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锆石形态、成分组成及年龄分析进行沉积物源区示踪的综合研究

合集下载

沉积物锆石示踪研究进展

沉积物锆石示踪研究进展

沉积物锆石示踪研究进展张硕;杨立辉;董有进;赵亚军【摘要】锆石是指示沉积物物质来源的重要矿物,通过几个典型指标来揭示物源区域与搬运过程.晶体形态反映锆石形成的酸碱环境与结晶温度,粒度指示源区距离与搬运力的变化,微量元素记录物源地地球化学信息与迁移过程,U-Pb同位素的示踪测定锆石的年龄特征及物源区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和空间尺度上的多样性.结合最新的研究理论成果,重点探讨锆石物源示踪原理在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对锆石示踪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看法.【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3)001【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锆石;示踪原理;同位素;应用【作者】张硕;杨立辉;董有进;赵亚军【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2;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2;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2;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P597+.3物源示踪是通过确定沉积物质来源及搬运路径,重建地球环境构造演化的过程[1,2]。

地球化学(如Sr-Nd,Hf元素)、矿物学(如方解石,白云石)、物理学(如热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气象观测与模拟等方法作为探讨沉积物源的重要手段,已被地理学者运用到诸如黄土高原、近海海域等区域环境变迁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新的成果[3,4]。

经过不断的理论深入和实践改进,上述方法的运用越来越成熟。

锆石(Zircon)是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的重要指示矿物,因其保存了大量的物源要素,成为物源研究所选择的示踪物质。

作为自然界最常见的副矿物之一,广泛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5]。

锆石阴极发光和U-Pb年龄特征研究

锆石阴极发光和U-Pb年龄特征研究

锆石阴极发光和U-Pb年龄特征研究作者:吴荣新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04期(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摘要: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和微区U-Pb定年的年龄结果,表明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中包含三类不同成因的锆石,即:同岩浆锆石、简单结构继承锆石和继承锆石核。

同岩浆锆石能够反映岩体的形成时代与侵位条件,继承锆石反映岩浆岩的物质源区和岩浆形成条件。

通过各岩体锆石样品的不同成因锆石分析研究,得出皖南新元古代各花岗闪长岩体具有相似的形成过程,但来自于不同的岩浆房,岩浆形成深度和侵位条件不同,与其形成于弧陆碰撞带的构造环境是一致的。

关键词: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锆石;阴极发光;地球化学中图分类号:P597文献标识码:A[WT]文章编号:1672-1098(2008)04-0001-07Neoproterozoic Granodiorites in South AnhuiWU Rong-xin(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and U-Pb dat ing, the analysed zirconsembodied in Neoproterozoic granodiorites in South Anh ui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synmagmatic zircon, simple-structured inhe r ited zircon and inherited zircon core. The formation age and emplaced tectonic s etting of plutons can be acquired from Synmagmatic zircon, the information aboutits protolith and magma formation can be inferred from inherited zircon. On thebasis of studi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zircon in the plutons, it is inferred th at the three plutons of granodiorite in South Anhui derive from similar source r ocks, but from different magma chambers, which were produced at different depthsof crust and also emplaced into different depths of crust, coincident with thetectonic setting of arc-continent collision.Key words: Neoproterozoic age; granodiorite; zircon; cathodo luminescence; geochemistry由于锆石广泛存在于各类岩石中,富含U和Th,低普通Pb,以及非常高的地球化学稳定性,使其成为U-Pb同位素定年最常用的矿物之一。

