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登高(其一、二)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

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

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

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

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

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

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材依据:1.人教新课标教材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二、设计思想: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这首诗情景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重点:1.体会本诗情与景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诗中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统一。

六、教法选择: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

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七、学法指导:感知-理解-应用-迁移八、教学准备:九、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1.走近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2.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课设计 ( 人教版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课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课是近体诗,第一要认识两种诗体的差别。

学习品赏境界,要着重抓要点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观点,也叫今体诗,唐朝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1.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挨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2.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任意更改;3. 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究竟;4. 中间两联须对仗。

5.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相同,不过不必定对仗。

[ 写作背景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赖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朋的救济保持生活。

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掉依凭,于是走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此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特别关注。

他曾) 之类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穷年忧黎元,惋惜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代里,它时辰关怀着国家局势,期望“安史之乱”早日停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平和。

可是,适得其反,“安史之乱”虽与763 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局势却仍不稳固,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人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 763 年一度攻克了国都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盘据,对朝廷组成了威胁。

国运威胁,如同四时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愁。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浪,备尝艰辛,身心憔倅不堪。

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4.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某某),生于某某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某某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某某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某某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学知识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种必要的追求。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生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

在高一阶段,人教版《必修》系列中的《唐诗宋词元曲选》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诗歌集。

同时,杜甫的诗歌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们明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之一。

2.理解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意义,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归纳杜甫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境遇,体会到诗歌与人生的哲学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2)诗歌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由于杜甫的诗歌创造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复杂,为了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导入:(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李益登高题壁》。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李益如何在场上登高,创作了《陋室铭》这首著名的诗歌,从而引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

(2)《出塞》这首著名的古典诗歌。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到唐朝大兴安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边塞区域,阐述唐朝盛世的兴起和衰落。

进而引出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整体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阅读,必需带上课文中的注释,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特点。

逐一分析三篇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2024年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4篇

2024年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4篇

2024年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

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⑴岱宗夫如何岱(dài)⑵决眦入归鸟眦(zì)⑶白头搔更短搔(sāo)⑷浑欲不胜簪簪(zān)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⑴造化钟神秀钟:聚集⑵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⑶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⑷浑欲不胜簪浑:简直⑸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教学日期 2014年月日第周
星期第节
教学年级高中 2014 年
上期
科目语



教学班级高中 13 级
05.06 班









1.了解杜甫律诗的一般特点,熟悉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
法。

2.感悟杜甫的积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1.通过诵读,体会文本所表现出的情感。

2.分组讨论,疏通大意,
探讨诗歌的手法和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情感



理解诗人寄托于诗歌中深沉的感情,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
质。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歌创作可分为四期: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把家安置在鄜州,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等地到成都。

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

后返成都。

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

(3)、律诗的特点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