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电子版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

由图解法求得直线的斜率即可由此得到液体的摩尔气化 热(J.mol-1):
ΔH气=-2.303Rm
(3-4)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7页/共45页
返回
2024/7/30
3.3 仪器和试剂
如图3-18装置一套 ,调压器(1kVA)1 台,电热套(300500W)1个,真空泵 及附件1套。
图3-18 动态法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装置 1-调压器,2-电热套,3-三颈瓶,4-沸石,5-纱布,6-温度计,7-温度计,
降低体系与环境的压差约20-30mmHg,同样测定。 直到体系与环境无压差,测定不少于10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10页/共45页
返回
2024/7/30
3.5 数据处理
1.数据记录
被测液体
室温
大气压:开始读数
结束读数
温度值
平均值
t观 t环 t校 1/T h左 h右 Δh p
lnp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11页/共45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第录15页/共45页
返回
2024/7/30
3.8 附录1 温度计的校正
1.零点校正:常用水的冰点校正,或用一套标准温度计校正。
2.露茎校正:所谓露茎是指温度计未浸入被测体系的部分。由于 其所处的环境温度的不同,所示值需要进行校正。
Δt=kl(t观-t环)
(3-17)
k=0.000157是水银对玻棒的相对膨胀系数;t观是测量温度计的读 数;t环是附在测量温度计上的辅助温度计的读数;l是测量温度计 水银柱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的刻度长度。
(3-2)

lg p A B
(3-3)
T
由(3-3)式可知,若用lgP对1/T作图应得一直线,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一、实验目的1.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二、实验器材量筒、减压漏斗、烧杯、移液管、滤纸、试管、玻璃棒、酒精灯、溶液瓶等。

三、实验步骤1.沥青的提取和重量测定取一定量的石油沥青样品,加入适量的正己烷,用减压漏斗从中提取沥青,然后用移液管将提取到的沥青转移到称好的重量烧杯中,然后在装有蒸馏水的容器中加热、干燥,最后称量烧杯与沥青的重量,计算沥青的含量。

2.沥青的溶解度测定将石油沥青样品加入一定体积的外加溶媒,如苯、乙醇,加热搅拌,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冷却、过滤,最后用移液管将滤液转移到称好的重量烧杯中,然后在装有蒸馏水的容器中加热,干燥至常重,计算溶解度。

3.物质的分离和纯化A:用结晶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将一定量的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钠或硫酸钠加热溶解,然后让溶液缓慢冷却,就能分离出颜色纯正、形状规则的晶体,最后用滤纸将晶体过滤、洗净、干燥即可。

B:用蒸馏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将混合物加入蒸馏烧瓶中,加热至沸腾,收集并测量沸点范围内的液体,就能得到纯净的物质。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应注意安全,手套、眼镜等防护措施应做好。

2.实验器材要洁净干燥,避免杂质干扰结果。

3.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避免失误。

4.实验完后要清洗干净实验器材。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获得了沥青的提取量、溶解度,以及利用结晶法和蒸馏法分离和纯化物质的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沥青的性质和分离纯化方法的适用条件等信息。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同时也认识到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注意事项的重要性。

这次实验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于化学实验的认知,同时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物理化学实验课件
实验一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指导教师 王素娜
2
实验一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3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静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原理及操作
方法,学会由图解法求其平均摩尔气化热和正 常沸点。 了解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克劳 修斯-克拉贝龙(Clausius- Clapeyron)方程式的 意义。 了解真空泵、玻璃恒温水浴,缓冲储气罐及 精密数字压力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6
二 实验原理
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静态法,
是指在某一温度下,直接测量饱和蒸气压,此法一般适用
于蒸气压比较大的液体。实验所用仪器是纯液体饱和蒸气 压测定装臵,如实验步骤中的图1所示。 用静态法测量不同温度下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实验方 法,有升温法和降温法二种。
7
三 仪器药品
恒温水浴
4
二 实验原理
在通常温度下(距离临界温度较远时),纯液体与其 蒸气达平衡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
压,简称为蒸气压。蒸发1mol液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 该温度下液体的摩尔气化热。 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时,蒸气 压增大;温度降低时,蒸气压降低,这主要与分子的 动能有关。当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便沸腾, 此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外压不同时,液体沸点将相应 改变,当外压为1atm时,液体的沸点称为该液体的正 常沸点。
由斜率算出此温度间隔内水的平均摩尔气化
热ΔvapHm,通过图求出乙醇的正常沸点。
16
七 实验讨论
降温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 1. 接通冷凝水,调节三通活塞使系统降压13kPa(约100mm汞柱),加热 水浴至沸腾,此时A管中的水部分气化,水蒸气夹带AB弯管内的空 气一起从C管液面逸出,继续维持10min以上,以保证彻底驱尽AB弯 管内的空气。 2. 停止加热,控制水浴冷却速度在1℃/min内,此时液体的蒸气压(即B 管上空的压力)随温度下降而逐渐降低,待降至与C管的压力相等时, 则B、C两管液面应平齐,立即记下此瞬间的温度(精确至1/100摄氏 度)和压力计之压力,同时读取辅助温度计的温度值和露茎温度, 以备对温度计进行校正。读数后立即旋转三通活塞抽气,使系统再 降压10kPa(约80mm汞柱)并继续降温,待B、C两管液面再次平齐时, 记下此瞬间的温度和压力。如此重复10次(注意实验中每次递减的 压力要逐渐减小),分别记录一系列的B、C管液面平齐时对应的温 度和压力。 3. 在降温法测定中,当B、C两管中的液面平齐时,读数要迅速,读毕 应立即抽气减压,防止空气倒灌。若发生倒灌现象,必须重新排净 AB弯管内之空气。

