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CB42160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2009CB42160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2009CB42160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项目名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

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首席科学家:江桂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在建立POPs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典型地区POPs污染源、污染特征、排放模式及演变趋势研究;分析POPs在环境和生物中的行为;探讨POPs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过程动力学和毒性效应;发展POPs的削减与控制技术。

1)超痕量POPs的快速筛查与生物分析方法

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POPs和新POPs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建立以GC-MS,HPLC-MS/MS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用技术,完善典型POPs的检测方法技术体系。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用于POPs检测的生物分析技术和以多成分免疫传感分析为核心的检测新技术,建立环境中痕量POPs的快速检测方法。研制具有多种POPs分析能力的免疫传感器和阵列传感器。

2) POPs区域污染现状、分布与演变趋势

研究典型流域主要环境介质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二恶英类POPs的污染水平、分布规律和复合污染特征,垂向分布和组成分异特征,揭示其污染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经济高速发展地区POPs的污染特征,从污染源、排放因子、排放强度、排放规律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和表征POPs污染源排放模式和特征。探索POPs污染物的运移和循环规律,阐明POPs在环境体系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POPs界面过程与跨介质环境行为

研究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过程及环境调控影响;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对映体选择性;环境界面POP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揭示界面条件下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差异;证实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生物对映体选择性差异;阐明植物根/土壤、根/土壤溶液微界面中POPs 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土壤介质特性如有机碳或溶解有机碳对POPs跨机制迁移转化的影响;探索土壤/土壤溶液界面POPs的锁定机理及其对非生物降解的影响。

4)POPs污染物的生物转移、累积与放大

研究新POPs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和代谢,重点研究高溴代PBDEs在生物体内的脱溴降解,探讨POPs的生物降解和代谢途径;分析POPs在不同营养级别水生和陆生生物中的传递与放大;研究和发展分子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用于示踪POPs在不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通过三维分子模拟技术研究PBDEs等POPs 在生物体内与相关代谢酶的结合过程,预测POPs的结构与其体内代谢有效性的定量关系;探讨溶解有机质(DOM)对水体中PCBs和PBDEs等PO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5)POPs污染物的毒性机制与生态效应

研究PBDEs、PFCs等新POPs与各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POPs对靶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新POPS对生物大分子的毒性作用机制;揭示新POPs在细胞中的代谢、活化和毒性效应间的关系;选择鱼类等模式生物,研究新POPs的毒性作用特征,尤其是对动物早期生命发育、全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繁衍等的毒性效应;开展新POPs污染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6) POPs降解与污染源控制技术原理研究

研究我国金属冶炼过程二恶英类的排放特征,探索金属冶炼等高温过程二恶英类产生机理、关键控制因子及阻滞机制,研究二恶英类污染物减排新技术原理。制备新型POPs催化降解材料,筛选高活性与高效降解催化剂,研究POPs降解的途径和催化机理以及动力学规律,发展高含量POPs废物的处理技术。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将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POPs和新POPs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发展快速准确的POPs检测方法,弄清我国典型POPs的污染源、污染特征、排放模式及演变趋势,探讨其在环境和生物中的行为、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过程动力学和毒性机制,研究我国金属冶炼等高温过程中二恶英类生成与阻滞机理,发展纳米催化材料降解POPs技术。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正确应对和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确保国家环境安全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使我国POPs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国POPs研究的整体水平。

五年目标

1)组织参与项目的二恶英等POPs实验室,基本查明我国新POPs的主要污染源、释放因子、污染特征、背景水平及演变趋势,发展和完善POPs的检测体系,为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2)基本阐明我国典型POPs和新POPs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累放大规律及其毒性机制。针对典型工业过程中二恶英的排放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POPs控制与削减技术途径。

3)及时向国家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科学评估报告。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篇,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件,撰写POPs的区域污染、生物累积和控制机理方面的专著5部。

4)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环境科学相关领域较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培养120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形成高水平的POPs研究群体。

三、研究方案

1)总体学术思路

选择二恶英等典型POPs物质和PBDEs、PFOS等新污染物,以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为国家目标,以认识POPs物质的环境化学行为为科学目标,结合区域污染特点,依托我国现有的POPs实验室,开展分工、协作,定量阐明我国典型区域POPs特别是新POPs的污染源、环境背景值、POPs的分布规律、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 把握POPs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强调分子水平与细胞水平的机制研究、生物水平的累积机理研究、多介质界面过程和复合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区域尺度的迁移转化与演变趋势研究相结合。●在探讨工业过程中POPs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发展控制与削减技术原理。?综合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强调实验室内工作与野外现场测试相结合。

