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密云科学城2022年总体规划

密云科学城2022年总体规划
密云区城管委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建设、城乡环境提升、电力改造等重点工程,确保出实效、真惠民。
区城管委全年主办并完成市重点、实事和折子工程9项,市级绩效重点任务8项。
主办区重点、实事和折子工程35项。
完成固投8.08亿元。
西统路道路工程年底通车,打通了密云区西部主干线,串联多个重要旅游景区,助推沿线乡村民俗旅游及特色小镇发展。
完成塘峪220千伏输变电站等电力工程实现投产运行,有效提升电网供电能力,解决了密云区冬季电网负载过重问题。
完成铁路沿线和潮白河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京承铁路、S5线、不老屯、古北口镇以及潮白河周边沿线环境整体水平。
顺利完成站前广场、顺潮街工程收尾,完成高铁站交通接驳,新东路南延即将开工建设,高铁站周边配套路网建设稳步推进。
2022年,区城管委将逐步实施怀柔科学城东区、新刘地区配套道路以及城区内部断头路等道路工程,加快完善方案设计,推进前期手续办理,实现道路微循环。
据区城管委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中心主任石海江介绍,2022年准备实施建设科学城云西二路,新刘地区新北路东延、宜兴路,圣水泉路,以及正在实施的水源路等工程。
这些路网的建设,将会提升地区交通路网结构,方便群众出行,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江科学城 实施方案

张江科学城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科技创新基地。
作为上海市的科技创新核心区域,张江科学城的建设对于推动上海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张江科学城的建设,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动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 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人才高地;3.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创新环境。
三、重点任务。
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提升科研实力;(2)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支持,鼓励科研成果转化;(3)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激励科研人员创新。
2. 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
(1)建立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留住本地人才;(3)提高人才待遇,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3.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1)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3)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4.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科研实验条件;(2)建设科技园区,提供创新创业场所和服务;(3)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共享。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的实施机制;2. 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3.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实施资金需求;4.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实施效果。
五、预期效果。
经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1.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高;2. 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结构优化;3. 产学研深度合作成果显著,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效果显著;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
合肥滨湖科学城三定方案

合肥滨湖科学城三定方案是指合肥市政府为推进滨湖科学城建设而制定的三项规划方案,分别是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这三个方案是滨湖科学城建设的基础和指导性文件,对于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体规划是滨湖科学城建设的基础性规划,主要包括科学城的总体布局、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科学城的各个区域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包括用地分区、建筑高度、绿化率、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建设性详细规划则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施工方案、工程预算等方面的内容。
三定方案的制定,为滨湖科学城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有利于科学城的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科学城建设的思考

关于科学城建设的思考科学城作为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关于科学城建设的一些思考:一、明确目标与定位在建设科学城之前,首先要明确其目标与定位。
科学城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以及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通过明确目标与定位,可以确保科学城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需求。
二、加强规划与布局科学城的规划与布局应该注重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要合理规划用地,确保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各类主体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科学城。
三、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是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建设,提升科研水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四、完善产业体系科学城要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学城发展的第一资源。
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科学城创新创业。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保障。
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科学城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国际创新资源。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科技会议、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方式,推动科学城的国际化发展。
七、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科学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同时,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城特点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模式,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科学城融合发展方案

科学城融合发展方案简介科学城是指一座建有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城市。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建设科学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
本文将探讨科学城融合发展方案以及如何实现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科学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建设科学城时,必须重视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为此,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2.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创新型企业是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3.推进人才引进:科学城需要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来吸引高水平人才。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科学城成功的重要保障。
科学城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经济的发展: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城的核心产业,需要政府重视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创新创业:政府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如办公场所、资金支持等等,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业。
3.提高城市魅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投入到科学城中。
文化发展文化发展是科学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交流和创意活动来实现文化发展:1.举办文化节:政府可以组织文化节来展示科学城的文化和特色,增强城市文化的内涵和人气。
2.推崇创意文化:推广创意文化可以激发市民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文化。
3.弘扬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自信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科学城的文化价值。
结尾以上是科学城融合发展的方案,它的实施将促进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整合,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2.01•【字号】渝府发〔2022〕12号•【施行日期】2022.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部署,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事关重庆全局、事关长远发展。
为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目标,瞄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突出的短板、最紧迫的任务,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将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平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功能,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持续提升,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完善,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功能显著增强,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中西部地区领先,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原创性成果持续涌现,创新资源集聚辐射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引领重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一、发展愿景二、发展目标1.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和创新环境,提供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吸引和留住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2.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3.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4.实现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并带动中关村科学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发展重点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中关村科学城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科研和创新环境。
包括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等,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技术支持。
同时,要发展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孵化和创新支持。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中关村科学城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通过建设优秀的科研机构、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科研资金投入等方式,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来中关村科学城工作和创新。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
中关村科学城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平台,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估和推广,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同时,要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4.加强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
四、发展措施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2.强化科研机构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
中关村科学城要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机制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科研合力。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中关村科学城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成都天府新区科学城 (拓展区 )总体城市设计

