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评价研究.pdf

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评价研究.pdf
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评价研究.pdf

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评价研究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劳动分工的日益细化,研发活动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科技研发成果作为一种新型商品,走入了经济活动视野。研发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这一趋势造就的结果。苏州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重镇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发展研发产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现阶段,深入研究苏州研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战略环境,规划苏州研发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评述了研发产业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发展趋势,收集并整理了苏州研发产业的资源、行业布局等数据资料,进行了苏州研发产业的SWOT 分析,明确了发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各方面情况。本文分别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视角,对苏州研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确定了苏州研发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实力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水平。首先从产业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两方面出发,设计了六个评价维度,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了苏州研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并得出若干直观结论。之后,通过层次评价方法,对苏州研发产业中各个行业的科技实力、发展潜力、比较优势、社会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评价分析。在上述研究内容基础之上,本文借鉴经典的产业政策理论,结合苏州实际情况,从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行业选择两方面出发,做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并从实际操作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研发产业;SWOT 分析;竞争力;战略;苏州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refined, more and market tendency of R & D activities more obvi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results as a new commodity, into the economic fiel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 & D industry is this trend results. Suzhou as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center,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R & D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zhou's economy,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 oriented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studying the status quo and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policy direction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lated theory,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 & D industry, collect and collate the Suzhou R & D industry resources, industry layout data, analysis SWOT Suzhou R & D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from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two perspectives, the competence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is evaluated, the Suzhou R & D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as well as the industry within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Firs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designed the six evaluation dimensions,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and draws several intuitive conclusion. Then, through the hierarchy evaluation method, the various sectors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ocial effect of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classic theory of industrial polic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Suzhou, two from the industrial space layout and key industries, has made specific strategic planning, and a series of specific policy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Keywords: R & D industry; SWOT analysis; competitiveness; strategy; Suzhou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1章绪论 (4)

第2章研发产业的相关理论 (5)

2.1 研发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5)

2.2 研发产业的特征 (5)

第3章苏州市研发产业的发展 (7)

3.1 苏州市研发产业的现状 (7)

3.2 苏州市发展研发产业的意义 (8)

第4章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9)

4.1 优势和问题分析 (9)

4.1.1 优势分析 (9)

4.1.2 问题分析 (10)

4.2 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12)

第5章推进苏州市研发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12)

5.1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12)

5.2 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意识 (13)

5.3 制定研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14)

第6章总结 (15)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第1章绪论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历史性转折,以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为主的传统经济正在向以知识和信息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转变。世界各国都将研究开发、科技创新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纷纷加大投入力度,以期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伴随着研发活动的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研发项目外包给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 30%-40%的速度递增。到 2010 年,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IT 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研发活动的产业化已成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增长方式上主要是依赖于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式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较缓慢。而另一方面,拥有丰富科研资源的苏州一直是我国的科技创新重镇,卓越的投资环境使苏州成为国内外各大企业云集之地,商业机会与技术需求都相当丰富。如何让两者有效融合,使首都经济在新的层次、新的轨道上实现高速运转,实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可持续发展,是决策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问题。

研发活动的产业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也为苏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苏州的科技资源是开放性的战略资源,伴随着市场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自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的眼光纷纷投向苏州,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与此同时,大批民营科研机构蓬勃发展,国家设立的科研院所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苏州的创新体系正呈现出一个运营机制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每年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可以想象,通过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强劲的高端辐射作用,完全可以提高苏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苏州丰富的科技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使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轨道上来。发展研发产业对于苏州来说是一项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战略举措。

第2章研发产业的相关理论

2.1 研发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对于研发产业及其相关内容的研究始于20 世纪末。关于研发产业的

概念,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研发产业由在自然科学、工程领域、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从事研发活动的组织构成[8]。一种观点认为,研发产业是以专业与科学技术行为为内容,以很高的专业训练为基础,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产业。这些产业概念与我们的研发产业概念较为接近。1997 年,有学者提出了“研究密集产业”的概念,认为该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医药、科学仪器等[9]。2000 年,在一项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中,首次出现了R&D Industry的提法[10]。

美国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的研发产业(Major R&D Industries)包括化学制品、计算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仪器仪表和某些商业服务(如软件开发)[11]。还有学者认为伴随着研发活动的外部化,应该把研发发展为一种提供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服务,比如应包括研发合作、试验与研究发展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工业设计服务等[12]。国内学者于2000 年开始使用“研发产业”的提法。高汝熹认为,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13]。黄鲁成教授认为研发产业是从事R&D经营活动(未增加知识的总量,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智力成果、技术服务和现代商务服务的组织的集合[1]。