2)技术路线

选择典型POPs物质,如二恶英、PBDEs、PFOS,开展下述几方面研究:1)建立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仪器分析方法与快速灵敏的生物检测方法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的POPs甄别体系,描述我国二恶英、PBDEs、PFOS等主要POPs 的污染背景水平。2)通过研究关键界面过程机理及其非平衡态反应动力学,把握其在区域环境系统中的活化或钝化过程;阐明主要POPs在环境介质中形态、迁移转化规律、降解机制和累积机理。3)从分子、细胞、个体等不同水平上研究POPs物质导致鱼类性别变异等毒性效应的机理,从分子水平探讨POPs的神经等毒性作用机制,把握POPs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要素。4)按照斯德哥尔摩公约要求,为了有效控制和削减POPs物质,项目将主要研究我国冶金生产中二恶英等POPs的生成规律;综合研究结果,提出减小POPs排放的技术导则;探索纳米技术在POPs降解中的应用。

课题一、超痕量POPs的快速筛查与生物分析方法

研究内容:

以二恶英、PCBs、PBDEs、PFCs等为研究对象,开展4方面研究:

1)建立以GC-MS,HPLC-MS/MS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用技术;建立新POPs

如PCNs、短链氯化石蜡(SCCPs)、PFOS等的检测方法,完善典型POPs的检测方法技术体系;

2)发展以生物标志物为核心的生物分析技术;研究典型POPs与生物大分子相

互作用机理,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用于POPs检测的生物分析技术,建立环境中痕量POPs的快速检测方法;

3)发展以多成分免疫传感分析为核心的检测新技术;研究PFOS等新POPs半

抗原的设计与合成方法,探索由多个半抗原制备具有多个抗原决定基抗体的途径,获得具有类识别能力的抗体,构筑能进行PFCs分析测定的免疫传感器;

4)发展以阵列免疫传感分析为核心的检测技术;研究阵列免疫传感器进行多成

分同时测定的原理与方法,探索消除阵列传感器相互干扰及传感器信号放大的方法,构筑针对新POPs的阵列传感器。

研究目标:建立与完善POPs分析检测方法技术体系,发展新的POPs生物检测技术,研制具有多种POPs分析能力的免疫传感器和阵列传感器。五年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培养研究生20名,撰写POPs分析方法方面的专著1部。

承担单位: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课题负责人:蔡青云

经费比例:14%

课题二、POPs区域污染现状和演变趋势

研究内容:

以二恶英、PCBs、PBDEs等为目标,以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区域,开展3方面研究:

1)经济高速发展地区POPs污染特征:以长江下游重点城市群为代表,研究大气、土壤、河流沉积物、植被等环境介质中POPs的时间连续分布规律,揭示城市化进程、经济产业结构、污染物减排等因素对区域内POPs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影响;

2)高风险区域POPs排放及污染特征:重点研究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地环境污染及生物暴露水平,探讨这类POPs对区域环境和食物链的影响;

3)典型流域二恶英类POPs演化历史的研究:研究典型流域内主要环境介质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二恶英类POPs的污染水平、分布规律和复合污染特征,研究其入海口沉积物中二恶英类POPs垂向分布和组成分异特征,揭示其污染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及我国环境高风险地区POPs污染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为履行POPs国际公约、POPs污染控制和修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五年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培养研究生5名,撰写POPs污染迁移方面的专著1部。

承担单位: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黄业茹

经费比例:14%

课题三、POPs的界面过程与跨介质环境行为

研究内容:

以PCBs、PBDEs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4方面的研究:

1)界面生物降解过程与机制:主要研究水/土/植物耦合体系的界面中,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Bioaccessibility)和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的方式、过程及环境调控影响;

2)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对映体选择性(Enantioselectivity):主要研究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微生物降解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土壤、水生生物体内酶降解手性POPs的对映体差异;植物对手性POPs吸收的对映体差异;

3)植物根/土壤、根/土壤溶液微界面POP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主要研究POPs在根/土和根/土壤溶液界面中的赋存形态、跨介质迁移和转化过程;

POPs在植物中的吸收和降解机理;

