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介绍
著名的古筝曲

著名的古筝曲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它以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自古以来,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古筝上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这些曲目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著名的古筝曲。
1.《广陵散》《广陵散》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者是东晋时期的琴师吴昌硕。
这首曲子以其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著称于世。
它的音乐构思精巧,曲调流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广陵散》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也是古筝曲中的经典之作。
2.《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者是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作曲家阮籍。
这首曲子以其悠远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它的音乐构思精妙,曲调优美,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二泉映月》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珍品,也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之作。
3.《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者是明代著名音乐家、文学家沈澄甫。
这首曲子以其清新的音乐形式和感人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它的音乐构思简洁,曲调舒缓,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人生之意的感悟。
《梅花三弄》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之作。
4.《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者是明代著名音乐家、文学家文征明。
这首曲子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音乐形式而著称于世。
它的音乐构思严谨,曲调婉转,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之意的感悟。
《平湖秋月》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巅峰之作,也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之作。
5.《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者是明代著名音乐家、文学家朱权。
这首曲子以其高雅的音乐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它的音乐构思精湛,曲调优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颂扬和对人生之意的思考。
《阳春白雪》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杰作之一,也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之作。
十大古筝名曲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
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
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
”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
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
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
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
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
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回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
古筝曲十大名曲欣赏

古筝曲十大名曲欣赏古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音色清婉、悠扬,富有古典雅致,享有“听筝赏月”、“鸣筝听雨”等美妙的俗语。
下面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古筝曲十大名曲,每首曲子都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经典之作。
一、《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的创作时间远古,可能达到了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