西宁黄土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及其对黄土高原黄土物源的指示意义

西宁黄土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及其对黄土高原黄土物源的指示意义

黄土高原临近上风向即为阿拉善干旱区。细粒石英 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强度与结晶度指数也显示了阿
1 9 ] 拉善干旱区对黄土高原黄土的物源贡献 [ 。
西风急流位置可能 南 移, 致使柴达木盆地成为重要
2 5 ] 的沙尘爆发中心的沙尘源地 [ 。
基于激光 剥 蚀 等 离 子 质 谱 的 单 颗 粒 锆 石 U P b
。柴达木盆地存在大量松散的
雅丹沉积物, 并 已 遭 受 强 烈 风 蚀。 青 藏 高 原 北 部 在 晚冬初春为沙尘暴 多 发 期, 具有释放沙尘的动力机
图1 采样地点与中国北方地理环境
箭头表示 N d S r 同位素揭示的风尘的传播路径
F i g 1 Ma ps h o w s s a m p l i n gs i t ea n dg e o g r a p h i cs e t t i n g
1 7~2 2 ] 风尘来源 [ , 只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阿拉善干旱 1 7 , 2 1 ] 。 区可提供黄土高原 黄 土 中 大 量 的 碎 屑 白 云 石 [
。物源研究可以识
别干旱程 度 指 标 所 反 映 的 地 区。 再 如, 冰 期- 间冰 期粒度变化可能反映了风力的强弱或者源区距离的 长短
3 4 6
第 四 纪 研 究
2 0 1 3年
6 ] 砂颗粒 [ 也 支 持 黄 土 短 距 离 近 地 表 搬 运 的 特 点。
2 7 ] 。青藏高原 东 北 部 广 泛 分 布 的 黄 土 沉 积 也 支 制[ 2 8 ] 持青藏高原 北 部 存 在 普 遍 的 风 尘 过 程 [ 。中国沙 2 7 ] 尘爆发中心 与 西 风 急 流 的 位 置 密 切 相 关 [ 。冰期
摘要 物源研究是理解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中古环境记录的关键一环。众多证 据 表 明, 黄土高原西北部的阿拉 善高原及其周边广袤干旱地区是黄土高原黄土的主 要 风 尘 源 区。 但 是, 基于锆石 U P b同 位 素 地 质 年 代 学 的 证 据 对此提出了质疑。黄土高原黄土与青藏高原北部物质中的锆石具有相似的年龄分 布, 预示黄土高原风尘主要以西 风搬运的方式来自青藏高原北部, 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本研究通过分析西宁黄土 的 锆 石 年 龄 特 征 验 证 此 假 说。 西 宁处于在从青藏高原北部到黄土高原的假想搬运 路 线 上。 西 宁 黄 土 主 要 来 自 青 藏 高 原 北 部 的 干 旱 区。 西 宁 黄 土 中锆石的主要年龄分布与黄土高原黄土相似, 反映 青 藏 高 原 北 部 确 实 为 黄 土 高 原 黄 土 的 主 要 物 质 来 源。 但 是, 与 6 0 Ma 左右和年龄小于 1 0 0 Ma 的锆石。这两组年龄的锆石可能来自其他 黄 土高原黄土相比, 西宁黄土缺少年龄在 3 P b年 龄 证 地区, 例如处于中亚造山带。由于阿拉善干旱区也通过河流搬运接收来自青藏高原北部的物 质, 锆石 U 据并不能排除阿拉善干旱区作为主要风尘物源的可能。相反, 阿拉善干旱区还接受 来 自 其 北 部 中 亚 造 山 带 和 其 本 身华北克拉通的物质, 来自阿拉善干旱区的风尘可能更好地解释黄土高原黄土中的锆石年龄特征。 主题词 黄土高原黄土 锆石 U P b年龄 物源示踪 阿拉善干旱区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锆石作为一种常见的副矿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岩石中,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地质年代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通过精确测定锆石的UPb年龄,我们可以获取地壳演化、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地质事件的重要信息。

然而,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对其UPb年龄的解释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锆石成因矿物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首先介绍锆石的基本性质,包括其晶体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随后,我们将重点分析锆石的成因类型,包括岩浆成因、变质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并探讨各种成因类型对锆石UPb年龄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讨论锆石成因矿物学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包括锆石成因的复杂性、UPb体系的封闭温度以及锆石中Pb丢失等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锆石UPb年龄解释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地质年代学依据,并为地壳演化、岩浆活动等地质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锆石成因矿物学的基本原理锆石,作为一种常见的副矿物,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熔点、高硬度以及抗化学风化能力,使得锆石能在各种地质环境中稳定存在,从而保留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主要基于其晶体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特征,揭示其形成环境和过程,进而为UPb年龄解释提供重要的制约。

锆石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稳定性和元素容纳能力。

锆石属于硅酸盐矿物,其晶体结构中的硅酸盐四面体为阳离子提供了稳定的配位环境。

特别是锆离子(Zr4+)在硅酸盐四面体中的占位,使得锆石对许多元素,特别是稀土元素(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高度的容纳能力。