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电子版

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电子版

目录绪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误差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热力学部分实验一硫酸铜溶解热的测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静态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三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最低恒沸点的测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电化学部分实验四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五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对消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动力学部分实验六蔗糖水解转化的动力学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面化学部分实验七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八液体粘度测定及恒温槽的性能测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绪论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正确测量、记录实验数据,运用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与要求,保证课程质量,对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在实验前应认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操作过程。

物理化学实验正文(电子版)

物理化学实验正文(电子版)

绪论一、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的一门基础实验。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其次是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第三是验证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课和其它实验课一样,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应在实验过程中勤于动手,开动脑筋、钻研问题,做好每个实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一)实验前的预习1.实验前应认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预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明确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掌握所用仪器的构造及操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在预习的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主要将实验步骤简明扼要地写在一实验报告册上,应特别注意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操作。

(二)实验过程1.进入实验室后按实验顺序到指定实验台,检查核对仪器,看有无缺损。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一般不要随意改动。

若确有改动的必要,应取得指导教师的同意。

3.充发利用实验时间,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和思考问题,提高实验效率。

4.实验完毕,必须将实验数据交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再拆实验装置,如不合格需重做或补做。

5.洗净并整理好仪器,清理好实验台面,方可离开实验室。

(三)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的总结,要认真写作,它能够使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作图、误差分析、问题归纳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为今后写科学研究论文打好基础。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实验名称、日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及试剂、实验步骤、数据及其处理、结果及讨论等项。

实验报告的写作是整个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求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反对粗枝大叶,字迹潦草,严禁抄袭他人数据及结果的行为。

实验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如认为有必要重写者,应在指定时间内重写。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精)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精)

创新性实验探索
创新点挖掘
创新方案提出
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寻找和发现新的实验 现象和问题,挖掘实验的创新点。
针对发现的新现象和问题,提出创新性的 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以提高实验的效率 和准确性。
创新实验实施
创新成果展示
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实施创新性的实验 方案,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将创新实验的成果以论文、报告或口头报 告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促进学术交流 和合作。
结论
总结实验成果,指出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数据整理
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 分析。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计 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结果展示
通过图表、图像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
结果解释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与理论预测进 行比较。
实验反思与改进建议
100%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操作和 数据分析,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 和创新能力。
80%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团队协作 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
实验内容与安排
01
02
03
04
基础性实验
包括溶液配制、沉淀溶解平衡 、电化学基础等实验,旨在帮 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物 理化学原理。
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折射率的概念、测定方法和应用;了解折射率与物质 性质的关系。
实验步骤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如折射仪、分光计等;确定入射角 和折射角;根据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值;记录实验数据并 分析结果。
实验原理
折射率是光线在物质中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比 值,反映了物质对光的折射能力。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 角,可以计算出折射率。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_精品共18页文档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_精品共18页文档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_精品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

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案第一章:实验基本原理与安全1.1 实验基本原理1.1.1 介绍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如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等。

1.1.2 解释实验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2 实验安全1.2.1 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包括防火、防爆、防毒等。

1.2.2 介绍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物质和危险操作,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二章:实验器材与操作2.1 实验器材2.1.1 介绍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如烧杯、试管、移液器等。

2.1.2 说明器材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2 实验操作2.2.1 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搅拌等。

2.2.2 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第三章: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3.1 数据处理3.1.1 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3.1.2 讲解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3.2 数据分析3.2.1 解释实验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3.2.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1 实验报告结构4.1.1 介绍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封面、摘要、引言等。

4.1.2 讲解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规范。

4.2.2 分析优秀实验报告的特点和优点。

第五章:实验案例分析5.1 实验案例选择5.1.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案例,如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