4)土壤/土壤溶液界面POPs的锁定(Sequenstration)机理及其对非生物降解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POPs在不同土壤/土壤溶液界面的扩散、吸附与锁定行为;POPs的界面锁定对其非生物降解行为的影响。

研究目标:揭示微界面条件下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差异;证实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生物对映体选择性差异;阐明植物根/土壤、根/土壤溶液微界面中POP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探索土壤/土壤溶液界面POPs的锁定机理及其对非生物降解的影响。五年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培养研究生20名,撰写POPs界面过程方面的专著1部。

承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课题负责人:刘维屏

经费比例:16 %

课题四、POPs污染物的生物转移、累积与放大

研究内容:

以PCBs、PBDEs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5方面的研究:

1)POPs的生物转移机制:选取代表性的水生和陆生生物,研究POPs在生物体

内的降解和代谢,重点研究高溴代PBDEs(如BDE209)在生物体内的脱溴降解,通过分析鉴定POPs的羟基(HO-)、甲氧基(MeO-)和甲磺基(MeSO2-)等代谢产物,研究POPs的生物降解和代谢途径;

2)POPs的生物累积与放大:选择受POPs污染的典型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利

用C、N稳定同位素技术,构建完整的食物网,研究POPs在不同营养级别水生和陆生生物中的传递与放大,获得各种POPs化合物的生物富集和放大

因子,比较不同食物链对不同POPs放大能力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3)POPs生物迁移过程的示踪技术研究:包括筛选能用于指示生物代谢能力的指

示物(代谢标志物);研究和发展分子同位素、手性化合物(如PCBs、HBCD)等技术手段用于示踪POPs在不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

4)POPs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三维模拟和结构-活性相关预测:通过三维分子模

拟技术研究PBDEs等POPs在生物体内与相关代谢酶的结合过程,预测POPs 的结构与其体内代谢有效性的定量关系;

5)POPs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控制因素:重点研究溶解有机质(DOM)对水体中

PCBs 和PBDEs等PO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目标:阐明POPs在典型生物体中的降解和代谢机理,揭示POPs在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累积、传递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五年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培养研究生20名,撰写POPs生物累积与放大方面的专著1部。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课题负责人:麦碧娴

经费比例:15.7%

课题五、POPs污染物的毒性机制与生态效应

研究内容:

以PBDEs、PFCs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4方面研究:

1)分子水平的POPs毒性机制:采用毒理基因组学方法研究PBDEs、PFCs等

POPs的毒性效应分子机制,筛选敏感的生物效应标志物;研究POPs与各类生物大分子(受体,酶,蛋白,DNA/RNA)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POPs在生物体内运输转移机制,揭示POPs引起的细胞凋亡、DNA损伤等致毒机理;

2)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研究新POPs对不同来源细胞正常结构、功能的影响,

通过检测特定生物标志物含量或活性的变化,揭示新POPs在细胞中的代谢、活化和毒性效应间的关系;

3)个体及种群水平的影响:选择鱼类等模式生物,研究新POPs的毒性作用特

征,尤其是对动物早期生命发育、全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繁衍等的毒性效应,揭示新POPs的剂量-效应关系及致毒机制;

4)环境水平的毒性评价:针对典型污染区域,利用特定生物标志物,从分子、

细胞、个体及种群水平上研究新POPs对代表性物种的毒理学效应,开展新POPs污染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研究目标:从不同水平上研究新POPs的毒性效应与致毒机制,着重探讨新POPs 污染对代表性物种生殖繁衍的影响,为我国新POPs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

依据。五年内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培养研究生20名,撰写POPs毒理效应方面的专著1部。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课题负责人:江桂斌

经费比例:21.3%

课题六、POPs降解与污染源控制技术原理研究

研究内容:

以二恶英的控制和削减为目标,开展4方面研究:

1)通过对我国典型钢铁冶炼、再生有色金属企业二恶英类排放污染现状的调查,

认识二恶英类在我国金属冶炼过程的排放特征,结合行业现状和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二恶英类排放因子,科学评估金属冶炼行业二恶英类的排放量;

2)研究金属冶炼等高温过程二恶英类产生及阻滞机制,开发二恶英类减排新技

术。通过系统表征飞灰的催化特性和反应模拟研究,揭示飞灰热处理过程中PCDD/Fs分解途径及催化机理;通过在飞灰中添加少量助剂,原位形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物种强化PCDD/Fs的分解过程,发展催化强化的低温飞灰安全处臵技术原理;

