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合集下载

古人提倡的逐月养胎法

古人提倡的逐月养胎法

古人提倡的逐月养胎法怀胎生子是人生的大事,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重视子嗣繁衍、有着“多子多福”传统的民族,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从《周礼》的胎教法,到北齐徐之才的十月养胎法,古人对孕产的重视可见一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提倡的逐月养胎法。

1. 妊娠一月:“一月之时,血行否涩,不为力事,寝必安静,无令恐畏。

” 意即孕妇从怀孕后第一个月起,就应注意睡眠的环境要安静,无噪声打扰,更不能受到惊吓。

“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辛,是谓才正。

”则是说饮食上应稍细熟烂,在主食上可多吃点大麦,副食调味方面以酸味为主。

因为孕妇多喜食酸,而中医学认为,酸味入肝,能补肝以养胞胎。

对于辛辣腥臊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以免影响胎气。

2. 妊娠二月:“二月之时,儿精成于胞里,当慎护之,勿惊动也。

”妊娠早期,胚胎正处于发育阶段,也是最不稳定的阶段,孕妇应“居必静处”,禁忌或减少性生活。

而对于孕妇的饮食来说,则要“无食辛臊”。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并且为了不伤胃气,自古以来,医家们多主张孕妇的饮食最好在适当讲究营养的前提下,以“清淡”为主。

这种清淡而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在今天归纳起来大致有瘦肉、鱼、禽、蛋类、牛奶、豆浆,以及各种绿叶蔬菜等;而膏粱厚味,辛热肥甘,以及炙煨油煎,“冰浆”、“饮酒”,则一般多在避忌之列。

原因在于“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膏粱厚味,辛热肥甘等物,非但入胃刺激,不易消化,并且弄得不好,还会使孕妇体内热邪壅滞,造成阴阳失调,以致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3. 妊娠三月:“当此之时,未有定义,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若要想子女长得美好端正,应多看白璧美玉,若想孩子贤良有道德,那么孕妇的言语行动应当文雅庄重。

心不应有坏的念头,坐、立须端正,忧思喜怒要有节制。

所谓“外象而内感”,就是说外界的事物对胎儿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

中医妇科:逐月养胎法

中医妇科:逐月养胎法

中医妇科:逐月养胎法当时代的潮流将我们的传统冲刷殆尽,再回过头重新审视,我们才发现古人的智慧如同海边沙滩里隐藏着的珍珠,虽时光流转,沧海桑田,难掩其光彩。

而中医学古老的逐月养胎法,即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怀胎十月如何逐月养胎吧。

“逐月养胎”,就是根据胚胎每月的发育情况,结合中医理论,提出相应的每月养胎的措施。

比如中医把方位中的东方、季节中的春天、地上生长的树木、颜色中的青色、五脏中的肝脏、动物中的鸡、谷物中的麦、五味中的酸味归入五行中木的属性里。

由于木属性的春天是一年之首,是万物生发的开始,而胎儿初孕也是生命的开始,所以怀胎一月属于五行中的木,由孕妈妈木属性的肝经气血滋养胎儿,孕妈妈的饮食调理上也要注意补肝护肝。

