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应用论文

核医学应用论文
核医学应用论文

目录

核医学成像技术

(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0501班,济南250022)

指导老师崔晓军

摘要:核医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和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两大检查技术,在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对活体组织中的生理生化过程做出定量分析,如血流量、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脂肪酸代谢、神经递质合成速度、受体密度及其与配体结合的选择性和动力学、蛋白质功能与基因表达等.用正电子发射体直接标记药物,能够对药物剂量、作用部位、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等做出前瞻性判断,判断其代谢反应的类型及产物,观察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与酶的相互作用等,从而达到诊断和疗效判断目的.

.

NUCLEAR MEDICINE IMAGE 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fulong

(0501, Opt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Jinan, 250022)

Supervisor CUI Xiaojun

Abstract:The nuclear medicine member phantom technology mainly includes PET (positive electron launch computer fault scanner) and SPE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 fault scanner) two major inspection technologies, is occupying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molecular phantom study research, may mak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e Living specimen Organization's physiological biochemistry process, like the blood stream quantity, the energy metabolism, the protein synthesis, fatty acid metabolism, the nerve hand over the nature resultant velocity, the acceptor density and with the ligand union selectivity and dynamics, the protein function and the gene expression and so on. With the positive electron emitter direct mark medicine, can the poisonous side effect which to the medicine dosage, the function spot, possibly occurs and so on make the forward-looking judgment, judges its metabolic reaction the type and the product, the observation medicine with the other medicine interaction, the medicine and the nutrients interaction, the medicine and acceptor's function, the medicine and the enzyme interaction and so on, thus achieves the diagnosi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judgment goal. Keywords: Nuclear medicine image formation; Positive electron launch fault image formation technology;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 fault image formation technology; Bone scanning; Cardiovascular image formation;

1前言

选题背景

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是医学现代化的

产物,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科学.核医学是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放射

性核素示踪技术是核医学的最基本技术.

核医学技术成像简介

核医学成像[1]是将放射性同位素以放射性药物的形式引入人体, 在感兴趣区形成按某些规律分布的放射源, 用探测器测量放射性药物产生的射线, 可获得反映放射性核素在脏器和组织中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有C照相机、发射型计算机体层CT (SPECT )和正电子发射型CT(PET)三种.C照相机同传统X 射线平面成像一样, 将脏器、组织的三维信息变成二维平面影像,可以立即在一定的视野内成像, 而不需机械扫描,这种仪器既可用静态观察,亦

可作动态观察.SPECT具有C照相机的全部功能, 还增添了断层成像功能,明显提高了诊断病

变的能力, 其扫描结构与X射线CT基本相同.PET用一对探头检测引入体内的超短半衰期同位素药物(其很快衰变放射出正电子,正电子又会迅速转变为C光子对)衰变产生的C光子对,由符合电路判定其是否是这条直线上的C光子对,然后经反衍计算, 按其空间位置将这一对光子产生的位置以直线形式反投影入假想空间, 再逐条投影线累计叠加, 便产生出体层图像.

核医学成像能够无创伤地观察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扩散、聚集、排出的过程, 得到药物分子的图像, 提供机体代谢、生理功能的信息, 从而可以早期诊断疾病(优于X 射线CT, 甚至MR I )而且核医学成像能够动态显示、测量脏器功能和血流情况.PET 所用是11C,23N ,15O,18P 等超短半衰期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 它们可以被标记成一些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化合物, 例如葡萄糖及同类药物; 所以PET 可以研究正常和异常的脑功能并立即将它们联系起来, 实际上可以同时研究整个脑, 并且对所有区域具有相同的敏感度.更为重要的是: 应用PET 进行癌症治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治疗机理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 有助于临床合理地选择更有效的药物及其相应剂量, 为治疗疾病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2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是当今世界最高层次的核医学技术,也是当前医学界公认的最先进的大型医疗诊断成像设备之一,已成为肿瘤、心、脑疾病诊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是一种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和分子显像仪,除显示形态结构外,它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提供有关脏器及其病变的功能信息,适合于快速动态研究,具有多种动态显像方式

成像机理

正电子[1]断层扫描仪将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标记上具有正电子放射性的短寿命核素,制成显像剂( 如氟代脱氧葡萄糖)注入人体后进行扫描成像.因为人体不同组织的代谢状态不同,所以这些被核素标记了的物质在人体的各种组织中的分布也不同.

经过标记了正电子放射性核素的药物注射入人体,它衰变时产生的正电子在人体组织中运动很短距离后( 一般<1mm)和电子相遇而湮没,产生两个能量为511 keV的相反方向发射的γ光子.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吸收标记化合物能力的不同, 同位素在人体内各部位的浓聚程

度不同,湮没反应产生光子的强度也不同,测量两个γ光子就可以确定电子对湮没的位置、时间和能量信息.由于恶性肿瘤组织新陈代谢旺盛,吸收放射性药物比一般组织多,PET 通过测量放射性药物的密度分布就可以确定恶性肿瘤组织的分布情况.PET 分子成像表达了生物学过程细胞分子水平上在活体中的显示和测量,能分析生物系统且不扰乱生物系统,还能对与疾病有关的分子改变进行量化后成像.PET 用核谱学方法探测湮没辐射光子,可以得到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它提供了一种非破坏性探测手段

工作原理

ET记数方法

根据动量守恒,涅变辐射产生的双光子飞行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在?衰变发生的区域两侧,放置两个光子探测器,当两个探测器同时接收到光子时,符合电路会给出一个计数。从图3中可以看出为获得投影数据要求探测在某一方向上的计数,SPECT中的?射线就要在探测器中加装准直器,这样很多电子就被准直器挡掉了。而湮灭辐射有自准直作用,无须准直器,这样PET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性剂的两大为减少。

由于探头总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在10s内两个不相关的光子也有可能进入两个探测器,也会给出一个计数,但这个计数是假的,并不是表示在投影方向上放声了一次?衰变,这样的符合叫做随机符合,它是符合计数的噪声。

ET的检测系统

PET的检测系统多为环结构,见图4

多环结构检测系统一次采集可以获得多个断层图像数据。如环上的个数为n,则一次获得2n-1个断层数据,其中n个来自同一环内的符合探测,n-1个断层数据则来自相邻环之间的交叉符合计数。

晶体探测器功能及晶体材料

PET系统中, 晶体探测器[2]是系统的核心.理想的PET晶体材料应具有足够高的密度、余辉时间短、光输出量高、能量分辨率好以及生产成本低等特点.高的密度、高原子序数能有效提高γ射线探测效率; 余辉时间短能更好地完善时间匹配, 减少随机计数; 光输出量高可使每个光电探测器晶体数目增多;好的能量分辨率能减低图像散射, 使图像更为清晰.而这些性能就探测器晶体而言又是相互制约的.