3)制备形貌可控、性能稳定的大表面积新型材料,研制POPs降解的高效催化

剂;研究纳米材料特性对降解POPs活性的影响规律以及降解机理;筛选高活性的持久性有机物脱卤和降解材料,发展处理高含量POPs废物处理技术。

4)在研究重点行业的POPs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探讨关键POPs控制技术在

重点行业的应用规范,提出POPs控制和削减的技术对策。

研究目标:认识我国冶金行业二恶英类UP-POPs排放特征及排放因子。通过实际监测和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我国冶金行业UP-POPs排放量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适合国情的UP-POPs污染源减排技术,上述研究结果将对行业推行减排POPs 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基础。开发POPs处理新技术,为经济、高效削减POPs奠定技术基础。五年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培养研究生15名。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郑明辉

经费比例:19%

四、年度计划

水体中的优先控制污染物

1、国家环保总局初步筛查的优控污染物名单 表1列出了国家环保总局初步筛查的优控污染物名单共计14个大类,其中12个大类属于有机化合物,只有2个大类属于无机化合物。 表1国家环保总局初步筛查的优控污染物名单 2、目标污染物选择 初步选择的目标污染物包括:二氯甲烷、苯、六氯苯、多氯联苯、苯酚、硝基苯、苯胺、苯并(a)芘、肽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六六六、丙烯腈、N-亚硝基二甲胺、氰化物和砷。 3、水样采集及前处理 3.1 有机样品的采集 3.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本方法适用于二氯甲烷测试样品的采集。 采样瓶选用20mL带有聚四氟乙烯密封垫的螺口玻璃瓶(如安捷伦公司的VOC测试瓶),洗净烘干。采样时先用预采集的水样荡洗两三次,再向样品瓶中充样至溢流,以水样充满,顶部不留任何空间,封瓶时水样中不能有气泡,瓶壁有气泡时应轻摇瓶壁将气泡赶出;4℃下保存。 3.1.1其它有机化合物的采集及样品前处理 本方法适用于苯、六氯苯、多氯联苯、苯酚、硝基苯、苯胺、苯并(a)芘、肽酸二甲

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六六六、丙烯腈、N-亚硝基二甲胺测试样品的采集(如表2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1)水样采集 采样瓶采用10 L容量的棕色带塞细口玻璃瓶,样品瓶经重铬酸钾洗液润洗浸泡20 min 以上,以自来水、蒸馏水洗净后倒置晾干,待用。 污水、地表水每个样品采集30L,饮用水、地下水每个样品采集45 L。样品运回实验室后如不立即处理需4℃下保存;在存放样品时,应尽量注意存放在没有有机气体干扰的区域,以免交叉污染。所采集样品应在2日内过滤完毕,7日内富集完毕。 (2)水样过滤 过滤装置:直径为142mm的Millipore微滤系统; 滤膜:APFF玻璃纤维滤膜; 将25 L(污水、地表水)或40 L(饮用水、地下水)滤过水样收集于已洗净的带塞棕色玻璃瓶保存,加入5‰体积的甲醇,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待富集; 剩余5 L滤过水样用于常规水质分析(250 mL,注意pH值、温度需立即测量)、金属分析(250 mL,加入1 mL硝酸酸化)、氮磷分析(500 mL),均收集于其余备用; 悬浮物的收集:将滤过水样的滤膜用铝箔包好,4℃保存。 (3)样品的富集 富集 采用500 mg的HLB固相萃取柱用于水样的富集。先安装好真空抽滤装置及固相萃取装置,HLB柱在使用前依次用二氯甲烷、甲醇、蒸馏水各5 mL清洗,加液后保持5 min,开真空泵抽取液体,处理完后小柱处于活化状态。调节好真空度,使水样过柱的流速恒定在5 mL/min。 洗脱 富集完毕后,将水抽干。首先以5 mL甲醇/水(甲醇%=5%)为清洗剂,浸泡5 min 后,抽干30 min以上;然后以10 mL甲醇/二氯甲烷(1:9,v/v)为淋洗剂分三次(4 mL、3 mL、3 mL)进行第一级洗脱,洗脱组分为中等极性至非极性组分;再以5 mL正己烷/二氯甲烷(2:1,v/v)为淋洗剂进行第二级洗脱,洗脱组分为非极性组分。洗脱液均收集于K-D 浓缩器中。将同一样品的第一级洗脱液集中于一个250 mL烧瓶中,添加3药匙无水硫酸钠,放置过夜;转移出清液后旋蒸浓缩,过无水硫酸钠小柱(装柱见净化部分),用15mL二氯甲烷淋洗脱水,用柔和高纯氮气(注意氮气流量要小,表面刚好产生漩涡即可,以免组分损失)吹蒸并置换溶剂为正己烷。第二级洗脱液集中于另一个150 mL烧瓶中,旋蒸浓缩并置换溶剂为正己烷。将两级组分合并吹氮浓缩,转移至大容量样品管,定容至6 mL。 3.2 无机样品的采集 本方法适用于氰化物、砷测试样品的采集。 采集水样需贮存于用清洗并干燥后的聚乙烯塑料瓶或硬质玻璃瓶中。现场采样时需用所采水样淋洗3 次后采集水样各500mL,供实验室分析所用。采来的样品应及时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及时测定样品,必须将样品存放在4℃的冰箱内,并在采样后24h 内分析样品。

