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1 “第一轴心期”的中国在公元前800—2XX年间,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文明中心。

《世界文明史》152页记载:“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在整个欧亚大陆——希腊、中国、波斯和印度,思想异常活跃,群雄角逐,异说纷呈,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他们为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尔·雅斯贝斯称之为‘第一轴心期’”。

当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运动。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名人辈出。

促进了哲学、文学、政治伦理学的发展。

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2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举世无双《世界文明史》300页说:“中国唐宋时期的文明,可以说代表了这一发展阶段最高峰,是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

……大量的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中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 明清时期的新变化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世界文明史》425页记载:“在中国和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十七、八世纪,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当时的中国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强大的中国开始狂妄自大,不思进取。

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央集权的专制进一步加强。

罢免了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

由皇帝直接经管六部。

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执行者。

明朝末期,由于专制导致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

第二,新思想观念遭到扼杀。

《世界文明史》428页记载:“明代后期,一些不满当权派的知识分子借书院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活动。

其中以东林书院为首,也称东林党。

引起当权派的恐惧,最终将他们杀戮禁锢,直至禁毁书院。

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迫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70多岁仍被捕入狱,愤然自杀。

第三,西方文化的入侵。

15XX年,葡萄牙人在饶过好望角13年后,攻占马六甲海峡。

1514年进入中国东南沿海。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让读者对世界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多样性,也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我将就这部著作给予我的启发和感悟进行阐述。

首先,通过《世界文明史》,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书中,作者对世界各个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

我了解到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印度等各个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也了解到了近现代欧洲、美洲等地区的文明发展。

这些文明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图景。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通过《世界文明史》,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形态和发展动力,而历史的发展也是不可逆转的。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最后,通过《世界文明史》,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动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我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对这些动力的深入了解,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机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总之,《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深刻而丰富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历史的发展和发展动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世界文明史》一书,从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历史。

在书中,作者梳理了几千年来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深入分析了它们的文化特点、思想观念和历史传承。

从书中我可以看到,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从低级社会到高级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封建社会到帝国时代,从欧洲文艺复兴到现代工业时代,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

书中提到的内容也深刻地改变了我对世界文明史的认知。

在书中,作者分析了历史上几个重要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使我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文明。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近代文明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如信仰的解放、社会的民主化、政治的多元化等,从而使我对近代文明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世界文明史》,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了解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近代文明发展的历史。

《世界文明史》阅读心得

《世界文明史》阅读心得

《世界文明史》阅读心得发布时间:2023-07-13T08:19:14.3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503期作者:周燚[导读] 《世界文明史》一书按照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把文明的发展与演进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以及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三个阶段。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448000今年暑假本人认真阅读了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

期间有颇多收获和感悟,现分享如下:《世界文明史》一书由北大历史系十余位知名学者共同编写,建基于北大历史系深厚、严谨的治学传统,是北大历史系教授们多年科研和教学的结晶,展示了国人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史。

全书共三编二十八章,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出发,以全球史的视野鸟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时间上贯通古今,从古代农业文明论及现代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空间上跨越各文明,兼顾各文明的独立演进与彼此交融,揽括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

《世界文明史》一书按照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把文明的发展与演进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以及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三个阶段。

进而以此将全书分为三编:在农业文明时代,该书重点谈论古代四大文明,并专门论述了不同农业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工业文明的兴起阶段,该书在论及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后,从科学革命、现代民主政治、工业革命、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西方文明转型的复杂历史经纬。

在工业文明的扩张阶段,则分述了欧亚工业文明的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在亚非拉的扩展,把世界文明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紧密结合起来,以历史的方法解读世界文明的多重性。

纵观全书,十多位北大教授把自己多年教研中积累的精华倾囊相授,视野宏大、内容精深,看起来好像离高中历史教学很远,但实际上阅读此书对我日常教学大有裨益。

首先,《世界文明史》一书以全球史的视野鸟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能让我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高中历史。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doc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doc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一)《世界文明史》一书将第二次布匿战争写史诗一般。

