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的文本批评_白鹿原_近期学术研究综述
近十年陈忠实_白鹿原_研究综述_魏向丹

以往人们印象中那个狠毒、自私、 锁的传统女性。”[19]对田小娥这一
的恶霸形象,而是一个深受儒家 人物形象的研究颇有争议,有的
文化影响,重仁义,明是非,守节 学 者 认 为 她 是 一 个 悲 剧 人 物 形
操的善人形象。同时“白嘉轩还以 象,是传统文化的牺牲品,有的认
其独特的地主身份和经历,引发 为它具有反抗精神,是《白鹿 原》
强了艺术类型的丰富性。”[13]雷达 的厚重文化来解析的,把他们归
大力赞扬白嘉轩“犹如一个逆历 为传统文化的坚守派和对文化的
史潮流而行的舟子,一个悲剧英 反叛派两类。近十年来对 《白鹿
雄,更凭着自身的最后活力坚持 原》 人物的研究从重点人物到整
到最后一息。正是这种力量,使他 体人物概况的研究颇丰厚,在重
学教育 2011.09
名篇探赏
近十年陈忠实《白鹿原》研究综述
魏向丹
内容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因其蕴含深厚而引起评论界持续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 后,它所受到的关注不仅未曾消减反而表现出某种深化的趋势。本文对近十年间关于文本的主题、人物、意象、 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介绍,通过总结梳理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村’已不复存在,‘白鹿精灵’也了 的双关语的运用展现了《白鹿原》
无踪迹。然而他是不朽的,它有安 人物的个性、内心世界和精神取
顿生命的理性精神。即使是科学 向。俚语俗语修辞的运用发掘了
技术和商品经济飞速发 展 的 今 它们背后的民俗学语言学等文化
天,生命也不是纯物质的,人类灵 内涵,使得作品语言朴实厚重,幽
少学者对《白鹿原》语言进行了研 象生动,进而使《白鹿原》具有更
究。韩承红从语言张力的角度讨 为独特的文学价值。
专家对白鹿原的学术评价

专家对白鹿原的学术评价
1.《白鹿原》在文化表现上是深刻的,在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每
当遭遇变故,白鹿人祭祖的祠堂大门就要神圣地被打开一次了,这种带有原始氏族遗风的封建宗法精神生活维持着封建农业文明的生存,并使其保持着虽不旺盛却长久的生命力。
历史上的白鹿原终会以长久有序代替短暂无序,以封闭的宗法统治抵御一切异己力量的冲击。
2.对于两版话剧《白鹿原》的认识首先要基于戏剧跟原作在表现
方式上的不同,但这两者在文化的传达上却有共通之处。
文学能给戏剧内核和灵魂,戏剧能使文学形象起来,鲜活起来,也可以赋予文学新的生命。
3.陕西人艺这版话剧《白鹿原》是在陈先生这样大力支持鼓励下
才能有今天。
有人说这肯定也是陈先生最希望看到的:陕西人演绎他写的故事,演绎咱自己的故事,这才对味儿。
白鹿原文献综述

白鹿原文献综述《白鹿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小说,是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究《白鹿原》的创作思路、主旨意义、文学形式以及艺术成就,并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一、创作思路陈忠实在《白鹿原》一书中借鉴了大量自己的亲身经历,旨在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描述和再现故乡的风土人情,呈现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同世界。
他在小说中通过对白鹿原周边的山水自然、人文历史、族群文化等方面的描绘,呈现了一个充满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小说独特的创作思路。
二、主旨意义《白鹿原》主旨意义鲜明,是小说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小说以白鹿原为背景,展示了一个充满贪欲、欺骗、仇恨与铁血的年代。
小说中的人物形态繁多,人物性格鲜明,象征性的人物塑造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较强的象征和代表性。
作者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态、行为以及一系列事件的描述和表现,寄托着对当时社会乱象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文学形式《白鹿原》小说采用长篇小说的体裁,结构上采用的是时空跨度大、主线分支错落的布局方式。
在叙事上,作者费尽心思将故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再现在读者面前,强化了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白鹿原》的语言表现技巧也十分独特,采用了大量的方言描写,让小说更贴近生活,更具魅力。
四、艺术成就《白鹿原》作为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小说结构严谨,言语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有着浓重的诗意与文化内涵。
从故事情节的安排到人物的描写,从表现情感的技巧到描写细节,均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展现了生命中的欢乐、忧伤、恐惧等各种情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白鹿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一手打开了现代中国乡村小说的大门,形成了以乡村民间文化为题材、借力社会政治现实、关注人类本源和生命境遇的小说写作风格,对于推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以及创造性地塑造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白鹿原研究综述

《白鹿原》研究综述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199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即大受欢迎,并从此引起了学界的持续关注和争议。
本文选取2007年以来的五篇研究文章进行简要概括,形成研究综述。
