巧也非常高超,他名叫伊尹,夏末商初人。最初,伊尹只是专职为汤王做饭的仆人,但他每干一件事都勤于思考,尤其是在做饭上善于研究和揣摩人的心思和口味,他认为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鼎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难以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悉心去领悟,这样如此精心烹饪而成的美味,才能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他还从“医食同源”的角度进一步阐明,食物与药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生姜、肉桂为例,《吕氏春秋·本味》说:“和之美者,杨朴之姜,招摇之桂”,大概意思是说常用的调味品也是常用的药物,在烹调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温发散作用,转而用来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就是说,用越毒的药治病,越要早停药,大毒治病,病十去其六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了,剩余的部分以饮食调养“尽之”,不能过量,过量就会伤人。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又分别具有共性,但温次于热,凉次于寒。食物的寒热温凉是根据药物(也就是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不同概括出来的。中医认为温热性食物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助阳的作用,寒凉性食物有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的作用。
由于伊尹在烹饪和治国方面业绩显著,人们往往忽视了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他发明的“汤液”就鲜为人知。这是伊尹在做饭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他认为生米、生菜能做成美味佳肴,营养丰富,口感上乘,那么草药混合慢煮煎成汤液,是不是药效更易发挥出来,治病效果会不会更好呢?经过一次次的反复实践,草药汤液就这样发明出来了,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从“药食同源”到药食两用
作者:郗效
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10期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说到药食两用,还得从“药食同源”说起。“药食同源”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在神农时代,药与食是不分的,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在唐代,有一位医家杨上善在其《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哪些食物是可以药食两用的呢?2002年2月,国家下发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其中涉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87种,名单如下: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这些物品,常被人们作为食物食用,又兼具很高的药用价值。
伊尹在烹饪过程中不仅专心研究,而且还将调理五味比喻如同治国,对国事治理有自己鲜明的见解,并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气度,这是非常难得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煎小鲜鱼一样”。语极简单,然哲理深刻,耐人寻味。
有一次,伊尹见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看到伊尹才智出众,富有创见,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果然后来就大胆地聘用其为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