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2.你能迅速判断下列各幂的正负吗?
165
254
(-8)5
(-3)6
(-1)101
(-2)50
新知小结一
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可以得出: 负数的奇次幂是______,负数的偶次幂是______.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_,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______.
巩固练习二 1.(-10)8 中-10叫做____数,8叫做____数. 2. -(-2)3 是________(填正数或负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
1.5.1有理数的乘方
学习目标
1.知道乘方、底数、幂的意义,会读乘方算式,会进行 有理数乘方运算. 2.经历乘方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知道乘方的符号法则. 3.能够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
一 内容感知
知识探究一
1.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3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新知小结二
一个运算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多 种运算,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 大括号依次进行.
巩固练习三
巩固练习二
3.计算
(1)(-1)8Βιβλιοθήκη (2)(-1)7(4) 34
(5)(-2)3
(7)(-0.1)3 (8)(-10)4
(3)(-3)3 (6)(-2)4 (9)(-10)5
例1.计算
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
例2.观察下列三行数,回答下列问题. -2,4,-8,16,-32,64,…; ① 0,6,-6,18,-30,66,…; ② -1,2,-4,8,-16,32,….; 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1.5.1有理数的乘方

2 24
=(-4)×(-4)×(-4) =(-2)×(-2)×(-2)×(2)
=-64
=16
(3)
2 3
3
2 3
2 3
2 3
8 27
怎么进行乘方 的运算?你能 根据乘方的意 义进行这些题 目的运算吗?
观察上述运算结果,你发现负数的幂的 正负有什么规律?
③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例3 计算:
(1)2 33 4 3 15
=-2×27+12+15 =-27
223 3 (4)2 2 32 2
=-8-3×18+9÷2 =57.5
随堂练习
(1)(1)10 2 (2)3 4
10000 (16 12 2)
10000 (16 24)
10000 8
9992
小组合作
你们能共同设计一道有理数混合运 算的式子给大家做吗?
要求:(1) 把你认为最难、最容易错的部分 体现在题目中;(2)不超过四步运算;(3) 要先算出答案.
例4 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② -1,2,-4,8,-16,32,….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2)(5)3ຫໍສະໝຸດ 3
1 2
4
125 3 16
124 13 16
有理数的乘方(1)

1.5.1有理数的乘方(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理解乘方的意义以及几个相关的概念,正确进行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折纸数学游戏的过程,迁移正方形面积正方体体积的表示,类比得到乘方的表示,发展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乘法与乘方的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法则的探索及利用法则进行计算三、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教师提出折纸游戏,每对折一次,层数变为原来的两倍,如下:次数层数1 224=2×238=2×2×2416=2×2×2×2532=2×2×2×2×2……302×2×2×…×230个2相乘思考:当对折30次后,层数变为30个2相乘,那么有没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30个2相乘呢?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1)2.定义生成思考:讲到乘方,我们联想到了一个方的概念,正方形和正方体,边长为a,它们的面积和体积分别是什么?如何表示?学生说,教师板书:2a a a⋅=(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a a a a又例如:4记作,读作“2的四次方”(2)(2)(2)(2)(2)--⨯-⨯-⨯--52222222()()()()()()-5555555-⨯-⨯-⨯-⨯--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猜想:假设a a a a ⋅⋅⋅= 4a 读作 a 的四次方 ...a a a ⋅⋅⋅ n a读作 a 的n 次方n 个总结: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即...a a a ⋅⋅⋅,记作n a ,读作“a 的n次方”定义: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a a a =n 个说明:当n a 看作a 的n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 的n 次幂。
有理数的乘方(1)

End
64有多大 2
有一个含8× = 个方格的正方形 有一个含 ×8=64个方格的正方形 棋盘.在第一个格里放有一枚硬币 在第一个格里放有一枚硬币,在第二 棋盘 在第一个格里放有一枚硬币 在第二 个格里放有2枚硬币 在第三个格里放有4 枚硬币,在第三个格里放有 个格里放有 枚硬币 在第三个格里放有 枚硬币……,以此类推 每一个格里的硬 以此类推,每一个格里的硬 枚硬币 以此类推 币数总是前一个格里的硬币数的2倍 并且 币数总是前一个格里的硬币数的 倍.并且 每枚硬币的厚度都是2毫米 请你猜一猜, 毫米.请你猜一猜 每枚硬币的厚度都是 毫米 请你猜一猜 个格里的硬币摞成一摞有多高?1米 第64个格里的硬币摞成一摞有多高 米? 个格里的硬币摞成一摞有多高 肯定不对! 100米?1000米?肯定不对!它是一个 米 米 肯定不对 可怕的天文数字! 可怕的天文数字!