早期研制的PET的晶体材料为NaI( 碘化钠) ; 80年代初期,BGO( 锗酸铋) 与GSO( 硅酸钆) 2种晶体被用作PET探测晶体.从1980~2000年, BGO是主要的PET晶体材料之一, 而NaI与GSO在PET中应用相对较少.1990年, LSO( 硅酸镥) 晶体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很大关注.这种新型探测器材料对PET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表1为几

种常用PET探测晶体的性能参数比较见表1.[3]

性能LSO BGO GSO NAI

相对通光量(%)75 15 25 100

衰变时间(ns) 40 300 60 230

密度(g/cc)

有效原子序数(z)65 73 58 50

能量分辨(%)10 12 9 8

表1 常用PET探测晶体的性能参数

可由以下公式[4]评价各种晶体的相对性能:

×(1/τ)×(light output)

其中, Ep为PET探测效率, τ为寿命, light output为单次射线事件探测器产生的光子总数.

根据计算, LSO分别为BGO、GSO晶体的35倍、10倍, 被认为是目前较为理想的PET晶体材料之一.

LSO晶体对提高PET的成像速度和图像质量、PET/CT的设计有巨大的影响.LSO晶体短的余辉时间允许窄的符合时间窗( 6 ns) , 因而随机计数显着减少,同时其高能量分辨( 大约12%FWHM) , 可降低图像的散射,这对PET 3D采集尤为重要.临床结果表明, PET 3D采集适用于脑与全身显像.

数据采集、处理原理

PET 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多种:静态采集,是将探测到的湮没事件按LOR 进行计数存放在一个投影数据矩

阵里,使它能重建一组静态的断层图像;动态采集,实际是一组相

继的静态采集,用来观察放射性药物的运动过程;门控采集,专门用于周期性运动过程,它依靠生理信号(如心电图)同步动态数据的分帧和叠加过程,将多个生物周期相同

运动时相的事件累积起来,得到统计误差很小的动态图像;全身扫描采集,则是使探测器相对于病人从头运动到脚,把一段段的静态投影数据拼接起来,形成比PET 轴向视野长

的完整的全身静态图像,常用于药物的生物分布和癌转移检查;表模式采集,则是将每个湮灭事件的符合线位置、发生时刻和其他信息以数据表的形式逐个记录到存储器中.

PET 探测器探测到同一环内正电子湮灭时转换成的一对γ光子所分别命中的环上晶体条的位置,并把这些位置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连同γ光子的能量信号和到达时刻的

时间信息一起送到后续的电子前端放大和符合系统中去,此后就把经选出的真实的符合事例所命中的两个探测器晶体条的数据经计算机接口,送到后面的计算机系统去.计算

机将探测到的湮没事件按LOR 进行计数存放在一个投影数据矩阵(sinogrammatrix)里,是按层保存的,每层的数据都包含了特定角度的信息,即对于每一个特定角度的采样都

是这个角度上所有LOR 值的线性积分.在每一层投影数据矩阵(sinogrammatrix)中,矩阵的行与列分别代表角度值与放射性采样,通过数学运算和图像重建,从这些投影数据重

建出物体内选定层面的图像,重建放射性药物分布的断层图像.

2.2.5 PET 的图像重建

PET 以SIN O 图的方式将探测器探测到的放射性信号存放于计算机中,计算机以SIN O 图为输入调用图像重建模块,计算出人体横切断层图像,用于后续的图像处理与临床分析.图像重建包括解析法和迭代法.解析法是以中心切片定理为基础的反投影方法,常用滤波反投影法.迭代法是属于数值逼近算法,即从断层图像的初始计值出发,通过对图像的估计值进行反复修正,使其逐渐逼近断层图像的真实值.

数据校正

引起PET 成像误差的因素很多: 正电子类药物强度的快速衰变、高计数率造成的偶然符合、散射和人体吸收衰减的影响、死时间损失、探测器灵敏度不一致等,如果不加以校正,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PET 的成像质量,所以PET 数据校正是图像处理的关键部分.现对其中的偶然符合和散射符合校正进行分析.

由于电子学的技术限制,不相关的两个γ事件也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在同一时间窗内,产生偶然符合输出,造成假的计数.此外湮没产生的γ光子在到达探测器之前可能被散射, 改变方向后被两个晶体条探测到,实际上湮没并不发生在这两个晶体条之间的连线上造成在错误的LO R上的散射符合计数.为了减少偶然符合可采用闪烁光

持续时间短的晶体、更快的电子学电路和尽量窄的符合时间窗.散射符合与病人体内的放射性分布、PET 的设计、周围环境有关,难以精确测量和估计,所以我们在视野边缘没有放射性药物的地方测量符合计数率,根据散射符合事件分布比较均匀的特点,外推估计视野中的散射符合成分,将其从原始投影数据中扣除.

优缺点

由于PET所用的同位素都是机体构成元素的同位素,其标记物又是体内天然的代谢物质(如水、葡萄糖等),因此,检查是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进行的.PET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做绝对定量测量,这是其它几种方法做不到的其应用范围很广.不足之处是分辨率不够高,空间分辨率在4~l0mm左右,不能给出微小区域的功能信息.另外PET检查的价格也偏高.

小结

正电子断层扫描仪已广泛用于人体内部血流或代谢的三维显像,其空间分辨率可达到 3 mm ~5 mm .PET 被誉为医学科技之冠,它打开了揭露大脑奥秘的窗口.人的思维、情绪等大脑意识所影响的大脑皮层中细微的糖代谢、血流等变化都能被PET 检测到,并产生出不同的图像PET 不仅是检查和指导治疗脑部疾病、心脏病及肿瘤的最优的一种工具,也是研究医药学基本理论及实际问题的有力手段.由于正电子衰变核素的半衰期非常短,所以PET 设备附近需建立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制备系统,它由医用回旋加速器、生化合成器和控制计算机组成,设备昂贵,这也是PET 临床检测项目价格昂贵的一个原因.

但是, 核医学成像由于受引入放射性核素活度的限制, 成像信息量较少, 空间分辨率

是所有医学成像技术中最低的, 影响了对细微结构的显示和病变的定位精确.

3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

随着各种新开发出来的放射性药物, SPECT在临床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6], 特别是在脑和心脏中的临床研究方兴未艾.目前SPECT 有单探头、双探头、三探头和四探头四种.单探头的PECT 不作断层扫描时, 即是C照相机.三探头SPECT 可提高能量分辨力, 能同时获取双同位素的分布数据.四探头SPECT 采用计算机控制框架移动和探测器, 有四组相对称的准直器, 两种探头旋转方式(角步进和连续扫描) , 其灵敏度、快速扫描时间和图像质量都较单探头装置更高、更快.但临床最受欢迎的是双头SPECT, 它通过一次自头到脚的扫描, 就能采集到全部数据, 适于作体部SPECT 成像和全身扫描.

