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希克斯的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

浅谈希克斯的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
浅谈希克斯的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

浅谈希克斯的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

宋士云

[摘要]希克斯是当代西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史理论》不是一般的经济史著作,而是作者积多年经济史教学和研究之经验以及知识积累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他本人的经济史見解的集中概括与经济史现和历史研究方法的精炼凝结。

[关键词]希克斯:经济史现;研究方法

约翰·希克斯(1904—1989),英国人,当代西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1972年,他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们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的贡献。希克斯一生著述很多,除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以外,还涉及货币理论、价值理论、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周期理论、市场理论、核算理论、创新理论,甚至经济史理论等广泛领域。众所周知,《价值与资本》(1939年)一书被认为是希克斯在西方经济学界学术地位得以确立的重要著作。而本文所论及的《经济史理论》(1969年)一书,在希克斯本人看来,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而在后人看来,这是用经济学研究制度演进的第一本书。[1]

《经济史理论》不是一般的经济史著作,它是希克斯积多年经济史教学和研究以及知识积累的理论升华,是他本人的经济史见解的集中概括与经济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的精炼凝结。这种借经济史而阐述其理论的著作,在经济学界和历史学界是比较罕见的。本文拟从该著作所体现的经济史观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解读。

一、《经济史理论》中希克斯的经济史观

希克斯的经济史观主要体现在《经济史理论》的前言和第一章中。

1.经济史是一种专门化的过程,是一个由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可认识的

希克斯认为,经济史的理论是一个“重大主题”,“它不仅涉及整个世界而且囊括了整个人类的历史”[2](p4)。但是,他并不要求经济史包括历史的全部,他说:“经济史经常表现为和直接表现为一种专门化的过程;但专门化不仅是各种经济活动的专门化,也是经济活动(正在变成经济活动的事物)由其它各种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专门化。这是一种尚未完成也绝不会完成的专门化;但它已有长足的进展足以使我们在研究中仿效它。”[2](p4)即在希克斯看来,经济史的各种专门化完全可以分别加以考察,这是“因为我们学术上的专门化符合‘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着的某种情况”[2](p4)。同时,他也很清楚,“生活中发生着的情况不是全部如此”,因为相距历史太远,今天的经济理论和观念,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或许根本就不存在。

希克斯研究经济史理论,是为了验证其关于有组织的市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状况假说的。因此,《经济史理论》一书的主题就是考察市场形式和类型的发展。围绕这一主题,他设计了沿专门化方向发展的商业进化的主线索。他把世界经济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具有一个可以认识的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2](p9),也就是一个由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或者说是市场经济起源和演进的过程。他认为,经济史只不过是作为一种综合的结果在演进着,虽然它本身也可以成为原因。

对于经济史的功能,希克斯说:“在我看来,经济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作为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术等历史学家——可以互相对话的一个论坛。”[2](p4—5)他希望在该书中所做的事能够促进这种对话活动。这说明希克斯已把经济史视为一个学术上进行跨学科交流的平台,而且进行跨学科的交流正是他所推崇的,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2.历史研究应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不应把经济理论与经济演进的历史对立起来,理论与历史是可以统一的

希克斯主张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历史研究,不应把理论和历史对立起来,理论与历史是可以统一的。他说:“许多人说理论与历史是对立的,情况最好也不能兼而有之;一个历史学家的本行不是以理论术语来进行思考。或者顶多承认他可以利用某些不相连贯的理论作为前提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历史过程,仅此而已。我以为我是理解这种怀疑论的并对它表示某种程度的赞同。我对这种怀疑论的赞同超过了对汤因比或斯宾格勒的宏伟构想的赞同,汤因比和斯宾格勒创制的历史模式,就其艺术感染力而言,在其科学吸引力之上。”他接着说:“我的‘历史理论’肯定不会是他们那种意义的历史理论,而与马克思试图制定的理论更为相近”。对此,他写道:“马克思从他的经济学中确曾得出某些总的概念,他把这种概念应用于历史,因此他在历史中发现的模式在历史以外得到了某种支持。这更是我要努力去做的事。”[2](p5)这些话表明,希克斯本人也是从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得出了某种对经济史的概念,然后又把这种概念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这种方法既使其经济理论得到某种历史的验证,也使其在经济史研究中发现的经济演进的历史模式能够得到经济理论的某种支持。希克斯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他自己的理论与历史的统一。或许就是从这一层面出发,他把此书取名为《经济史理论》吧。