活动要求:把一张纸进行对折、 再对折……并作记 活动要求 把一张纸进行对折、 再对折 把一张纸进行对折 并作记 两人合作)问题 录(两人合作 问题 两人合作 问题: (1)对折一次有几层 对折一次有几层? 对折一次有几层 (2)对折二次有几层 对折二次有几层? 对折二次有几层 (3)对折三次有几层 对折三次有几层? 对折三次有几层 (4)对折四次有几层 对折四次有几层? 对折四次有几层 …… (5)对折 次有几层? 次有几层? )对折n次有几层
1.5.1有理数的乘方 一) 有理数的乘方(一 有理数的乘方
3 3
边长为3的正方形 边长为 的正方形 的面积是______. 的面积是 3×3 9×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有理数的乘方(3课时)

1.5有理数的乘方1.5.1乘方(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幂的底数与指数.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乘方的意义,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教学难点】理解一个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的符号,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1~P4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乘方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2.在式子a n(n为正整数)中,a叫底数,n叫指数,a n叫幂.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 次幂.3.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的一次方.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5.计算:(1)(-3)4;(2)-34;(3)⎝⎛⎭⎫-233; (5)(-1)2018. 解:(1)原式=81. (2)原式=-81. (3)原式=-827. (4)原式=1. (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计算:(1)(-2)100+(-2)101;(2)(-0.25)2017×4201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的特点,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简算.【解答】(1)原式=(-2)100+(-2)×(-2)100=(1-2)×(-2)100=(-1)×2100=-2100.(2)原式=(-0.25)2017×4×42018=(-0.25×4)2017×4=(-1)2017×4=(-1)×4=-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灵活运用乘方的定义的逆应用,把底数相同的幂转化成指数也相同后,再逆应用运算律解答问题.【例2】计算:(1)-14+|3-5|-16÷(-2)×12; (2)6×⎝⎛⎭⎫13-12-32÷(-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答】(1)原式=-1+2-16×⎝⎛⎭⎫-12×12=-1+2+4=5.(2)原式=6×13-6×12-9×⎝⎛⎭⎫-112 =2-3+34=-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一根长1 m 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C )A.⎝⎛⎭⎫123 mB .⎝⎛⎭⎫125 m C.⎝⎛⎭⎫126 mD .⎝⎛⎭⎫1212 m2.计算:(1)⎝⎛⎭⎫-172; (2)-1.52;(3)8+(-3)2×(-2);(4)-14-16×[2-(-3)2]; (5)-33+(-1)2018÷16+(-5)2; (6)(-0.125)2016×82018.解:(1)原式=149. (2)原式=-2.25. (3)原式=-10. (4)原式=16. (5)原式=4. (6)原式=6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阅读下列材料:求1+2+22+23+...+22017的值,可令S =1+2+22+23+...+22017,则2S =2+22+23+24+ (22018)所以2S -S =22018-1,故S =22018-1.仿照以上推理,求1+5+52+53+…+52017的值.【互动探索】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设S =1+5+52+53+…+52017,用5S -S 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设S =1+5+52+53+ (52017)则5S =5+52+53+54+ (52018)所以5S -S =52018-1,故S =52018-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乘方,读懂题目提供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的乘方⎩⎪⎨⎪⎧ 乘方的定义负数的奇、偶次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2 科学记数法(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和特征,能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一些大数,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普遍存在以及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增强活动性和趣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教学难点】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把下面各数写成幂的形式.(1)100=102;(2)1000=103;(3)10000=104;(4)100000=105.2.一个大于10的数都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的取值范围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的数,n是正整数,用这种方法表示数叫做科学记数法.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整数的位数与10的指数的关系是整数位数-1=指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24 800 000;(2)-5 764.3;(3)361万.【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科学记数法中的n怎样确定?【解答】(1)24 800 000=2.48×107.(2)-5 764.3=-5.7643×103.(3)361万=3 610 000=3.61×10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a是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后的结果,n是比原数整数位数少1的正整数.【例2】将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1)1.2×105;(2)2.3×107;(3)3.6×108;(4)-4.2×106.【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怎样确定位数?【解答】(1)1.2×105=120 000.(2)2.3×107=23 000 000.(3)3.6×108=360 000 000.