很享受八这一章看完了。

汉尼拔在九岁时候,就被父亲名将哈米卡尔带到巴力神面前,让他发誓,不要忘记向罗马复仇。

我难以想象,邪恶巴力神面前还有如此集智慧、坚定、美德于一体完美人。

而迦太基则是败坏、贪婪过度,一如他们在迦南。

汉尼拔26岁离开父兄经营新迦太基(西班牙),带着4万名士兵进入意大利。

在征战15年中,他战无不胜。

或者说,他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取得了所有可能胜利。

但是,汉尼拔没有攻克罗马。

罗马有几十万可以动员兵力,但他始终只有四万士兵而已。

由于迦太基贪婪和惧怕,他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母国任何援助。

汉尼拔没有失败,他靠自己意志品质在意大利坚守。

但是他祖国和迦太基都遭到了罗马打击。

45岁他返回迦太基,失去了很多部队,然后在对抗罗马时战败。

57岁汉尼拔在迦太基想要除掉他时候去了东方安条克,继续与罗马为敌。

但是安条克还是失败了。

他又逃往克里特,但是仍然是罗马孜孜不倦想要获得人。

最终他来到了黑海南岸城市,那是当时希腊化世界尽头了。

罗马人仍然不放弃抓到他,最终汉尼拔在67岁时候为了不落入罗马人之手,自杀。

迦太基为什么失败?作者杜兰特看清楚:这是自由人罗马对雇佣军迦太基胜利。

罗马人富有爱国心、团结、沉着,而迦太基则堕落败坏,甚至赔款时候还要克扣百姓钱款。

战略重要吗?当然。

但是战争背后总是民族性格对决。

过去如此,现在还是这样。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二)《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课程.内容包括古代文明起源,世界文明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文明理论。

按照时期划分世界文明史可以分为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古典时期中古时期近代前期近代后期当代前后。

古典时期随着中东列国争霸而逐步走向衰落而波斯人也在远征希腊中遭到毁灭性打击世界文明中心由中东逐步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3篇)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3篇)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3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1读史不是单纯地看过去的故事,更不是机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处诞生了什么王朝、发生了什么事件和战争、出现过什么横空出世的人物和创举……这两种最常见、浅薄的读史方式,在大众中普遍存在。

纠其缘由,实在是和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国的历史老师们自身真会读史的人并不多,历史教学和研究成为许多大中小学老师自娱或是谋生的工具。

其二,本质是跑偏了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的苦果――应试为旨,拒绝思考。

今年看到了最新一版的《世界文明史》(第四版精装本),共有五位作者,第一作者为丹尼斯?舍曼(Dennis Sherman),五人皆为美国知名高校的历史学教授。

这本排版、印制、配图精美的世界文明史,最精妙的是它别具一格的读史方式,让它足以笑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鹤立鸡群于各种“文明史”书之中。

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怎样读史。

毋庸置疑,读史使人明智,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留下过“以史为鉴”的忠告和劝诫。

然而,真正会读史(知道怎么读历史、读得懂历史)的人,其实很少。

读史不是单纯地看过去的故事,更不是机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处诞生了什么王朝、发生了什么事件和战争、出现过什么横空出世的人物和创举……这两种最常见、浅薄的读史方式,在大众中普遍存在。

纠其缘由,实是和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国的历史老师们自身真会读史的人并不多,历史教学和研究成为许多大中小学老师自娱或是谋生的工具。