3.经济史理论所要关注的是一般现象,而不是个别历史事实

希克斯认为,理论所要关注的是一般现象。即能够根据统计学上一致性这个概念进行有益讨论的现象,经济史和其他历史的区别就在于它注意的是一般现象还是个别历史事实。他说:“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把能够根据统计上一致性这个概念进行有益讨论的历史问题与不能那么做的历史问题区分开来。”[2](p6)“凡是可以应用一种历史理论的历史现象,在我们的心目中都可以看作具有这种统计学的特点。经济史上大多数现象(不论考虑得多么广泛)确实具有这一特征;经济史上我们要讨论的那些问题大都涉及可以被认为具有这种特征的群体。但这种区别原则上不是经济史与其他历史的那种区别。”其“区别在于我们注意的是一般现象还是个别历史事实。当我们注意的是一般现象时,理论(经济理论或其它社会理论)便可能是合适的,反之则往往不合适”[2](p6—7)。他还说:“这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必须以概括的方式进行,越概括越好。我们要对社会状况、社会的经济状况进行分类,要找出使一种状况让位于另一种状况的明白易懂的原因。”[2](p8—9)但是,希克斯并不认为一种理论就能适用于整个历史。他说:“一种历史理论,比如我所试图创立的历史理论,必须涉及到这类一般现象。它必须适用于按那种方法表达出来的历史。这种历史决不是整个历史。我已设法澄清这点,即我并不认为理论应适用于整个历史。”[2](p8)他还说:“我们正在寻找的是一种正常的发展,所以不必适用于全部事实;我们应当乐于承认例外,不过应当设法说明这些例外。”[2](p9)

4.市场的出现、交易经济的兴起是经济史研究的起点

研究经济史应从何处着手呢?希克斯说:“有一个转变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兴起的前提。按现代经济学的看法,这一转变似乎更加重要。这就是市场的出现,交易经济的兴起。它把我们带回到历史上的一个早得多的阶段,至少是向着它的初始阶段。”[2](p9)而对于市场和交易经济的兴起,希克斯认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转变也不是就出现一次,有些社会在成为交换经济之后倒退回去,而在倒退以后又将这同一的故事从头经历一次。有一些欠发展的国家只是在最近期间才经历了转变,有一些至今也没有完成这一转变。希克斯就是从这一转变人手,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做出解释,展开他的论述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希克斯所讲的经济史也就是市场发展的历史。

二、《经济史理论》中希克斯的研究方法

1.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其开阔的研究视野

希克斯研究问题的视野很开阔,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讲:“我试图把经济史与其他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把经济活动与人类的其他活动联系起来考察。至少在我看来,我没有超越经济史的界限,但我试图直接达到这些界限,要做到这一点,我就不能不注意经济史以外的情况。”[2](p2)尽管如此,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他始终没有脱离他研究经济史的主线。他研究经济史的主线就是探讨“自由放任”和“集中干涉”在市场经济起源与演进中的关系。他不仅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区分为这两种类型,而且还把这种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各专题的阐述之中。具体讲,希克斯认为,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是渐进的,这种转变的起点是商业的专门化,即专业商人的出现(第二、三章)。商人要求保护财产权和维护合同,而这是旧制度无能为力的,于是,重商主义时期在欧洲出现了城邦制度。城邦和商业竞争,导致殖民主义扩张(第四章)。接下去,就是“市场渗透”阶段。对于这种“渗透”,希克斯在书中从四个方面作了详述。即适应市场经济的货币、法律、信用制度的确立;政府财政和行政管理的改造;领主制的破坏、货币地租和农业的商业化;自由劳动代替奴隶劳动、劳动力市场的出现。而这一切又导致了工业革命(第五、六、七、八章)。同时,希克斯还认为、市场经济的演化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国家的介入。在向市场经济缓慢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只有在国家认同并出面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即法律和货币制度)之后,这种“自发秩序”的扩展过程才可能持续不断。而且,市场经济在近代欧洲的形成,同时就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民族国家借助市场经济力量才能成型,并要依赖于市场经济行使统治权,所以国家意识到必须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加大了对市场经济的控制。正是从以上意义上,吴承明先生说,希克斯是在经济史理论上首先全面论述市场经济的。[3]