2)两带交汇点
Part 1 背景与解读
丝绸之路经济带
1 两带的互联互通:为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近日,成都、重庆、 西安、昆明等中国西部多个重要城市提出联合建立“菱形(钻石)经济圈”,有利于更 好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互联互通,形成紧密经济圈,发挥区域优 势,推动西部更部中心枢纽,充 分发挥在丝绸之路经济 带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 点作用,助推地方新型 城镇化发展
1
成都天府新区科学城(拓展区)总体城市设计 Conceptual General Urban Design of Tianfu Science City, Chengdu
3)国家中心城市
Part 1 背景与解读
正式上升为 国家级新区
2014年10月
正式拉开 建设序幕
2013年12月
2015 哈尔滨新区
2016 长春新区
1994 滨海新区
1.2 天府新区背景 background of Tianfu New area / 新区概况 / 战略定位 / 战略重点 / 新区板块构成 / 核心区板块构成
1.3 上位规划 / 新区总体空间结构 / 新区产业总体布局 / 科学城产业总体布局
1.4 现状分析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 基地概况 / 基地区位 / 基地交通 / 基地生态环境 / 地形地貌分析 / 周边建设情况
国务院已明确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 武汉、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
2010年02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重庆 2016年05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将成都、重庆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 武汉、郑州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谷是美国著名 的工业化农业中 心,有“美利坚 梅脯之都”美誉
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末
80年代中期
90年代中期
21世纪初
持续的重大技术创新、高技术成果商业化,是硅谷经过历次产业更新,而始终立 于全球高技术盟主的关键
硅谷产业发展特征
数字内容与好莱坞 融合、信息医疗
•硅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政府规划痕迹很小 •应用型科学研究与高技术 成果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研 究 能 力
筑波科学城
全球高科技发展的三种模式
1、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综合体 政府缜密策划,与制造业没有地域上的 直接联系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大德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 •关西科学城 2、吸引高科技公司空间聚集,促进产 业增长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硅谷
波士顿128高速公路带
大德科学城 剑桥科学 工业园区 关西科学城
•特曼促进了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的建立和发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高 技术园区,特曼称它为“斯坦福的秘密武器”。
•建立“荣誉合作项目”,在公司的教室里讲授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使公司的工程师们能够把 握最新科技的发展,同时又使大学教授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加强了公司和大学之间的 联系。
中关村 索菲亚 高科技园区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政府发起并严格规划(新竹科学工业 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 •混合筹措兴建(法国索菲亚高科技园 区) •大学倡议兴建(剑桥科学工业园区)
3、在创新环境上建立高新技术公司的 技术-产业综合体
张江高科技园区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产业能力
•硅谷 •波士顿128高速公路带 •中关村(90年代之后)
互联网新媒体、电 子商务与搜索 创新服务
英特网 全球垂直分工, IC向台湾和日 本的转移
通信、软件 标准化操作系 统Windows与 无线通信
•利用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 溢出效应,将新理论、新技 术、技术人才、风险资本、 商业模式导入到产业领域 •产业化从本地的制造,延 伸到基于技术和品牌输出的 全球生产 •风险投资和商务服务已经 从辅助性服务发展成为了面 向全球的一个独立的产业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风险资本的作用
高技术产业是高风险产业,传统银行是不愿为它们投资的,因此伴随高技术产业的兴起 ,也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资本形式(capital formation),这种资本不依赖银行,而是从冒险 的投资家即风险资本家(venture capitalists )手中获得资金。” 硅谷是全美风险性创业投资的主要活动中心,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 最集中的地方是门罗公园市的“沙岭路(Sand Hill Road)”3000 号,它已成为风险投资的 代名词。2005年,硅谷地区吸收了全美26%风险投资,以及几乎所有长期债券的50%。 硅谷的创新企业与风险资本结合的全盛时期是1970年代中期,硅谷中比较著名的风险投 资公司如阿瑟•罗克、克莱纳—珀金斯— 门罗帕克等公司,对硅谷重要的革新公司如仙童、 苹果、英特尔等的发展壮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风险资本家,就不会有集成 电路、微处理器、个人电脑等高科技,也就不会有硅谷的存在。 除了进行金融投资外,资本家还担当企业的顾问,为它们提供建议以及如会计、律师、 广告商等支持性服务,帮助组织和改造公司的领导班子等。因此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是一种新 型的技术家——风险资本家复合体。
融合研发、产业、城市功能的技术-产业综合体,是全球高科技区域化实践的发 展方向
科学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产业为基础: 高科技产业是科学城的基础和依托,产业 与当地科技密切关联(索菲亚、筑波等目 前的主要问题也在于科技与产业缺乏紧密 联系,产业化程度不够) 2、自主创新为核心 区别于其他“城”的关键点,凸现科技特 色,科技创新是重要功能 3、城市要素为载体 关注人的需求,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宜 居的生态环境和完备的生活配套 4、创意文化为底蕴 人文社区,结合当地文化特点,营造独特 的文化氛围
