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初一历史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2 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审核人:初一历史组课时:1 授课时间:2015/12/5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七上第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DIVFav_119786917392P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 ;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 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Nral {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 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 DIVFav_119786917392DIV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 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 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PsBdT extIndent{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 RGIN:000pt42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 -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BdTextIndent{TEX 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42p 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 DIVFav_119786917392DIVsBdTextIndent{TEXT-USTIF:inte 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42pt;LR:indtext ;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 6917392PsBdTextIndent2{TEXT-USTIF:inter-idegraph;FN 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10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 6917392LIsBdTextIndent2{TEXT-USTIF:inter-idegraph;F 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10p 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 86917392DIVsBdTextIndent2{TEXT-USTIF:inter-idegraph ;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1 0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 9786917392PsBdTextIndent3{TEXT-USTIF:inter-idegraph ;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1 8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 9786917392LIsBdTextIndent3{TEXT-USTIF:inter-idegrap 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T: 18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 19786917392DIVsBdTextIndent3{TEXT-USTIF:inter-idegr aph;FNT-SIZE:10pt;ARGIN:000pt;LR:indtext;TEXT-INDEN T:18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 _119786917392P{FNT-SIZE:12pt;ARGIN-LEFT:0;LR:bla;AR GIN-RIGHT:0;FNT-FAIL:宋体}DIVFav_119786917392PsAetate{TEXT-USTIF:inter-ide graph;FNT-SIZE:9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 "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2LIs Aetate{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9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 stif}DIVFav_119786917392DIVsAetate{TEXT-USTIF:inter -idegraph;FNT-SIZE:9pt;ARGIN:000pt;LR:indtext;FNT-F 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av_11978691739 2DIVSetin1{page:Setin1}DIVFav_119786917392L{ARGIN-B TT:0}DIVFav_119786917392UL{ARGIN-BTT:0}一、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背景:本主要学习秦汉时期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吗?相信《西游记》大家都读过或看过,其中的很多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太上老君等,《西游记》不光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着一些宗教背景,那此话怎讲呢?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大家就自然会明白了。
【板书】一、宗教讲到宗教,现在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同学们知道吗?(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经典是《圣经》。
伊斯兰教是由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信仰真主安拉,信徒被称作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
佛教,就是我们本课第一部分要讲的内容。
【板书】1、佛教由公元前6古印度的一位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作为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但是,宫廷外的现实世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看到因年迈而步履艰难的老人、看到因疾病而痛苦万分的病人、看到因亲人过世而嚎啕大哭的人,看到烈日下辛苦耕种的农民等,他觉得即使将来自己继承王位,成为国王,也无法改变人生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所以他决定放弃王位,开始出家修行,寻求人生解脱之法。
他的父皇看到他这样,劝他回来,但悉达多决意已定,于是父皇给了他5名随从一起出发。
路途非常艰辛,常常没有饭吃,最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得道成佛。
之前课程中我们讲到了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那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板书】时间:西汉末年起源:古印度教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佛教主要宣扬的是灵魂不灭、来世投胎,因果报应;要求“修行积善”,为来世积德,它认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要消灭欲望,要忍耐,从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涅槃,来世也就有了幸福。
讲到这里,大家来看看书93页的动脑筋,想想错在哪里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大家来举些例子文学:《西游记》中如来佛、观音菩萨、金刚罗汉建筑: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莫高窟。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普陀山:/baike/pic/item/b3508d13fbbaccba6438db5b.jpg
【预期效果】使学生对佛教的/2BdW7VPnMZ9oH4L9.html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upload/2007_08/070817092551192.jpg
九华山:/baike/pic/item/29752a9bf90d1da6c9eaf4ef.jpg
2、【说一说】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设问】同学们:我国的道教发源地在哪呢?四大道教圣地又是哪呢?
