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文学评析
白鹿原的文学批评

白鹿原的文学批评
1. 社会历史批评:许多学者认为《白鹿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特别是对于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封建思想和农民的苦难等方面的描写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的家族故事的叙述,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和挑战。
2. 女性主义批评:《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非常鲜明,尤其是田小娥这一角色。
一些学者认为,陈忠实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男权社会的不公和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艰辛。
3. 文化批评:小说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描写也备受关注。
有学者认为,《白鹿原》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美好和价值。
4. 语言艺术:《白鹿原》的语言非常优美,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
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这些文学批评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白鹿原》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提供了帮助。
《白鹿原》文学鉴赏

《白鹿原》文学鉴赏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民间传说为基础,描绘了20世纪初在华北平原上的种种社
会生活情景,对中国现代历史及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小说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人物鲜明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各个角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社会变迁对于不同人群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
同时,小说中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官场文化、资本主义等不同力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斗争和影响。
小说语言优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华北平原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环境,揭示了这些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命运的影响。
此外,小说也涉及到了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受益匪浅。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俱佳的长篇小说,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文化传统以及人类命运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启示和帮助。
白鹿原文学评析

灵魂的黑洞,浑噩的黎明——浅析《白鹿原》一部白鹿原勾勒几曲轮回的忧伤和怅然。
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一场场暴雨袭击着白鹿原上的人们,然而春光明媚后的午后,物是人非,只剩下山形依旧枕寒流。
周而复始的逃离、欢好,反反复复的动荡、抵抗,是挣扎、是无奈、是风吹过的浮萍,命运的轮回由不得你的出轨。
即使偏离了原有的轨道,百转千回,俯瞰大地,人性的七情六欲,人情的悲欢离合,儒家的仁义道德,民族的兴衰存亡,冲击着这座平凡的废墟,敲打着庸儒的人心,为我们展现着灵魂深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去感受历史发展中心脏脉搏跳动的视觉……白鹿“缘”,缘生缘灭缘起欲,表为爱。
一场半生缘,到底化为灰烬的是什么?《白鹿原》这部作品并没有只是单纯的论述政治党派的问题,从中夹杂着一段被拍成电影的爱情。
田小娥与黑娃的结合,第一次是所谓的偷欢导致的是田小娥来到黑娃生活的地方,命运的使命总是这么巧妙。
还记得黑娃之前担心,就对小娥说:“只要你好好地跟着我就行。
”是否黑娃的担心就已经预示着田小娥的命运呢?该批判田小娥对以前那户人家的背叛吗?也许不该,田小娥一出现则是侧室,不仅如此,她的作用除了所谓的“泡枣”便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在这样一个畸形的视觉下,这不是出轨,只是求生,求爱,求尊严吧。
也许她本就没有什么自尊心可言,不管是因为那张过人的人皮还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为她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坍塌的房屋结束了她的一生,她的爱情,她的欲望化为灰烬。
是她的罪过吗?为什么如此对待一个只是想找个依靠的女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她只是以自己生存的方式生活着,她只是合乎人性本能而活着。
也许在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下,她是不贞不洁的;在现实主义下,她是艰难的生存者,出卖肉欲本不是她所愿,然而她的到来,引起的是白鹿原上的震动,有色眼镜下还能出淤泥不染?即使有心也恐怕是无力了吧。