晶体管之父 肖克利
硅谷之父 特曼
科学商业巨人 诺伊斯
微处理器之父 行业的定律 特德.霍夫 戈登.摩尔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环境配套建设
硅谷宜人的气候、优美的地理环境以及发达的高速公路、飞机场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 了不少创业人才;其次,硅谷从农业中心发展为高技术中心,它的传统工业基础薄弱,工会 不发达,在硅谷高技术企业中几乎没有工会存在,这有利于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灵活性和工作 的流动性。 •便捷的交通,四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贯穿全境,拥有500辆公共汽车、74条线路、4300个 车站、28.5英里的轻轨铁路,连接居民区与高技术区 •硅谷四季降雨不均,夏季干旱缺雨,但是硅谷绿化面积大于建筑面积,并建有许多环境优美 的森林公园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被称为“硅谷先驱” 的电力工程教授弗里德里克•特曼,他在1920年代任副校长期间, 致力于将大学的科研与企业结合起来,注重科学的实效性。 特曼的哲学是:“使大学和产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在这种关 系中,斯坦福大学将成为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思想库(brain trust )。”他强调“强大 并独立的工业必须发展它自己在科技方面的智力资源。”特曼对“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贡 献表现在一系三机构的创立上: •特曼创立了斯坦福大学杰出的工程系,督促对固态物理设备和其他技术的研究,而这些研究 成果为50、60 年代的“电子革命”奠定了基础。 •帮助兴建斯坦福大学研究院(SRI),这是专门从事与国防有关的研究并负责将军用技术转 为民用技术的研究机构。它在帮助西海岸公司的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新技术园区的案例解读
美国硅谷、瑞典Kista、芬兰Teknia、法国索菲亚、英国剑桥、台湾新竹、日本筑波 、韩国大德、印度班加罗尔等著名国际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结构、产业内容、特 征分析。
硅谷:全球高科技王冠上的宝石,是公认的“全球商业和技术创新中心”,世界 微电子之乡。
园区概述
•硅谷指加利福尼亚州北起旧金山湾,南到圣何塞,“是圣克 拉拉谷的一个象征性名称”,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理 名称。 •斯坦福大学为了留住毕业学生在本地发展,在学校里选择了 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项目来鼓 励学生们在附近发展他们的“风险投资”。其中最著名的就 是1939年成立的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1951年,斯坦福大学在帕洛·阿尔托建立斯坦福工业园,HP 和Varian Associates都是最早入主工业园的公司。 • “硅谷”一词是1971 年才由一位专为半导体工业搜集独家 新闻的编辑唐·霍夫勒创造的,首次出现在《微电子新闻》 周刊的系列报道中。从此,“硅谷”逐渐成为了高科技的代 名词。 •硅谷共包括15个城市,方圆五百公里左右,涌现出了HP、 CISCO、Intel、苹果、Sun、甲骨文、安捷伦、YAHOO、网景 (Netscape )、美国在线(AOL )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在2000年,硅谷的产值已达5000亿美元。 •硅谷是美国经济重心从东部向西南部转移、从日落(sunset )工业基地到朝阳(sunrise)工业基地转变的支点。使美国 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政府的支持
在硅谷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硅谷发展早期,政府的扶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国政府包 括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三级政府。 •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科技政策、军事订货、研究合同、设臵政府实验室和发 展研究中心以及对地方研究活动实行直接资助等方式来鼓励和资助硅谷高科技的发展。在硅 谷成立初期,其订单有1/4 来自政府的军事订货,50 年代,联邦政府的军事订货达硅谷产品 销售额的40%,在集成电路开始发展的60 年代,美国政府购买集成电路产品数量一直占企业 全部产量的37%—44%。 •加州是“技术之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 立科学技术办公室,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设立如“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政府机 构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 •硅谷首府圣何塞市对硅谷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市政府为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如申请100 万 ,从银行可贷到70 万,余下30 万由政府提供。保护中小企业,对在本区域内发展的公司实 行税收优惠等。地方政府对硅谷的发展最为敏感,因此它对硅谷的扶持也最为直接有效。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创新企业家的革新。只有少数有创造性的人才能起而迎 接挑战,这在硅谷再明显不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硅谷前进的最大动力就是那些被称为“80 年代新漂亮人类”的创 新企业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如果没有肖克利、特曼、诺伊斯、特德•霍夫和乔伊斯等著名的 技术家和企业家,硅谷的发展是很难想象的。白人企业家对硅谷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移民企业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对硅谷发展的贡献。 据统计,有专业技能的移民在硅谷的数量占大多数技术公司工程师总数的1/3,截止到 1998 年,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所创建的企业占硅谷技术产业的1/4,销售额的加总超过168 亿美元,提供了58282 个就业机会(分别占总销售额的 17%和总就业机会的 14%)。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