肝喜酸,故“酸美受御,其谷麦,故宜食麦”。

通俗的说就是怀胎一月时,孕妈妈会喜欢吃酸的食物,麦类的面食更能滋养孕妈妈和肚子里的宝宝。

一月养胎怀胎一月名叫始形,由足厥阴肝经滋养胎儿。

孕妈妈们的日常饮食要精美可口些,可以多吃些酸的食物,辣的和腥的食物最好不要吃。

羹汤要吃熟的、暖的、新鲜的;过夜的、凉的饭食不要吃,能做到这些就叫做“才贞”。

《逐月养胎方》认为怀胎一月时,孕妈妈的肝血要滋养胎儿,如果过于劳累容易损伤身体的肌腱,环境嘈杂或惊吓会扰乱孕妈妈的肝气,对孕妈妈和肚子里宝宝都不好。

所以这段时期孕妈妈是不宜做重体力活的,而且睡觉时要有安静的环境。

另外,《产经》特别指出“无御大丈夫”,也就是说怀胎一月不要行房事。

二月养胎怀胎二月名叫始膏,由足少阳胆经滋养胎儿。

孕妈妈们不要吃辛辣腥臊的食物,居住的环境要安静,摇滚音乐之类的就不要听了,不要惊扰肚子里的宝宝。

这段时间还是不能行房事,否则容易引起孕妈妈们以后“百节骨间皆病”,也就是说以后容易留下关节不适的病根。

三月养胎怀胎三月名叫始胎,由手少阴心经滋养胎儿。

这段时期很重要,肚子里宝宝的天性将生未生,“未有定仪,见物而变”,这是胎教的好时节。

安胎中药促进胎儿健康发育预防流产

安胎中药促进胎儿健康发育预防流产

安胎中药促进胎儿健康发育预防流产安胎是指通过中药的使用来预防和减少流产的发生,有效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在传统中医学中,安胎是一个重要的保胎措施,具有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安胎中药的原理、常用的药材和使用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一、安胎中药的原理安胎中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整女性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子宫的血液循环,提高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氧气含量,从而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调整体内的荷尔蒙水平,提高子宫的收缩能力,减少流产的风险。

二、常用的安胎中药药材1.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子宫内膜的营养供应,有助于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2. 熟地黄:熟地黄具有滋补肝肾,调理血气的功效,可以增强母体的体质,提高胎儿的抗病能力。

3. 黄芪:黄芪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可以增强母体的免疫力,减少胎儿受到感染的机会。

4. 甘草:甘草具有温中健胃的作用,可以改善母体的消化系统功能,增加胎儿的营养摄取。

5. 茯苓:茯苓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减轻孕妇身体的水肿症状,提高子宫的血液循环。

三、安胎中药的使用方法安胎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口服、煎剂、冲剂等。

一般来说,可以将中药材用水煎煮成药汤,每天饭前或饭后适量服用。

同时,也可以选择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用开水冲服。

在使用安胎中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频率进行使用。

同时,应注意药材的质量和保存方式,确保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使用安胎中药的注意事项1. 咨询医生:在选择使用安胎中药之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胎儿的情况,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中药。

2. 质量保证: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正规的药店或医院,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3. 饮食调理:在使用安胎中药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营养摄取,为胎儿的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4. 动态监测:在使用安胎中药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产检和妇科检查,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和预防流产的效果。

中医养生保健孕妇如何调理胎儿发育

中医养生保健孕妇如何调理胎儿发育

中医养生保健孕妇如何调理胎儿发育孕妇的身体状况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通过适当的养生保健方法,可以帮助孕妇调理身体,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保健的相关内容,介绍孕妇如何调理胎儿发育。

一、饮食调理孕妇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其中包括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的蛋白质等。

孕妇要避免暴饮暴食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肠道通畅。

当遇到孕妇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情况时,中医药认为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

常见的食疗方法包括食用粥类食物、消化酶含量高的食品等。

此外,孕妇还可以通过食用一些中药药膳来调理身体,如黄精炖瘦肉汤、红枣煮鸡蛋等。

二、合理运动适当的运动对孕妇来说是有益的,它可以增强体力,改善孕期不适症状,并有助于胎儿的发育。

中医强调运动量的适度和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孕妇应该选择轻松、舒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孕妇体操等。

同时,孕妇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调节情绪情绪的稳定对于孕妇和胎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对脏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孕妇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散步等方式放松自己,与家人、朋友保持积极的社交互动。

四、经络保养根据中医理论,孕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养经络,以保持气血顺畅。

经络保健可以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来实现。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身体疲劳和不适症状。

针灸则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有效缓解孕妇的不适感。

五、草药调理在孕妇保健中,草药的应用需要特别慎重。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草药才是安全有效的。

中医草药可以根据孕妇个人情况来调理身体,缓解不适症状。

常见的中药材如黄芪、枸杞子、党参等,可以根据孕妇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的组方。

六、合理安排生活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

中医对胎停的保胎原理

中医对胎停的保胎原理

中医对胎停的保胎原理
中医对胎停的保胎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胎停的原因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受阻。

因此,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缓解血液淤滞,促进气血流通,为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常用的方法包括艾灸、中药调理等。

2. 补养胎气:中医强调胎气的重要性,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与胎气的充盈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胎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中药调理来补养胎气,增强胎儿的生命力。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等。

3. 调理心情:中医强调身体和心情的统一,认为情志不畅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保胎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调理心情来缓解精神压力,增加身体对胎儿的养护力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等。