基本原理

将能够发射单光子的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到某一些化合物上,这些标记后的化合物称为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物被注人生物体内后,在生物体内形成一定的分布.标记的同位素在体内发射单光子,使仪器探测这

些光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然后进行图像重建,得出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分布的三维断层图像.由于生物体内血流量大的区域放射性药物浓度高,当生物体的某一区域兴奋时,该区域的血流量将增加,因此,SPECT给出的图像反映了体内的血流和兴奋状况.

3.1.1SPECT的本质与方法

SPECT的本质是在体外测量的γ射线技术来确定在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SPECT的放射性制剂都是发生γ衰变的同位素,体外进行的是单个光子的数量测量。SPECT成像算法采用滤波反投影法,即由探测器获得断层的投影函数,再用适当的滤波函数进行适当的卷积处理,将处理后的滤波函数进行反投影,重建二维活度分布。

数据的衰减校正

和γ照相机一样,γ射线转变成的电流脉冲要经过各自的放大器和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进行处理,但处理都得数据还不能用于成像,还要进行射线的衰减校正。SPECT中不希望穿出人的γ射线有所衰减,因为SPECT是通过γ射线的体外计数来标定体内放射性活度。衰减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活度的精度。目前SPECT机中多采用平均衰减校正的方法,但很粗糙。

获得人体图像方法

3.2.1倾斜的扇形束投影

利用反方向投影的等值性可能补充缺失的投影.然而,对称扇形束投影的截断部分总是在成像范围的四周,在其它投影方向上也找不到缺失的投影线.如果让线源偏离探头中心线,形成倾斜的扇形束投影,如图2,虽然它仍然只能覆盖被成像范围的一半多一点,但是如果做360°扫描,就有可能填补缺失的投影数据.自制的装置包括放射源和准直器.为了降低制造成本,采用平行缝准直器,它由一组沿横向平行排列的铅带(而不是聚焦的准直孔)组成,可以把按4πsr分布的散射γ光子的绝大部分(非横断层内的)挡掉.在线源前面,也安装一个小型平行缝准直器,把γ光子限制在与线源垂直的横断层内,以便进一步减少跨横断层的散射.测量透射投影的探头2使用窄能窗,以排除散射的γ光子.上述措施保证了获得“干净”的扇形束透射投影.采用平行缝准直的另外

好处是使用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放射源的位置,而使用聚焦的多孔型准直器则要求放射源严格放在焦点上.

3.2.2完整的透射投影数据

为了描述放射源A 的位置,可以设定两个参数,一是它到旋转中心O 的距离D,另一个是它到旋转中心的连线AO 与探头2法线的夹角δr,如图4.再定义一个与探头一起旋转的直角坐标系,它的纵轴是探头的法线,横轴OS 过原点并平行于探头表面.将探头获取的平片按照三角学关系映射到该坐标系的横轴OS 上,这样扇形束投影将不受探头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影响,统一用R θ(S)表示探头旋转到θ角时OS 上的投影映射值.假定放射源位于A 时,投影线ASt(它与AO 的夹角为δ)超出探头测量范围,缺少投影数据R α(St).如果扫描机按逆时钟方向旋转到A ′时,它的一条投影线A ′Sr 恰好与ASt 重合(A ′点必然在直线ASt 上),而且其投影数据R β(Sr)存在,那么就可以用它来补充缺t s 失的数据R α(St).

由图4所示的几何关系不难推出:

cos()cos()t r r S S r δδδδ+=--- (1)

而对任意投影数据R θ(S),存在关系

所以有

cos tan cos r r S D S δδδ=+ (2) 由(1)和(2)得 2sin t t r

DS S D S δ-=

+ (3) 而 cos 2arctan sin t r t S D S r

δβαπδαπδ=++=+++ (4) 根据式(3)和式(4),可找到填补观测角α下缺失投影线ASt 的那条反方向投影线.由于实际的数据都是离散的,所以式(3)和式(4)运算需要进行插值,具体过程就略去了.

3.2.3 重建图像的解析算法

有了完整的投影数据以后,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从倾斜扇形束投影()R S θ求得μmap.为此必须先进行系统刻度,即在没有病人的情况下获取投影数据()R S θ;然后测量有病人时的()R S θ

0()()ln (,)()l

S R S u x y dl S R R θθθ==?:就是衰减系数沿投影线的积分.为方便起见,下面就把()R S θ:简记为()R S θ.

从倾斜的扇形束投影重建μmap,可能采用的方法有3种: 1)把数据重组(resorting)为平行束投影,然后重建; 2)把数据重组、变换为对称扇形束投影,然后重建; 3)推导出从倾斜扇形束投影直接重建图像的解析算法.我们建立了胸部断层的衰减系数分布的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证明这3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推导从倾斜扇形束投影重建断层图像的表达式,可以从平行束投影重建公式开始,其极坐标(,)r Φ表示的重建公式为

1(,)()[cos()]0

2n m t f r d p t h r t dt t πθθθ-Φ=-Φ-?? (5) 其中,卷积核h(t)是ω的Fourier 反变换.完整的倾斜扇形束投影参数和平行束投影参数

的对应关系见图5,有

r θασσ=++ (6)

将式(3)代入式(6),可求得

''121(,)()()()()0

2r l s f r g S R S g S h S S dSd s απαΦ=+?? (7) 其中,S ′为图像重建点(r,)与放射源A 的连线在S 轴(平行于探头表面)上的交点;

''

12sin()()(sin())cos r r D S r g S D r δαδδ-+=++Φ

(8) '2sin ()D S r g S δ+=

(9) 优缺点 优点是SPECT 检查的价格相对较低,可以提供建立三维图像的信息,也可建立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并且有利于早期发现病变,这方面明显优于X-CT 和B 超,甚至MR ,在临床实践中的80%[9]的工作是由SPECT 完成.主要缺点是分辨率低,其空间分辨率在10mm ~15mm ,深部结构分辨率进一步降低.另外,它不能做绝对定量,只能做相对定量.

小结

在同一台SPECT 扫描机上测量透射型和发射型两种投影数据,从而求出人体衰减系数的三维分布,并由此对发射型图像进行校正是可行的.由于是在同一台SPECT 机上完成两种测量,因此它们的配准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经过计算机模拟和临床实验,解决了扇形束透射投影的截断问题.并且推出了倾斜的扇形束扫描情况下的图像重建算法.计算机模拟和临床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正确性.非对称扇形束的特殊扫描结构不仅仅可以用于SPECT,在目标尺寸太大,标准的扇形束扫描需要太大的空间,在实际中很难实现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采取这种投影方式.