它是古筝演奏中最为常见的曲子之一,该曲风格优美、清新,富有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二、《渔舟唱晚》《渔舟唱晚》是古筝名曲中的一首,它的创作时间约在晋朝时期。
这首曲子的创作者是中国南方著名乐人琴巨几。
《渔舟唱晚》表现了渔村的生活风貌和荡漾在湖泊上的渔舟以及黄昏时分的渔父唱歌,富于画面感,曲调优美,是古筝曲子中的代表之作。
三、《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名曲,该曲创作人是赵孟頫,曲调优美、悠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平沙落雁》一曲运用了各种古典技法,包括和声、模拟自然音效等等,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极致之美。
四、《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古筝名曲中的佼佼者。
这首曲子的创作时间登超过两千年,它是由一位唐代琴师创作的。
《阳关三叠》表现了古时候边疆的戍卫生活,曲调优美,充满向往,经久不衰。
五、《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中国古曲中的佼佼者,该曲曲调紧张,是描绘历史战争画面的经典之作。
描绘了人在厮杀腥风血雨中的悲壮与坚韧,再加上其中蕴含的易经哲学,使得这首曲子更具审美价值。
六、《秦淮河畔》《秦淮河畔》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著名曲子之一,这首曲子颇具浪漫情怀,曲调婉转动听,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七、《流水》《流水》是古筝名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中用古筝所模拟的流水声奏出了流水沉淀、流畅、起伏的过程,曲调清幽舒缓,是古筝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八、《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佳作之一,该曲尤其适合用古筝演奏。
曲调悠然静谧,富有时代感和中国文化色彩。
九、《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古筝名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非常著名。
十首好听的古筝名曲

十首好听的古筝名曲以下是十首好听的古筝名曲的介绍:1. 《高山流水》: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筝曲目,由卓越的古筝演奏家俞伯牙创作。
曲目描绘了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这首曲子的旋律优美,富有诗意,是古筝曲中的经典之作。
2. 《渔舟唱晚》:这首曲目也是古筝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幅夕阳下渔舟晚唱的美景。
曲调悠扬、柔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平沙落雁》: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邓建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筝曲中的经典之作。
曲调优美、舒缓,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4. 《汉宫秋月》: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刘乐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古代皇宫的美丽和繁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曲调悠扬、哀婉,富有感染力。
5. 《梅花三弄》: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王中山的代表作之一,以梅花为主题,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曲调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
6. 《出水莲》: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罗九香的代表作之一,以莲花为主题,描绘了莲花的美丽和纯洁,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曲调优美、清新,富有感染力。
7. 《胡笳十八拍》: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范上娥的代表作之一,以古代笳琴为原型,描绘了笳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曲调悠扬、哀婉,富有感染力。
8. 《广陵散》: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孙文妍的代表作之一,以古代名曲《广陵散》为基础,进行了改编和创作。
曲调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9. 《秦桑曲》: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周望的代表作之一,以古代诗词为灵感,描绘了古代女子的美丽和哀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曲调婉转、柔美,富有感染力。
10. 《映山红》:这首曲目是古筝演奏家王中山的代表作之一,以革命歌曲《映山红》为基础,进行了改编和创作。
古筝曲欣赏10大名曲

古筝曲欣赏10大名曲
1.《广陵散》——古筝传统名曲,是中国古筝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平沙落雁》——古筝名曲之一,刻画了沙漠中飞翔的雁群的壮美景象。