1.《白鹿原》历史感的创获与缺失作者:罗克凌《绥化学院报》 2012年2月第32卷第1期 P101—P103 本文认为《白鹿原》以其独特的历史叙述汇集成极富内蕴的苍茫人生与诡秘的历史世界,寓言式地表达了作家对生活世界及自我的理解。
虽然《白鹿原》人物的历史感塑造得并不尽如人意,但对于文化的历史感呈现,作者保持了一种十分清醒的自觉。
白灵与鹿兆鹏的尊崇主体性的恋情婚爱显然具有了进步历史质感的鲜明特征,而朱先生的人物历史感被人为神化地拔高,反而失却了时间本相中的人间气,最终流为历史“空洞能指”的一个被高级漂白的偶像符号。
《白鹿原》除了人物历史感的雕塑,其故事本身也是一段将真实历史进行家族化改写的小说尝试。
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白鹿传说上溯到中古世纪,一直漫衍到现当代,借凭白鹿原人物命运的多维起伏展画勾勒出历史清晰的本真面廓。
作家不是从党派政治观点,狭隘的阶级观点出发,对是非好坏进行简单评判,而是从单一视角中超出来,进入历史和人、生活和人、文化和人的思考,对历史进行高层次的宏观鸟瞰,从而达到了对历史最超然的叙述。
2.从“革命正史”到“民间秘史”——《白鹿原》“史诗性”创作的深层解读作者:朱述超《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 P46—P51 “史诗性”长篇小说要求“史”与“诗”的结合。
而50-60年代,整体而言是“史”胜于“诗”。
新时期之后,由于文学环境的开放,文学思潮的冲击,作家在“诗”的部分有更多突出的表现。
在《白鹿原》中,无论是“史”(历史内容、事件、背景)还是“诗”(艺术性、文学技巧),都有充分的展现和高度的结合。
作家将横跨半个世纪发生在关中地区或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交织于故事之中,建构出线性历史的进程。
《白鹿原》研究现状量化分析

《白鹿原》研究现状量化分析
《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自1993年首次出版以来,《白鹿原》影响深远,深受读者喜爱,并引起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兴趣。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文本分析技术的发展,对《白鹿原》相关研究的量化分析逐
渐成为一种趋势。
学者们对于《白鹿原》的字数和章节进行了统计分析。
据统计,《白鹿原》全书共分
为22个章节,总字数超过160万字。
通过对每个章节的分析,可以发现《白鹿原》整体结构严谨,情节紧凑,故事进展合理。
研究者还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人物关系网络的构建,并对人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情感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观地展示人物关系的复杂
性和密切程度。
学者们还对《白鹿原》中的事件进行了情节分析。
通过对各个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发展
演变进行统计,可以揭示小说中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
对于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研究者们也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和重
复用词的统计,可以分析小说中的重点和主题,并揭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学者们还对《白鹿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对小说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以及背后的含义进行统计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和观念,提
升对小说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文学作品的量化分析方法正在逐渐发展和完善。
《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研究和理
解这部杰作的内涵和传承。
多重批评理论视野下的《白鹿原》文本解读--陈忠实小说《白鹿原》十年研究综述

多重批评理论视野下的《白鹿原》文本解读--陈忠实小说《白
鹿原》十年研究综述
李慧;汤玲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5(021)001
【摘要】无论就<白鹿原>的思想容量、文化内涵、历史深度,还是艺术表现,都足以显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实绩.从社会历史学角度,它构建了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从女权主义出发,它描绘出一个"黯然失色的女性世界";在文化研究方面,它的文化关照可以启发读者诸多反思.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李慧;汤玲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史志意蕴·史诗风格——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J], 蒋瑞
2.论肖洛霍夫对陈忠实小说创作的影响——以《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为例[J], 杜和平
3.在民族史与个体史之间——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J], 李振
4.小说语言形态及其文本意义的阐释——以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例 [J], 李延玲