4核医学成像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 和正电子断层成像(PET) 。根据统计学方法的研究结果

[10],SPECT 可以比X2CT 提前3个月诊断出癌症,PET 一般比SPECT 还3个月诊断出癌症。核医学成像技术不同于X 射线断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 和超声波成像,在显像之前必须注射相应的放射性药物作为显像剂,其影像反映的是显像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核医学成像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在体外获得活体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器官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变化以及细胞活动信息的方法,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分子水平的信息。在分子水平实现人体成像已成为当前发展的新热点。从医学成像的角度看,如何更好地在三维空间内实时地显示人体内部生的病变在今天仍然具有挑战性。当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图像数据的采集速度、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SPECT 和PET 成像的优点是特异性好,能够用于早期诊断;其缺点是空间

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把核医学成像叠加在诸如X2CT成像、MRI 高分辨率结构图像上进行定位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故图像的配准、分割和融合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是这个领域内一个重要的方面。

CT 技术在肺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

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国人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肺癌发病率及患病绝对人数均占世界首

位.PET/CT 的出现为肺癌的期发现、临床分期、活检及放疗精确定位、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ET/CT技术应用方法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已有检查结果,快速检测空腹血糖(确保<7 mmol/L).于手背静脉建立静脉通道,自100 ml 生理盐水中注入18F-FDG(1~ mci/kg 体重),维持静脉通道数分钟.嘱患者在专用PET/CT 休息室平卧、安静休息约50 min.患者置头进式仰卧位、双上肢放于头颈侧上方,以内定位线定位扫描基线为SN(胸骨上窝水平),侧定位线于腋中线.训练患者平稳呼吸,减少胸廓运动幅度,嘱其检查时保持体位[1].通过院内HIS 输入患者一般信息,并刷入操作台,添加身高、体重数值,输入示踪剂信息(注射器内示踪剂体积、放射性活度及测量时间,注射时间,注射后注射器残留示踪剂活度及测量时间).先行16 排螺旋CT 扫描,依定位相确定扫描范围,标准法重建用于融合的CT 图像,肺重建法重建薄层肺窗图像用于观察肺内细微改变.随后行PET 扫描,扫描范围、FOV、层次扫描3 min/床位,延迟扫描3 min/床位,再次延迟扫描7min/床位.各检查序列分别传入工作站、Xeleris 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测量标注、打印胶片、存储图像等处理,同时自动传送图像至本院PACS,诊断医师书写诊断报告,临床及门诊医师可以随时调看图像及报告.

4.1.2 结果

由两位具备核医学及放射诊断经验5 a 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规范记录CT 及PET 所见信息,CT 记录病变部位、形态、大小、CT 值、周围情况、肺内基础病变情况、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钙

化.PET 记录病变部位、有无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及形态、测量SUV 值(g/ml).结合临床资料、CT、PET、PET/CT,做出肺内病变良恶性倾向性诊断.

肺癌典型18F-FDG PET/CT 表现为:(1)结节状或团块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浓聚;(2)SUV 值>2.5 g/ml;(3)病灶边界清楚;(4)肿瘤体积大者其放射性浓聚边缘可呈分叶状;(5)较大的恶性肿瘤可表

现为中央放射性缺损、周围环行浓聚;(6)部分中心型肺癌可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肺炎、肺不张区域出现低于肿瘤的放射性摄取增高;(7)延迟显像SUV 值通常有明显增高.

PET/ CT应用于肿瘤学的优势

单独PET 对肿瘤分期的准确性为72 % ,而PET/ CT 可提高到92 %;PET 检出肿瘤病灶的准确性为91 % ,而PET/ CT 可以提高到98 %; PET/ CT 通过明确生理性摄取减少假阳性,而对肿瘤病灶的精确定位又减少假阴

在诊断方面, PET/ CT 可以较单独PET、单独CT 以及二者的对照分析更好地明确肿瘤的边界,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在存在肺膨胀不全时这一价值尤为突出.在局部分期方面,PET/ CT 可以准确定位小于8mm 的肺门和纵隔转移淋巴结,在由于手术或放疗等原因发生解剖移位或结构改变时,其价值更明显.PET 可发现10 %~

20 %NSCLC 病人被忽略的远处转移灶,而PET/ CT 不仅可以帮助准确定位这些病灶,还可减少部分由于生理性摄取引起的假阳性,以及发现更多、更小的病灶.PET/ CT对于其它胸部恶性肿瘤,如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膜瘤、食道和纵隔肿瘤等也有较大的价值.

5结论与展望

本文综述性的介绍了核医学成像技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两大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以及两大技术及组合在医学上的应用.文中着重介绍了SPECT 和PET技术的基本知识,旨在提高读者对核医学这一新型医疗手段的了解.

致谢

本文是在济南大学理学院崔晓军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得以顺利完成。本论文需要大量的理论资料,崔晓军老师在查询资料方面教会我许多方法,在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与细心的指导和帮助并就论文格式进行详

细的修改等,所有的这一切使得我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思路非常清晰,避免了许多可能的弯路。虽然论文

设计的时间不长,但此期间我却真正感受到一位园丁的勤劳和细心,并在这段时间学会不少计算机及搜索

知识,收益匪浅!在此再次向崔老师表示感谢!

回顾大学四年,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教诲和帮助,并深深感受到济南大学理学院的各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直高尚的品格,明白了人为治学的道理,使我受益终身。对此,谨致以学生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亚丽.PET 核医学成像原理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年第17 卷第18 期

[2] 张祖进李辉等. PET/CT的技术性能及临床应用.医疗卫生装备·2007年10月第28卷第10期

[3]潘中允.PE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陈盛祖.PET/CT的若干技术问题[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5,25(2):72- 74.

[5]

[6]曹辉等. 超声、磁共振和核医学成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成都理工学院学报第29 卷第2 期

[7]

[8]

[9] GETechnique Reviews,“Discovery VH Imaging System andMINItrace Cyclotron Tracer Production System”, 2001, 11·

[10]郭之虞等. 核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 卷,增刊,2003 年12 月

[11]

[12]

[13]

[14]

[15]

[16]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ICS13.100GBZ C5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职 业 卫 生 标 准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2002-04-08发布 2002-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4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 5放射性物质贮存的防护要求 6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7辐射监测 8放射性废物处理 9事故应急救援 10临床核医学诊断时的防护要求 11临床核医学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表面污染导出限值 附录B(规范性附录)无需特殊防护即可处理的含放射性核素尸体的上限值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16360-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第3~11章和附录A、附录B是强制性内容,其余为推荐性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荣。 本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核素和药物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包括敷贴治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33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3 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3.1 核医学的开放型工作场所根据操作放射性核素的权重活度分为三级,见表1。 表1 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分级1) 分 级 权重活度2),MBq Ⅰ Ⅱ Ⅲ >50 000 50~50 000 <50 注:1)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57号出版物。 2) 操作性质修正系数 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计划的日最大操作活度权重活度×=。 3.2 供计算权重活度用的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见表2。 表2 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权重系数 类别 放射性核素 权重系数 A B C 75 Se,89Sr,125I,131I 11 C,13N,15O,18F,51Cr,67Ge 99m Tc,111In,113m In,123I,201TI 3 H,81m Kr,127Xe,133Xe 100 1 0.01 3.3 依据核医学操作性质而确立的修正系数见表3。 表3 不同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 操作方式和地区 修正系数 贮存 100 清洗操作 闪烁法计数和显像 诊断病人床位区 10