(4)-4.2×106=-4 200 0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化成原数时,只需把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即可,不足的用零补充.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2017年,山西省接待入境游客95.71万人次,实现海外旅游创汇3.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8%、10.32%;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338.6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49%、26.27%.实现旅游总收入约5360亿元,同比增长26.21%.数据5360亿元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B)A.0.536×1012元B.5.36×1011元C.53.6×1010元D.536×109元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下列各数.(1)30 060;(2)15 400 000;(3)123 000.解:(1)3.006×104.(2)1.54×107.(3)1.23×105.3.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1)2.01×104;(2)6.070×105;(3)-3×103.解:(1)20 100.(2)607 000.(3)-3000.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1)-3.65×105与-1.02×106;(2)1.45×102017与9.8×102018.【互动探索】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比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方法.【解答】(1)|-3.65×105|=3.65×105,|-1.02×106|=1.02×106.因为1.02×106>3.65×105,所以-3.65×105>-1.02×106.(2)因为9.8×102018=98×102017,98>1.45,所以1.45×102017<9.8×102018.【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时,利用乘方的意义,把10的指数转化成相同的,然后比较a 的大小,若a 大,则原数就大;若a 小,则原数就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还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3 近似数(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过程与方法】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近似数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近似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意义.【教学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按给定的精确度或有效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5~P4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能准确地表示一些量的数,称为准确数;近似数是与实际的准确数非常接近的数.2.下列各个数据中,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2)现在的气温是-2 ℃;(3)1 m等于100 cm;(4)教窒里有50张课桌;(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解:(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是近似数.(2)现在的气温是-2 ℃,是近似数.(3)1 m等于100 cm,是准确数.(4)教室里有50张课桌,是准确数.(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是近似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238(精确到0.001);(2)2.605(精确到0.1);(3)20 543(精确到百位).【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精确度?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解答】(1)0.0238(精确到0.001)≈0.024.(2)2.605(精确到0.1)≈2.6.(3)20 543(精确到百位)≈2.05×1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一般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当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近似数的末位数字0不能省略.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近似数32与32.0的精确度相同B .近似数5万与近似数5000的精确度相同C .近似数0.0108有3个有效数字2.近似数1.02×105精确到了千位.3.把489 960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是4.90×105.4.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按括号中的要求取近似数:(1)0.6328(精确到0.01);(2)7.9122(精确到个位);(3)130.96(精确到十分位);(4)46 021(精确到百位).解:(1)0.63. (2)8.(3)131.0. (4)4.60×10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有理数x 的近似值是5.40,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互动探索】如果近似值5.40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大是5.4+0.004=5.404;如果近似值5.40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小是5.40-0.005=5.395.原数x 的取值范围是5.395<x <5.404.【答案】5.395<x <5.4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准确值的取值范围,如果近似值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大;如果近似值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已知近似数求原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2012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课件

2 2
4
2 2 2 2 16
当底数是负数时,幂的正负由指数 思考:例 1的两个幂,底数都是负数, 为什么这两个幂一个是正数而另一个 确定,指数是偶数时,幂是正数; 是负数呢?是由什么数来确定它们的 指数是奇数时,幂是负数。 如果幂的底数是正数,那么这个幂有 不可能!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正负呢? 可能是负数吗?