田小娥只是一个缩影,世界上有多少个田小娥活着,为了生存,如果仅仅以一个女人的到来而去畏惧她带来的危害,是可笑的。
白鹿原鉴赏述评

白鹿原鉴赏述评白鹿原,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
它以白鹿原这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兴衰起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来评述《白鹿原》这部小说。
情节是一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白鹿原》的情节布置紧凑,扣人心弦。
小说以白鹿原一家人的兴衰为主线,穿插着白鹿原上各个家族的纷争和恩怨。
小说的开篇就以白嘉轩的出生和他与白嘉轩的婚姻为引子,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接着,小说又讲述了白嘉轩的儿子白嘉轩的成长经历,他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冲突,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白鹿原》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
首先是白嘉轩,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也是一个具有很高人情味的人。
他的命运起伏跌宕,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坚持。
其次是白嘉轩,他是白嘉轩的儿子,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白嘉轩性格复杂,既有着善良和正直的一面,又有着冷酷和残忍的一面。
他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次要人物如白嘉轩的妻子和兄弟等,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共同构建了小说的世界。
主题是一部小说的核心思想。
《白鹿原》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白鹿原这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变迁。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他们有着善良和邪恶、懦弱和坚强等不同的一面。
这些主题的呈现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
《白鹿原》是一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活、主题丰富的小说。
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命运,它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思考和思想的激荡。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白鹿原》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部重要之作,由作家陈忠实创作,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论。
首先,本书通过对白鹿原这个小山村的描述,展现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
书中详细描绘了土地的分配、村民的日常生活、习俗等,让读者得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的面貌。
同时,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也非常值得注意。
陈忠实通过对于传统观念的描绘和分析,让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演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
其次,本书通过对于家族史的讲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书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色,其中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人深思。
这些角色的命运和性格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也成为了这部小说最为重要的亮点。
最后,陈忠实的文学风格也非常值得称赞。
他将叙事与思辨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反讽、对比等,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深邃、感人而又具有思考性。
总的来说,《白鹿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
它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思,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历史。
陈忠实的文学风格也使得这部小说不仅
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思考性和启示性的文化著作。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代表作,它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