2.2 研发产业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在工业化国家,虽然内部研发活动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研发外部化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而且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在缩小,研发活动通过与企业以外的研发力量直接获取新技术。在20 世纪90 年代研发活动的外部化得到了迅猛发展,1993 年加拿大的研发外部支出占到研发总支出的 7%,1995 年英国这一比例达到 10%。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Edwar d Robert教授对北美、日本和欧洲年度研发超出 1 亿的 244 家公司的调查表明,依赖外部技术的企业在全部调查企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一比例增长迅速。《全球外包2005》表明有 2/3 的美国企业外包了他们的信息技术活动,而且这一比例还在增长。META协会指出,到 2008 年,全球海外外包将以 20%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球外包领域主要集中在 IT 和医药领域。2005 年沃里克商学院对欧美及亚太 1200 家组织进行的调查表明:IT 外包与主流商务外包活动,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市场总值将从2005年的14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2 00亿美元。据英国 Antisoma 公司统计,目前世界上 35%的制药公司都实行外包,而且预计到2008 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7%。根据预计,到2010 年医药外包仅研发一项将增长到 360 亿美元。

Subramony(2004)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外包潮流的发源地。DiamondClu ster 国际所作的 IT 外包调研表明,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大研发外包所在国。据《中国 IT 外包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05-2006》报告显示,200 5年中国IT 外包市场规模为31.3 亿元。在今后 4 年当中,IT 外包服务市场将以21%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在 2009 年,IT 外包服务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到74.9 亿元人民币。华北、东北地区成为近几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快速成长的主要地区。苏州作为华北地区软件外包的主要城市,根据苏州商务中心统计2005 年软件外销产值达 2.5 亿美元,比 2004 年增长了 40.5%。据统计,跨国医药巨头目前已将 40%-50%的研发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到 2008年,全球药品委托研发市场将会从现在的140 亿美元上升到280 亿美元。日前,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医药产业大会上有关专家指出“除了已成规模的原料药外包外,目前国外药企制剂、研发外包业务需求猛增,而跨国药企专利药到期、中国成本低廉、药企产能过剩三大因素的存在,将使中国成为世界医药外包市场的热土”。苏州、上海等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设立生物医药服务外包联盟,比如上海张江药谷,2005 年初成立了上海市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基地和上海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有望在 5 年内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 20 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分支领域。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首都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竞相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苏州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和全球重要的研发基地。在我国以各种形式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 600 家,而苏州市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已近 200 家,这些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领域,其中 IT 领域的外资研发机构就有 100 多家,苏州已经成为了跨国 ICT 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首选之地。据悉,苏州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对全球知名

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的 46 家 ICT 研发机构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跨国研发机构在苏州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将苏州作为其实施研发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基地;跨国公司开始以苏州为中心,整合在全国的研发资源;有些跨国公司开始尝试将总部拥有的知识产权转移到苏州,实现从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

第3章苏州市研发产业的发展

3.1 苏州市研发产业的现状

根据2005 年经济普查,从重点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苏州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多点支撑的格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GDP 的 6.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大约占服务业的71.1%,占全市GDP的48.2%。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房地产、文化、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现代服务业总增加值的78%以上。

第二产业中,通信电子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00.1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3.6%,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重点行业。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8.2 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0 亿元。现代服务业2004 年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0 亿左右,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约71.1%,占全市GDP 总量的48.2%。从高技术产业发展来看,《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明确提出,要将苏州建设成为“宜居城市”。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建设“宜居城市”,要求在经济建设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产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是研发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苏州市2005 年新认定企业4525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4 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了2024.4 亿的规模,占全市工业33.9%,工业总产值比2000 年增长了102%,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格

局。高新技术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研发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材料与信息、生物一起被列为21 世纪的三大高新技术,同时,又是发展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及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与先导,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最大,从1998-2004 均占高新技术产值的60%以上,2004 年电子信息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131.5 亿元,占到高新技术产业的6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2%;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相对比较弱小,实现工业总产值644 亿元,比重由2000 年的19.2%上升到31.8%,实现出口交货值701.6 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2%。光机电一体化生产总值达到220.3 亿,占高新技术比重的12.59%,新材料达到了187 亿的规模,占到高新技术产业的10.68%,生物医药达到了154 亿,占8.79%的比重。