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随着工业技术发展,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与日俱增,其中大多数是化学污染物,如表1-1所示。此外,世界上每年约有1000多种新的化学品进入市场。以农药为例,全球使用量以12.4%的速度递增。科学研究表明,这类化学污染物,大多数是有毒有害的,然而,这些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光解、水解、微生物降解、挥发、生物富集、吸附、淋溶等)及其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迄今尚无所知或知之甚微。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有一些有毒污染物往往难于降解,并具有生物积累性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或慢性毒性,有的通过迁移、转化、富集,浓度水平可提高数倍甚至上百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是一种潜在威胁,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早在70年代中期,就..;清洁水法'中明确规定了129种优先污染物,其中有114种是有毒有机污染物。日本1986年底,环境厅公布了1974-1985年间对600种优先有毒化学品环境安全性综合调查,其中检出率高的有毒污染物为189种。前苏联1975年公布了496种有机污染物在综合用水中的极限容许浓度,十年后公布修改了的561种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极限容许浓度。前联邦德国于1980年公布了120种水中有毒

污染物名单,并按毒性大小分类。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于水质项目的排放标准'的技术报告中,也列出了'黑名单'和'灰名单'。总之,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 表1-1 部分工业企业产生的有害废物 我国的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列入国家环境保护科技计划,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控制有毒污染物排放,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水中优先污染物筛选工作,提出初筛名单249种,通过多次专家研讨会,初步提出我国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68种(见表1-2),将为我国优先污染物控制和监测提供依 据。

自然现象

15、自然现象 一、导入 1、看这是什么?-----美丽的彩虹! 你看过彩虹吗?什么时候能看到彩虹? 这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 3、揭题:大自然中有很多自然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 二、新授 1、说说自然现象--------你知道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2、看自然现象图片-----老师收集了一些自然现象图片-----再看,这是----蓝天白云,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只不过你们天天看到,也就司空见惯了,熟视无睹了。 3、你对哪些自然现象印象深刻,为什么? 三、欣赏作品 1、欣赏有关自然现象的作品,有些是课本中的,也有些是其他小朋友画的。 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分析绘画工具及画法) 2、同桌讨论---------你画什么自然现象,准备怎样画? 四、学生作画要求:还等什么呢?赶紧画出你们熟悉或喜欢的自然现象吧。尽量画大画满,如果添上人物活动就更棒了! 五、作品展示及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六、总结拓展 1、对人类有益的 这么多自然现象,有些是人类需要的,离不开的,例如:下雨、下雪、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等,再如:人们根据自然现象辩别方向(看太阳的位置、树轮的疏密) 2、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例如:地震、龙卷风、火山爆发、沙尘暴、泥石流等等。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些自然现象呢? (1)、利用自然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能利用的加以利用,为人类造福,例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火山灰的利用、…… (2)、防止或者减小灾害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力量实在是太微小了,对于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等不能阻止,但是对于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等,却可以预防或者减小灾害……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使沙漠化进程慢一点,可以使沙尘暴影响范围不扩大,渐渐缩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可以减小洪水带来的灾害,防止泥石流…… 所以我们从小要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多植树造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拯救我们人类! 3、课后收集利用自然现象造福于人类的事例。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们说说看。

