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9. 试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其实讲的是天(物)与人(我)关系的双重属性,即合一性和两分性。

“天人合一”就是遵守自然规律;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无论称其本体为天、为道、为太极、阴阳,或为理、为心、为气,都具有“大全”、“一”的性质。

作为社会关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其体现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是人道对天道的遵从。

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中央集权;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它反对口是心非;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皈依。

“物我二分”就是物为我用。

西方文化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物我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它强调两种实体彼此对立,谁也决定不了谁。

这样主客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 柏拉图:理念(idea)
• 康德:墓志铭: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 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 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 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一、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 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今天。
西方:从“一只鸡”到“两只鸡”
•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可分的,分为现实 世界和抽象世界。(超越精神)
• 中国人则重点关注现实世界,对抽象世界 的不大关注。(现实精神)
• 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数
• 巴门尼德:唯一存在
•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logos)
第二讲 “和合”与“分争”—中西文
化基本精神比较
中国:“六尺巷”的故事
• 张英: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安徽桐城 吴家 宅基地 争执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儒家: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人与自然:
•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一)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 “天—地—人”整体宇宙观
(二)西方:物我二分,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群己合一,中庸和平Leabharlann (二)西方:人我二分,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文化比较(第二版)PPT 第四章第一节

中西文化比较(第二版)PPT 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 中西方文化特征对比
第一节 平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平衡”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计Hale Waihona Puke 器具的名称中庸平衡
衡器
“中庸” 思想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论语·中庸》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朱熹《论语集注·中庸》
古代的座次
室 内
堂 内
次尊者
尊者
尊者
卑者 又次尊者 次尊者
又次尊者
卑者
二、“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单体建筑面阔均为单数(奇数)间。
单体建筑左右对称。
建筑群左右对称布局,产生贯穿前后 的纵轴(中轴)线。
城市布局整体格局亦重视对称,形成 城市的中轴线。
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上海博物馆藏)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直觉的整体性 (互补)
• 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 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 • 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
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
并改造世界。 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 之中。 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 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 •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 注重营养结构。
• 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 相反。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
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具象思维
• 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 • 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 •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
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
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
握事物。
(2)和谐的辨证性
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 稳定。
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 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
的推理判断。
——‚无领域依附‛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文化专题)思考题绪论思考题:1.简述文化的有代表性界定。

2.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3.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

4.简述文化的特征5、简要说明两种跨文化比较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和成果。

一、思考题:1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2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3中国的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4 西方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二、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3.中国农耕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5西方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6试比较中西经济基础的异同。

三、思考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是什么?2中国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5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6.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基础是什么?西方的政治结构以怎样的政治体制为核心?7.比较中西原初社会结构的同与异。

四、思考题1 试述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2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何不同?4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精神都有哪些内容?5中西文化是如何看待个人的价值的?6西方文化是如何化解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群体、利他的冲突的?7试述中西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

8试述中西方不同的内向与开放的文化心态。

9试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0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1你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12五四时代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与今天的观点有何不同?五、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六、思考题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2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3.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4.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5儒道的人格学说有何不同的价值取向?七、思考题1.“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哲学思维的认识论前提有什么不同?)(中西哲学思维的宇宙观、认识论有什么不同?)2.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3.实践理性与思辫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 (中西方哲学思维在目标追求上的原则差别)八、思考题1.你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同意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吗?为什么?2.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中西语言在类型上有什么差异?阐述它们的表现(语义型与语法型)5试述中西语言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天人合一”与“物我相隔”——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比较

“天人合一”与“物我相隔”——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比较

仙 常在 我 眼前 闪现 ,让 我 把 孤 寂 中 的福 安 家 /

来 说 . 方 的 自然 诗 不 如 中国 的 山水 田 园 诗 发 展 得 那 般 枝 繁 西
这 时我 的心 被 欢 乐 充 满/ 随 着 那 水 仙 起 并 华兹 华 斯《 水仙 》 黄
叶茂 。著名 的 自然抒情 诗人有华兹华斯 、 科勒律 治 、 雪莱 、 济