这部小说以它深刻的人性描绘、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出色的文学艺术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从白嘉轩、鹿三等传统人物,到田小娥、黑娃等反叛者,再到白孝文、鹿子霖等矛盾人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的选择和行动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从清末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例如对家族荣誉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坚守等等。
最后,从文学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
作品。
陈忠实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例如白鹿原上的“白鹿”、田小娥的悲剧命运等等,这些手法都为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学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白鹿原文学评析

白鹿原文学评析第一篇:白鹿原文学评析灵魂的黑洞,浑噩的黎明——浅析《白鹿原》一部白鹿原勾勒几曲轮回的忧伤和怅然。
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一场场暴雨袭击着白鹿原上的人们,然而春光明媚后的午后,物是人非,只剩下山形依旧枕寒流。
周而复始的逃离、欢好,反反复复的动荡、抵抗,是挣扎、是无奈、是风吹过的浮萍,命运的轮回由不得你的出轨。
即使偏离了原有的轨道,百转千回,俯瞰大地,人性的七情六欲,人情的悲欢离合,儒家的仁义道德,民族的兴衰存亡,冲击着这座平凡的废墟,敲打着庸儒的人心,为我们展现着灵魂深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去感受历史发展中心脏脉搏跳动的视觉……白鹿“缘”,缘生缘灭缘起欲,表为爱。
一场半生缘,到底化为灰烬的是什么?《白鹿原》这部作品并没有只是单纯的论述政治党派的问题,从中夹杂着一段被拍成电影的爱情。
田小娥与黑娃的结合,第一次是所谓的偷欢导致的是田小娥来到黑娃生活的地方,命运的使命总是这么巧妙。
还记得黑娃之前担心,就对小娥说:“只要你好好地跟着我就行。
”是否黑娃的担心就已经预示着田小娥的命运呢?该批判田小娥对以前那户人家的背叛吗?也许不该,田小娥一出现则是侧室,不仅如此,她的作用除了所谓的“泡枣”便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在这样一个畸形的视觉下,这不是出轨,只是求生,求爱,求尊严吧。
也许她本就没有什么自尊心可言,不管是因为那张过人的人皮还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为她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坍塌的房屋结束了她的一生,她的爱情,她的欲望化为灰烬。
是她的罪过吗?为什么如此对待一个只是想找个依靠的女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她只是以自己生存的方式生活着,她只是合乎人性本能而活着。
也许在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下,她是不贞不洁的;在现实主义下,她是艰难的生存者,出卖肉欲本不是她所愿,然而她的到来,引起的是白鹿原上的震动,有色眼镜下还能出淤泥不染?即使有心也恐怕是无力了吧。
田小娥只是一个缩影,世界上有多少个田小娥活着,为了生存,如果仅仅以一个女人的到来而去畏惧她带来的危害,是可笑的。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的小说,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还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白鹿原村民的视角,描绘了农村社会的贫困、不公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勇气和牺牲。
在小说中,白鹿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他既代表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命运和希望,也代表着人类内心的美好和信仰。
他的成长历程贯穿了整个小说,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最后的成熟和坚定,他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成长,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在故事情节方面,《白鹿原》也是一部独具匠心的作品。
作者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社会的真实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许多富有诗意的意象和象征,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从文学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真实而生动。
同时,《白鹿原》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价值的追求。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还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魂的黑洞,浑噩的黎明——浅析《白鹿原》一部白鹿原勾勒几曲轮回的忧伤和怅然。
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一场场暴雨袭击着白鹿原上的人们,然而春光明媚后的午后,物是人非,只剩下山形依旧枕寒流。
周而复始的逃离、欢好,反反复复的动荡、抵抗,是挣扎、是无奈、是风吹过的浮萍,命运的轮回由不得你的出轨。
即使偏离了原有的轨道,百转千回,俯瞰大地,人性的七情六欲,人情的悲欢离合,儒家的仁义道德,民族的兴衰存亡,冲击着这座平凡的废墟,敲打着庸儒的人心,为我们展现着灵魂深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去感受历史发展中心脏脉搏跳动的视觉……白鹿“缘”,缘生缘灭缘起欲,表为爱。