核医学检查对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

核医学检查对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 核素显像不同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它是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患者体内,体外探测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从而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态、代谢和功能。由于核素引入体内,由此引发了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对“核”的恐惧,那么核素检查到底对患者和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到底有多大呢? 核医学检查使用的都是短半衰期核素,仅以非常少的化学量引入体内。以核医学最常用的核素99m Tc为例,其半衰期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快的衰减,同时加上药物从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一般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最多为2至3个小时。而PET显像显像中常规使用的18F物理半衰期仅为110分钟。常规核素显像总的辐射剂量在较低的水平,范围大概在1~7mSv左右。以使用核素量较大的骨显像为例,常规注射量25mci,辐射剂量约为4.2mSv,明显低于常规胸部CT平扫的剂量(表1)。同时由于放射性药物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探测灵敏度,与CT或MR造影剂相比,所需化学量很少,不干扰破坏体内生理过程的平衡状态,通常没有过敏反应。注射核素显像剂以后,不会干扰其他影像检查(如超声、CT、MR等)

那么显像后患者对于周围人群的辐射剂量又如何呢?这也是患者及医护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来自各种射线的辐射无处不在:空气、土壤、电视、电脑、手机、空中旅行等都会使我们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原引美国https://www.360docs.net/doc/4410206117.html,数据,美国公众平均每年受到的自然照射本底为3mSv/年。目前国内采取的对于公众的最小年剂量限值为1mSv/年。那么同样以目前用药量相对较大的全身骨显像为例。患者注射25mci骨显像剂后2-5小时进行显像,检查结束后以不同的距离、固定时间测定其对周围的辐射剂量(见下图),可以看出在距患者10cm的距离,接触患者10分钟,需要同时接触600个患者,才能达到1mSv的公众剂量剂量限值。即使护士对于患者取血等近距离操作,一般也不超过10分钟。由此可见尽管我们建议受检者在检查当要日尽量避免与婴幼儿及孕妇的密切接触,但实际上当患者检查结束之后体内的放射性水平已在相当低的水平,一般不会对与之密切接触的周围人员造成影响。 总 之核医学显像放射性药物的用量都被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之内,不会对受检者及周围人员造成辐射损害。正确的认识核医学,避免不必要的恐惧,有利于核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4 核医学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急预案

核医学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急预案 文件编号:HYXK-YJYA-201303014-01 一、目的 为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中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对,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放射安全事件及事故的扩大,减轻造成的后果,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更好的维护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全,根据《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及其他有关法律及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核医学科突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的应急处理。三、应急组织机构 核医学科应急组织分为:正常班(白班)、节假日值班,组长统一指挥事故处理,如果现场组长不在或在事故中受伤及节假日值班时,现场由职称最高人员负责指挥,组织现场人员开展事故处理。 正常班: 组长:边艳珠 成员:魏强、胡玉敬、吴大勇、李金福、张文艳、张旺、田国章、卢亚敏、陈芳、刘光霞 节假日值班: 组长:值班技师 成员:值班医师 四、应急小组职责 发生放射安全事件或放射治疗后,科主任及科室人员,必须积极配合环保、卫生部门及公安机关对事故的调查,提供有关方面的基本情况,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发生事故时,组织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报告预案组长,通知医院委员会。组织或配合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总结和改进救援经验教训。 领导小组组长:为科室处理的总指挥,全面负责营救受辐射人员及事故处理,做好抢险救助安排,提供事故所需的技术资料。 领导小组成员:事故发生时听从组长指挥,积极参与事故救援及处置,及时查明辐射安全事件中受误辐射的实际人数,对受误辐射人员进行紧急抢救,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现场事故情况,配合环保、公安人员作好辐射现场的隔离和警戒工

【2020年整理】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各种“组学”、“工程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从原始的“经验化治疗”、“同类疾病统一治疗”发展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病因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1]。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是在体准确识别病因靶[2]。因此,多种影像技术(设备)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并将在未来20-30年内继续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0年普查结果,参考近期文献和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重点介绍PET/CT 和PET/MR的技术进展。 关键词:核医学,PET/CT;PET/MR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3)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3) 第三章 PET/MR融合技术 (4) 3.1 PET/MR与PET/CT的比较 (4) 3.2 PET/MR的临床价值 (4) 3.3 PET/MR的技术难点与要求 (5) 五、关于融合设备未来的预测 (5)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1.以PET/CT为代表的融合影像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材料、制造、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断为PET/CT技术发展注入活力;生物技术、药学、医学的进步,使PET/CT的科学和临床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分子影像显示体内疾病靶分子的能力,源于所选用的分子探针。各种“组学”、“工程学”发现的病因靶,经过处理、筛选,与信号源连接形成分子探针,能够在体内与病因靶动态结合,同时能释放信号用于测定和成像。多种物质可作为信号源(如纳米粒子、微泡、发光物质与磁物质等),但以放射性核素,特别是正电子类核素标记技术最成熟。其发展快、应用广、效果肯定,是PET/CT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分子探针是融合影像技术今后的主要发展重点之一。 3.PET/CT的价格较高,必须严格适应证,充分考虑价格益比。大量数据证明,通过PET/CT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和及时监测疗效,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为国家和社会节省卫生资源。多项大样本(数万例)研究证实,PET/CT对各种肿瘤的临床决策影响率均超过30%。目前国内PET/CT服务价格偏高,无医疗保险覆盖,阻碍PET/CT推广。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循证医学证据,适当降低收费,争取医疗保险支持,对中国PET/CT事业发展十分重要。 4.知识结构和人员素质是保证融合影像诊断准确性的基本条件。PET和CT的融合产生了影像判断的革命性转变。根据图像模式的转变,拓宽相关影像专业知识,重视使用、操作、判断的规范,特别是对所有相关技术人员的不断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临床路径,结合医疗保险是确保PET/CT技术健康发展、正确使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提高采集速度,最大程度利用分子探针的信息,减少处理的复杂性,改进同步采集能力,制造最大程度发挥PET/CT技术潜能的设备,并通过融合、多探针方式满足临床不同需要,是PET/CT在今后15-20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1.改善探测元器件。探测器负责捕捉正电子湮灭光子、能量转换及光电转换,并输出电脉冲,是PET的“眼球”。 晶体:将高能光子转变为可探测的低能光子。理想的晶体性能包括:入射光子阻滞率高、初级闪烁光子量大、光衰减快、光子输出量高、能量合适、光衰减小等。早期的碘化钠、锗酸铋等,均未满足上述需求。 光电元件:将晶体输出的低能光子转化成电信号。光电倍增管的型号增益达106-107倍。线性好,技术成熟。近年来还有位置敏感型、多道型等上市,在3-5年内,PMT任可以保持主力地位,但PMT存在工作电压高、体积大、速递慢、易受磁场干扰等缺点。 理论上讲,光电元件与晶体块最好是1:1配置,因工艺和价格显示,PMT无法达到这一配比,所有才有组块式,anger式和四分式等设计。 2.获得更多测量信息。探测器输出的幸好,经过分析、甄别、校正、最后通过图像重建实现成像。这一过程中电路、程序可以加以改进,以提高整机性能。 TOF技术:是通过测定湮灭光子到达对向放置探测器的时间差别判定湮灭事件位置的技术。根据光速(2.9*108m/S)可以换算出:光子到达时间差1ns=29.9cm空间差。 作业深度:与晶体不垂直的高能射线可能斜穿透数个晶体后才能被吸收,其吸收点与实际入射点位置信息偏离,成为作用深度。利用入射光自在晶体不同深度作用产生的点扩展函数,可以确定作用深度。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指南-完整版-发布_PDF

