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统一-精品文档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作者:喻剑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3期【摘要】“译者风格”在研究文学翻译风格中出现得比较晚,“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界限也比较模糊。
文章探究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定义,讨论“译者隐形”的局限性,提出“传译作者风格”这一概念,并展开关于译者风格的探讨。
【关键词】译者风格;作者风格;传译作者风格尽管中西方研究者已经研究文学翻译的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多年,但是直到今日他们一直都忽视了译作中的译者风格的存在价值,忽略了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之间的关联和对比,仅仅关注了两者的去留问题。
一、作者和译者风格定义根据Savory Theodore的说法,“文学翻译中的‘风格’说明作品的精华与主要特征,是作者创作时的个性与情绪的产物”(Savory 1957:54)。
Chesterfield和Buffon等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视角,用“思想的外衣”(Warner 1961:115)和“人”(Cooper 1907:251)描述和刻画该词。
“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风格’主要是指“以辞达意的方法、作品的特殊格调、名家的写作格调。
”(张剑桦2001:104)。
结合中西研究者的定义,本文将两者分别定义为:“作者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明确体现的作者的写作特性,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技巧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思想、心情等,包括气质禀赋、审美追求、艺术才能等,被称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译者风格”是文学作品再创造中的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根据对原作品的领悟程度,以及个人的爱好、意图、命词遣意水平等对原文进行的选择性改写。
受译者的思想气质、语言习惯和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
两者都是意念的表现,凸显个人特色和意识,不同点在于“作者风格”较为自由,而“译者风格”由于是对原文本创造性则受多方面限制。
二、译者隐形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到,“译者隐形论否认译者在文学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味强调翻译就是需要译者隐形,认为好的翻译就像一面透明的玻璃,不能有任何的瑕疵,如刮痕或气泡(Venuti 1995:1)。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作者:杜文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翻译的完美境界是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体风格。
然而,尽管译者主观上要求自己忠实再现原文风格,不等于客观上就不存在他本身的风格,任何译作多多少少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
文章结合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学说对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分别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把握原作风格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缩小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间的天然差距,使译者风格体现原作风格,从而二者在最终译文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学作品风格原作风格译者风格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09-031 引言1954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对翻译,特别是对文学翻译,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染和美的享受。
”他又说: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和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1]。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
奈达不但重视语义,而且也重视文体风格的再现。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从内容到风格对原作进行全面的传译,不得任意增减删改,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的翻译风格影响原作风格的体现,这是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a8c39943c1ec5da51e2704d.png)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
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
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
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论文导读: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
风格再现,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关键词:风格,翻译,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著。
在中国,最流行的几种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 标准,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目标语言的翻译才能获得成功。
不少中文翻译家认为风格是虚幻的、模糊的,风格只能被人们体会到而不能解释出来。
这种观点会阻碍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翻译实践。
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固有的作重要的元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风格在两种语言间转换的翻译。
以往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家都强调了风格翻译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上。
风格是意义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这给了我们更多有关这个作家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的线索。
没有风格的传递,我们就无法做到忠实原创作品。
1. 风格的定义风格被视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常被用来衡量一篇文章的翻译是成功与否。
尽管“风格”这个术语是常见于文学评论家和文体的学习者的研究中,但我们还是很难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范围都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对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千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常被视为代表人物。
在当代中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概括“风格”——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文学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Liu,1991:122)。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中,风格特点一般用模糊表达诸如“宏大”、“简洁”、“易碎的”、“平实的”。