希克斯研究经济史理论时,尽管是立足于欧洲,但他也时常涉及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在该著作中谈到和论述中国问题的地方就不下十余处。虽然他不要求经济史包含全部历史,但是他也反对缩小经济学的范围来对经济史作狭义的理解,他希望能从更广泛的社会科学和历史角度理解其研究工作的普遍意义。他说:“料想我们可以从社会科学中,不仅从经济学中,得出某些可供历史学家用以整理其资料的总概念,看来是不无道理的。我想大多数历史学家会逐渐承认这确是如此的。”[2](p4)

2.借鉴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希克斯认为,经济学的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经济发展的历史开展研究,在经济发展史中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他说他自己的这种研究方法得益于马克思,也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古典传统。他在第一章介绍了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后,说道“这更是我要努力去做的那种事。”[2](p5)他还列举了自己比马克思更为有利地运用这种方法的条件。他说:“令人惊异的是,《资本论》问世后的一百年里,社会科学有了巨大发展的一个世纪之后,竟然没有出现什么别的形式。确实就马克思看到逻辑进程在历史上起着作用这一点面言,他可能是对的;但是我们拥有他所没有的关于事实和社会逻辑的许多知识以及可供我们利用的另一个世纪的经验,理应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想象上述进程的本来面貌。”[2](p5—6)他甚至还提到运用这种方法所关注的现象的一般性,是符合统计上的一致性原则,而不是包罗全部现象和例外在内。

希克斯认为,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同亚当·斯密、威廉·配第那些古典经济理论大师们用过的方法是一样的。因此,在书的最后,他说:“我已设法以十八世纪的大作家们用过的方法将经济史展示为被人们看得广阔得多的社会演进的一部分。我已设法指出将经济生活与我们通常视为经济生活以外的那些事情联系起来的各种线索。”[2](p151)

3.在经济史研究领域中采用模型分析的方法

希克斯把西方经济学分析中普遍运用的模型分析方法运用于经济史研究,从而构造一种“希克斯式”的经济史模型,即一种以“经济人”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历史模型。在书中除去第一章对其经济史观和方法作出说明,第十章引出结论之外,全部构成了他的宏大经济史模型。如果说他的市场兴起和纯商业发展的理论为其经济史模型勾勒了粗线条轮廓的话,那么,他的市场和商业经济向各方面渗透的理论就是他对其模型各部分运转机制的验证。这种模型化分析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是希克斯的贡献和独到之处。当然,希克斯的模型分析方法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他在具体研究每一历史时期和阶段时,都是采甩模型分析法的。在研究市场体制时,他把非市场体制作为参照,采用两种模型的对照分析。在研究城邦经济时,他又把城邦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模型。他说:“它将是一个‘模型’,像经济学家为了阐明经济制度的运行而用的其他模型那样。”[2](p40)在分析时,他采用了两城邦模型的办法。他说:“按照模型建立者的惯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例子也许是最简单的例子着手。(比如说)有两个‘外界’地区,一个地区缺乏粮食但盛产油类,而另一个地区正好相反。”[2](p41)这样,整部经济史就可以通过各种模型的说明和分析演示出来。[4](p364~365)

