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ABCL0108
课程中文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ation
课程学分数:1学分
课程学时数:16学时
授课对象: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应用物理、环境工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人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探讨和解决: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反应速度和机理问题,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补充,是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和相关过程规律的基本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并达到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以及培养能力和素质的目的,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在预习的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其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简单的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2)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必须忠实、准确,不能随意涂抹数据,数据记录要表格化,字迹要整齐、清楚,保持一个良好的记录习惯是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之一。

(3)认真写出实验报告是本课程的基本训练。

它将使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作图、误差分析、问题归纳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实验报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与要求
(一)实验安排。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化学实验(英文):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代码:08S3119B、08S3120B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适用专业: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学时:总学时30(春季学期15学时秋季学期15学时)课程学分:总学分1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等选用教材:《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复旦大学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化工辞典》(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2.《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加深巩固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化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初步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与归纳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果。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工作习惯,并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精神。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能力】(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三、课程学习内容物理化学实验主要设置两种类型的实验:(1)基本操作训练,(2)研究设计性实验。

实验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结果讨论等环节。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1)基本操作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基础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具体到各个部分,教学内容如下:①.热力学和相图部分四个实验:液体摩尔汽化热、燃烧热的测定、二组份简单共熔体系相图、双液系相图。

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测定特定温度范围内液体的平均摩尔汽化热及正常沸点;掌握氧弹式量热计测定固体燃烧热的原理;理解热分析法绘制合金体系相图的原理,并对低共熔而组分合金的相机进行分析。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名称:中文名:物理化学实验英文名: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二、课程性质:必修课三、开放实验项目数:0四、适用专业及年级:化学师范、应用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三年级五、实验教科书、参考书:(一)教科书1、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编《物理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二)参考书1、复旦大学等校编《物理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2、上海师范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自编《物理化学实验》六、学时学分:1、化学师范:课程总学时:90 实验学时:90 课程总学分:52、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总学时:90 实验学时:90 课程总学分:4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总学时:72 实验学时:72 课程总学分:2七、实验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目的:培养学生熟悉物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技术(如控温和测温技术、量热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压力测量技术、真空技术、电化学测量技术、光学技术、磁学测量技术等),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提高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的能力。

基本要求: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要求学生能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掌握物理化学实验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培养严格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八、实验课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用专门的物化实验报告纸撰写,其中需要作图的内容用方格纸作图。

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对原始数据的记录、处理、分析、及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相关参考资料的说明。

(2)考核方式a. 第一学期笔试、第二学期操作;b. 平时实验成绩平均分占实验课成绩70%,实验的考核成绩占实验课成绩30%。

九、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注:实验1-12: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均必做;实验13-16:化学师范和应用化学专业必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选做;实验17-18: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做;化学师范和应用化学专业选做。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006.5修订)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的与要求:物理化学实验(包括结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及结构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训练学生使用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20个,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讨论。

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参加实验考试。

考核方式一般可采用实验前的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大纲提出22个实验项目可供选择。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20个,在选题时要兼顾到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与胶体、结构化学等几个部分。

建议实验分配如下:热力学7个,动力学4个,电化学4个,表面现象与胶体3个,结构化学2个。

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讨论。

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参加实验考试。

考核方式一般可采用实验前的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

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物理化学实验绪论(4课时)[目的要求]1、实验要求(预习、操作等)、考核评分方法、安全防护、实验室规则。

2、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分析、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3、实验报告的要求和格式、数据的记录和表达(列表、作图、数学方程)。

[实验内容](1)物理化学实验绪论(2)误差分析(3)数据处理实验一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测试(4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初步掌握装配和调试技术;2.掌握温差温度计的调节和使用;3.绘制恒温槽灵敏度曲线T-t。

[实验内容]装配恒温槽并调试及测定灵敏度。

实验二燃烧热的测定(6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氧弹量热计构造原理, 掌握氧弹量热计的实验操作技术;2.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技术;3.了解QP、QV差别和相互关系;[实验内容]用氧弹量热计测量萘的燃烧热。

《物理化学实验(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物理化学实验(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物理化学实验(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2)(计算化学)3、学时/学分:48学时/1.5学分4、先修课程:化学原理,物理化学(2),数学分析或高等数学、物理学导论或大学物理。

5、面向对象:致远荣誉计划化学方向二、课程性质和任务计算化学在原子、分子水平上阐明化学问题的本质,在创造特殊性能的新材料、新物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计算和模拟已经渗入到化学学科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化学学科的发展,成为继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后的第三种科研方法。

物理化学课程中量子化学理论、原子分子结构以及统计热力学理论部分可以通过本课程得到具体体现。

本课程主要通过上机操作实验,学习软件使用,辅以理论讲解,加深对物理化学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计算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分类6章。

第1章介绍量子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第2和3章分析原子、分子的电子结构;第4章包括分子的结构优化和性质计算;第5章研究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第6章结合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化学计算理想气体分子的热力学性质(内能、熵、自由能)。