这种特性使得锆石在记录地质历史过程中,能够保存这些元素的原始信息。

锆石的化学成分是反映其成因的重要标志。

根据锆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可以推断其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 U-Pb 年龄、Hf 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 U-Pb 年龄、Hf 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 U-Pb 年龄、Hf 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陈雪;陈岳龙;包创;李光琪;闫家盼;李大鹏【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为研究澜沧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相邻地块的地壳生长和演化规律,利用 LA-MC-ICP-MS 分析技术,对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 U-Pb 年龄和Hf 同位素研究。

结果表明:锆石 U-Pb 年龄主要有5个年龄段,分别是<177 Ma、201~418 Ma、428~544 Ma、581~1189 Ma 和1406~2533 Ma,主要峰值为260 Ma、788 Ma、1827 Ma 和2474 Ma。

其年龄分布特征与北羌塘地块的年龄分布非常一致,说明澜沧江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羌塘地块;结合 Hf 同位素分析结果,能够反映源区北羌塘地块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新太古代—中元古代是北羌塘地块从亏损地幔物质增生的地壳持续生长阶段,它们构成现今北羌塘地块全部地壳物质的78%以上,此后直到0.64 Ga,北羌塘地块的地壳增生作用基本结束。

%In order to study the source of sediments from Lancang River and the crustal growth history of adja-cent block,Lancang River’s detrital zircons were measured for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by LA-MC-ICP-MS.The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show 5 populations including<177 Ma,201 -418 Ma,428 -544 Ma,581 -1,189 Ma and 1,406 -2,533 Ma.The peak ages are 260 Ma,788 Ma,1,827 Ma and 2,474 Ma.The detrital zircon U-Pb ag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from the Lancang River i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North Qiangtang Block,which indicatesdominant contribution of material from the North Qiangtang Block to the Lancang River.The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ancang River’s sediments may refle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North Qiangtang Block.The period from Neoarchean to Meso-proterozoic is the continuous stage of crustal growth from the depleted mantle in the North Qiangtang Block, which accounts for more than 78% of the whole crust;until 0.64 Ga,the crustal growth of North Qiangtang block have mainly completed.【总页数】13页(P1170-1182)【作者】陈雪;陈岳龙;包创;李光琪;闫家盼;李大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P512【相关文献】1.松潘甘孜长沙贡玛盆地古近纪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及碎屑磷灰石(U-Th)/He年龄的地质意义 [J], 戴紧根;李亚林;葛玉魁2.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J], 包创;陈岳龙;李大鹏3.云南怒江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J], 包创;陈岳龙;步小飞;陈雪;李大鹏4.北祁连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来自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及其碎屑锆石 U-Pb 年龄、Hf 同位素组成的证据 [J], 李兆;陈岳龙;刘长征;古远;李大鹏5.