5.意义世界的呈现与消逝——对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再解读 [J], 蒋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范文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篇一一、引言《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重要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历史背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历史主义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白鹿原》中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二、新历史主义与《白鹿原》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多元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的行为和思想构成的,而不仅仅是客观事件的记录。
在《白鹿原》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的命运起伏。
家族、村落、国家等多个层面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在《白鹿原》中,文化与权力的博弈贯穿始终。
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家族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也在不断涌现。
这种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导致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命运的多重交织《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各不相同,他们或悲或喜,或苦或甜,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磨难和考验。
通过他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新的历史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选择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结论通过对《白鹿原》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小说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命运的无力和无奈。
然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美好。
因此,《白鹿原》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
白鹿原文献综述

白鹿原文献综述
《白鹿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相关白鹿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经典作品。
1. 《神话与现实:《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漆然,2013年)
该论文通过对《白鹿原》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分析了这些形象所呈现出来的神话和现实的对比关系。
论文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情节剧情相结合,揭示了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2. 《从《白鹿原》看中国现代性的张力》(杨东升,1999年)
该论文从人性、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探讨了《白鹿原》中所展现出来的现代性张力。
论文提出通过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3. 《论《白鹿原》的重心》(宋钊,2005年)
该论文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分析了《白鹿原》的重心,以解析其经典价值与文学魅力。
论文认为,《白鹿原》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深入挖掘了人性的观察与揭示。
4. 《论《白鹿原》中的中国通俗文化》(律昉,2012年)
该论文通过分析《白鹿原》中所涉及到的中国通俗文化,阐释
了这些文化背景对于小说情节的构建、人物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论文同时也指出,《白鹿原》中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保留与批判兼备,体现出其对于文化现代性的思考。
5. 《从重建历史与人性解读《白鹿原》》(赵义建,2007年)
该论文通过对《白鹿原》中历史与人性的重建,揭示了小说中所呈现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形象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论文认为,《白鹿原》通过历史真实性的塑造,更好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眸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白鹿原》无疑是一座无法回避也难以逾越的山峰,它以跌宕曲折的叙事方略和复杂立体的情节人物画廊,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长篇小说。
至今关于《白鹿原》研究的著述已出版8部,研究论文超过300篇,近几年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白鹿原》研究学术论文年均近50篇。
这些论文和著作分别从文化研究、历史批评、文本批评、比较研究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就《白鹿原》文本进行了学理性阐释与探究。
论著的数量和论述的多视野及其深度,再次明证了著作自身蕴涵的艺术魅力与丰富内涵,也昭示了研究者文学批评视野的扩大和阅读姿态的更新,彰显出文本旺盛的生命力。
一、文化研究文本的文化批评是上世纪后期文学研究的一次方法论转换。