一场半生缘,到底化为灰烬的是什么?《白鹿原》这部作品并没有只是单纯的论述政治党派的问题,从中夹杂着一段被拍成电影的爱情。
田小娥与黑娃的结合,第一次是所谓的偷欢导致的是田小娥来到黑娃生活的地方,命运的使命总是这么巧妙。
还记得黑娃之前担心,就对小娥说:“只要你好好地跟着我就行。
”是否黑娃的担心就已经预示着田小娥的命运呢?该批判田小娥对以前那户人家的背叛吗?也许不该,田小娥一出现则是侧室,不仅如此,她的作用除了所谓的“泡枣”便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在这样一个畸形的视觉下,这不是出轨,只是求生,求爱,求尊严吧。
也许她本就没有什么自尊心可言,不管是因为那张过人的人皮还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为她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坍塌的房屋结束了她的一生,她的爱情,她的欲望化为灰烬。
是她的罪过吗?为什么如此对待一个只是想找个依靠的女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她只是以自己生存的方式生活着,她只是合乎人性本能而活着。
也许在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下,她是不贞不洁的;在现实主义下,她是艰难的生存者,出卖肉欲本不是她所愿,然而她的到来,引起的是白鹿原上的震动,有色眼镜下还能出淤泥不染?即使有心也恐怕是无力了吧。
田小娥只是一个缩影,世界上有多少个田小娥活着,为了生存,如果仅仅以一个女人的到来而去畏惧她带来的危害,是可笑的。
田小娥开启的是人性的欲望和人性的天性,那是与白鹿原上的淳朴封建的民风所背道而驰的,寻求解脱,寻求自由,寻求爱情,岂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能如愿以偿的?望着黑娃决然而去的背影,痛苦唤不回他的怜悯,紧紧关闭的房门能抵抗的了寒风凛冽吗?开启的心房又该何去何从呢?失去了爱情的发动机,卷入的是灵魂的黑洞,不管如何都要生存吧。
该灰心了吗?不,她田小娥一定要好好活着。
缘生:白孝文的出现,成为她最后的依靠者。
白孝文,如果不是田小娥巧施美人计,导致事情败露,白孝文名誉尽失,他肯定会成为继父亲后白鹿村上又一位有名望的族长。
但是,白孝文当初在面对田小娥的诱惑时,由于封建的名誉节操意识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里,他只是偷偷摸摸的背着父母和妻儿与田小娥约会,且出现了田小娥所说的“怪现象”:他脱掉裤子就不行了,穿上裤子又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那是因为封建的贞节名誉意识在他的心中作祟,才会使他在对待小娥的问题上,出现这种有损男性尊严的“怪事”。
因为他怕失去名节,他怕失去父亲的信任,他甚至怕失去族长的继承权。
而当白孝文与田小娥的事情败露以后,白孝文好像突然之间甩掉了囚禁在他心里的封建的牢笼枷锁一样,一下子在田小娥面前显示了他强大的男性能力。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白孝文不惜变卖家产也要与田小娥在一起“鬼混”。
此时的白孝文,已经开始具有一个“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了。
真正使白孝文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是,白孝文在县里面的保安大队当上营长之后。
这时的白孝文身上已经不是那个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长布马褂的封建性的旧知识分子了,他已经是个身着戎装,留着短发的新人了;而且从白孝文口中蹦出的“出手”一词,更是显出了白孝文思想意识的先进,似乎彻底的经历了一次革命的洗脑。
缘灭:还记得吗?作者在写田小娥最后因为那个开门声而拼劲全力而喊出声的:“大啊!”寄予是生存的希望,是人性生存的本能,也许田小娥死不瞑目,她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错了,招来的是黑娃他爹无情的一刀结束了寒风中那就颤颤巍巍的身躯还有肚子中那还未来得及面世的孩子。
人们眼中的鄙夷,肮脏,田小娥的试题发黑发臭无人问津,是什么使得他们对人性的漠视?不仅如此,道德正义下的枷锁禁锢的是人性。
当时的男欢女爱不是你能有所选择的,是封建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为合理。
人心的复杂,社会的畸形,人性的欲望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去阐述新旧交替下“黑洞”的浑浊和生存的困难。
祸起萧墙:田小娥的存在,使得风气更加浑浊了吗?还是原本就是脏乱不堪的社会知识增添一笔女人的无奈与可悲呢?又只有田小娥一个女人吗?记得那个水灵又聪明的白灵吗?人如其名,但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黯然失色的女权主义注定了她的命运。
《白鹿原》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它对女性的描述也自然逃脱不了中国封建道德礼教的制约和男权社会的需要。
在陈忠实营造的《白鹿原》世界里, 女性是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出现的, 她们没有也不应该有自我存在的意识与权利, 否则便万劫不复。
田小娥的逃离是在自取灭亡,如果她只是麻木的没有追求没有感官没有那么多的没有,也许她也只是在安稳的当她的侧房,虽然无聊度日,起码苟且偷安。
在以男性为尊的时代和社会里, 女性完全被笼罩在男权的阴影之下, 男权的中心统治地位无情地对女性从肉体到灵魂构成双重压迫和摧残, 女性的命运是悲惨的。
即使书中把握了自己命运的惟一女性白灵, 她的死亡, 仍暗合了传统儒家信徒的人生观, 逃不出白嘉轩们的预料, 逃不出封建道德欺诈的目光,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蔑视显而易见。
这是一个彰显男性优势的社会, 显示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于男性的绝对宽容和对于女性的绝对严苛。
