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七、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八、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九、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
十、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欲()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欲: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支配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既然苦痛,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坚固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尝?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洁身自好、保持自我。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提示]先熟读,再背诵。
默写时,字迹要工整,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用“‖”将本文分为三层。
2、用原文回答。
⑴ 点明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⑵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⑶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语句是________,译文是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⑴ 斯:⑵ 馨:⑶ 案牍:⑷ 劳形: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6、“铭”是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本文押韵的韵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上段文字出自《》,作者________。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的情趣。
(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 又尝同席读书( )A、尝试B、曾经C、常常⑵ 宁读如故( )A、原来B、旧的C、从前⑶ 宁割席分坐( )A、把席子用刀子分割开。
B、把席分开。
这里是指志趣不同,不能坐在一起为友,引申为与朋友绝交。
2、译句:子非吾友也。
3、请简要谈谈为什么管宁与华歆绝交了?【参考答案】一、给下列词语注音rú dú zhuó fán yì xīn xiè yū二、为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下面画线1、xiǎn2、tiáo3、màn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1、应当2、少3、那么,就4、表示舒缓语气,不译5、可以用来6、美丽而不庄重7、与……一样8、树立四、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掌握下列字形字音。
旸.谷____________姮.娥____________皓.月____________浸.____________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怎样歌颂我的家乡呢?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用一首长诗,赞美她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假如我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短文两篇同步习题含答案(供参考)

1.
略
2.
A并非矛盾。
3.
略
4.
略
5.
(1)略
(2)略
(3)略
(4)略
(5)略
(6)略
6.
(1)略
(2)略
(3)略
(4)略
7.
(1)略
(2)略
8.
略
8.
依照提示仿写句子。
合上书页,静静躺在床上,我不由思绪万千。是啊,人的生命是那样短暂而宝贵,我无法增加它的长度,但我能够尽力增加它的宽度。在人一辈子的旅程中,我要做勇敢的攀登者,用脚步丈量每一座山峰;我要做无畏的航行者,用双桨征服每一处险滩;我要做,。
9.
请从课文当选择让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写下你独特的感悟。
A. 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着父亲艰巨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专门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 向藤野 先生辞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伤,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6) 文中对一个“停止”的描述,抒写了音 乐 教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必然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之内)
《短文两篇》同步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1.下面句源自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 同窗们常常向教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 谈起电脑、互联网,那个小孩竟然说得井井有条,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想不到旧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能不令人另眼相看。
《短文两篇》习题含答案.doc

《短文两篇》习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9题)1.《陋室铭》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唐文》唐代刘禹锡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2.__________________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韵。
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答案】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难度:偏难知识点:字形3.《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难度:中等知识点:诗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难度:中等知识点:诗5.《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家,“元公”是他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__________________为莲的总陪衬,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练习答案
《答谢中书书》
1、默写(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字(8分)
五色交辉
..(相交辉映)四时
..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
古来共谈
..以来(谢灵..(共同赞叹)自康乐
运)
3、翻译句子(12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填空(16分)
(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陶弘景__,___南___朝人。
他隐居句曲山中。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___山中宰相_______”。
(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苏轼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
属“八大家”。
(2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2分)
(1)盖/竹柏影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只是)
③怀民亦未寝.(睡觉)④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6、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6分)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7、此文共分三层:(6分)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地点及人物
②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8、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6分)
答: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
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
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
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0、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6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11、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6分)略
24、大道之行也答案
一、解释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略
二、翻译下列句子。
略
三、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西汉(朝代)的戴圣(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全书共有 49 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
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
四、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五、据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答:(仅作参考)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
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