所涉及的知识涵盖物理化学课程中原子分子结构、热力学以及统计热力学部分的内容。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量子化学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计算讨论、说明、理解和预测原子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基组1、分子轨道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基础2、基组的概念,Slater基组和Gauss基组3、量子化学软件(Gaussian)的使用第二章原子的电子结构计算1、原子的电子结构分析2、电子轨道图形和电子云密度3、基组的影响4、亲和能和电离势第三章双原子分子的电子结构计算1、双原子分子的电子结构2、分子轨道的组成、能级3、分子轨道的形状和电子云密度4、分子光谱5、基组的影响第四章分子的结构优化和性质计算1、分子结构优化2、HF、MP2、CCSD(T)、DFT方法比较3、分子的电荷分布、偶极矩和多极矩4、简正模式、红处和拉曼光谱频率5、屏蔽因子计算6、分子构型扫描7、前线轨道和反应机理第五章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计算1、范德华相互作用2、氢键相互作用第六章理想气体分子的热力学性质和溶剂化效应1、统计热力学基础复习2、理想气体分子内能、熵和自由能的计算3、溶剂化效应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第一次课1-2节课分子轨道理论和HF方法3-4节课Slater基组和Gauss基组5-6节课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密度第二次课1-2节课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3-4节课亲和能、电离势、光谱项5-6节课综合练习:基组对原子、分子轨道的影响第二周第一次课1-2节课MP2方法、CCSD(T)及DFT理论介绍3-4节课多原子分子结构优化5-6节课方法、基组对分子轨道、结构及能量的影响第二次课1-2节课频率计算及简正模式、红处和拉曼光谱3-4节课分子的电荷分布、偶极矩和多极矩5-6节课综合练习:运用计算化学说明和理解化学现象第三周第一次课1-2节课屏蔽因子计算3-4节课分子构型扫描5-6节课前线轨道和反应机理第二次课1-2节课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能的计算3-6节课综合练习: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第四周第一次课1-2节课统计热力学基础复习3-6节课零点能、内能、熵和自由能的计算第二次课1-2节课溶剂化效应3-6节课综合练习:化学变化的熵、焓及自由能变五、教学设计本课程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穿插必要的理论讲解。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006.5修订)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的与要求:物理化学实验(包括结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及结构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训练学生使用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20个,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讨论。

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参加实验考试。

考核方式一般可采用实验前的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大纲提出22个实验项目可供选择。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20个,在选题时要兼顾到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与胶体、结构化学等几个部分。

建议实验分配如下:热力学7个,动力学4个,电化学4个,表面现象与胶体3个,结构化学2个。

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讨论。

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参加实验考试。

考核方式一般可采用实验前的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

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物理化学实验绪论(4课时)[目的要求]1、实验要求(预习、操作等)、考核评分方法、安全防护、实验室规则。

2、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分析、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3、实验报告的要求和格式、数据的记录和表达(列表、作图、数学方程)。

[实验内容](1)物理化学实验绪论(2)误差分析(3)数据处理实验一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测试(4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初步掌握装配和调试技术;2.掌握温差温度计的调节和使用;3.绘制恒温槽灵敏度曲线T-t。

[实验内容]装配恒温槽并调试及测定灵敏度。

实验二燃烧热的测定(6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氧弹量热计构造原理, 掌握氧弹量热计的实验操作技术;2.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技术;3.了解QP、QV差别和相互关系;[实验内容]用氧弹量热计测量萘的燃烧热。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CA0152、课程名称(中/英文):物理化学实验,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3、学时/学分: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5、面向对象:生命学院、农学院、环境学院、药学院6、开课院(系)、教研室:基础化学实验中心7、教材:《物理化学实验》,高丕英李江波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8、教学参考书:《物理化学实验》复旦大学主编,庄继华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化学系列实验课程的一部分。

本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温度测量、控制与校正;(2)掌握体系压力测量、控制与校正;(3)掌握电位差计的原理和电学测量的要点。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热化学(14学时)1、燃烧热的测定(5)要求:通过恒容量法准确测定萘的燃烧热。

要求掌握雷诺法对温度的校正及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差别,了解氧弹式量热计的构造。

2、溶解热的测定(5)要求:了解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一般原理,掌握积分溶解热、微分溶解热、积分冲淡热及微分冲淡热的定义及求法。

3、液体饱和蒸汽压及汽化热的测定(4)要求:准确测定去离子水及无水乙醇的饱和蒸汽压与温度间的关系,并根据克拉贝龙方程计算出它们的摩尔汽化热。

二、电化学(4)1、原电池电动势及其温度系数的测定(4)要求:掌握对消法测定原电池电动势的原理,并测定锌电池的电动势及计算其热力学常数。

三、动力学(9学时)1丙酮碘化反应(5)要求:掌握孤立法测定反应级数的原理,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丙酮碘化反应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2、BZ振荡反应(4)要求:理解自然界中非平衡非线性现象,测定BZ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四、表面与胶体(9学时)1、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4)要求:掌握最大气泡法、环法测定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及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化学与化工学院二〇一三年六月《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学时学分:总学时96 总学分 6实验学时96 实验学分 6应开实验学期二年级三~四学期先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物理化学实验》是继《物理化学》课程之后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实验基础课,可作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化学过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制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化学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化学、化工过程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以实验操作训练为主,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整个教学过程由理论知识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三个教学层次组成。