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确定

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确定 周文敏傅德黔孙宗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一、引言 面对我国水环境污染逐年加重的事实,国家环境保护局从”七五’开始,开展“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加强水污染控制与监测,改善环境质量,“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研究”是该项目的一个分课题。 我国的水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非点源排放,但主要来自数十种类型的工业污染源排放废水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进入水环境的有毒化学物质成千上万,不可能一一予以控制,制定标准,限制排放,实施监测,只能是从众多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中筛选出那些面广量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危害大的并具潜在威胁的污染物作为控制对象.这些优选出来作为水污染控制对象的有毒污染物就是本文所说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对优先控制污染物实施的监测即“优先监测”。 正因为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因此,“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将首先用于对占全国等标污染负荷65%、75%、85%的3000家、6000家、90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排人废水污染物的控制与监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参阅《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测暂行技术要求(废水部分)》。抓源的污染控制与监测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这正是本项研究立题的主要目标:

环境水质和污染源排放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水质反映污染控制程度,而污染源排放又势必影响及至决定环境水质,因此,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黑名单’将逐步用到环境水质指标的制定与监测上来.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的地而水.地下水标准均还不能反映我国水环境污染是以有机污染为主这一基本事实,标准的指标体系仅相当于美国等先进国家六十年代末的水平。“黑名单”的建立为我国环境水质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与先进国家比,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把那些具有“三致”毒性的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有毒有机物列入,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溴仿、苯、甲笨、氯苯等。因此,“黑名单”的建立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外国友人对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提出异议,同时为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修订。 水污染控制,科学标准体系的建立、依赖于配套的分析测试技术。“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立足于建立配套“黑名单”的监测技术。如采样技术,监测方法,有机标准物质,全过程质量保证技术等,它的推广、应用将促进我国水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 二、筛选原则 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千上万,如何才能从中筛选出我国水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黑名单呢?首先应当确定筛选原则。迄今,国内外大体上有二类筛选原则可供参考:其一是定量评分系统,如基于多介质环境目标值 (MEG)的模式法;基于暴露毒性、降解性的公式计算法等。

环境化学作业答案

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答: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 、 1972 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 、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 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 答:地球环境系统即为生物圈,生物圈有五大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这五大圈层受到人类影响,也就影响了整个地球环境系统。例如: 大气圈:人类的工业化,是的矿物质燃料使得CO2、SO2等气体大量进入大气中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多,形成保温层,这就是我们说的。 生物圈:人类的砍伐,屠杀野生动物,造成的破坏,食物链的断裂或减少,是的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到影响,造成灾害,各种的恢复力减弱,抗破坏力减弱。 土壤圈:树木的砍伐造成,人们盲目施肥,造成 水圈:水的污染就不用说了 :人类活动的原因引发,腐蚀,砍伐造成风沙肆虐,风化现象加剧。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下面分别讲述环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四个方面对生物的危害。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现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逐渐坏死。这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叫做大气污染指示植物。 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有些重金属如Mn、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

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

环境保护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告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 会 公告 2017年第83号 关于发布《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的公告 为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环境保护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制定了《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现予公布。 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的化学品,应当针对其产生环境与健康风险的主要环节,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经济技术可行性,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重大影响。 附件: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 环境保护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卫生计生委 2017年12月27日 抄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7年12月28日印发 附件: 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

附录 优先控制化学品风险管控政策和措施 《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重点识别和关注固有危害属性较大,环境中可能长期存在的并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大风险的化学品。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品,应当针对其产生环境与健康风险的主要环节,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经济技术可行性,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风险管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重大影响。 一、纳入排污许可制度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排放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公布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排放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对排污口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公开

综合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综合实践小型活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体验自然,感受并分享大自然带给自己的乐趣。 2、对宇宙、动植物等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列举出一些简单自然现象,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并自觉形成环保行为。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材料 1、20年前我国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短片 2、近几年我国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的图片和视频短片 3、学生课前调查的身边环境受污染的现状 三、活动形式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周围的环境情况。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查看图片,录像纪录片,详细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 2、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了解自然的详细资料。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确定以“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 理由如下: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你最想了解环境中