核医学分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
前 言
辐射安全是临床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临床核医学工作中的重要和关 键内容之一,日常工作中应用较多且备受关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核医学辐 射安全指导性文件。为使临床核医学工作的开展更为规范,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 会组织编写了《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共识》 ) 。 《共识》编 写参照国际机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进行,编写组参阅大量国内 外权威指南、规范、教材、专著、文献及相关政策法规,并经核医学、放射医学 及辐射防护专家的反复论证。 本《共识》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1)概述( 《共识》范围、规范性引用 文件、基本概念、核辐射的物理基础、辐射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 (2)放 射防护的标准与原则 (核安全法规体系、 放射性防护的原则、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 ; ( 3) 科室建设 (核医学诊疗工作开展的条件、 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工作场所) ; (4)工作场所的防护(工作场所、放射性药物操作、放射性药物治疗、医用放 射性废物) ; (5) 人员的放射防护 (工作人员的防护、 患者的防护、 公众的防护) 。 本《共识》证据明确、逻辑性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对我国临床核医学 辐射防护与安全性应用可起到指导和规范化作用。但《共识》仍存在很多不足, 望刊出后能得到有益的反馈与指正,以便日后进一步完善。
一、概述
1. 《共识》范围 本 《共识》 规定了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实践和干预中有关人员以及工作场 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共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药物施行诊断与治疗的实践。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国际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部门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共识》的引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核医学系列】: 核素显像在骨关节系统的临床应用 优点: 1.*灵敏度高 ------多用于骨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2.全身骨显像一次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变 3.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 4.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 缺点: *非特异性: 显示骨组织结构性变化不如X线、CT 、MRI精细、准确 解剖与生理基础 骨依形态可分为以下4类: 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 短骨(如腕部和足后半部的骨) 扁骨(颅的顶骨、胸骨、肋骨等) 不规则骨(如髋骨、蝶骨) 按其在体内的位置划分为2类: 中轴骨:颅骨、脊椎骨、胸骨、肋骨、骨盆 附肢骨:肩胛骨、锁骨和四肢骨 骨组织的基本成分是骨细胞、骨胶纤维和骨基质

骨细胞包括成 骨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形成骨胶纤维的有机基质) 骨细胞(生成骨的无机基质) 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 成人骨大约由1/3的有机质和2/3的无机质构成 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骨胶原,约占90% 无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钙盐,包括羟基磷灰石晶体 显像剂: 99mTc-MDP 显像原理 通过化学吸附与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 与有机质结合,与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较强 显像剂在骨骼中聚集 与骨骼代谢活跃程度有关 其局部血流状况有关 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关 99mTc-MDP在体内稳定,血液清除快,骨骼摄取快 2-3小时被骨摄取的百分比约50%-60% 99mTc-MDP主要由肾脏排出 3小时经尿排出30%-40%,24小时内排出50-75%

基本不经肠道排泄 99mTc-MDP给药剂量 成人:20-30 m Ci 因不同仪器和显像条件而异 显像方法 动态骨显像(Bone Dynamic Imaging)三相骨显像(3 Phase Bone) 四相骨显像(4 Phase Bone) 静态骨显像(Bone Static Imaging) 局部骨显像(Regional Bone) 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Bone Scan)断层骨显像(Bone Tomography) 骨显像的影响因素 显像剂的质量 全身治疗 饮水状态 肾功能 散射物质 伪影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指南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指南》 (2009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核素治疗学组 【概述】 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发展很快,常用的放射性粒子为125碘、198金及 103 钯。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一个多学科 技术,治疗时应有相关临床科室的医师、技师和物理师参加。【临床表现】 参见不同肿瘤的临床表现的章节。【诊断要点】 参见不同肿瘤的诊断要点的章节。【适应证】 1. 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局部肿瘤,且为实体病灶。 2. 需要保留的重要功能性组织或手术将累及重要脏器的肿瘤 3. 拒绝进行根治手术、无法手术或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肿瘤患者 4. 预防术中(后)残留肿瘤病灶的局部扩散或区域性扩散 5. 转移性肿瘤或术后孤立转移灶已失去手术机会者 6. 局部进展期肿瘤需粒子植入与外照射综合治疗。 7. 局部进展期难以用局部治疗方法控制,或有远位转移但局部有严重症状者,为 达到姑息治疗目的,也可行粒子植入治疗。 【禁忌症】 1. 一般情况差,恶液质或不能耐受治疗者 2. 肿瘤并发感染和有大范围溃疡、坏死者 3. 估计病人寿命不能等待疗效出现【治疗原则】 1. 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 2. 粒子植入前应通过近期CT、MRI或B超了解病灶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 3. 治疗前应对10%放射性粒子进行测定,允许测量结果偏差在〒5%以内。 4. 应有放射粒子植入计划设计及剂量分布。 5. 治疗后应拍CT片进行验证了解粒子重建和剂量分布情况,如发现有稀疏或遗 漏应拟定计划择期补种,以期与植入前治疗计划相符。 6. 放射性粒子植入之后,如果需要配合外照射或化疗者,应在第一个半衰期内给 予外照射的相应生物学剂量或化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亲属。 【操作方法及程序】 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粒子植入治疗有不同的具体方法,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因此植入治疗前或术中应用CT、MRI、超声或PET/CT影像学确定靶区;由于粒子种植在三维空间进行,每种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不同,对每种核素需要特定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进行模拟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前计划(preplan),确定植入导针数、导针位置和粒子数;选择粒子种类及单个粒子活度,计算靶区总活度,预期靶区剂量分布,包括肿瘤及及周围危险器官的剂量分布,指导临床粒子种植。 常用粒子植入治疗有三种方式。①模板种植;②超声和CT引导下种植;③外科手术中种植。具体程序如下: 1. 同患者签知情同意书。 2.术前麻醉及使用镇静剂。 3.固定体位及重要器官, 4.应用CT、超声、MRI、模拟机观察肿瘤位置。 5.应用模板固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或用相应的器械确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 6.用模板、超声、CT等引导下进行粒子植入,根据剂量分布要求,选用均匀分布或周缘密集、中心稀疏的布源方法。植入放射性粒子时,根据术中具体情况用TPS进行剂量优化,要求如下:⑴正确勾画实际肿瘤靶区。⑵重建核算植入针及粒子数。⑶计算靶区放射性总活度。⑷调整粒子位置,纠正不均匀度,保护靶区相邻的重要器官。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要点