这些特征几乎不能在细致或复杂的文本中得以完全的展现和应用。
2.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2.1 风格的可译性尽管在风格的再造中存在诸多难点,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学家仍然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翻译原则散文”第一章中指出:“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strongly felt,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original work.”(Tytler, 1813;Liu, 1991:105)在我国,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时候也强调要从修辞、词汇等方面体现原作风格。
浅析文学翻译中理论与风格的矛盾统一

浅析文学翻译中理论与风格的矛盾统一杨超(武警鼻程学院基础部)摘要:文学作茹中翻译理论与风格是矛盾的统一体。
对翻译理论地盲目遵循套束缚译者对原作风格的传达。
但脱寒纛译理论砖摇导,纛泽就套赢秀富瑶往砖文字工接,惹戆品的风格更兑法得以飧确地再现。
关键词:文学翻译;风格;翻译联论一、风格是文学作赫的灵魂英文“s t yl e”原意为一种用予写字的工具坚笔.后弓I申为绘垂、音乐、文学作熬所形成的独特格调、样式、文体和风糖。
汉语串“风格”最镪撞入嚣捧风、鬣度、品格等,螽逐渐耀于文学创作。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魑作家的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艺寒素养纛语言特瓣擒残翡艺零令毪在文学终晶孛憨集中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格其实就是作家人格在作鼯中的反映.邀可说是风格的精神实质。
雨果说过:“拿走这件楚单焉微,l、魄东嚣:风格,郄么伏尔泰、糖矫卡尔、控势丹、莫墼衷这些穴师身上.还将翻下行么睨?”风格楚一个作家的标志.尤其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作家的标志.阅读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读者会感受戮不同格调或个性的语蠢。
风格是一令终家豹弦悫。
译壅繇佟翁语言藏格是文学终菇酝译戎羧的关键问题。
因此,要将一位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另一种文字。
风格总是需要译者考虑的要素之一。
魏羚。
褒蘸译过纛审,译者其令入最耪或多或步建都会参与其中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祷原作的风格。
事实上。
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裁意味蓑弼一终品在不弱译者笔下懿风接是不一致的。
莛原函在予译者的翻译瑗论和实践承平各异.对源文的理解啦不尽相同。
但必须坚持的前提是。
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必须一致。
翻译是再创作翡艺寒,译鬻霹透过运粥鑫己豹语骞锈力纛文学凌力,使巍己的风格尽璧与原作糕相吻合.以期使自己的翻译作品在符合自身语畜环境的同时,更加传神的表达出原作品的风格。
二、瑾论是翻译嚣渤懿统麴毒攒嘉理论来自于实践。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

作者: 袁洪庚
出版物刊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6页
主题词: 文学翻译;译者风格;译文风格;文学作品;原作者;内容与形式;再创作;原作风格;翻译家;文学风格
摘要: <正> 本文拟就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关系做一点探讨。
作者有风格,译者也有风格。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应大力突出自己的风格、以自己的风格替代原作的风格,还是以原作者的风格为风格呢?从中外翻译史来看,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不过其焦点变了。
现在多数人都认为译者应以作者的风格为准,刻意模仿作者的笔调。
只是,译者自己的风格该不该、会不会在译作中出现呢?。
Styl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terary works

Styl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terary work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original text’s artistic life. Literary translation cannot go without the research of style. Is style translatable? This question, being in a long time argumen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 has already found out its answer in a great deal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 great many of scholars hold that style is not only translatable, but also has to be translated.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laid equal stress on the original style and contents. Those that don't reflect the original style are not real or faithful translations. In the domai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re are many translated versions that are not only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in terms of content but also skillfully reproduce the original artistic style. These translations are the best exemplifications.风格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原著艺术生命最重要的体现。
翻译文学作品如何保持原作风格和意境的传达

翻译文学作品如何保持原作风格和意境的传达翻译文学作品是一项复杂而又挑战性的任务,目标是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表达和文化转换,翻译者可以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使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保持连贯和统一。
本文将探讨翻译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的传达。
第一节:翻译的目标和原则在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之前,翻译者应该明确翻译的目标和原则。
首先,翻译者应该以忠实于原作为基础,并尽力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其次,翻译者应注意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尝试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内涵。
最后,翻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以便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合适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节:语言选择和表达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首先,翻译者应该了解原作所采用的文体和语言特点,尽量使用与之相似的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作采用了形容词和修饰语的丰富运用,那么翻译者也应该在翻译中使用相应的修饰语,并保持其细腻的描绘。
其次,翻译者应该注意原作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处理。
这些修辞手法往往是表达原作意境的重要工具,翻译者需要熟悉,并找到适当的对应方式来传达这些修辞手法。
第三节:文化转换和解释文学作品通常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当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转换为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相应表达方式。