4.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胎儿的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保胎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调理脾胃来增强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常用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适当运动等。

中医养胎防病基本方法

中医养胎防病基本方法

.中医养胎防病基本方法3.3 调饮食,知宜忌“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不知食者,不足以存生也。

”受胎之后,母子一体,同饮同食,息息相关。

正如《奇效良方》所云:“故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母既食之,而胎又食之,外则充乎形质,内则滋乎胎气,皆借气味之养育也。

”因此,孕妇能够合理调整饮食,注意饮食禁忌,正确摄取食物,不仅对于保护孕妇身体健康,预防孕期并发症,而且对于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减少胎儿的死亡率,以及为分娩和产后哺乳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1.2 营养丰富孕妇妊娠期除了维持自身的需要外,还要供应胎儿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出生后体质强壮,少疾长寿。

因此,在饮食调理上第二个原则就是品种多样、营养丰富,这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调以五味,是谓养气,以定五脏者也”。

如果孕妇营养不足,就会发生“脏腑衰损,气力虚羸,令胎不长”;或者出现“血微,胎养弱,则小儿软脆易伤。

”徐之才《逐月养胎法》亦主张要“调五味、食甘美”。

3.3.1.3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饥饱适中。

而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只要有条件就会让孕妇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唯恐胎儿身体、智力发育不良,其实这是一种“欲速则不达”的错误观念。

孕期饮食摄入不是越多越好,越精越好,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

否则会发生营养过度,不但导致糖代谢异常的几率增加,胎儿也会在宫内过度的发育,形成巨大儿。

宋代陈文中早在《小儿病源方论》中就旗帜鲜明的指出:“豪贵之家,居于中奥室,怀孕妇人,饥则辛酸咸辣,无所不食,饱则恣意坐卧,不劳动,不运动,所以腹中之日,胎受软弱,儿生之后……少有坚实者。

”医学正传·小儿总论》中亦云:“夫小儿之在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或多食煎煿,或恣味辛酸,或嗜欲无节,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

3.4 慎起居,适劳逸妊娠期间,胎儿的生长发育全赖母体供给营养物质。

孕妇和胎儿融为一体,休戚相关,母饥子饥,母寒子寒,母温子温,母病子病。

安胎良方

安胎良方

安胎良方国宝圣药阿胶,血液的保护神。

天下阿胶出东阿,千年阿胶百年堂。

古医书留下了很多安胎良方。

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多分为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跌仆伤胎四型。

现分述如下。

1.寿胎丸(肾虚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下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自然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两尺脉弱。

治宜补肾安胎。

方用寿胎丸加味:菟丝子、枸杞子、桑寄生、覆盆子、川续断各15克,阿胶(百年堂)20克,益智仁3克,党参、白术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胎元饮(气血虚弱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坠胀疼痛,伴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心慌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宜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用胎元饮加减:党参、熟地各15克,白术、白芍、杜仲、桂圆肉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黄芪、阿胶(百年堂)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保阴煎(血热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下血,色鲜红质黏稠,或腰腹坠胀疼痛,伴心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午后发热,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用保阴煎加味:山药20克,生地、熟地、白芍、续断、黄柏、黄芩、苎麻根、阿胶(百年堂)各10克,生甘草3克,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圣愈汤(跌仆伤胎型)主要症状为妊娠外伤,腰酸,少腹坠胀,或阴道少量下血,血脉正常。

治宜补气和血安胎。

方用圣愈汤加味:党参、益母草、菟丝子各15克,黄芪25克,当归20克,生地、熟地、续断、桑寄生各10克,川芎6克。

若阴道下血,去当归、川芎、益母草,加阿胶(百年堂)12克、艾叶炭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阿胶(百年堂)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百年堂)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孕期中医调理中医养胎的秘诀

孕期中医调理中医养胎的秘诀

孕期中医调理中医养胎的秘诀孕期中医调理,中医养胎的秘诀孕期是每个女性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之一,对于母亲和胎儿来说都需要特别的关怀和保护。

中医学认为,在孕期中采取适当的中医调理措施,可以帮助妈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孕期中医调理的秘诀。

1. 调理饮食在孕期,营养摄入对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建议孕妈妈们多食用有机食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

同时,中医认为,孕妇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2. 调理情绪孕妇的情绪波动是常见的现象,而合理调节情绪对胎儿的成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提倡孕妈妈们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可以通过听音乐、做瑜伽、散步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积极的心态。