同时,希克斯也深知模型分析的利弊,因此,对模型分析方法,他强调要运用有度和把握分寸,它仅是一个分析工具而已。他说:“经济学家非常容易忘记,他的模式中的‘行动者’(如果这些模式实际上是有用的)至少应该具有现实人的一种特征。即他们并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因此他们必须按照看来好像可以实现的那些可能性来作出决策,但这些可能性(如我们现在根据事后的认识所了解的)并不会被实现。”[2](p8)他认为,“我们在应用这种模型时,并不认为它说明的是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实际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模型只是一个‘代表性的’范例,那些特殊的情况由于特殊的原因可以与之不同。但是当我们发现与模型相异时,模型将启示我们问一个‘为什么?’如果它是一

个好模型,这个‘为什么?’(至少有时)会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2]

(p40)。

4.历史演进的叙述方法与结构分析的方法相结合

在经济史研究中,希克斯把历史演进的叙述方法同经济理论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为经济理论提供验证,因而,他的历史演进的叙述,首先是服从于他的经济理论需要的,与此关系不大的则被舍弃掉。在书中,希克斯集中力量进行其市场和商业经济的历史演进,而把其它因素放置一边。在书的最后,他提到了这个问题:“我已设法指出将经济生活与我们通常视为经济生活以外的那些事情联系起来的各种线索。但是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联系,他们就会明白,认识是不够的。有许多线从经济学贯串到其它社会领域,贯串到政治学、宗教、科学以及工艺等方面,它们在那些领域发展起来而后再回到经济学方面来。我没有试图对这些线作深入的研究,但我也不想否认它们的存在。”[2](p151)从这个角度看,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只是某种角度或某种方面的经济史,尽管他曾经声称,“不是按狭义来解释经济史的”[2](p4)。其经济史显然不同于其它经济史,正如前面所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市场发展史的著作。

结构分析的方法是希克斯后期在经济学理论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他经济理论之所以具有特色的原因之一。在书中,希克斯几乎到处都注意运用了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非市场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决策结构和执行结构;制度结构和法律结构;货币金融结构与资本技术结构等等。结构分析使希克斯能够更好地把模型分析方法在不同层次上结合起来。不过结构分析在书中并未显示出明确的特征,它是同历史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的。[4](p366)论及至此,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对希克斯《经济史理论》中所体现的主要经济史观和研究方法的概述,就是说,希克斯的经济史观和他对经济史分析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这些内容。我们知道,希克斯后期研究方向有所变化,着重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史的考察,他后来出版的《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1974年)、《经济学展望》(1977年)等著作都有这方面的内容,甚至在某些层面还有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只是这些内容不屑本文研究的范围,在此也就不赘。

参考文献:

[1]何帆.市场经济的起源[J].国际经济评论,1997,(1—2).

[2][英]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1).

[4]王志伟.希克斯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宋士云(1966—),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

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 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

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产业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 A、微观经济理论 B、中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xx经济理论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 A、克拉克 B、xx C、xx D、xx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xx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6、广告的作用() A、有利 B、有弊 C、有利有弊 D、无利 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 A、前向联系 B、后向联系 C、环向联系 D、价格联系 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 A、农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业 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贸易保护政策 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写作范文与指导: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处于大三下半学期的我们,很快就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这不仅是大学毕业的必经环节,也是我们自主研究的一次宝贵经验。 这段时间是本学院大四学生的论文修改和答辩时间,我也曾帮大四的师姐递交她们的论文,发现除了论文本身的论点论据之外,标点符号,格式要求和论文格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曾经见过有的师兄师姐的论文呗老师用红笔圈出几十处的标点符号错误,也见过整篇的论文立意不合要求,却很少见到完全没有错误的。论文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毕业生和他们的论文指导老师添加了许多麻烦。所以,早日给应届毕业生教授论文写作的要点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学期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如论文封面的排版格式,大标题,小标题的字体要求,提取文章大意编写摘要,正文的字体要求,标点符号的主意事项,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如何制作目录,怎样分层文章,还有参考文献的排列格式等等。在课堂上,老师介绍了一些历届的优秀毕业论文,为我们展示这些优秀文章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还和我们分享了老师自己的课题论文,研究报告等等,可谓受益良多。在学习了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后,我更见深切地体会到,