《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要点 一、前言 辐射安全是临床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核医学工作中的重要和关键内容之一,日常工作中应用较多且备受关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指导性文 二、概述 《共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实践和干预中有关人员及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药物施行诊断与治疗的实践。《共识》条款主要引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及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等。 辐射防护原则包括正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及个人剂量限值。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及宇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天然放射性衰变链中的放射性核素、空气中的氡及其衰变产物,以及包含在食物及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人工辐射包括医学诊断与治疗程序、大气层核试验的放射性落下灰、事故释放源、核能发电链排放源、核与辐射技术利用排放源,以及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增强源。数据显示,天然辐射源对中国和全

球居民平均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3.1mSv和2.4mSv,其中室内氡照射(氡及其子体)是主要贡献者(约占50%);人工辐射源所致中国和全球平均职业照射水平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2.1mSv和0.8mSv,医学应用不是主要贡献者,分别处于第4位和第3位。 三、工作场所的防护 1. 工作场所。依据标准,临床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分为Ⅰ、Ⅱ、Ⅲ3类;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为甲、乙、丙3级;辐射工作场所分为3区:控制区(如制备及分装放射性药物的操作室、给药室、显像室、治疗患者的床位区等)、监督区(如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标记实验室、诊断患者的床位区、放射性核素或药物贮存区、放射性废物贮存区等)和非限制区(如工作人员办公室、电梯、走廊等)。临床核医学诊断及治疗用工作场所(包括通道)应注意合理安排和布局,应有助于实施工作程序,应备有收集放射性废物的容器,容器上应有放射性标志;诊断用给药室与检查室应分开,如必须在检查室给药,应有防护设备;诊断用候诊室应靠近给药室和检查室,应有受检者专用厕所。 2. 放射性药物操作 (1)通风橱。必须为铅为主的防护材料,同时应具有紫外光杀菌功能;工作中应有足够的风速,排气口应高于所在建筑屋脊,并酌情设有活性炭

核医学应用论文

目录 Abstract ······························································································································· 1前言 ································································································································· 1.1选题背景··························· 1.2核医学技术成像原理······················2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 ······························································································· 2.1PET成像机理························· 2.2PET工作原理························· 2.2.1晶体探测器功能及晶体材料················· 2.2.2数据采集、处理原理···················· 2.2.3 PET 的图像重建······················ 2.2.4 数据校正························· 2.3优缺点···························· 2.4小结·····························3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 3.1基本原理··························· 3.2SPECT获得人体图像方法···················· 3.2.1倾斜的扇形束投影····················· 3.2.2求出完整的透射投影数据·················· 3.2.3 重建图像的解析算法···················· 3.3优缺点···························· 3.4小结·····························4核医学成像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4.1PET/CT 技术在肺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 技术应用方法························· 4.1.2 结果··························· 4.2 PET/ CT应用于肿瘤学的优势·················5结论与展望 ························································································································致谢····································································································································参考文献······························································································································

核医学及技术发展史

核医学: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可定义为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进行医学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提供身体内各组织功能性的变化,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主要是发展、创立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利用射线示踪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包括核医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核医学:利用核医学的各种原理、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机体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功能结构的变化,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提供病情、疗效及预后的信息,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 核医学的特点: 1、方法灵敏、简便、安全、‘无创伤’ 2、反映体内的生化与生理过程 3、同时反映组织和脏器的形态与功能 4、提供动态的资料 5、提供定量的、准确的资料 6、高特异性 核医学影像设备是向人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俗称同位素药物),使带有放射性核的示踪原子进入要成像的组织,然后测量放射性核在人体脏器内的分布成像,以诊断脏器是否存在病变和确定病变所在的位置;X射线和超声成像设备则是从外部向人体发射某种形式的能量,根据能量的衰减或反射情况来成像,表征组织情况。 核医学影像检查ECT与CT、MRI等相比,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显像属于功能性的显像,即放射性核素显像。

2、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时发现,铀矿能使包在黑纸内的感光胶片感光,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也是后来人们建立放射自显影的基础。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1898年,马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此后又发现了钚和钍等许多天然放射性元素。

核医学名词解释

核医学名词解释 1.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 2.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3.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4.ECT: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 5.放射性核素: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同时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 射性核素。 6.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同时转变成别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 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7.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 期,常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 8.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放射性活度(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是一个反映放射性强弱的 常用物理量。其SI单位是贝克(Bq),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即1Bq=1s 旧制单位是居里(Ci),1居里表示每秒×1010次衰变。居里与贝 克的换算关系:1Ci=×1010 Bq;1mCi=37MBq;1Bq=。 10.母牛:即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由它衰变 而产生的较短半衰期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装置,常用的是99Mo——99M Tc发生 器。 1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核射线探 测仪器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 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用于研究 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 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12.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达到高峰处于较为稳定状态进行的显像称 为静态显像,是最常用的显像方法之一。 13.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人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种连续影 像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 14.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且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 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 改变的显像。 15.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不 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稀 疏或缺损。 16.体外放射分析:是指在体外条件下,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为踪剂, 以放射测量为定量手段,对体内微量物证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的总称。 17.RIA:即放射性免疫技术,是在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中,加入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 与有限量的特异性抗体发生竞争结合,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体系中的标记 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标记抗原分离,并测定其放射性,从而测出待测抗原的含 量。 18.IRMA:即免疫放射分析技术,是把放射性核素标记到抗体上,然后以过量的标记抗体 与待测抗原结合,将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未结合的标记抗体分离,通过放 射测量求的待测抗原的含量。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 操作规范 主编:陈盛祖 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 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王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王金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 王荣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史蓉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研究员 叶广春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副教授 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乔宏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 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朱家瑞海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朱瑞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吴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教授 吴锦昌苏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 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 张桂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主任医师 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李小华广州军区总医院高级工程师 李立伟空军总医院(北京)主任医师 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教授 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太原)教授 李培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陈绍亮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 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 周绿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副教授 姚稚明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 胡雅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 赵军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教授 贾少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 高再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副教授 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 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蒋宁一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教授 缪蔚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福州)副主任医师 1