文学活动本身是文化结构当中最富有形象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文学文本必然承载了生动而丰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蕴,文化内涵的深刻及丰富性也必然成为检验文本生命力的内在素质,但凡含量浅薄者即便在某一时代断面上热闹不凡,而伴随时间推移,文本存在的本来意义会不断弱化,甚或淡出阅读视野。
这就是文学文本真正能否经受读者考量的主体性因素,因为人永远是文化意义的人。
《白鹿原》以20世纪前50年渭河平原时空舞台作为切入点,用卓越的思想认知和娴熟老辣的艺术手段,极其敏锐而智慧地传达表现了颇为丰富的文化价值蕴涵和关中文化的原生态,抒写了我们民族的“秘史”,故此文本的文化批评成为《白鹿原》研究的热点。
近年在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有二十余篇,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任新宇的《传统的魅力———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上的表现》、王永兵的《一部讲述家族史和革命史的长篇杰作》、南帆的《文化的尴尬———重读〈白鹿原〉》、孙莹的《重估传统儒家文化与重建历史真实———解读新历史小说〈白鹿原〉》、王为生的《论〈白鹿原〉性描写的文化根源与故事模式》、胡永吉的《黑娃与白孝文的文化认同析异》、黄立华的《〈乡约〉与“乡约”的较量———〈白鹿原〉的道德人生》、李慧、王晓勇的《解读〈白鹿原〉人名的文化内涵》、王林彤的《关中伦理文化的镜像与命运———浅析〈白鹿原〉中民族文化存在的困境》、李军的《批判抑或认同———〈白鹿原〉的文化情感论》和《〈白鹿原〉的文化张力论》、程鹏立的《仁义的诠释———小说〈白鹿原〉中祠堂的社会控制功能浅析》、继芳芳的《论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等。
在这些文章中就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化认同方面,是小说文本批评普遍关注的一个视点。
评论者们多认为,白嘉轩、朱先生、黑娃、白孝文等人物形象背负着明显的儒家文化观念的影子。
任新宇在《传统的魅力——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上的表现》中就认为白嘉轩是儒家文化渗透到旧乡村伦理道德的化身,他的果断、沉着、聪睿、宽宏大量等个性特征成为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品格的缩影,他是传统宗法社会正义的代表。
胡永吉的多维视野下的文本批评———《白鹿原》近期学术研究综述冯希哲张雪艳赵润民《黑娃与白孝文的文化认同析异》则对白鹿原上的青年叛逆者代表黑娃和白孝文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转变,引发出深层次的理性文化反思:黑娃由早年的叛逆者到对传统文化的皈依,成为新一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而白孝文则由早年的家族文化的“样板”转变为对家族文化的彻底抛弃,成为一个背叛传统、走向堕落的人。
他们思想行为的发展历程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在当代同类型叙事文本的视界去关照。
在分析作者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态度上,评论者的意见仁智互见。
王林彤认为“作者并没有把感情指向和主体价值追寻定位在对封建主义思想、尤其是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思想的批判上,而是采取了认同与批判兼有的态度,双重态度、双重情感交织在作者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上”①,继芳芳认为:“农村的家庭背景,对农村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对农民世界的深厚感情,精神世界饱受农民文化的熏陶,这些都使作家在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传达出对于传统文化潜在的看法。
……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批判,也有赞赏和惋惜”②南帆则认为:“毋庸置疑,陈忠实对于儒家文化信心十足。
”③在《文化的尴尬———重读〈白鹿原〉》一文中,南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叙述话语之间的关系角度深刻质疑了在《白鹿原》中被陈忠实抱有极大信心的儒家文化,认为“白鹿原仿佛是历史边缘的一个角落,暂时游离于现代性话语的覆盖区域。
儒家文化的统治表明,这时的白鹿原还没有接受‘现代性’的改造,这个区域仍然与现代历史格格不入。
”④论者还指出了《白鹿原》叙述结构上的分裂,认为这种分裂正是缘于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脱节。
南帆的这篇论文论证有力、见解新颖,集文本分析和理论提炼于一炉,是一篇颇具含金量的学术论文。
在历史文化批评角度,有的评论者则认为陈忠实通过重估传统儒家文化重建了另一种历史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小说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中来。
孙莹认为,“《白鹿原》的成功和被认同,与其说是因为该书写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秘史’,毋宁说是因为小说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的重估来重新解读历史的方式符合当时社会的大众认知结构。
作家希望从传统儒家文化中寻找到历史真相,以期实现对现代文明的诊断和拯救的目的。
”⑤黄土地上饮食男女的性爱描写一直被视为《白鹿原》毁誉参半的明证。
因之,性文化景观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白鹿原》研究的一个重要批评维度。
与以往的性文化研究着意于对于伦理道德的阐发、女性的叛逆与悲剧意蕴有所不同的是,王为生另辟蹊径探讨了《白鹿原》性描写的文化根源与故事模式,认为:“无处不在的性描写则透露出汉民族的隐秘所在:中国宗法文化”,“《白鹿原》的性想象方式基本上没有超过中国古典文学和新文学的故事模式……角度依旧,其景其情却别有洞天。
”⑥此外,评论者还从家族史和革命史角度对《白鹿原》进行解析,如王永兵的《一部讲述家族史和革命史的长篇杰作》。