从产业增长速度来看,2001-2004 年电子信息产业虽受到国际硅周期的影响,但其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依然维持在 6.3%的水平,新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到19.77%,生物医药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2.75%,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超过20%。可以看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几个主导行业都保持着良好势头,尤其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行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在这两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对苏州研发产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2 苏州市发展研发产业的意义

研发活动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研发外包活动越来越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趋势,各国不仅逐渐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而且研发活动趋于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国外进行研发投资和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外包逐渐加强,如中国、印度等。苏州是我国最早制订政策的吸引跨国公司进行研发投资的地区,目前已经吸引了 200 多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研发机构,具有了良好的基础。苏州更应该抓住这一国际趋势,利用其优越的科技资源条件,

吸引更多的外资进行研发投入,或设立机构并引进、学习先进的科技。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为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

环境。十六届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苏州市也

适时提出了要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创新型城市,这是继提出首都经济的发

展战略之后,首都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作为生产性分工的一个最新的进展,研发产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来壮大自己。不久前市科委推出了“

引进行动”,建设中小企业虚拟研发中心;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等,这些政

府的积极引导,必会对研发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第4章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4.1 优势和问题分析

4.1.1 优势分析

人才是研发产业发展的源泉,也是研发企业竞争力中最核心的因素。首先,从科技人员总体上来说,到2004 年末,苏州拥有各类科技活动人员29 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5 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6.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州地区现有高等院校66 所,研究生约12 万人,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首位。可见苏州科技人才储备丰富,人力资源潜力巨大。其次,从苏州研

发产业来说,共有科技活动人员有19.9 万人,占到了全市第三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的73%,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有16 万人,研发活动人员有9.6 万人,占第三产业所有研发人员的75%。从各行业科技及研发活动人员数据可以看出,研究与实验发展和软件业的科研人数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占到了第三产业的20%多。

研发机构是研发产业的主体,是研发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据统计,苏

州地区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有4000 家,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研发机构2000 余家,其中企业设立的有1000 多家,大学和政府设立的研发机构700 多家。如此众多的研发机构,无论是否与研发产业发生直接关联,他们带来的技术成果

和技术溢出效应都是不容忽视的,是非常有益于研发产业发展的。苏州研发产

业行业共具有3527 个科研机构,占全部第三产业科技机构数的80%。其中,软件业有科研机构1102 个,研究与实验发展有958 个科技机构,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以及计算机服务业的科技机构数也都达到了400个以上。

可见,研发产业本身的科研基础是十分雄厚的。

2004 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10 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00 亿元,增长17.1%,R&D 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7.6 亿元,R&D 经费支出59.9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的 1.0%。苏州2004 年研发产业的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360.5 亿元,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311 亿元,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50.3 亿元。

2004 年申请专利18402 件,授权专利9005 件,全年成交技术合同35549项,合同成交总金额425 亿元,增长60.1%,其中技术交易额387.5 亿元,增长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科技开发项目(课题)4388 个;申请专利2330 件,新产品销售收入1105.2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的18.4%。2005 年苏州技术市场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截止12 月,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9.59 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产品与服务规模的扩大、市场的迅速发展都为研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苏州研发产业2004 年共申请专利8643 件,占全部第三产业申请专利数的79%,其中发明专利6687 件,参与科技项目50630 项。

4.1.2 问题分析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研发主体的作用,研发产业化的基

础不扎实。与一般研究机构和院校相比,企业与市场的接触最为密切,是市场

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它种类多、行业全,最为了解市场的需要,对研发产

品的市场化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企业应该成为研发产业发展的基石和

主要动力。但是在苏州,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研发的人员和研发投入占全地

区的比重却不高。

中关村89 户重点工业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的

只有13 家,八成以上的企业不足1%,有62%的企业几乎没有研发投入,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且,由研发经费的来源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经费是由政府资助的,企业资金只占到

32.87%。由以上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企业尚未成为研发的主力军,其研发的活跃性有待大幅度提高。

科技成果产业化,从长远来看应当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收益性和辐射性最强的环节。但是从苏州近两年的技术交易情况可以看出,苏州大量的技术成果流向了外地,对苏州地区的直接经济贡献较为有限,不利于研发产业关联作用的发挥。另外从研发产业本身来看,由于目前政策规定:科技成果交易环节免税。那么,交易额这一笔巨大的研发收益并没有成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转化为本地区的经济收益。