5.1.2 介绍实验案例的背景和实验目的。

5.2 实验案例分析5.2.1 分析实验案例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5.2.2 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应用。

第六章:热力学实验6.1 实验目的与原理6.1.1 解释热力学实验的目的,如测定物质的比热容、反应热等。

6.1.2 介绍热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如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等。

6.2 实验设备与操作6.2.1 介绍热力学实验所需的设备,如量热器、温度计等。

6.2.2 讲解实验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6.3 实验数据分析6.3.1 解释热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温度校正、热量计算等。

6.3.2 分析实验数据与热力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绪论 (1)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第二节误差分析 (2)第三节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 (9)热力学部分实验一硫酸铜溶解热的测定 (15)实验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静态法 (21)实验三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最低恒沸点的测定 (26)电化学部分实验四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33)实验五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对消法 (40)动力学部分实验六蔗糖水解转化的动力学研究 (46)表面化学部分实验七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52)实验八液体粘度测定及恒温槽的性能测定 (58)绪论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正确测量、记录实验数据,运用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与要求,保证课程质量,对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在实验前应认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操作过程。

在预习的基础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往往对测量结果和仪器产生重要影响)。

预习报告写在实验记录本上,实验时交给指导教师检查。

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严格地按实验操作规程认真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能随意更改,实验数据尽可能以表格形式整齐地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在实验过程中要勤于思考,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发现并设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完成实验后,将测量数据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三、实验报告写实验报告是本课程的基本训练,它将使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作图、误差分析、问题归纳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为今后写科学研究论文打下基础。

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字迹清楚整洁,作图和数据处理规范。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与讨论等。

(1)实验目的要求简要地说明实验方法及研究对象。

(2)实验原理应简要地用文字、公式和图概述。

(3)实验步骤简要地用文字分点概述,注明仪器装置名称。

(4)数据处理要写出计算公式,并注明公式中所需的已知常数值,同时举一个计算例子,注意各种数值的单位;实验数据尽可能以表格形式表达,每一表格标题要有名称,每项数据要在数据表头标出单位及量纲;作图按实验数据表达方法中的作图方法进行,图要有标题,并端正地粘贴在实验报告上。

(5)结果与讨论的内容可包括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以及对原理、操作、仪器设计和实验误差等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第二节误差分析一、研究误差的目的物理化学实验以测量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物理量的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对所测数据的合理处理,验证某些重要的规律,或得出一些实验结论,来了解研究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量的实际测量中,无论是直接测量的量,还是间接测量的量(由直接测量的量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的量),由于测量方法以及外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与真值(或实验平均值)之间存在一个称为“测量误差”的差值。

由于误差无法消除,研究误差的目的是要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实值的最佳测量结果,并确认结果的不确定程度。

在实验前估算各测量值的误差,为正确选择实验方法、选用精密度相当的仪器、降低成本、缩短实验时间以及获得预期的实验效果提供基本保证。

因此,除了认真仔细地进行实验外,还要具备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仅提供报告结果而不同时指出结果的不确定程度的实验是没有价值的。

正确的误差概念对正确表达实验结果非常重要。

二、误差的种类根据误差的性质和来源,可将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

1.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总比真值大或小),这种测量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实验方法的理论依据有缺陷,或实验条件控制不够严格,或测量方法本身受到限制。

如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测量某种蒸气分子的质量时,由于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差,若不采用外推法,测量结果总比实际分子的质量高。

(2)仪器的灵敏度不够高,或仪器装置精度有限,试剂纯度不符合要求等。

(3)个人习惯性误差,如读数、计时的误差等。

系统误差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系统误差可通过校正仪器刻度、改进实验条件、提高药品纯度、修正计算公式等方法减少或消除。

但有时系统误差的存在很难确定,通常需要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或改变实验条件来确定。

2.偶然误差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多次测量某一物理量时,每次的测量结果都不会完全相同,它们围绕着某一数值无规则地变动,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无规则地变动,这种测量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可能有:(1)实验者对仪器最小分度值的估读,每次很难相同;(2)测量仪器的某些元部件性能变化;(3)影响测量结果的某些实验条件的控制。

偶然误差在测量时不可能消除,也无法估计,但它一般服从正态分布的统计规律。

若以横坐标表示偶然误差δ,纵坐标表示偶然误差出现的次数n,可得到图1-1。

其中σ为标准误差(标准误差σ的定义见四)。

由图中曲线可见:①σ愈小,分布曲线愈尖锐,即实验测量数据中,偶然误差小的数据出现的概率大;② 分布曲线对纵坐标呈轴对称,即误差分布具有对称性,说明误差出现的绝对值相等,且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当测量次数n 无限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零:01lim 1==∑=-ni i n δδ 因此,要减小偶然误差,对被测物理量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以提高测量的精密度。