哪一方面的情况呢?” 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根据问题研究的价值、可行性,以及每一问题选择人数的多少确立可能的子课题,如: 1、森林植被现状的调查。 2、树木保护现状的调查 3、耕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4、河流保护现状的调查。 5、动物保护现状的调查。 6、垃圾投放处理现状的调查。 随后师生共同商讨,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确立为为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第二阶段:开展活动 子课题确立后,同学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子课题,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结合小组并确定小组名称。接下来各小组共同交流、设计制订本组的活动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本小组事先选定的子课题,利用综合实践课、课间休息以及课后调查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思想和方法指导。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1、收集、整理资料。 小组根据自己所调查到的情况列出详细的表格,并及时、详细的记录本小组观察和调查到的具体资料和数据,写成小组调查报告。

1-3-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无疑是环境监测的重点。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品有700万种之多,而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已达10万种。因此不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或从化学毒物的危害程度和出现频率的实际情况而言,某一实验室不可能对每种化学品都进行监测、实行控制,而只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这就必须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早期人们控制污染的对象主要是一些进入环境数量大(或浓度高)、毒性强的物质,如重金属等,其毒性多以急性毒性反映,且数据容易获得。而有机污染物则由于种类多、含量低、分析水平有限,故以综合指标COD、BOD、TOC 等来反映。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批有毒污染物(其中绝大部分是有机物),可在极低的浓度下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影响。许多痕量有毒有机物对综合指标COD、BOD、TOC等影响甚小,但对环境的危害很大,此时,综合指标已不能反映有机污染状况。这些就是需要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它们具有如下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在《清洁水法案》中明确规定了129种优先污染物,它一方面要求排放优先污染物的工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课程设计 08级环境工程1班 0802103031 祝建平

道路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策略 摘要:分析了路段与景观两个尺度上的道路生态环境影响,结合当今景观生态学、道路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与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相关的生态策略:(1)在区域尺度上,依据生态敏感度规划路网密度、保持大型自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提倡非生态敏感地段的交通集中、增加路网的区域水平渗透性;(2)在路段规模上,自然空间的生境避让、保持重要地段的自然连续性、打破交通生态瓶颈、减少道路交通的环境影响、补偿道路建设的生态影响等。这些策略旨在为可持续道路交通提供基于生态合理性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公路路网成为自然环境中最显著的人工景观,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公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国道为主骨架,省道为区域性骨架,县乡道路为支脉的公路网。虽然高等级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公路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公路交通总体上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公路密度、公路网的通达性与公路网的技术等级,按照国家公路网规划,大量的建设项目将不断涌现。如何在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中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可持续交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传统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主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对待自然空间上一直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道路建设由于借助了现代工程技术,受自然地形及地质条件等的约束越来越少,对自然空间的潜在生态环境影响日益明显。随着近年来道路生态学 的异军突起,道路生态环境影响已引起全球的瞩目。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道路交通已成为导致自然空间整体景观破碎的关键影响因素,特别是大流量、高速度的现代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道路交通形成的路段环境影响最早引起关注,相关文献浩瀚。随着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道路生态学的发展,道路路网的区域影响也逐渐得到重视。国内外道路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揭示道路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的一般规律,研究领域的热点可归纳为:道路密度(网络)的区域影响、道路生态影响的模式和过程、道路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与尺度大小的关系研究等。尽管已有大量的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但是在公路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结合案例的道路生态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自然景观地段。在国内,与公路交通规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公路绿化规划、水土保持与边坡绿化、公路两侧的道路景观规划、生态恢复规划等方面,这些研究以局地的环境改善、景观美化、绿化种植等为目标。在区域性路网方面,一些研究对规划的公路路网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一些规划问题与建议。而涉及公路交通规划本身的生态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匮乏。本文将结合当今景观生态学、道路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与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相关的生态策略。 1 道路交通的生态环境影响 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十分可观的影响,例如形成新生境边缘、改变水文动力学、扰乱自然过程与生境、产生化学物质与噪声污染、阻碍地面生物行动、造成动物与鸟类伤亡等。这些影响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型:生境损失、环境侵扰、廊道效应、交通伤亡、行动障碍。关于道路交通的生态环境影响,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一是局地影响(路段尺度上),通过生境毁坏、污染、边缘效应和交通致死等因素对物种生存和迁移产生影响;其二是区域影响(景观尺度上),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形成自然景观破碎化,导致物种分布的空间