而黄立华则从作为道德规范的《乡约》和作为政治权威的“乡约”二者间的抗衡和纠葛关系入手探索《白鹿原》的道德人生,他的《〈乡约〉与“乡约”的较量———《白鹿原》的道德人生》为解读《白鹿原》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性思维空间。
还有的评论者以《白鹿原》人名为研究对象推测和探索陈忠实的人文心理、文化观念、生活理想和道德准则,如李慧、王晓勇的《解读〈白鹿原〉人名的文化内涵》就对小说中的主要人名进行了字面意义上的解释和文化视阈的推测,其中一些解释比较切中肯綮(如对白嘉轩的解释),也有一些诠释有穿凿附会和再斟酌商榷之处(如对鹿子霖的解释)。
《白鹿原》作为具有丰富文化意味和文化内涵的小说文本,其文化意蕴的张力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批评方向。
李军认为,“小说的文化张力不仅是一种叙述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将文化意义引向纵深的形式”,“文化张力表现在文化人格与时代错位,实践理性与政治旁观,儒教禁锢与个性解放,宗法文化的规范与消解几个方面。
”⑦二、思想及艺术形式研究《白鹿原》深邃厚重的思想内容和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一直是批评者聚焦点之一。
马宽厚的《〈白鹿原〉简论》从思想内容、人物刻画、表现手法、作品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析。
尽管涉论面广泛,论文结构却比较合理,但落入传统研究的旧有模式之中,因而显得缺乏某种创新。
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人物研究、白鹿的象征意象仍然在批评者的论域之内,但对其进行语言修辞学角度的批评却是《白鹿原》研究应当关注的一个亮点。
在人物研究方面,朱先生、鹿氏父子仍然是批评者关注的对象。
张艳玲的《智者朱先生形象浅析》一文论述了朱先生作为智者的形象特征。
论者认为朱先生是陈忠实的匠心独创,同时又与中外传统小说中的“智者”形象一脉相承。
论文从“异禀”、“奇行”、“传统”、“儒道”“孤独”、“穿越”等几个关键词切入,审视了作为智者的朱先生。
指出:“《白鹿原》对朱先生寄予了很高的君子言行理性和明辨是非的期望,他已经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具体人物形象,而是一个精神所在,体现着中国文化对大儒大道德一种深层次的追觅。
”⑧世界上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只能是在瑕瑜互现中展示其过人之处,《白鹿原》的人物描写也不免存在此类问题。
刘骥鹏在《谈〈白鹿原〉人物描写的几处瑕疵》一文中运用实例从“个别对话描写粗疏,违背生活逻辑;细节雷同,缺乏创新;前后矛盾,缺少照应”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白鹿原》人物创作的几处败笔和失误。
此文批评中肯,显示了文学批评者的求真务实精神。
从精神内质的同向分析角度研究人物形象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论域。
李清霞的《自虐,生命存在与延续的方式———〈白鹿原〉中鹿氏父子的精神内质透析》一文认为:“自虐是受虐者在面对强大生命力或生存压力时无奈的表现,是弱者或弱势群体的心理或行为。
它使弱者巨大的痛苦得以缓解与释放,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
对于生命力强悍的人来说,自虐是其生命的放纵与狂欢。
在鹿家父子身上,自虐体现出正面的情感价值,是其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在对于鹿家文化传统的定位上,李文认为“白、鹿两家同根同源,却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白家代表的是中原儒家文化的传统,鹿家代表的是江浙吴越文化的传统。
”笔者以为,同一地域可以兼容和吸纳不同的文化形态,却不可能产生风格迥异的两种文化传统。
这也是李文论述不够清晰和值得商榷之处。
语言修辞学是近几年《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完成后颇受关注的批评视角。
韩承红、江秀玲的《小说唱响的秦之声——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与民俗色彩》从地域文学视角出发,举例阐述了《白鹿原》的方言运用和风俗色彩,认为方言的精心提炼和大量使用,强化了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
刘霞的《关于〈白鹿原〉中的修辞格》和袁红涛的《简论〈白鹿原〉的修辞艺术》则从修辞学角度肯定了《白鹿原》的修辞艺术创新。
三、纵横向比较批评纵横向比较批评主要针对专论,把《白鹿原》研究作为某一论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一论点的重要理论支撑而言,如李震的《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一文旨在探索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传统立场,而《白鹿原》研究仅是其中的一个论述对象。
循此角度,《白鹿原》综合研究的论文还有许祖华的《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立场》、刘小平的《儒家“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欲望叙述———一周作人、王润滋、陈忠实为分析对象》、陆衡的《百年文学地主造型的演变及其意义》、石天强的《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等。
“关于土地,秦地作家可谓心萦神系、难以舍弃,并情不自禁地要围绕‘土地’进行再体验和再思考,其间时或带有申辩、抗辩的味道。
”⑩乡土文学角度审视《白鹿原》一直是批评者关注的焦点。
有些评论者就将《白鹿原》视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集大成之作,认为它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典型、壮丽而繁富的乡土社会生存图景。
刘瑜的《从费孝通的乡土理论看〈白鹿原〉的乡土特性》和李震的《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