因此,苏州市研发产业的发展如何带动苏州经济的发展,为本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技术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成果转化效率待提高。苏州的专利、发明在全国居于前位,但这些专利发明的交易和转化却不是很充分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信息渠道的畅通,将整个社会的资源通过市场的力量加以整合,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尤其是风险投资体系不够完善。新兴中小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都面临资金问题,而研发服务类项目又具有高投入、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所以研发服务企业对资金支持的依赖比一般中小企业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资金的获取与投入对研发产业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虽然苏州已经聚集了一定数量的风险投资公司,但是真正的风险投资行为却较少,风险投资运作也不太活跃。这与发达国家的研发集聚区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硅谷有300 多家的风险投资公司,每年的风险投资总额接近100 亿美元,而2005 年全年中国的风险投资总额为11.2 亿美元。

人才,尤其是科技、研发人才是研发产业发展的基础,而苏州的人力成本是比较高的。而且,由于人口密度较高,苏州各项生产生活资源比较紧张,使用费用普遍较高,这些因素使得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尤其对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具有相当的阻碍作用。

4.2 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所谓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竞争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这里S是指内部的优势,W是指内部劣势,S指外部环境的机会,T是指外部环境的威胁。SWOT分析的指

导思想就是在全面把握竞争主体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竞争主体未来发展的战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

第5章推进苏州市研发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5.1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一般认为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的权利;工业产权则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在高科技局部领域抢占专利权制高点。中国在高科技的整体水平和绝对水平上,与世界工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在某些局部领域也有自己的优势,处于世界前沿,其中许多极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应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

二要在民族优势产业领域取得绝对控制权。中国在一些传统民族产业领域占绝对优势,然而,他们一味固守传统,不重视传统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这种绝对优势也会逐渐丧失掉。突出的例子有中药产业稀土产业基因产业等。

三要加强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企业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技术引进成功的重点。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指南》中,甚至将

消化、吸收与创新作为引进技术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日本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引进的成功,倒不如说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成功。日本钢铁技术引进之后,各大企业就联合组成研究班子,进行消化吸收和综合,每花1日元引进技术,就用2-3日元来进行消化吸收研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少企业

提高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技术引进。

四要采取“以小换大”的竞争策略。入世必然带来大量外国科技企业的涌入,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采取适当的专利政策,打破他人专利权的独占地位。这主要是利用后续专利与在先专利法的比较优势,在入世后对国外高新技术及其在中国申请的专利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在对在先专利进行研究改进之后,积极申请后续专利。美国一家企业在日本申请了一个专利,日本人立即对其加以研究,将专利产品换了颜色申请了一个外观设计专利。结果,带该颜色的产品在日本市场上比美国产品好销,迫使美国人要么“以大换小”进行交叉许可,要么让出市场收取许可费。日本人由于熟悉该国民族风情,只动了一个小脑筋就以“以小换大”的策略占了美国人的大便宜。这个事例道出了一个道理,中国的企业也可在别人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哪怕是局部的小改进,只要能产生较大的市场效应,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与外国企业的专利进行合理、合法的竞争。

5.2 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意识

①吸引创意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文化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苏州虽然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却不能很好的将其转变为文化创意产品,即使产生了创意也缺乏先进的制作技术和手段,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不足,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要解决这些问题,苏州必须创设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吸引创意人才。首先要制定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加大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吸引懂得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尤其要引进和培养既能把握国内市场,又能把握国际市场,既懂经营管理,又善于创意的优秀人才。让这些优秀的创意人才流入苏州,促进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次,苏州应重视民族民间传承人的培养,重视其在民族文化传承、

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规划系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不同民族文化,促进创意思想的形成,吸引一些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进入苏州,带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培育以及吸引文化创意人才的同时,须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从多种渠道激活苏州现有的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创意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了解人才的心理需求减少人才的流失量,可以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如: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挖掘创意人才的潜力。

②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作用,建设创意人才队伍

苏州市目前有39 所高校,应积极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作用。首先,苏州本地高等院校应尽量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特别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应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学科专业,在学科设置、招生方向等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人才。其次,高等院校要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技术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这要求高等院校要增强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为苏州创意产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再次,苏州市要注重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在现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上鼓励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研究机构的设立,鼓励和保护个人的文化创意作品。最后,苏州高校不仅要重视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培育,还要重视创意企业家队伍的培育,特别是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培育,使其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建设。

5.3 制定研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苏州市研发产业的整体推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加强领导、强化引导、营造氛围,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工作。重点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开放带动、法制保障、品牌引领、人才支撑等措施,切实加快研发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逐步建立支撑