3.《月光曲》——著名的古筝独奏曲,寄托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4.《阳关三叠》——古筝名曲,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赞美之情。
5.《江河水》——以江河的壮丽景色为题材的古筝曲,将江河流淌的水声表现得栩栩如生。
6.《夜来香》——古筝传统名曲,描绘了夜晚中花美人儿的婀娜多姿。
7.《高山流水》——著名的古筝二胡合奏曲,以流水和高山为主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8.《渔舟唱晚》——古筝和二胡合奏曲,描绘了渔民渔舟唱晚的景象。
9.《十面埋伏》——以历史战役为题材的古筝曲,表达了英勇战士的豪情壮志。
10.《无寂》——古筝及古琴合奏曲,展示了古筝和古琴的纯净、宁静之美。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中国古筝十大名曲:1、《赠卿一枝芳》:《赠卿一枝芳》是中国古筝最常被演奏的名曲,它编曲出一段节奏有条不紊、旋律婉转流畅的乐章,彰显着古筝优雅高贵的风采。
2、《月牙弯》:《月牙弯》是中国古筝乐的代表曲目之一,乐曲叙述了一位长川胡同里的男女儿童,尽情踏舞于月牙弯的故事。
3、《鹧鸪天》:《鹧鸪天》是一支古典古筝曲,曲调活泼、旋律优美,乐曲充满诗意,以快板为主,演奏技巧多样性强,十分动听。
4、《梅子黄时雨》:《梅子黄时雨》是中国古筝传统民间乐曲,乐曲表现出淡淡的情怀,清新脱俗,演奏出来更具民族特色,抒发出哀痛伤感的乐音。
5、《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首古典古筝曲,曲风轻快明朗,节奏快活,演奏出来满溢着热情和活力,节奏明快,气势恢宏。
6、《摇篮曲》:《摇篮曲》是一支流行于中国古筝中的经典曲目,旋律悠扬,叙述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求子而不得,抱子而难哭”的愁绪。
7、《玉龙调》:《玉龙调》是一支中国古筝曲,乐曲抒发出仙气,旋律宁静而幽雅,乐曲内容描写了一条玉龙在流水中的奇遇,节奏舒缓,给人以轻松的安息。
8、《凤凰古琴》:《凤凰古琴》是一支中国古筝乐曲,乐曲旋律清新悠扬,演奏出来节奏灵巧优美,给人以淡淡的美妙感受,把人带到了一个神秘古老的氛围中。
9、《蝶恋花》:《蝶恋花》是一支中国古筝曲,以抒情旋律为主,演奏出来由思绪跃跃而上,给人以浪漫自由的感觉,既有梦幻般的浅草又有蝶恋花般的清凄美好。
10、《登舟访友》:《登舟访友》是中国古筝最经典的曲目之一,乐曲婉转优美,依据“木兰花”的旋律,把木兰花的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向人们展示出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古筝名曲欣赏100首 经典古筝曲目

古筝名曲欣赏100首经典古筝曲目
古筝,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东方钢琴”。
古筝曲目丰富多样,既有轻快明亮的现代曲目,又有深沉悠远的传统经典。
本文将为您介绍100首经典古筝曲目,带您领略古筝的魅力。
一、传统经典
1.《高山流水》
此曲为古筝十大名曲之一,表现了高山流水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对友谊的渴望。
全曲分为《高山》和《流水》两部分,旋律优美,富有诗意。
2. 《渔舟唱晚》
此曲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悠哉悠哉地唱着渔歌,渐渐远去的美丽画面。
曲调悠扬抒情,极富表现力。
3. 《平沙落雁》
此曲表现了秋天时节,大雁南飞,草原上一片金黄的景象。
曲调悠扬中带有凄凉之感,引人深思。
4. 《梅花三弄》
此曲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立雪中的坚韧品质。
旋律婉转流畅,富有艺术感染力。
5. 《汉宫秋月》
此曲表现了古代皇宫后花园的美丽景色和宫女们的幽怨情感。
旋律优美动听,充满诗意。
二、现代创作
1.《渔歌唱晚》
此曲为现代古筝名家范上娥所创作,表现了渔民在夜幕降临时歌唱、欢庆丰收的场景。
全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
2. 《云水禅心》
此曲表现了禅宗清净、无欲无求的思想境界。
旋律优美悠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月儿高》
此曲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全曲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旋律优美动听。
古筝曲欣赏10大名曲

古筝曲欣赏10大名曲(原创版)目录1.古筝简介2.古筝十大名曲列表3.十大名曲详细介绍1.渔舟唱晚2.高山流水3.出水莲4.林冲夜奔5.侗族舞曲6.汉宫秋月7.寒鸦戏水8.东海渔歌9.香山射鼓10.战台风正文古筝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音乐表现力。
古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古筝十大名曲:1.《渔舟唱晚》:这是一首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据传是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舟渔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意境。
2.《高山流水》:这是一首古筝古琴合奏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3.《出水莲》:这是一首描绘莲花从水中缓缓升起的古筝曲,寓意着清净无染的佛教思想。
4.《林冲夜奔》:这是一首描绘《水浒传》中林冲误入白虎堂,后被逼逃亡的古筝曲,具有戏剧性的紧张气氛。
5.《侗族舞曲》:这是一首具有侗族民族特色的古筝曲,描绘了侗族人民欢快舞蹈的场景。
6.《汉宫秋月》:这是一首描绘汉代宫廷中秋之夜的古筝曲,具有浓郁的宫廷气息。
7.《寒鸦戏水》:这是一首描绘寒鸦在水中嬉戏的古筝曲,意境清新自然。
8.《东海渔歌》:这是一首描绘东海渔民辛勤劳作的古筝曲,具有浓郁的海洋气息。