大兴安岭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来自河漫滩沉积物地球化学及其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的证据 [J], 陈岳龙;李大鹏;刘长征;刘金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评述第49卷第16期 2004年8月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吴元保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合肥 230026. E-mail: ybwu@)摘要锆石U-Pb定年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如何对所得到的年龄值给予合理的地质解释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近年来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方面有关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不同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锆石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 岩浆锆石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和/或扇形分带结构; 变质锆石有其特征的内部结构, 主要有无分带、弱分带、云雾状分带、扇形分带、面状分带和斑杂状分带等, 不同成因变质锆石具有其特征的内部结构特点. 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其岩石类型有关,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中的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升高; 不同成因变质锆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特征, 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反映变质锆石的形成环境. 通过锆石与石榴石之间微量元素的配分, 可以很好地确定含石榴石的高级变质岩中变质锆石形成的具体P-T条件. 锆石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组成同样可以为锆石的形成环境提供明确的限定. 因此, 在进行锆石U-Pb定年的同时, 对锆石进行显微结构、微量元素特征和矿物包裹体成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限定锆石的形成环境, 能够为锆石U-Pb年龄的合理解释提供有效的制约.关键词锆石 显微结构 微量元素 包裹体 U-Pb年龄测定各种地质事件的准确时间是放射成因同位素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于锆石广泛存在于各类岩石中, 富含U和Th, 低普通Pb以及非常高的矿物稳定性, 使得锆石U-Pb定年成为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锆石U-Pb体系是目前已知矿物同位素体系中封闭温度最高的, 锆石中Pb 的扩散封闭温度高达900℃[1,2], 是确定各种高级变质作用峰期年龄和岩浆岩结晶年龄的理想对象. 对于只有单阶段演化历史的岩浆岩, 锆石U-Pb定年往往可以给出非常准确的年龄信息. 但是对于具有复杂演化历史的变质岩, 锆石往往具有多期生长和/或重置区域的复杂内部结构. 虽然锆石记录了相应岩石经历的多期演化历史, 同时它也给常规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方法获得复杂类型锆石的精确年龄及获得年龄的准确解释带来了困难.高分辨离子探针(SIMS)[3~5]及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6~11]可以对锆石进行微区定年. 这对具有复杂结构的锆石定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得到锆石不同结构区域的多组年龄, 这些年龄可能分别对应于锆石寄主岩石的原岩时代、变质事件时间(一期和/或多期)及源区残留锆石的年龄等. 对于复杂的变质岩而言, 这些样品中锆石的多组年龄如何进行合理的地质解释, 是目前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2,13]. 最近研究表明, 锆石的显微结构、微量元素特征和矿物包裹体成分等可以用来对锆石的形成环境进行限定, 进而为锆石U-Pb年龄的合理解释提供有效和重要的制约[14~29]. 本文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同行们对这些方面的注意, 在进行锆石U-Pb定年的同时, 加强锆石成因矿物学方面的研究, 对所得到的U-Pb年龄赋予更加合理的地质解释.1不同成因锆石的内部结构特征常用揭示锆石内部结构的方法有HF酸蚀刻图像、背散射电子(BSE)图像和阴极发光电子(CL)图像等. HF酸蚀刻法的应用原理是由于锆石不同区域表面的微量元素含量和蜕晶化程度的差异导致其稳定性和抗HF酸腐蚀能力的不同, 在HF酸的作用下, 这些锆石的内部结构就会显示出来[30](图1(a)).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 但它可能会对锆石表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BSE图像揭示的是锆石表面平均分子量的差异[32]. 