研发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二是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四是加强高技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投融资体系。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符合研发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竞争需要的投融资体制。一是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意识;二是加大财政对研发产业的投入;三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四是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人才保障体系。一是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以更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三是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积极优化创业环境,鼓励人才柔性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组织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研发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管理。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研发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法律、公证和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

政策和法规体系。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和企业登记制度,制订有效的税收、土地、投融资、采购等优惠政策,吸引要素向研发产业集聚。二是完善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统计决策体系。建立研发产业统计调查制度,按国际惯例和通行的规则,准确、全面、科学地设立统计指标体系。增强对全市研发产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力求如实地反映不同时期我市研发产业发展的全貌,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第6章总结

研发产业是从事R&D 经营活动,提供智力成果、技术服务和现代商务服务的组织的集合。苏州研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基于大量数据文献资料的调研和产业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我们对苏州研发产业进行了SWOT 分析。归

纳出苏州研发产业具有的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科技人才密集,科研人员层次水平高;研发机构数量庞大,科研实力雄厚;资金较为充沛;科技成果产出喜人,技术市场交易活跃。但同时这些科技资源没有能够充分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与苏州研发产业具有的一些劣势相关的,比如:研发主体活力不足、研发成果交易对地区直接经济贡献不甚明显、技术交易平台和投融资渠道有待完善健全、生产生活成本高等。当然,苏州研发产业应该抓住当前研发活动市场化的国际趋势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以及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各种机遇,迎接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挑战,壮大研发产业发展。

目前对于研发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从投入、产出两方面衡量,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以研发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协同机理为指导,从内部发展竞争力和外部环境竞争力两大方面分析,构建了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创新能力、政策环境、技术支持环境和关联产业环境六个二级指标,23 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0 个省市研发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进而分析出苏州研发产业整体实力居全国第一,产业实力水平、原始创新能力以及科研人员素质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苏州地区金融机构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是很小的,还主要靠政府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不健全。研发产业是资金投入大、高风险的产业,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提供信贷、风险资金的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为研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平台。了解了苏州研发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水平,为了更好的剖析产业内部的行业状况,文章选取了科技实力、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和社会效应四方面指标,构建了行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 6 个研发产业行业,得出了应优先和重点发展研究与实验发展、商务服务业和软件产业三类竞争实力较强的行业,从而带动整个研发产业发展并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文章借鉴产业发展理论,结合苏州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政策,我们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步骤,从重点行业选择与产业空间布局两方面出发,论述了苏州研发产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提出以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发服务、现代电气工程技术研发服务、新材料研发服务和环保及新能源研发服务为重点发展对象,同时通过规划建设中关村研发产业核心区,合理布局研发产业功能区,

积极筹备研发产业孵化区,适当设置研发产业潜力区等几方面手段优化研发产业空间布局。之后,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和建议。

研发产业作为经济领域的新兴事物,在为首都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理论研究前景,随着人们的实践探索,关于研发产业的发展规律、带动效果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必将得到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鲁成.研发产业内涵、成因及意义[J].科研管理,2005,(5):62-67.

2、赵红光.研发产业形成与发展研究[D].苏州交通大学,2007.

3、黄鲁成.苏州研发产业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2008,(3):51-55.

4、邱芳.苏州研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工业大学,2007.

5、黄鲁成,邱芳.苏州研发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4):133-136.

6、黄鲁成.关于苏州发展研发产业的思考[J].苏州社会科学,2008,(2):32-37.

7、李京文,黄鲁成.关于发展苏州研发产业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4,(8): 122-127.

8、张建伟,杜德斌,张战仁等.技术学习通道与上海研发产业因果关联机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4):56-61.

9、张仁开,张洛锋.加快苏州研发产业的发展[J].科学决策,2005,(11):43-45.

10、王铮,李兵等.加快苏州研发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9,(10):114-116.

11、Michael I. Luger,Irwin Feller,Catherine S. Renault.Evaluation of Maine’s Public Investment in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fice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October 2001 http ://www. census. Gov/epcd / naics/naicscod.txt

12、Vittorio Chiesa,Raffaella Manzini,Emanuele Pizzurno.The Externalisation of R&D Activities and the Growing Marketof Product Development Services.R&D Management, 2004,(34):65-75

13 高汝熹,张国安,谢曙光.上海R&D 产业发展前景.上海经济研究,2001,(9):

致谢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想起这四年的生活,心中不免有些惆怅。因为这将成为我心底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这篇毕业论文即将结束之际,首先我要感谢XXX教授,您治学严谨,

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正是由于您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这才让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此特向XXX教授致以衷心的谢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