环境化学答案73006

第一章绪论 4.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国际上较为重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耦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重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 (3)学好这门课的观点:环境化学包含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多个分支学科,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来源、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这就决定了环境化学研究中需要运用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实验模拟系统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还要配以物理、生物、地学、气象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因此,要求研究人员具有较广泛的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以开阔的视野,除了环境化学之外,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并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如此才可能学好这门课。 5、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有哪些特征 答: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称为原生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又称为次生污染物)。当前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划分的:对流层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密度大;平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中间层温度随海拔增加迅速降低、空气较稀薄、对流运动非常激烈;热层空气高度电离、更加稀薄、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知识概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氮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指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2)这里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特点:带有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2、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2)循环形式:CO2。 (3)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CO2)生物群落(有机物) (4)碳循环平衡的破坏及后果 ①碳循环平衡遭破坏的原因: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迅速增加。 ②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可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氮循环 (1)氮循环过程 (2)氮循环中的几个重要代谢过程

比较 基本过程 相关微生物 代谢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物固氮 N 2→NH 3 根瘤菌、 圆褐固氮菌、 蓝藻 异养需氧 异养需氧 自养需氧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硝化作用 NH 3、NH 4+→NO 3- 硝化细菌 自养需氧 生产者 氨化作用 含N 有机物→NH 3、NH 4+ 腐生细菌、 真菌 异养需氧 分解者 反硝化作用 NO 3- →N 2 反硝化细菌 异养厌氧 分解者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过程 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全球性 联系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如:鸟的鸣叫、萤火虫发光等。 (2)化学信息:以化学物质为传递形式的信息。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8] 1.淡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2)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2017·高考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高考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如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御切沟的形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3.(2018·衡水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葛洲坝建成后的几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减少到目前的57尾。下图为中华鲟产卵区分布变化示意图。

美国环保署优先控制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 List Priority Pollutants are a set of chemical pollutants we regulate, and for which we have developed analytical test methods. The current list of 126 Priority Pollutants, shown below, can also be found at 40 CFR Part 423, Appendix A. These are not the only pollutants regulated in Clean Water Act programs. The list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EPA to consider, for example, in developing national discharge standards (such as Effluent Guidelines) or in national permitting programs (such as NPDES). 1.Acenaphthene 2.Acrolein 3.Acrylonitrile 4.Benzene 5.Benzidine 6.Carbon tetrachloride 7.Chlorobenzene 8.1,2,4-trichlorobenzene 9.Hexachlorobenzene 10.1,2-dichloroethane 11.1,1,1-trichloreothane 12.Hexachloroethane 13.1,1-dichloroethane 14.1,1,2-trichloroethane 15.1,1,2,2-tetrachloroethane 16.Chloroethane 17.(Removed) 18.Bis(2-chloroethyl) ether 19.2-chloroethyl vinyl ethers 20.2-chloronaphthalene 21.2,4,6-trichlorophenol 22.Parachlorometa cresol 23.Chloroform 24.2-chlorophenol 25.1,2-dichlorobenzene 26.1,3-dichlorobenzene 27.1,4-dichlorobenzene 28.3,3-dichlorobenzidine 29.1,1-dichloroethylene 30.1,2-trans-dichloroethylene 31.2,4-dichlorophenol 32.1,2-dichloropropane 33.1,3-dichloropropylene 34.2,4-dimethylphenol 35.2,4-dinitrotoluene 36.2,6-dinitrotoluene 37.1,2-diphenylhydrazine 38.Ethylbenzene 39.Fluoranthene 40.4-chlorophenyl phenyl ether 41.4-bromophenyl phenyl ether 42.Bis(2-chloroisopropyl) ether 43.Bis(2-chloroethoxy) methane 44.Methylene chloride 45.Methyl chloride 46.Methyl bromide 47.Bromoform 48.Dichlorobromomethane 49.(Removed) 50.(Removed) 51.Chlorodibromomethane 52.Hexachlorobutadiene 53.Hexachlorocyclopentadiene 54.Isophorone 55.Naphthalene 56.Nitrobenzene 57.2-nitrophenol 58.4-nitrophenol 59.2,4-dinitrophenol 60.4,6-dinitro-o-cresol 61.N-nitrosodimethylamine 62.N-nitrosodiphenylamine 63.N-nitrosodi-n-propylamine 64.Pentachlorophenol 65.Phenol 66.Bis(2-ethylhexyl) phthalate 67.Butyl benzyl phthalate 68.Di-N-Butyl Phthalate

(完整版)《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决胜高考之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信蔡哥考本科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 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物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