中 西 自然 诗 歌 发 展 概 述
二 、 层 之 下 的 分 歧 表
无 疑 , 兹 华 斯 和王 维 分 别 作 为 1 华 8世 纪 浪 漫 主 义 自然
中西方作为不 同的文化体系 , 所孕 育出的 自然诗传统 存
在 着 质 的 差 异 。并 非 所 有 涉 及 自然 景 物 描 写 的 诗 歌 都 是 山 诗歌和 中国山水 田园派诗 歌创作 的杰 出代表 , 他们 的 山水 诗
远流长 的创作传统 , 一语 天然 万古新 . 华落尽 见真 淳” 如“ 豪 的陶( 渊明) ,淡 到看不 见诗” 诗 “ 的孟 ( 然) } 画相 生 直 浩 诗 诗 入空灵禅境 的王 ( 诗 ……但就 自然诗歌 艺术 成就来讲 , 维) 最
杰 出 的诗 人 当属 陶 渊 明 与 王 维 。 西 方 的 山水 意 象 出 现 得 也 很 早 , 如 《 里 亚 特 》 《 例 伊 和 奥
照主体的转变 , 至唐进入全面 繁盛期 。以 自然山水描写为 主 的诗歌流派在 中国被称 为“ 山水 田园派” 又可分 为山水诗 、 (
田 园诗 两 类 , 表 人 物 分 别 是 谢 灵 运 与 陶 渊 明 ) 代 。其 间 山 水
王 维《 夷 坞 》 辛
田 园诗 得 到 了诗 人 、 者 的青 睐 。 以充 分 发 展 , 成 一 个 源 读 得 形

跨文化比较:中国人的和、合与西方人的独、立

跨文化比较:中国人的和、合与西方人的独、立

跨文化比较(四):中国人的“和”、“合”与西方人的“独”、“立”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4): the"Harmony" and "Integration" of theChinese and the “Individualism” and"Independence" of the Westerners一、我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以,我们对自然尊重的表现,就是对代表自然的上天以及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各类神灵的崇拜,并且上天或者神都是万能的。

这是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也是讲究协调、和谐、匹配。

“和”指的是和谐、和平,“合”指的是融合、联合。

我们古人认为世界万物皆不是独立存在的,宇宙万物皆有阴阳或五行组成。

如:天与地,日与月,凡事讲究要天时地利人和,即使我们饭菜的烹调也讲究百味的调和。

我们使用的筷子是一双,两根筷子要相互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曾有老人在弥留之际用“单根筷子很容易折断,几双筷子就很难折断”的道理,来教育兄弟之间要团结。

我们吃饭习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家人合坐在一起,吃的是同一个碗里的饭菜,尤其是春节除夕的年夜饭,更是团圆、和谐的象征。

不论你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

因此,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庭的和睦,家人的团结,全社会倡导要孝敬老人,关爱子女,要尊老爱幼。

中国人的“和”与“合”,几千年来早已根深蒂固,形成了独特的理念。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月盈则亏,有知识但要懂得谦虚,有财要懂得节俭,话不可以说尽,事不可以做绝,凡事要留有余地。

我们国人自古不赞扬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要融入集体中,才能有所作为。

四大名著就是很好的例子,《西游记》是一行五人,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共同努力,一路西行,历经艰难险阻,才最终修得正果,取得真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1、人与自然(人与天)
思维方式2、人与社会
(三层)3、人与人(我与他;我与我)
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总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 萨特“地狱就是他人”。

* 二元的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

(灵肉分裂)
* 伊壁鸠鲁“是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
由。

”(中世纪灵与肉的分裂达到绝对的程度)
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识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 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量的原因,是中国哲学思维的绝妙之处。

* 重视个体性的西方文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了个人以诸多的限制,而重视群体的中国文化则给了个人以更多的自由。

*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1,2,3)
* 因为它是主观的,顿悟式的,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个体化的,是无法概括的。

* 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重要途径。

1、这种联系性首先建立在宇宙整体论的观念上的一切都在联系中。

“‘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能贯穿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2、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也是无所不在,超越
时空、虚实的广泛联系。

3、中国思维的这种联系性还是辩证、转化的关系。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 西方科学文化极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

* 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
1、细剖精析
(*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 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起,原子一直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 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明晰性,是认识更深入。


* 分析方法局限(1,2,3)
1、分析力图使事物具有单一的性质,简单的形式,而物质粒子不断切割的可能,使分析
的这一企图只能无限的逼近单一。

2、分析置物质于相对静止状态,以求确定不变的本质。

3、分析不承认偶然性,它只认定物质遵循的铁的规律。

* 分析注重事物间的区别,组合注重事物间的共同点。

但无论分析也好组合也好,都必须依据严格的逻辑规则。

(优点1,2,3)
1、从一个真实的前提如何推出一个未知但同样真实的结论,遵循推理的规则、步骤就可
以保证实现这一目标。

(归纳:个体结论)
2、逻辑作为方法手段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它的前提则是被证明被公认的经验事实,或者
是在推理中表现为定理、公理的来自经验的抽象概括。

(演绎:结论个体)
3、近代方法论尤其系统论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在动态中协
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方法有相同之处。

(辩证:运用于历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