其二,本质是跑偏了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的苦果――应试为旨,拒绝思考。

历史课,是最趣味盎然、最容易让学生长智的一门课程,变得已和序列化的乘法口诀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无异。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然而,在生活阶段的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文明的冲突和矛盾。从古代的战争,到现代的国际竞争,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这让我意识到,理解他者的重要性。只有理解他人,才能减少误解,才能和平共处。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深刻的感受。
总的来说,《世界文明史》是一部让我深受启发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类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对人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通过理解和尊重他人,通过合作和共赢,人类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存阶段、生活阶段和生命阶段。在生存阶段,人类的primary concern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例如食物、水源和住所。在生活阶段,人类的primary concern转变为如何提高生活品质,如何满足更多层次的需求,例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生命阶段,人类的primary concern则是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markdown
#第三篇范文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主题、情节、角色与作者意图的深度剖析
《世界文明史》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历史巨著,它不仅是一本叙述历史事件的书,更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哲学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从诞生到现代的全过程,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世界文明史》以其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禁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出色。作者以其流畅的叙述和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从而使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历史的演变更加清晰。然而,我也认为作者在某些地方的叙述过于简略,这使得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和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在读完《世界文明史》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多样性。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让我对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不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古代的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再到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文明大发展,以及近现代的工业革命、科技进步,这些文明的兴起和发展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

我对这些文明的特点、成就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古代的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贸易,以及近现代的全球化进程。

这些交流和互动不仅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也让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人类文明的挑战和机遇,如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文化冲突等。

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带来的机遇,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总的来说,读完《世界文明史》这本书,让我对人类文明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多样性,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文明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

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

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

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

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

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

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

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

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

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

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

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

(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

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

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

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

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

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在提到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无疑首推孔子,杜兰博士称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9,东方出版社,1998年),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中国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常常与儒家所要求的相去甚远。

我们在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时,宗教对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今天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印度固有的已经大不相同,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方式却接近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化的佛教或道化的佛教。

这其中表现得最典型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禅宗”,它实际上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精妙之处的汇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

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性的年)。

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

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

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其封闭性和隔绝性,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基础。

威尔·杜兰在“古博真人”一章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有:“但当人类获取…知识‟后,生活因种种机巧发明而变得繁忙复杂,心灵与道德的纯真也将失落殆尽……识见高远的人将规避城市的复杂,逃避腐败的文明,逃脱衰微的法令迷宫,而隐于大自然之中,没有城镇书籍、污吏以及徒劳的改革者,反可以游目骋怀,自寻乐趣。

……”的描述。

由此可见,老子的“出世”思想来源于其“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绝学无忧”的观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养生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观点还可以推导出他“清净无为”的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统治者的梦想,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正是“无为而治”的一次成功实践,事实上政府尽量减少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作为管理方式并取代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证明为是一种十分良性的管理模式。

然而我们民众持有的不完善的“出世”思想使之常常遇到社会不平等现象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及其缺乏公民意识等特质历来为杂文家所批驳,梁淑溟先生评价中国文化有“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的特质,并举例说明国人圆滑:“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

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是不讲理,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

”(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P245,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面对时间的不平等,我们通常表现出的并不同于印度那样的麻木并安于接受,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然并把期望寄希望于来世,也不像基督教传扬的要行善于天下。

通常中国的品德高尚之士会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并独善其身的方式,这是中国君子的共性,他们傲然于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好比与在春季开放的绝大多数花朵不同,菊花在秋季才绽放,故就连中国社会品德高尚的人士也往往对公众生活及社会公益事业态度漠然,鲜有会投身于社会公益,有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也会常常因其行为违背其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常规,而被视为“越轨行为”加以排斥。

革命与更新“世界上曾有过巨变,唯有远东不变;现在远东却无所不变。

这个最保守的国家,突然变成仅次于苏俄的一个最彻底改革的国家,它正以无比的毅力去破坏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些风俗和制度。

这不仅仅表示这个自1644年所建立的朝代的结束,这是一种文化的蜕变。

”威尔·杜兰如是评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2—P5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如果说东周的分封割据局面促成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社会大变动,那么清末的变革就算得上是第二次社会大变动,并且直到今天社会结构变动的余波尚在,或者说这样的社会变动还没有完全结束。

比较两次社会变动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实际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首先,社会危机爆发的起点首先出现在社会统治阶层内部,也就是说变革的开始阶段都是自上而下的。

分封制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而在各诸侯国内实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往往都含有打破统治阶层世袭制的措施,这其中又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其“按军功授予官职”的措施实质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也有可能融入社会上流阶层。

而清政府在清朝末期对“科举制”的变革实质上打破了对固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成为了清末民国初社会结构变动的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相比较前者,后者的变革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