3. 调理作息中医认为,孕妇的作息规律对于胎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建议孕妈妈们保持充足的睡眠,并尽量避免熬夜和长时间疲劳。

可以通过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促进良好的作息习惯。

4. 中医草药调理在孕期,中医草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调理方式。

但是,在选择中药调理孕期时一定要注意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未经专业医生指导的自行服用中药。

因为不同的身体状况需要不同的中药配方,所以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中医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5. 针灸调理中医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孕期的调理中。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气血,帮助妈妈们舒缓疼痛、缓解恶心等不适症状。

然而,同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孕期中医调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母婴健康的方法。

但是,每个孕妈妈的身体状况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中医调理时一定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及时沟通和反馈身体状况的变化。

只有在专业指导下,才能更好地享受孕期的幸福,保护胎儿的健康发育。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做专业医学建议,请在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孕期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妇女怀孕后,一要注意根据妊娠的月份不同,随时更换食谱;二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在饮食上有所差异。

1、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
中医学历来把形、神、脏腑视为合一的整体,从而创立了精神致病理论。

《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就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

中医的病因学一直认为七情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即使六淫为患也常有精神因素掺合在内。

针对这一发病环节,中医学相应地创立了调神理论,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之一,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养胎——孕妇须调神。

中医的养胎之说始于《内经》。

至北齐,徐之才已有专著《逐月养胎法》问世,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及孕期卫生保健和孕期疾病的防治等问题。

其基本内容与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和“围产医学”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书中提出“外象而内感”的论点,强调母体的精神心理变化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及生后小儿的性格特征的形成。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孙思邈等人将其发挥成“胎教”学说,所论颇详。

历代医家均把调治心神视作养胎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始至终贯穿于种子(受孕)、胎前(妊娠)、临产、产后诸过程中。

胎前(妊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

由受精卵发育成胎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古人已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孕妇的精神因素对胎儿健康的影响。

如《产孕集》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

”又曰:“气主于心,心之神主内而应外,外有所接则神动而气随之……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认为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血息息相通,七情能影响孕妇气血,继则可影响胎儿。

因此孕妇养胎必须调神,这是在妊娠期,中医心身医学的基本思想。

为此,历代医著对孕妇调神养胎的内容论述较广,大致可概括为节欲、怡情、胎教三方面。

这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各有侧重。

节欲。

偏重于性的心理调节,这对养胎极为重要。

《达生篇》云:“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

……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严正指出了孕期交合的危害性。

《幼幼集成》也说:“妇人怀孕……以淫欲最所当禁;盖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静则神藏,若情欲一动,火扰于中,血气沸腾,三月以前犯之则易动胎小产。

”临床早孕流产病例中与受孕后不注意节欲有关者颇多。

怡情。

侧重于稳定情感。

孕期“静形体,和心态”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

古人主张孕妇应做到“无悲哀,无思虑惊
动”、“无大言,无号哭”,喜怒哀乐适可而止。

这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孕妇情绪过分紧张,肾上腺皮质激素就会增高,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明显的阻碍胚胎某些组织联合的作用,因而可引起胎儿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也易导致早产和低体重儿。

有人发现当孕妇情绪激动时胎动就增加,如果激动时间延长,胎动也随之延长,有时甚至可达正常胎动的10倍。

往往会引起胎儿循环障碍,影响胎儿发育甚至造成胎儿死亡。

胎教。

是中医在养胎学范围内所体现的心身医学思想中最富特色的部分,着重强调孕妇的情志对胎儿仪容、智力、性格、品德的影响。

北齐徐之才认为“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也”。

孙思邈也认为:“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应该“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静”。

经过胎教,方能“生子皆良长寿”。

明确指出了“胎教”的主要内容是让孕妇在妊子之后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所见所闻皆系良好的感受,做到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绝其嗜欲,避免恶性刺激,使之“外象而内感”,借以促进胎儿的仪容美好,智力发育,使下一代健美聪慧。

这些观点正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如环境心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表明,调和的色彩,美丽的画图,悦耳的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
的情操,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不仅对人的精神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运动系统能产生有益的作用,而且对胎儿发育和出生后的智力发展,身心健康也极为有利。