每学年在开始实验操作之前,安排若干学时的理论课,讲解内容包括绪论、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实验误差分析、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报告书写规则等,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物理化学实验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安排21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实际技能的训练。

实验内容涉及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等相关内容,包含了物理化学的重要实验方法和技术,由此可使学生受到基本的训练。

第三阶段为学生开设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综合型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课程目的要求1.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编号:06030182b
二、实验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化学课,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化学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传授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2、实验内容和要求
实验项目一:燃烧焓的测定
(1)安装氧弹式量热计;
(2)称药品、燃烧丝的质量,装氧弹;
(3)用氧弹式量热计测苯甲酸的燃烧热;
(4)用氧弹式量热计测萘的燃烧热。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量热计的原理,学会雷诺图解法,掌握恒容燃烧热与恒
压燃烧热的关系。

实验项目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1)安装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装置;
(2 )向烧瓶中加适量的水;
(3)抽真空,检查气密性;
(4)加热至液体微沸,测定蒸汽压。

理解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气液平衡的概念,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即Clausius-Clapeyron方程;了解用动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和原理;掌握饱和蒸气压法测定液体汽化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真空泵及压力计的使用。

实验项目三: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
(1)用分析天平称取0.2500g尿素置于干燥管中;
(2)制做冰盐浴;
(3)安装凝固点测定装置;
(4)测定溶液的凝固点。

掌握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掌握溶液凝固点的
测量技术。

实验项目四: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1)安装蒸馏仪;
2)向蒸馏仪中加适量药品;
3)测定沸点;
4)测定折射率。

掌握阿贝(Abbe )折光仪的使用,掌握用蒸馏仪测定t—x 图的方法,理解完全互溶二
组分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项目五:二组分合金相图的绘制
(1)检查二组分合金相图炉;
(2 )称样品于样品管中;
(3)加热使样品成为液态;
(4)控制冷却速度,测定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的关系。

了解步冷曲线的形成原因;掌握微电脑控制金属相图实验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热分析法的测量技术与有关测量温度的方法。

实验项目六: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1)制做盐桥;
(2)配制溶液;
(3)调节电位差计;
(4)测量电池的电动热。

了解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原理,掌握电动势测定难溶物溶度积(K SP)的方法;掌
握电位差计的测定原理和使用方法,测定Cu-Zn 原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项目七:溶液表面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1 )配制溶液;
(2)安装表面张力测定仪;
(3)测定水的压强差;
(4)测定溶液的压强差。

理解表面张力、溶液表面的吸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鼓泡法(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测定不同浓度c的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Y,并由Y —C曲线求算吸附量。

实验项目八:过氧化氢
的催化分解
(1)配制过氧化氢溶液;
(2)测定过氧化氢浓度;
(3)安装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装置;
(4)测定过氧化氢t 时刻所分解放出氧气的体积。

熟悉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静态法测定H2O2 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掌
握量气技术和体积校正技术。

实验项目九: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1)配制乙酸乙酯溶液;
(2)安装恒温水槽;
(3)测量氢氧钠溶液的电导率;
(4)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体系的电导率。

了解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掌握二级反应的特点,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反应的速度常数及其活化能的测定方法。

实验项目十: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1)配制聚乙烯醇溶液;
(2)安装粘度计;
(3)溶剂流出时间t0 的测定;
(4)溶液流出时间t 的测定。

熟悉恒温槽的调节和使用;掌握乌氏粘度计测定粘度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粘度法测定聚乙烯醇分子量的原理、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项目十一: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1)配制硫酸高铁和钛铁试剂溶液;
(2)调整好721 型比色计;
(3)选择工作波长;
(4)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学会使用721 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了解最大波长的选择方法,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项目十二: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1)恒温水槽的安装;
(2)旋光仪的检查;
(3)溶液的配制;
(4)旋光度的测定。

掌握旋光仪的使用,掌握一级反应的特征,理解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某特征物理量来跟踪反应进程的方法。

实验项目十三:水热法制备纳米SnO2 微粉及其表征
(1)原料液的配制;
(2)反应条件的选择;
(3)反应后产物的处理;
(4)反应产物的表征。

了解纳米材料的概念及其合成方法,了解水热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纳米材料合成方面的应用,了解了解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

三、实验教材(讲义、指导书)或参考资料
1.教材:《基础化学实验》,罗士平袁爱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 月第1版
2.参考书:《物理化学实验》,向建敏,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年4 月第1 版《物理化学实验》,淮阴师范学院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5 月第1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物理化学实验考核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平时成绩,占60%。

每个实验分别从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三部分分别打分合计为该实验的成绩,所有实验的成绩取平均值即得平时成绩。

第二部分:实验考核成绩,占40%
五、实验项目一览表
六、其它说明
1 •实验性质、名称、时数、类型等内容要以新修订或拟定的教学计划为依据。

2 •拟定本大纲时应充分考虑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开放和运用多媒体手段等重要指标是否达标。

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必须开放运行。

4•“实验内容及要求”部分需对每项实验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运行等分别作出说明。

(制定人:高玉华审定人:陆鸿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