主审:王世真 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 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 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 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 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 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 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 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 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 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 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 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 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 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 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 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 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 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 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中华医学会 2

核医学与“核辐射”不是一回事

核医学与“核辐射”不是一回事 其实,生活中的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东西、住的屋子,天空,山川乃至人体内,都存在着放射性,每个人的天然辐射剂量约为2.4mSv(毫希沃特,辐射剂量单位)。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辐射剂量、辐射次数,以及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都有关系。短时间、低剂量辐射(全身外照射辐射量不足250mSv)可能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发生变化,但不会有临床症状和身体功能变化。大剂量的辐射会使组织遭到破坏,放疗就是利用辐射的这个原理将癌细胞杀死的。 核医学检查,安全性有保障 核医学虽然沾上“核”字,也不可避免需要将医用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进行显像或治疗,但这些核素与核电站使用的半衰期动辄几亿年的铀-235有着本质区别。核医学所采用的核素是短半衰期、低射线能量的同位素,多数在几小时内自动衰减,且进入体内的药物剂量本来就非常少,属于低剂量辐射,患者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比如,核医学应用ECT显像,多使用放射性核素锝-99m(99mTc),射线衰变一半的时间为6小时,做一次ECT甲状腺显像,患者所接受的γ射线剂量比拍摄一次X线胸片还要低。再比如,另一核医学“新宠”PET/CT显像,多使用放射性核素氟-18

(18F),其半衰期仅有2小时,很快就能从体内清除,且PET/CT采用的是低电流低压CT扫描,其辐射剂量不及常规CT检查的1/2;同时,随着近年来PET/CT的更新换代,仪器的探测灵敏程度越来越高,核素剂量越用越少,CT扫描时间也越来越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比原来小得多。目前,一次PET/CT全身检查的总体辐射剂量在7.5mSv左右,与常规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基本相当,明显低于增强CT或动脉造影CT检查。 “层层把关”,减少副作用 虽然核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辐射,但只要医生严格掌握适应证,核医学对于包括儿童在内的多数患者是安全的。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等方面来调整放射性药物的用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孕妇和胎儿对射线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人,故应避免进行核医学检查或治疗,除非因疾病特殊需要或选择流产者,如患恶性肿瘤的孕妇等。 核医学工作场所,通常需要进行专业防护措施,如墙壁加厚屏蔽,分区隔离,放射性废物、排泄物统一收集,辐射监测等,以降低环境辐射水平。辐射防护部门也经常来医院检查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 对于核医学辐射剂量的问题,整个医学界都非常重视,且国内外都有严格的规范,将辐射剂量控制在目前认为的安

核医学重要概念、技术及重要原理

1核医学的概念、内容、发展史 概念: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内容: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史:1934年Enrico Fermi发明核反应堆,生产第一个碘的放射性同位素。1936年John Lawrence 首先用32P治疗白血病,这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疾病的开始。1937年Herz首先在兔进行碘[128I] 的甲状腺试验,1942年Joseph Hamilton首先应用131I测定甲状腺功能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943年至1946年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1946年7月14日,美国宣布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进行临床应用,开创了核医学的新纪元。1951年Benedict Cassen 发明线性扫描机。1958年Hal O.Anger 发明Anger照相机。1959年Solomon A.Berson 和Rosalyn S. Yalow创建放射免疫分析。50年代,钼[99Mo]-锝[99mTc]发生器的出现。70年代单光子断层仪的应用和80年代后期正电子断层仪进入临床应用,使影像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核医学发展简况:1956年王世真从苏联回来担任教师,培养了首批核医学的专业人才。后来,国家决定苏州医学院和吉林医科大学开设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人才。1980年前后,全国大型医院才陆续设置核医学科,1982年全国较大医院(地市以上)均设核医学科,本学科才发展起来。1980年全国成立核医学会,1981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华核医学杂志》,现在全国有核医学近100个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多个。 2核物理基本概念: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强度、半衰期 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数。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3放射性核素来源。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分类、特点、要求 来源: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generator)淋洗获得:1、反应堆裂变产物、分离纯化131Te(n, γ) 131I; 2、加速器15O(α, d)18F; 3、回旋加速器; 4、发生器(“母牛”)99mMo-99mTc(钼-锝)113Sn-113In(锡-铟)。定义:凡引入体内用作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类:体内放射性药物可体外放射性药物;按用途分: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示踪剂);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特点:1.具有放射性;2具有特定的半衰期和有效期;3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要求:合适的半衰期;高纯度(化学和放化纯);高比度;无毒、安全;合适的射线和能量。 4放免分析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质量控制指标?放免分析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放免分析与免放分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核医学2

绪论 一.填空题: 1. 核医学的英文是___________。 2. 1959年美国科学家Berson与Yalow建立了___________,并首次用于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在此基础上后来人们逐步发展到能够测定人体各种激素和微量物质。因此1977年,Yalow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2. 核医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三. 选择题 1.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内科医生________等首次应用放射性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A.卢姆加特 B.亚历山大.丹拉斯 C.卡森 D.特克尔 A 2.1968年美国John Hopkins医学院的Henry Wager教授确立“_______”的概念,1969年开始医院的同位素科开始改名为______科。 A.同位素 B.核医学 C.放射免疫 D.核素 B 答案: 一. 填空题: 1. Nuclear medicine 2. 放射免疫分析法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定义: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结晶,是理工科与医科相结合的典范。 2. 核医学的学科内容: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第一章 一. 填空题。 1.有效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______和_______两者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的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2.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种类型。 3.当快速运动的入射粒子通过介质时,由于受到_______的作用,运动速度突然_______,这时入射粒子能量的一部分以_______形式辐射出来,称为轫致辐射。 4.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_______、________及______的原子。 5.母体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α粒子后转变为质子数______,原子序数______的子体核素。 二. 选择题 1.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I-131 B.P-32 C.Au-198 D.Tc-99m 2.放射性核素衰变衰变的速度取决于____。 A.衰变常数 B.放射性活度 C.衰变时间 D.环境温度 E.比活度 3.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____的影响. A.受压力因素 B.受温度 C.受化学状态 D.不受任何环境因素 4.伴随电子浮获和内转换而作为跃迁的结果放出的电子称为___ A.β粒子 B.Auger电子 C.光子 D.K层电子 5.β-衰变是指母核发出β_ 粒子而转变为______的子核过程。 A.原子序数减1,质量数不变 B.质量数减1,原子序数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