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附答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⑴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完整word版)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③教义: 人死后能够 ,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六、知识梳理七、达标检测:一、选一选:1.佛教起源于( )A.西域 B.欧洲 C.古印度 D.大秦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春秋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3.道教形成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4.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5.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与之相关的宗教是()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A.有救世主可以普渡众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 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8.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9.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
他应该查阅的历史书是()A.《离骚》 B.《汉书》 C.《史记》 D.《春秋》10.“不虚美,不隐恶”,是人们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赞美.这部史书是指( )A.《诗经》 B.《楚辞》 C.《史记》 D.《缀术》1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A.马王堆汉墓帛画 B.秦始皇陵兵马俑C.长信宫灯 D.四羊方尊八、检查学案九、教学反思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所遵循的原则。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导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1、知识目标:识记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的造纸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造纸术的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学习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学习过程课堂导入:1、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处在上升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对外交往。
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文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这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2、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今天看来大量生产纸张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写字呢?印度用桦树皮和棕榈树叶写字,欧洲用羊皮做纸写字。
据说当时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那么,中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始于何时?造纸术是谁发明的?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一)自主学习(我喜欢)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1.据考证,早期用______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______时期,宦官_______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_______”。
3.“蔡侯纸”的原料_________。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4.成书______时期的______是一部数学名著。
这部书总结了__________,涉及到________,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5.东汉时期,科学家_______ 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________ ,能测定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公开课教案

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所用教材版本人教课标版所用模块单元\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设计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整体设计理念、思路及依据说明本节课以秦汉文化旅游参观的景点为主线介绍秦汉文化中宗教、史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利用角色扮演“旅游领队”的开场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站:佛教第一寺院-----白马寺”、“第二站:道教圣地---青城山”、“第三站:秦汉剧场”、“第四站:秦始皇陵兵马俑”。
在这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采用导游讲解、快乐抢答、合作探究、“砸金蛋,赢门票”、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视频等方式调动学生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教学定位分析: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是人教课标版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呈现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活跃,科技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宗教,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迁和《史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秦汉雕塑艺术水平的体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3)本课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4)本课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
此外,《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汉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
鲁迅因此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宗教传播的原因:宗教教义的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需要,因而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扶持。
①关于佛教的传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②关于道教的兴起,在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讲清下列几个问题:第一,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七上历史 导学案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2、能力目标: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预习案】(一)、自主学习剖析知识(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上勾划出来,完不成的作好标志)◆知识点一、1、佛教是当今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末年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
帝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如著名的洛阳的寺。
2、佛教的教义是:。
3. 佛教的影响是:。
4. 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道教教主是,称他为。
道教的教义是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欲望◆知识点二、王充和《论衡》(了解):王充主张无神论,他用无神论思想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
◆知识点三:司马迁和《史记》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帝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
他遍访名胜,终于写成了《》一书。
2、《史记》记述了从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成为后世的典范。
其文学特点是。
◆知识点4: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雕塑水平很高,它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
【合作探究案】1.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 ? 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进行反邪教教育)(三)、分层讨论合作释疑(对于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小组之间进行探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收集并交给老师,然后巩固记忆。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精)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
学生汇报,
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讲解
学生发言
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四.
1、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2、看图描述:下面的四个兵俑身份、年龄、姿态各不同,你能用恰当的语言分别形容他们正在做什么吗?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六)当堂训练、
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一、宗教
1、猜个谜—打一人物的:这个人出场后见到陌生人会自我介绍说“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特往西天拜佛求经。“这人是谁?他在那部作品中出现的?”
2、下面我们就来从文一下西游记的画面。这组画面和我国人民所信仰的两种宗教有关请问是哪两种宗教?
3、看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讲解:佛教是从泰铢天竺传来的,沿丝绸之路进入我国的中原地区。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1、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
2、佛教又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
3、简介《史记》的写作特点。(用史实说明)
4、简单说出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不同。
[推荐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f5e8e0da38376baf1faec4.png)
[k12]
最新K12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 3 单元(章)第7节第 1 课时检查人:
自学目标: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重点:《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复习提问: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用什么材料做的纸?
2、东汉时期的谁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什么?
3、秦汉时期的数学名著是什么,成书于何时?
阅读课文,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
3、根据93页“动脑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4、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5、《史记》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哪位皇帝时期?
6、《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7、秦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课堂自测
1.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汉光武帝
B.皇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3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4.西汉时期出现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
A.张衡 B、王充C、范缜 D、司马迁
5、被道家尊为教主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知识拓展:世界三大宗教是那几个?说一说其中著名的宗教故事,与同学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
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①评价:________
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_
②体裁: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3、课本93、9
4、95页动脑筋。
知识超市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
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
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四.学习程序
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 组学(5分钟)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设展示题:综合探究
五、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 ②时间:__________
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六、知识梳理
七、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佛教起源于()
A.西域 B.欧洲 C.古印度 D.大秦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春秋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3.道教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4.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5.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
与之相关的宗教是()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6.下列哪一条属于道教的主张()
A.有救世主可以普渡众生
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
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
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 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8.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
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铖,
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9.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
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
他应该查阅的历史书是()
A.《离骚》 B.《汉书》 C.《史记》 D.《春秋》
10.“不虚美,不隐恶”,是人们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赞美。
这部史书
是指()
A.《诗经》 B.《楚辞》 C.《史记》 D.《缀术》
1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帛画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长信宫灯 D.四羊方尊
八、检查学案
九、教学反思
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
佛教的影响。
3、《史记》在中国古代
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
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
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
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
范;同时,司马迁的史
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
家所遵循的原则。
各国名人对兵马俑的评
价
新加坡总理:“这
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
骄傲!”
前美国国务卿:“太
神奇了,这在世界上是
独一无二的。
”
擅长考古的丹麦女王:
“这些艺术品达到了非
凡,表现了中国人民一
贯的超才。
世界八大奇迹指的是:
一、秦始皇兵马俑、
二、埃及的金字塔、
三、亚历山大港灯塔、
四、爱琴海太阳神像、
五、奥林匹亚宙斯神像、
六、阿尔特米斯月神庙、
七、摩索拉斯陵墓、
八、巴比伦空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