这包括翻译者对两种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熟悉,以便能够准确传达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注释和解释。
有时候,原作中的某些细节或文化背景对于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
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翻译者可以通过注释和解释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的内涵。
第四节: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翻译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
翻译者需要通过阅读和研究原作,深入理解其风格和意境,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统
1、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
除去部分散文小品集和语言学方面的论著外, 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用英文发表。
作为一个东西合璧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在对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翻译方面, 林语堂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其所译的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这部译作,在西方引起不小的轰动:“颇
有英国读者徘徊不忍卒读, 可见此小册入人民之深也。
”译本之所以如此成功, 就在于它在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成功地传递了原文闲散恬淡的风格和意境。
2、风格的可译性问题探讨
风格是否可译, 是由特定文章的题材、作者的风格、译者的风格、译者的语言修养、译入语与源语言的关系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有些文体可以译, 有些则不能; 同一篇文章有些译者可以把风格译出, 而另一些译者则不能译出;可以在译成某一语
言时译出,但译成另一语言时则不能; 同一个译者有些风格能够译出来, 有些风格则不能译出来。
般而言文学性越强的作品越难翻译, 如科技翻译
易于新闻
翻译,新闻翻译易于散文翻译, 散文翻译易于诗歌翻
译。
此外译入语与源语言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英语和法语同属
拉丁语系,渊源极深,因此要把英语译成法语就比较容易,风格也
较好传达。
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 要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表示英语就会困难许多,由于语言结构在本质上的差别, 要想传达原文的风格相对来说就会困难很多, 有的时候甚至不可为之。
总的来说,风格是否可译,能译到何种程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文风格的感悟与翻译过程中对神韵的把握。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译者本身的文字功底以外,译文的选择,以及译者对所
译作品的审美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3、从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统一看林氏《浮生六记》的翻
何谓“风格” , 法国博物学家兼作家布封《风格论》中认为
风格即人”。
此处的“人”并非人这个实体,而是指人的性格。
作家、艺术家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 因而就其作品而言其风格是不尽相同的, 作家自身所具备的风格是决定作品风格的大前提。
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各自的独特性, 使得译者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地传达原文的风格。
但这个矛盾并不是不可解
决的,挑选与自己风格相似的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 从而使自己的风格有机的融入到译文的风格当中, 达到和谐统一。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过: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 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 那就不必勉强; 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 甚至相见恨晚。
”而《浮生六记》与林语堂就是这样的相见恨晚不能自己的“朋友”。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的自传性质的小说 , 兼谈生活
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文评艺评。
该小说写作颇有“性灵”
之风 ,用平实的语调把悠然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和他的
然穷困潦倒 , 饱受生活的折磨 ,但“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
福”, 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热爱自然追求真美的人生态度。
这种境界恰恰和林语堂所追求的青山白云、 心手俱闲的生活 情趣不谋而合。
他认为 , “悠闲产生自一种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 哲学的认可的气质。
它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 , 并受了历代浪漫 文学潜流的激荡” , “大自然的景色 , 声音,气味和味道和我们的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 ,有一种完美的 , 几乎是神秘的协 调。
”所以 , 林语堂在“译者序”里写道 : “在这个故事中 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 出来” , “在他们面前 ,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 , 不是对伟大者 ,是
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 ;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
中最美丽的东西。
”精神上的契合 ,情感上的共鸣 , 使林语堂“发 愿”将它“译成英文 , 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 活。
”
妻子, “两位平常的雅人” , 在简朴的生活中 起追求美丽 , 虽
作者在对自然山水的直接摹写中 , 表现出一种纯美的境界。
, 我仿
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他把翻译当作
一门艺术来做,以对艺术家的心态对待翻译作品, 以艺
术家的手笔雕凿出译品。
这样一种“美”的翻译标准
实际上是与他自身的性格气质, 生活态度高度统一
的, 同时也与《浮生六记》一文的整体风格不谋而
合。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热爱之情, 才使的《浮生六记》
的译文很好地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林语堂对原文
理解深刻, 翻译时译笔简洁、生动、朴素而唯美, 对
作者在原文中所描述的富有情
趣的婚姻生活进行了生动的再现。
叙述的节奏舒缓,娓
娓道来,
与原文作者闲适的生活、恬淡的性格非常符合, 基本
上反映了原文的细腻的叙述风格和舒缓的生活节奏,
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行文之间浑然天成,与原文
相得益彰, 令人“徘徊不忍卒、土”
读”。
4、结语
由于原文与译者的风格相近, 因此《浮生六记》翻
译中风格的传达是比较成功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 由
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方面本质的不同,中文本以意
境塑造为强, 而英语则以逻辑严谨著称, 要以英文之
严谨重现汉语之幽雅,难免有隔阂,因此部
分读者反映“英文固然美妙, 但仍是不及原文字之幽美
简静”, 文章的风格意境由于语言的隔阂, 在某种程度
上确实是不可全译的。
读起来仍觉得“隔了一层” , 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 无法苛求。
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