女性仅仅作为传宗接代和男人成家立业的工具而存在, 女人没有独立的地位, 用白赵氏的话说,“女人不过是糊窗户的纸, 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
”田小娥的半生缘,岂不是蕴含着当时女权的悲凉?女权的半生缘即使到现在,也只是勉强凑活吧。
白鹿“源”,历史画卷源起文化:《白鹿原》这部小说中蕴含着多种文化的杂糅。
这块废墟上遗留的是精魂还是糟粕?作者在描写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时候,浓墨重彩的展示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对具体地域人的性格、心理乃至思想、学术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大的。
对于乡土气息的描写不是外在的, 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所以格外沁人心脾。
关中风土淳厚, 民质直而尚义。
在朱先生身上, 如果说这种尚实的特点, 由于作者对他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半仙半道的艺术处理, 而不无飘渺之处的话, 那么, 白嘉轩则表现的尤其分明。
文化研究的眼界是开阔的, 它不仅关注关中地域文化特征, 而且从中华文化的高度上进行文本的文化分析, 形成了文化研究深厚而复杂的体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在开阔的大文化视野下对历史、生活关照的细致入微、真实可信和生动深邃。
在这里, 无论是大革命的..风搅雪.. , 大饥荒大瘟疫的灾祸, 国共两党的分与合, 还是家族间的明争暗斗, 维护礼教的决心, 天理与人欲的对抗, 以至每一次新生与死亡, 包括许许多多人的死, 都浸染着浓重的文化意味, 都与中华文化的深刻渊源有关, 都会勾起我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白嘉轩、鹿子霖等有着明显的儒家文化观念的影子。
在分析作者对待传统儒家态度上, 我们看到了评论者的分歧。
倾诉着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赞叹; 然而正如陈忠实的自我矛盾心态一样, 他对传统文化是既留恋又鞭挞, 因为他既看到了它昔日的闪光动人处, 同时也看到了它对中国向现代化迈进中的阻碍。
但它同样表现出对它的美景不再、花落无情的无限叹惋和迷惘。
因为新的时代来临了, 谁也无力抗拒, 朱先生自己也无可奈何。
陈忠实不仅客观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表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而且描绘了在本世纪前半叶的激烈动荡的年代里, 传统文化屡遭挫折、不断退缩的历史轨迹。
以文化的角度切入文学作品, 无论是生活细节的描写, 还是典型人物的刻画, 都烙上了文化的痕迹, 既展示了复杂而博大的传统文化内涵, 又凝聚了人文关照的体味与温情。
白鹿“垣”,残垣断壁作者以凝练的语言,朴实而不乏浪漫的笔风,苍凉抑郁的写作基调,再现了渭河平原上一群农民的悲欢离合。
小说着眼于白鹿村两大家族的荣辱兴衰,讲述了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首的两个家族,在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冲突融合中,白鹿两家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故事。
白鹿原为我们演绎的命运之歌,光华荣辱过后的烟硝人散,留下的是几许断壁残垣吧。
断壁残垣之一:人物的命途多舛《白鹿原》利用故事的曲折性和情节的复杂性构造了许多人物,从中我们熟知的便有白嘉轩、白孝文、黑娃、三娃、朱先生、鹿子霖等人物。
每一个人物身上到烙印着他们与生俱来的命运使命。
他们只有负责担负使命,无力抵抗使命,这是一道神谕,犹如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般无法抗拒。
黑娃枉死、小娥惨死、白领冤死……鹿子霖最后无疾而终,引发的是白嘉轩的愧疚和同情。
白嘉轩这个典型人物他是一个个性非常复杂的人,既有仁义的表率风范又有果敢善断号令众人的领导才能,既能以德服人又手腕多变智术过人,正是这种“内圣外王”的修为和处变不惊的过人能力牢固地树立了其在白鹿原绝对的权威。
作者在塑造白嘉轩这一人物时,赋予了他人性的双重性,他不仅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有着残酷无情的一面;还是温厚宽容的长者,可信赖的朋友,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
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白嘉轩代表的是仁义正直的化,那鹿子霖则是卑鄙龌龊的代言人。
他趋炎附势,苦心钻营,谋得“乡约”一职,与白嘉轩的拒不做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鹿子霖还利用职务之便引诱、霸占白小娥,并利用她勾引白孝文,使白嘉轩蒙羞,以泄他因妒生恨的怨气。
故事中鹿子霖的下场以惨淡告终,以前所有的恩怨纷争,人前的风光招摇,人后的卧薪尝胆,都不及他疯掉后,手里挖得的一个“羊奶奶”来的实在。
对于鹿子霖的结局,作者的处理方式如刀般犀利,言辞辛辣地讽刺了他扭曲的人性,也使得小说的批判味道更浓。
断壁残垣之二:灵魂的“黑洞”,浑噩的黎明白鹿原上的颜色,以白为主,人物姓字中的白,也许是白嘉轩发现风水坟地和朱先生过世时那两次雪原弥望的白, 也许是白灵和朱先生之死幻化出两次白鹿横空远逝的白。
白的色调在陈忠实的笔下, 既是一种颜色的实指, 又是某种宽泛的象征。
景物描写的色调是实指, 有具体的物象, 而作为从实指的具体物象中透出的象征, 就带有深邃乃至神秘的文化意蕴了。
比如, 白色象征纯洁, 白璧无瑕, 冰清玉洁, 以喻朱先生的人格。
但蒙冤的白灵, 枉杀的黑娃, 甚至惨死的小娥, 作为人, 难道他们的灵魂不是洁白, 或没有被作家扣问出洁白吗?在中国的传统礼俗文化中, 白主丧, 丧服均着白色。
白鹿原写的是一群人的悲剧, 一个远去了的时代的悲剧, 它唱了一曲为宗法封建制度及其人格化的代表们安魂送葬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