3.过失误差实验者在实验中出现失误所造成的误差。

如数据读取、记录及计算错误或实验条件失控导致的数据误差。

只要实验者细心操作,这类误差完全可以避免。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精密度与准确度———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

测量值越接近真实值,准确度越好。

精密度指多次测量某一物理量时,其数值的重现性。

重现性好,精密度高;但精密度高,准确 度不一定好;相反,若准确度好,精密度一定高。

如三位实验者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出的三组数据(A)、(B)和(C)有不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见图1-2。

(A)组数据精密度高,但准确度差;(B)组数据离散,精密度和准确度都不好;(C)组数据的精密度高,且接近真实值χ真,故准确度也高。

真实值一般是不可知的,通常以几种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经校正过的仪器,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物理量的算术平均值或文献手册上的公认值作为真实值使用。

四、误差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δi)=测量值(χi)- 真值(χ真)绝对偏差(d i)=测量值 (χi)- 平均值(x )平均值(算术平均值)x :x =∑=ni i x n 11 χi为第i 次测量值,n为测量次数。

一般χ真用x 代替,而误差和偏差也不加以区别,统一称之为“误差”。

相对误差 = xi δ ×100% 绝对误差的单位与被测量的物理量单位相同,相对误差无因次,故不同物理量的相对误差可以互相比较,在比较各种被测物理量的精密度或评定测量结果的品质时,采用相对误差更合理。

2.平均误差和标准误差 平均误差∑∑===-=n i i n i i n n xx 111δδ 平均相对误差 =%100⨯x δ标准误差(或均方根误差)σ的定义为:∑∑==-=--=n i i n i i n x x n 1212)1(1)()1(1δσ 用标准误差表示精密度比用平均误差或平均相对误差更为优越。

用平均误差评定测量精度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可能把质量不高的测量给掩盖了。

而用标准误差表示时,测量误差平方后,较大的误差能更显著地反映出来,更能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

因此,要精确地计算测量误差时,大多采用标准误差。

五、可疑观测值的取舍在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中,对可疑测量数据进行取舍的一种简便判断方法如下叙述。

根据概率论,大于3σ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只有0.3%,通常把3σ的数值称为极限误差。

当测量次数很多时,若有个别测量数据误差超过3σ,则可舍弃。

此判断方法不适用测量次数不多的实验。

对测量次数不多的实验,先略去可疑的测量值,计算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和平均误差δ,再算出可疑值与平均值的偏差d,若d≥4δ(出现这种测量值的概率约0.1%),此可疑值可舍去。

注意:舍弃测量值的数目不能超出测量数据总数的1/5。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数据相同时,这种数据不能舍去。

六、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误差传递物理化学实验进行的测量大多为间接测量,即需将实验测量的数据代入一定的函数关系式进行计算,才能获得需要的结果。

显然,计算会将测量误差传递到最终的结果。

实验测量数据的准确度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度。

1.平均误差和相对平均误差的传递设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为x和y,其平均误差分别为Δx和Δy,最终结果为u,其函数关系为:u=f(x,y),将u 微分,则dy y u dx x u du x y ⎪⎪⎭⎫ ⎝⎛∂∂+⎪⎭⎫ ⎝⎛∂∂= 由于Δx和Δy的值都很小,可以用其代替上式中的dx,dy,得y y u u x x u u u xy ∆⎪⎪⎭⎫ ⎝⎛∂∂+∆⎪⎭⎫ ⎝⎛∂∂=∆=11u u 的平均相对误差 部分函数的平均误差计算公式列于表1-12.间接测量结果的标准误差计算设函数关系同上节:u =f(x,y),则标准误差与各次测量标准误差的关系为:七、有效数字与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值,其位数应与测量精密度一致。

如称得某物的重量为(1.3235±0.0004)g,1.323是完全确定的,末位的5不确定。

于是前面4位数字和第5位不确定的数字一道被称为有效数字。

记录和计算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如果一个数据未记录其不确定度(即精密度)的范围,严格地说,这个数据含义不清。

一般认为最后一位数字的不确定范围为±3。

间接测量的最终结果需运算才能得知,运算过程涉及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问题,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有如下规则。

1.有效数字的表示法(1)误差一般只有一位有效数字,最多不得超过两位。

2222y x x y u y u x u σσσ⎪⎪⎭⎫ ⎝⎛∂∂+⎪⎭⎫ ⎝⎛∂∂=(2)任何一个测量数据,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与误差位数一致。

例如:记为1.24±0.01是正确的,记为1.241±0.01或1.2±0.01,意义就不明确了。

(3)一般采用指数表示法表示有效数字的位数,如:1.234×103,1.234×10-1,1.234×10-4,1.234×105都是4位有效数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