9.《香山射鼓》:这是一首描绘香山寺僧人射鼓的古筝曲,具有神秘的宗教气息。
10.《战台风》:这是一首表现工人阶级战天斗地的古筝曲,具有激越磅礴的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挤牛奶:此曲是根据《草原儿女》插曲改编而成。
曲调活泼、富于朝气,表现了蒙古民族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劳动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2、渔舟唱晚:娄树华曲,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
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3、纺织忙:这是一首广东音乐风格的乐曲,该曲创作于是1955年,由著名高胡、古筝演奏家刘天一先生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乐曲运用了广东音乐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农家妇女辛勤纺织、愉快劳动的画面。
乐曲中运用了揉、颤、滑、刮奏、撮弦等多种技巧,并且在乐曲高潮段落用双手演奏,这在作品所产生的年代是一个不小的革新,它也自然在问世之后便受到筝界的热烈追捧。
曲式结构为变奏曲。
乐曲吸收了潮州音乐的变奏形式、潮汉古筝的滑音技巧和广东扬琴的演奏特点,以简朴、优美的旋律,流畅而富有层次感的节奏及古朴的韵味,形象地刻划出描写了农家妇女辛勤纺织、愉快劳动的画面劳动时的欢快情景。
此曲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博采众长,融合了粤、潮、汉三大乐种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手法,使得乐曲整体具有浓郁的岭南古筝风貌但又不具体的属于哪一“家”。
4、浏阳河:古筝曲《浏阳河》,旋律流畅、优美动听,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创作歌曲。
《浏阳河》中采用的演奏手法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双手配合快速弹奏部分;第二部分是运用左手揉、吟、滑、按的技法来表现乐曲柔美的旋律,这一块在乐曲中首尾相应演奏两边;第三部分则运用如流水般的双手交替下行琶音来表现乐曲动听的旋律。
在乐曲的第一段中主要是注意按滑音的准确性和控制好乐曲的速度,整个曲子中主要有两个难点,也就是后面的双手配合快速弹奏及琶音部分。
5、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
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
6、汉宫秋月:《汉宫秋月》是中国名曲。
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
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唤起人们对受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也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7、春苗:《春苗》这首乐曲运用了苗族音乐音调,描绘出一副万物复苏春意朦胧早春图,它表达了人物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快活泼,描写了苗家儿童在祖国的雨露阳光哺育下,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
开始由一个引子有两句组成,这个引子的演奏要注意一个降咪,实际上把2按高一个小两度就变成降咪了。
关键就是一个按音速度稍稍慢一点,开始乐曲进板的是一个比较明亮的三拍子。
8、洞庭新歌:王昌元、浦琦璋编曲。
此曲作于1973年,是根据白城仁的歌曲《洞庭鱼米香》(湖南民歌)进行改编的。
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千里洞庭、碧波荡漾、鱼虾满场、稻谷飘香,它生动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以及人们由衷的欢心喜悦心情。
全曲以散板开始,在演奏时需注意前后句的强弱对比,表现了渔家男女对唱的场面。
慢板旋律优美,流畅清新。
快板是慢板的变奏形式,练习时由慢至快。
注意双托时不要碰到别的琴弦,保证音色的纯净。
9、香山射鼓:《香山射鼓》是中国筝演奏家曲云创作于1980年的一首筝曲,乐曲由西安古乐传统曲牌《月儿高》、《柳青娘》、《香山射鼓》等曲牌联缀而成,描绘了陕西关中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并以深沉、内在、具有浓郁陕西地方风格的旋律,表现了香客们的虔诚和高远空旷虚无缥缈的意境,以及鼓乐阵阵,咏唱轰鸣,进山朝拜的人群熙来攘往的活动盛况。
是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在这首乐曲的慢板中,最要重点讲解的是“劈”这个指法。
在谱面上所要用“劈”来演奏的音都标得很清楚,一定要按指法的标注来演奏。
基本上都用于句尾。
在慢板中,总有一些后缀句,要划分好乐句,分清乐句的轻重处理。
另外,慢板中左手的颤音幅度要大些,下滑音是表现语气的重点音。
再有,慢板中摇指一段的速度和节奏千万不要太拖,如果摇指掌握的不好,就容易拖。
慢起渐快一段,不要演奏的太快,只要演奏的清楚就可以了。
这样后面的快板的速度才可表现出来。
自由地这段散板要掌握好速度的伸缩运用和强弱的处理。
这首乐曲的快板不是很难,但速度一定要上去。
双撮那段要注意不要两遍的力度一样,第一遍稍轻,第二遍强,最后强收结束。
10、蕉窗夜雨:《蕉窗夜雨》是一首筝曲,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伴随淅沥的雨打蕉叶声,独自感悟着乡愁的无奈,音乐中无处不飘散着客家音乐的韵味,极有力的体现着客家文化的内涵。
《蕉窗夜雨》全曲只有三十四小节。
经过已故客家筝艺大家罗九香先生对客家筝曲的精深研究,对调骨(旋律骨干音)加以变化,由抑、扬、顿、挫的最佳布局以及速度的徐疾转折的独特安排,将全曲反复五遍演奏,使其成为古筝曲目的一代绝响。
