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带的振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你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3、吹笛子时是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2、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气体最差。

3、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声。

4、“土电话”的声音传播过程是:话筒(空气)→电话线(棉线)→听筒(空气)→人耳三、人耳的结构和功能1、人耳的结构(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

耳郭负责收集声音。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zhēn] 骨和镫[dèng]骨。

鼓腊是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

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3)内耳: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

耳蜗可以把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行器官。

2、人耳中见声音的过程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3、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振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振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由此放大了患者体内的声波振动。

四、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要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要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要点第一课听听声音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声音可以用高。

低、强、弱、悦耳、刺耳等词进行描述和记录。

3.大自然的声音多种多样,有的是动物的叫声,有的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有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身上能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是声带。

2.吹竖笛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嚙嘴"声是由蚊子的翅履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定发出声音。

只有让它振动才会产生声音,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4.为了看清鼓面的振动,可以在鼓面上撒上-些轻小物体。

5.拉伸、按压、用手揉搓皮筋丕能引发振动,所以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而弹拨皮筋能引发皮筋振动,就发出声音了。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个地方。

2.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声普在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从强到弱,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4.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闹铃声就不能传插给我们,说明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5.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负要交流必须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6. 土电话是通过线绳传播声音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的作用是收集声波,中耳的作用是把声波传到鼓膜,内耳的作用是把声波信号传给大脑。

2.耳朵的鼓膜很薄且有弹性,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耳郭是收集声波的接收器。

3.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井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受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4.在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中,可用橡皮膜代替鼓膜,并放上细沙或纸屑观察振动情况。

5.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振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021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共两套知识点)

2021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共两套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两套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班级 姓名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如鸟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的声音)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是不一样的。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铃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铃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1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所以固体传声本领最强,气体最弱。

1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8、人的外耳就像--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1.听声音自然界中的声音包括风声、雨声、雷声等;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声音包括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动物的声音包括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

音乐中的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我们通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词汇来描述声音,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的产生当我们拉伸、按压或揉搓皮筋时,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但是当我们轻轻弹拨或横向拉动皮筋时,皮筋振动,能够发出声音。

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当我们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或音叉等物体时,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吹竖笛时,空气在振动。

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当我们发声时,轻轻地把手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只要声音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当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更清晰地听到桌面上抓挠的声音,这说明桌面能够传播声音。

将击打后的音叉浸入水中,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发出的声音,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将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而且,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液体>气体。

当我们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这说明线绳也可以传播声音。

4.听声音的过程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它的作用是收集并传递声波。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双减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双减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双减版)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班级 姓名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3.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怎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5.宇航员为什么学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答: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6.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2.人的外耳就像--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4、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5、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7、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答: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9、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答:(1)耳郭能收集声音。

(2)鼓膜是分隔外耳和中耳的一层膜,鼓膜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3)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10、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11、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1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13、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14、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15、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已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

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

“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7、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

8、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这是为什么?太空中没有空气等物质,是真空的,而声音需要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才能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2、人的耳朵结构示意图人的耳朵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主三大部分。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比较清晰、响亮;拿掉纸喇叭,再听听,会发现听到的声音很微弱,很模糊,声音听不清楚。

这里“纸喇叭”模拟的是耳廓。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4、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朵中鼓膜的振动。

5、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6、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7、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人的耳朵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主三大部分。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8、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比较清晰、响亮;拿掉纸喇叭,再听听,会发现听到的声音很微弱,很模糊,声音听不清楚。

这里“纸喇叭”模拟的是耳廓。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这一点与“纸喇叭”一样。

听诊器的头端有薄膜,贴在胸壁或者人体其他地方,可以感受振动。

中间有橡胶管与听筒相连,可以更好地传递声音,声波从头端薄膜处出入,经橡胶管传到耳朵,并且声音衰减较少。

9、模拟鼓膜的振动。

在“鼓膜”的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碎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元近不同的声音。

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5声音的强与弱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2、将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

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弱,钢尺振动的幅度很小;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强,振动的幅度很大。

3、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很弱,振动的幅度很小;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很强,振动的幅度很大。

4、轻轻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声音很弱,振动的幅度很小;用力敲击鼓面,鼓面发出的声音很强,振动的幅度很大。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你能说一说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弹钢琴、敲击音叉、调节家中音响的音量旋钮,使音响的声音变响,这时用手探测到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幅度变大,这表明声音振动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8、声音强弱与振动物体的关系记录表6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有高有低。

2、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发现铝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铝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3、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发现簧片越长越厚,发出的音调越低,音簧越短越薄,发出的音调越高。

4、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6、通过本课的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厚薄有关。

比较长的、粗的、厚的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比较短的、细的、薄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7、观察图中的物体,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一说理由。

第一幅图中的钢管粗细不同,钢管越粗,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钢管越细,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第二幅图中的音叉长短不同,音叉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第三幅图中的编钟大小不同,编钟越大,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编钟越小,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理由: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厚薄有关。

比较长的、粗的、厚的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比较短的、细的、薄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8、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

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即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

可选择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进行实验;再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确定能清晰地听到四种高低不同的声音。

如此反复实验3次以上,再用“高”“较高”“较低”“低”进行记录和描述。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高低振动快慢5-6厘米声音高振动快10-11厘米声音较高振动较快15-16厘米声音较低振动较慢20-21厘米声音低振动慢10、音高变化柱形图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弦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弦的振幅越小,声音就越低。

3、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发现长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调节乐器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发现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松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5、选取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思考有哪此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并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检验你的预测是否准确。

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影响因素音高变化预测试弹结果粗细粗声音低声音低细声音高声音高松紧松声音低声音低紧声音高声音高长短长声音低声音低短声音高声音高结论: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越细、越紧、越短,弦的振幅就越大,声音就越响;越粗、越松、越长,弦的振幅就越小,声音就越低。

8制作我的小乐器1、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有的乐器(如吉他、钢琴、竖琴)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还有些乐器(如笛子、管风琴等)则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还有些乐器如鼓和电子琴,是通过敲击绷紧的皮革或金属条发声的。

总之,乐器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

2、制作小乐器的步骤:第一步: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设计,一边制作一边修改。

第三步:制作完成后,试一试自己的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我制作的小乐器: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无论是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地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叫作消化。

4、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受我们的呼吸1、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2、一呼—吸算一次呼吸。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4、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