n
a
n
指数 因数
因数的个数
底数
1)在
12
10
中,12是 底 数,10是 ;
指 数,读作 12的10次方
7
2 2) 的底数是 ,指数是 7 , 3 2 的7次方 ; 读作 3
2 3
3)在 3 中,-3是 底 数,16是 指 数,
16
读作 17 读作
-3的16次方
; ;
4)在 a 17中,底数是 a ;指数是
6
7 2、 4 读做-4的7次方或-4的7次幂 ;
3、 2 的结果是 负 数(填“正”或 “负”); 3Leabharlann 15 22-8
4、计算: 1 =
4
1 16
;
5、计算:
=
; 2 n 1 2n (1) 1 0
附加题:计算
。
• 思考: •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相同 奇次幂有什么关系?相同偶次幂又 有何关系; • (2).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 么数? 2 • (3) 若a为有理数,则 a 是什么数?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 1.5.1 有理数的乘方
练习一(课前测评)
2个 a 相加可记为: 边长为 a的正方形的面积可记为: 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 《乘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 《乘方》教案一. 教材分析《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有理数的乘方。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乘方的意义,理解乘方的运算规则,为后续学习指数幂、对数等概念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在数学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巩固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又为高中阶段更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对数学符号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乘方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理解。
学生在学习乘方时,可能会对乘方的意义和运算规则产生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方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2.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例和练习题。
3.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乘方的概念:某商品打八折出售,即按原价的80%出售,问原价为100元的商品现价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个问题。
2.呈现(15分钟)讲解乘方的意义和运算规则,通过PPT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
例如,2的3次方表示2乘以自己3次,即2×2×2=8。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乘方运算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乘方的魅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班级有30人,每次活动参加的人数是上一次的90%,问第三次活动参加的人数是多少?5.拓展(5分钟)讲解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科学计算、金融理财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 《乘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 《乘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规则,并能够运用乘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幂”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规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乘方打下了基础。
但学生在学习乘方时,可能会对乘方的概念和乘方的规则感到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乘方的概念,理解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规则,能够运用乘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方的概念。
2.有理数的乘方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践,让学生主动探究乘方的意义和规则。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案例和习题。
3.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和任务分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个实际问题:某商品打八折后的价格是120元,问原价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乘方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PPT展示乘方的定义和有理数的乘方规则,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和掌握乘方的规则。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乘方的练习,巩固乘方的概念和规则。
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巩固乘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乘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利息、折扣等。
教师可以通过PPT 展示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1.5.1 乘方
授课人
凌贤根
问题1: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一个面的面积、 体积分别是多少?
aa a 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 边长为
2
aaa a 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________
a
a
3
例1:做一做: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多次 对折,所产生的纸的层数和对折的次数有关系吗?
The end,thank you!
1次
对折 次数 纸的 层数 层数可 表示为 1次 2次 3次 4次
2次
5次
20次
…
2 2
4
8
16
32
… …
2×2 2×2×2 2×2×2×2 2×2×2×2×2
2
1
2
n
5
2 如果对折n次,那么纸的层数是_____.
例2 -8 3 (-2) (-2) ×(-2) ×(-2)=____; 16 4 (-2) (-2) ×(-2) ×(-2) ×(-2)=____;
(a)
12
5
9
5
例3:
(2)
4
4
2
4
(2)
4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 ) 与 5 5
3
3 3 3 ( ) 与 5 5
3
2 =4 3 2 =8
2
2 =16
4
2 =32
5
0 =0 3 0 =0
2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0的任何次幂都是0。
计算
(-2) =4 3 (-2) = -8
2
(-2)=16
4
(-2)= -32
5
负数的奇次幂是 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 正数
本节小结:
1、什么是乘方、什么是幂?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 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2、幂的正负性和哪些量有关 ,有什么样的关系?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0的任何次幂都是0;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
a· · · a a
…
,记作 a ,读作
n
n个 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
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理解乘方和幂
运算 结果 加法 和 减法 差 乘法 积 除法 商
乘方
幂
底数
a
n
指数 幂
例2:
底数
12
(3)
16
10
指数
“12的10次方”
幂 “12的10次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