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不容易,而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虽然网络上有许多的可供查阅的资料,我们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必须学会如何查找、筛选,更重要的是不可以生搬硬套,只纯粹的复制粘贴是论文写作的大忌;我们必须理解并自己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精确的信息,否则,这篇论文就只是纯粹信息堆砌出来的模型而已。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使论文分数降低甚至答辩无法顺利通过。我认为,网络虽是一个资源库,但有些内容却缺乏可推敲性,始终有一定的缺点。最大型,最真实,种类最齐全的资料始终聚集在图书馆里面。虽然图书馆的藏书繁多,各种种类都有,出版时间也参差不齐,查找筛选自己所需要资料的确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细心查找,认真阅读,必然会找到自己符合自己论文要求,甚至为论文锦上添花的有用的信息。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时事,多看报纸,利用网络观看新闻时事,关注一些经济特辑,了解国内外大事,即使在校园中叶能令自己赶上社会的变化,培养时代触觉,为我们大四的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我觉得这会有很大的帮助。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因为它研究的既不 是国民经济总量,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例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浅析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和对策 公共管理李依键 内容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等,本文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其中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的仍然占很大比例,如在河南省济源市被调查的117个农户中,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的占78.4%,其中,既无书面协议又无口头约定的占10.8%;而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更少。在一些地方即便双方签订了书面协议,但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且大多数流转地没有登记并进行公证,也缺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而且对于农村流转地价的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导致农地转让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刘启营,2009)。 (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缺乏保障 一是强制流转现象违背了农民意愿。个别地区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出现强制性流转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流转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提纲】 小序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四、归纳、演绎与溯因 五、长期与短期 六、结论 “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非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版了许多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注:这方面的专门译著,如马克·布劳格著:《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中国学者的专著,如韩永进:《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在许多著作中也有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专门章节,如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章.)。“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人分为两个层次,也有人分为三个层次(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两层次的划分见石土钧为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中译本所写的“译者前言”,见《经济学方法论》,第13页;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层次划分见黄少安(1995),第8页.)。这两种不同分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把具有哲学意味的一般方法论看作是最高层次,这首先涉及科学是什么或科学研究的逻辑问题。本文主要对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长期与短期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五方面,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科学研究的逻辑属于科学哲学问题,回答的是“经济学如何才能够成为科学,或者从何种意义上经济学才是科学”的问题;规范与实证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性质,是单纯的解释、描述,还是涉及价值伦理;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涉及到认识问题的视角;溯因、归纳与演绎涉及到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长期与短期会影响人之行为,在经济学研究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前言”中对“知识”作了区分。他指出,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人们对这种分类只能加以补充,而很难再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全部的理性知识可以分为质料的和形式的。形式的知识,只涉及知性的形式,涉及理性自身,涉及思维的普遍规律,而不涉及对象的差别,这种形式哲学被称为逻辑学;而质料哲学按照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所服从的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种:物理学和伦理学,物理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问,而伦理学则是关于自由规律的学问。(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

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

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研究方法9种整合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行动研究法⑸文献法⑹经验总结法⑺个案研究法⑻案例研究法⑼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观察法: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

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1.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3.1.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产业经济学课后题

第一章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 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 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具体来说,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 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 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 规律等。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 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6.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7. 案例研究方法; 8. 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二章 三)什么是“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 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 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 断下降、 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 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 竞争。面对这一矛盾, 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 退”过程来说 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五)何谓“有效竞争” ?它有哪些判断标准 ? 1940 年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 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 影响。 所 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 而垄断的 使经济丧失活力, 从而扼杀自由