【学生回答】cd/pics/26802/26802684.jpg
一、宗教: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92-93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并结合幻灯片中图片及影视资料来解决这部分。通过播放《白马寺》让学生了解佛经传入中国情况,通过视频、图片学生直观了解。
【思考回答】: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让学生讲一讲。
【学生回答】
【问一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第一所寺院叫什么名字吗?(回答后)好!我带大家去浏览一下。
/uploads/allimg/100514/1_100cd/pics/26802/26802684.jpg
武当山:/5467328910/pic/item/5daf954067f90c2d9313c687.jpg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昌盛的文化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事迹和《史记》的内容,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掌握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宗教迷信的社会作用,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3、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2、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学生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对佛教和道教的学习,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史学成就。
措施: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的有关资料。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措施:简单了解佛教与道教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分析。
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初一的学生,能够抽象思维,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2、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具有好表现、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3、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够,理解宗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4、学生具有半学期的学习历史的经验,能够初步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史实、概念和观点,能够用简单举例来说明一些历史问题。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DIV.MyFav_2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 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t ;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 IV.MyFav_2LI.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 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t ;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 IV.MyFav_2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 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 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 DIV.MyFav_2P.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inter -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42pt;COLO R:windowtex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 GN:justify}DIV.MyFav_2LI.MsoBodyTextIndent{TEXT-J 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 cpt42pt;COLOR:windowtext;FONT-FAMILY:"TimesNewRom 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2DIV.MsoBodyText Indent{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 5pt;MARGIN:0ccpt42pt;COLOR:windowtext;FONT-FAMILY :"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2P. 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t;TEX T-INDENT: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2LI.MsoBodyTextIndent2{TE 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 N:0ccpt;COLOR:windowtext;TEXT-INDENT: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 av_2DIV.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inter-ide 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COLOR:window text;TEXT-INDENT: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 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2P.MsoBodyTextInd ent3{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 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t;TEXT-INDENT:18pt; 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 V.MyFav_2LI.MsoBodyTextIndent3{TEXT-JUSTIFY:inter -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COLOR:wi ndowtext;TEXT-INDENT:18pt;FONT-FAMILY:"TimesNewRo 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2DIV.MsoBodyTex tIndent3{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 0.5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t;TEXT-INDENT:1 8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 y}DIV.MyFav_2P{FONT-SIZE:12pt;MARGIN-LEFT:0cm;COL OR:black;MARGIN-RIGHT:0cm;FONT-FAMILY:宋体}DIV.MyFav_2P.MsoAcetate{TEXT-JUSTIFY:inter-ide ograph;FONT-SIZE:9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 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 DIV.MyFav_2LI.MsoAcetate{TEXT-JUSTIFY:inter-ideog raph;FONT-SIZE:9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t; 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 V.MyFav_2DIV.MsoAcetate{TEXT-JUSTIFY:inter-ideogr aph;FONT-SIZE:9pt;MARGIN:0ccpt;COLOR:windowtext;F 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 .MyFav_2DIV{page:}DIV.MyFav_2OL{MARGIN-BOTTOM:0cm }DIV.MyFav_2UL{MARGIN-BOTTOM:0cm}一、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背景:本课主要学习秦汉时期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1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通过观看有关秦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象陵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
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科学对待宗教。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结合有趣史料讲解、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小组讨论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001]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001]](https://img.taocdn.com/s3/m/15a4b9217f1922791788e8bd.png)
作
者
作者生
活年代
作品
体例
作品起
止年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为本位,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社会各阶层的人民,这种以人物为中心撰写史书的方法,成为后代许多史家的典X。而同时《史记》又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有着很高的文学优势。正是因为《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在中国史书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来谈谈对司马迁的看法?
生答: 丝绸之路
生答:忍受今生,不再反抗,便于统治者进行统治,更好地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
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回答。(通过展示图片来提示学生,进行归纳。从哲学 文学 艺术 语言 文物和胜迹等方面与生活取得联系,学生在这里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东西联系课堂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X三丰图片,学生回答不是,导入道教
学
生
学
习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所接触,加上初一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对图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较为兴趣,可能加强多种资料来源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同时初一学生本身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可能对这一节课中所介绍到的某某、文化、哲学缺乏了解,因而在回答中可能出现比较片面的情况。
在统治者的扶植下,许多地方兴建佛寺,越来越多的人信奉佛教,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佛教的影子?
2.道教的兴起
佛教这一外来某某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下面大家来看看这幅图片,看看是不是佛教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1年11月21日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 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 __⑤影响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建立佛寺。
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 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 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 _②体裁:_________ 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精讲点拨: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
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
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
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1.佛教起源于( ) A .西域 B .欧洲 C .古印度 D .大秦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 ) A 春秋时期 B 秦朝末年 C 西汉末年 D 东汉末年 3.道教形成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西汉时期 D .东汉时期 4.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 .道教 B .基督教C .佛教 D .伊斯兰教 5.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与之相关的宗教是( )A .道教B .佛教C 基督教D .伊斯兰教 6.下列哪一条属于道教的主张( )A .有救世主可以普渡众生B 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C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D .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 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 A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 .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 .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 .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8.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9.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
他应该查阅的历史书是()A.《离骚》B.《汉书》C.《史记》D.《春秋》10.“不虚美,不隐恶”,是人们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赞美。
这部史书是指()A.《诗经》B.《楚辞》 C.《史记》D.《缀术》1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12.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3.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14.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15.《史记》叙述了()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16.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17.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A马王堆汉墓画B秦始皇兵马俑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18.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班超19.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20.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B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C灵魂能够转生来世。
D今生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1.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A.《春秋》B.《资治通鉴》C.《汉书》D.《史记》22.为麻醉人民,统治者欢迎与扶持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下列教义中的哪一点()A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转生来世B人的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C修身养性,得道成仙D修炼方术,炼制丹药23.道教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A.西汉B.战国C.东汉D.唐朝24.《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25.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班超26.佛教起源于() A.西域B.欧洲C.古印度 D.大秦27.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28.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29.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30.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
他应该查阅的历史书是() A《离骚》 B《汉书》 C《史记》 D《春秋》31.“不虚美,不隐恶”,是人们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赞美。
这部史书是指()A.《诗经》B.《楚辞》 C.《史记》D.《缀术》32.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这是谁说的?是司马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写在《史记》上。
2)他生活在什么朝代?答:生活在西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作者曾做过什么官?答:做过太史令。
6)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为什么这样评价?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这部书语言生动,写人物时栩栩如生,时一部历史学名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7)请简要介绍一下这部书。
答:《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既是伟大的历史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33.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34.材料“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1)选自谁的什么著作?答:选自王充的《论衡》2)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答同意。
因为他用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他正确的提出,人的精神市依附于肉体的,肉体消灭了,精神就不存在了,从而也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3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材料二见右图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判断右图中的人物是谁?(2)他撰写的史学名著是什么?(3)该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