而刺耳的噪声,缭眼的色彩,会使人烦躁,发怒和情绪不安,促使人体内器官功能失调,肌肉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等,这对孕妇和胎儿极为不利。

(2)临产——关系到母子安危的关键时刻。

历代中医十分重视临产时精神因素对分娩的影响。

《产科心法》就指出,孕妇足月临盆犹如瓜熟蒂落,是“天生造化……天然之理”,强调分娩是一种生理本能,教育孕妇临产时“不必心慌惊怕”而应消除顾虑,让孕妇作好产前精神准备,沉着临盆。

《达生篇》还为孕妇临产归纳了一个“六字诀”:“睡、忍痛、慢临盆”。

这里的睡,除了休息蓄积体力外,更深的含义是以放松紧张情绪。

忍痛就是要求孕妇临产时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紧张心理去战胜疼痛。

现代心理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表明,痛觉受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同样的痛觉刺激强度,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往往痛觉较小,痛反应轻。

2、逐月养胎
“因时择食”是指妇女怀孕后,一要注意根据妊娠的月份不同,随时更换食谱;二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在饮食上有所差异。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相参”,自然界气
候的变化,时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孕妇更容易受影响。

因此,随着胎儿在孕妇体内的生长发育,其营养需求不同,故孕妇的饮食不应千篇一律,应根据胎儿和胎盘的成长,适应其生理性、代谢性需要,采取适宜的饮食。

《千金要方》里曾载有关“逐月养胎”的饮食法,意思是,妊娠一月时,胚胎刚刚形成,此时饮食应稍细熟烂,在主食上可多吃点大麦粉,副食调味方面以酸味为主。

因为孕妇多食喜酸,而中医学认为,酸味入肝、能补肝以养胞胎。

对于辛辣腥臊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以免影响胎气。

妊娠第二个月时,孕妇早孕反应较严重,为防止呕吐,可以在起床前吃些干食、如烤馒头片、饼干等,不要吃汤菜或稀粥,晚餐后一般呕吐减轻,因此晚餐可吃得丰盛些。

另外,少量多餐或吃清淡可口、少油腻的食物,也有益于防止孕吐。

妊娠三月时孕妇易喜易怒,因此,宜服雄鸡汤,能调肝养胎。

现代营养学认为,为了满足胚胎组织的正常发育,必须保证蛋白质尤其是完全蛋白质的供给。

这需要比平时稍多吃一点瘦肉、鱼、蛋和大豆制品。

在怀孕四个月时,可多吃些粳米,倘若孕妇想呕吐又不欲食者,应喝点菊花乌鸡汤,可调和胎气、清肝养胎。

怀孕五月左右,是胎儿发育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最大,因此,本阶段的饮食原则不仅数量要多,质量
也要求较高。

古人特别提出要吃点羊肉、牛肉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一般说来,每天应吃1~2只鸡蛋,50~100克瘦肉,100~150克大豆制品,500克左右蔬菜。

如能常吃些动物肝脏、血、骨头汤、鱼类和新鲜水果更好。

海带、紫菜、海米、虾皮等海产品,芝麻、花生、核桃等硬果类,对孕妇尤为有益。

妊娠六个月时宜少吃寒凉饮食,可多吃些粳米粥,也可食麦门冬汤,再选乌雌鸡一只加入麦门冬汤内炖汤,对孕妇有较好补益作用。

这样能使肌肉、皮肤致密、外邪不易入侵。

妊娠七月至九月,为妊娠后期,胎儿日趋成熟,饮食原则应因人而异。

若胎儿发育较好,孕妇又较胖的,则应稍稍限制一些饮食,以防胎儿长得过大而给分娩造成困难;相反,若孕妇体质较差,胎儿发育又不大好,则应加强营养,吃得更好一些。

妊娠六个月时宜少吃寒凉饮食,可多吃些粳米粥,也可食麦门冬汤,再选乌雌鸡一只加入麦门冬汤内炖汤,对孕妇有较好补益作用。

这样能使肌肉、皮肤致密、外邪不易入侵。

妊娠七月至九月,为妊娠后期,胎儿日趋成熟,饮食原则应因人而异。

若胎儿发育较好,孕妇又较胖的,则应稍稍限制一些饮食,以防胎儿长得过大而给分娩造成困难;相反,若孕妇体质较差,胎儿发育又不大好,则应加强营养,吃得
更好一些。

(责任编辑:蒋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