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 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 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 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七)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 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 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 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 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 题的基本概念,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对照。其主要观点如下: 1.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 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2. 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3. 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 果 。 4. 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 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5. 除个别部门,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九)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 Carl Menger )、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 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其代表人物是米 瑟斯( L.Mises )、哈耶克( F.A.Hayek )、里奇( W.O.Reckie )、阿门塔诺( D.T.Armentano )、罗斯巴德( M.N.Rothbard )等人。其主要观点如下: 1. 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为期九周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算是坚持下来的。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正在掌握的或者说正在消化的东西有多少,但是我确定自己多少还是有所收获的。 大二的时候,第一次上季老师的课程,觉得非常有趣,至少不是照本宣科的。不喜欢课件满满都是字的,都是书本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很枯燥很乏味,所以上季老师的课都比较感兴趣,就是因为不会催眠。这个学期的课程有所不同吧,老师讲的也都是理论,所以少了很多幽默风趣的,或者令人深思,研究的故事。这个课程中,我才正在知道很多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组成部分,写作的注意事项等等。下面是我通过课程和搜索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都说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选择课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作者李雷 学院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年级2016 学号2016100046

摘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发展经济学就必须完善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先是完全排除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到重新开始认识和学习并接受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到现在我们逐渐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接轨并展开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的基础上,我们应继续努力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框架,更好地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 I

目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 1.1经济学简介 (1) 1.2经济学方法论 (1) 1.3中国经济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现状 (2) 2.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3) 2.1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3)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3) 3.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 3.1加强经济学理论学习的意识 (4) 3.2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中国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4) 3.3客观合理地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5) 4.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意义 (5) 4.1理论意义 (5) 4.2现实意义 (5) 5.总结 (6) 主要参考文献 (6)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1经济学简介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经济学。这是因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由西方国家学者推动,是现代经济学的各主要流派的奠基者。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和经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还要考虑到国情的差别。我国在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上可以运用。 1.2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即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①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经济学方法论从学者们对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是对其方法的系统概况,同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周其仁 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

产业经济学书籍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资料总目录 一、国外着作中译本 1.[美]谢佩德,1980:《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商务印书馆。 2.[日]植草益,1988:《产业组织论》,卢东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乔治·J·施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4.[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上海三联书店。 5.[英]劳杰·克拉克,1990:《工业经济学》,原毅军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6.[日]植草益,1992:《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7.[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现代日本企业制度》,陈晋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8.[法]泰勒尔,1997:《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1997:《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1999:《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1.[英]卡布尔,2000:《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 12.[美]卡布罗,2001:《产业组织导论》,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二、国内专着与教材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邓伟根,1990:《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5.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6.卢东斌,1991:《中国产业组织分析》,延边大学出版社。7.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8.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郑林,1992:《产业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0.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精编WORD版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题目:平顶山农村中学物理成绩差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11级物理学 姓名:刘伟伟 学号:111040131 指导教师:王凯 2014年6月24日 摘要 笔者在一次调查中意外发现,平顶山某农村初级中学存在着大面积的学生物理学业成绩不良现象。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学业不良学生而言,他们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可以说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是造成他们学业不良的根本

原因。因此,想方设法改变他们不会、不能、不愿有效学习的现状,引导他们能够有效学习,既是解决他们学业不良问题的难点,也是解决他们学业不良问题的希望。可以说,解决他们学业不良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针对他们的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原因分析 目录 一、成绩不良的现象表征............................................... 二、面对学业成绩不良的现实,教师的感受和体会 ................... 三、学生们对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认识和看法 ........................ 四、教师们对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认识和看法 ................... 五、学习适应性测验反映出来的问题 .................................. 六、笔者对这些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思考 ........................参考文献:.............................................................. 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