第一段节奏较缓,突出夜字。
第二段开头稍微紧张,为风雨欲来作铺垫,然后节奏渐渐加快并作由虚向实处理,仿佛乌云逐渐密布并接近。
下来一段速度、力度加强,表现雨字。
最后一段高音按滑力求轻巧跳跃,表现夜雨轻打芭蕉,雨滴从蕉叶滴落的情景。
曲子最后在宁静与清新的气氛中结束。
11、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古筝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由焦金海于1971年开始创作、1972年春天完成创作。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从辽阔、悠扬的散板引子开始,逐渐转入富有高原牧歌式的优美旋律,犹如婉转、悠扬的牧笛,描绘出一幅迷人的风光。
第二段,音乐变为欢快的、热烈的,表达了人们对漫山红透的山丹丹开花的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乡土风物的一种恋情。
最后一部分,音乐又回到第一部分主体旋律的原型。
乐曲在尾句中表达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2、梅花三弄:古筝曲《梅花三弄》是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过来的,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相传原为东晋笛子演奏家恒伊的笛子独奏曲,唐代颜师古改编成琴曲,存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此曲在结构上尚保留着清商乐的一些特点开头有一段称为“和”的引子,在结尾处又有一段称为“送”的尾声或称送歌弦”,每段乐曲尾句有重复等。
该曲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
梅花的品格高洁,有如清莲般洁白,有如苍松般挺拔,有如翠竹般坚韧,天生一副傲骨,不畏严寒,不怕寂寞,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之中傲然怒放,“君当如梅”!此曲是借景抒怀的乐曲,通过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来赞美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调优美,平缓。
曲作者主要是抒发魏晋文人超尘脱凡,孤芳自赏的胸臆。
在结构中,主题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三次,故称“三弄”。
13、上楼、下楼:《上楼》是河南南阳板头曲中叙事性很强的一首筝曲。
它与另外一首筝曲《下楼》联奏,构成了古筝作品并不多见的姊妹篇。
据称,这两首乐曲取材于《西厢记》中的故事。
根据需要,可前后联奏,也可单独表演。
《上楼》描写的是红娘欢天喜地上楼将喜讯报与小姐莺莺的情景;《下楼》则描绘了莺莺得知喜讯后满怀喜悦,飘然下楼的生动场景。
在演奏此曲时,使用“夹弹法”,这是一种在传统筝曲弹奏中使用较多的触弦法,其特点是触弦前或触弦后贴压在将要弹奏的琴弦或相邻的琴弦上,优点是由于可借助整个手掌发力,因此声音饱满结实也宜于反弹,而且由于手型相对固定,此手法对固定音型的演奏较为便利。
14、昭君怨:昭君怨是传统筝演奏名曲,为客家筝曲。
是《塞上曲》三首:《宫苑春思》、《昭君怨》、《湘妃泪》的第二首。
曲调委婉细腻,情绪低回,哀怨感伤。
标题虽是以后拟定的,但音乐是具有多维情绪的。
不妨亦可做昭君思念故土那种情感描摹,进行二度创作也未尝不可。
这正体现了音乐见仁见智的广义性。
演奏中吸收了琵琶的指法技巧,使其既有琵琶的珠玉叮咚之妙,同时又具备筝韵十足之功,融敦厚飘逸于一体。
15、小小竹排:乐曲根据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改编而成,属于革命歌曲,主要讲的是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而《小小竹排》这首古筝曲充满激情,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
乐曲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曲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16、采花:古筝曲《采花》是由琵琶曲《赶花会》改编而成。
以优美悦耳的四川民歌《采花》作为主题,其动人的旋律和轻巧的节奏,生动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热烈美丽的民间风俗画。
这首民歌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
欢快的节日里,向我们倾诉着热闹的赶花场面。
第二段的左手技巧模仿了琵琶的传统技“摘”,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四川民间敲打着盅盘伴唱的情景,为我们展现了花会上人们载歌载舞,欢乐的热场面。
中间插入的对比鲜明抒情段落,仿佛是姑娘在动人的歌唱,赞美盛开的鲜花。
17、湘妃泪:唐温庭筠《瑟瑟钗》中说到“只应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
”但此曲与湘妃无关,是以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为题材,描写汉代王昭君出使匈奴和亲离别故乡时的凄凉情景。
此曲原非古筝曲,取材于古琵琶曲《塞上曲》。
曲风委婉,全曲没有表现一种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一切归于平淡之中,有“悲痛欲绝、顿足捶胸”的沉痛,亦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惆怅,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忧愁和哀伤,淡淡的忧伤挥之不去,更多体现了一种无望的思念和思念的无望,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