除可以揭示锆石的内部结构外, 锆石的BSE图像还可以很好地显示锆石的表面特征(如包裹体的分布和裂隙的发育情况等)(图1(b)). 而CL图像显示的则是锆石表面部分微量元素(如: U, Y, Dy和Tb等)的含量和/或晶格缺陷的差异, 一般锆石中U, REE和Th等微量元素含量越高, 锆石阴极发光的强度越弱[32~35]. 锆石的CL图像和第49卷 第16期 2004年8月评 述图1 HF 酸蚀刻、BSE 和CL 图像显示的锆石内部结构(a) HF 酸蚀刻图像; (b) BSE 图像; (c) CL 图像. (a) 引自Pidgeon 等人[30], (b) 引自Nasdala 等人[31], (c) 引自Vavra 等人[26]图2 不同类型岩浆锆石的CL 图像(a) 辉长岩中的岩浆锆石; (b) 花岗岩中的岩浆锆石和残留核; (c) 花岗岩中的扇形分带锆石. (a) 引自赵子福等人[41], (b)和(c)分别为大别山主薄源和北淮阳花岗岩样品(本文)BSE 图像的明暗程度往往具有相反的对应关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CL 图像反映锆石的内部结构最清楚, 也是锆石内部结构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岩浆锆石通常为半自形到自形, 粒径20~250 µm [36]. 产于金伯利岩及其相关岩石中的锆石常常为它形(少数情况下为半自形), 较大的粒径(毫米级到厘米级)[34,37,38]. 部分基性-超基性岩中的锆石同样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和较大的粒径[39,40]. 火山岩中的锆石具有较大的长宽比值(比值可以高达12), 一般为长柱状或针状的外形特征[36].岩浆锆石一般具有特征的岩浆振荡环带(图2(a), (b)). 振荡环带的宽度可能与锆石结晶时岩浆的温度有关, 高温条件下微量元素扩散快, 常常形成较宽的结晶环带(如辉长岩中的锆石)(图2(a)); 低温条件下微量元素的扩散速度慢, 一般形成较窄的岩浆环带(如I 型和S 型花岗岩中的锆石)(图2(b))[35]. 岩浆锆石中还可能出现扇形分带的结构(图2(c)), 这种扇形分带结构是由于锆石结晶时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晶面的生长速率不一致造成的[25]. 部分地幔岩石中的锆石表现出无分带或弱分带的特征. 在岩浆锆石中往往有继承锆石的残留核(图2(b)).变质锆石是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锆石. 变质锆石的形成主要有如下五种机制: (1) 深熔过程中从熔体中结晶[26,42,43]; (2) 固相矿物分解产生的Zr 和Si, 成核和结晶[44,45]; (3) 从变质流体中结晶[20,23,46,47]; (4) 原岩锆石的变质重结晶作用[36,48~52]; (5) 热液蚀变作用对原有锆石的淋滤和溶蚀[26,34,51,53,54]. 因此, 变质锆石的形成既可以是变质过程中新生长的锆石(图3(a), (b)), 又可以是变质作用对岩石中原有锆石不同程度的改造(图3(c)), 其中变质增生锆石既可以形成独立的新生颗粒(图3(a)), 还可以在原有锆石基础上形成变质新生边(图3(b)). 此外, 锆石的蜕晶质化或蜕晶质化锆石的重新愈合作用同样会对原有锆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1,54].变质锆石的外部形态从它形到非常自形, 并有图3 不同类型变质锆石内部结构特点(a) 完全变质新生锆石颗粒; (b) 变质增生边; (c) 原有锆石改造形成的变质锆石. 短白线为标尺, 长度30 µm. (a)引自Hermann 等人[16],(b)引自Rubatto 等人[19], (c)为苏鲁仰口榴辉岩中的锆石(本文)评 述第49卷 第16期 2004年8月特征的内部结构, 主要包括: 无分带(图4(a))、弱分带(图4(b))、云雾状分带(图4(b))、扇形分带(图4(c))、 冷杉叶状分带(图4(d))、面状分带(图4(e))、斑杂状分带(图4(f))、海绵状分带(图4(i))和流动状分带(图4(j))等复杂的结构类型. 不同变质条件下形成的锆石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特点. 麻粒岩相变质增生锆石一般为半自形、它形到等轴状, 内部分带特征为扇形分带(图5(a))、面状分带(图5(b))、冷杉叶状分带(图5(c))、弱分带或无分带(图5(d))等[26]. 榴辉岩相变质增生锆石一般为半自形、椭圆形和它形等, 内部分带特征主要有无分带(图6(a))、弱分带(图6(b))、云雾状分带(图6(c))或片状分带(图6(d))等[16,19,20]. 角闪岩相变质增生锆石通常具有规则的外形, 且以柱面发育为其主要特点, 在CL 图像中一般为无分带或弱分带的特征(图7)[16,26]. Vavra 等人[26]对Ivrea 地区的角闪岩相变质岩石、角闪岩到麻粒岩过渡相变质图4 变质锆石中典型的内部结构(a) 无分带结构; (b) 弱分带结构; (c) 扇形分带结构(rd); (d) 冷杉叶状分带(ft); (e) 面状分带(bd); (f) 斑杂状分带(ZCA); (g), (h)溶蚀结构; (i) 海绵状分带; (j) 流动状分带(fl). (a)和(b)分别为大别山燕子河混合岩和苏鲁青龙山榴辉岩中的锆石(本文), (c)~(g)和(j)引自Vavra 等人[26], (h)引自Schaltegger 等人[24], (i)引自Tomaschek 等人[52]图5 麻粒岩相变质锆石CL 特征(a) 扇形分带; (b) 面状分带; (c) 冷杉叶状分带; (d) 弱分带或无分带.短白线为标尺, 长度30 µm. 引自Vavra 等人[25,26]图6 榴辉岩相变质锆石CL 图像特征(a) 无分带; (b) 无分带到弱分带; (c) 云雾状分带; (d) 片状分带. 短白线为标尺, 长度30 µm. (a)和(b)引自Hermann 等人[16], (c)引自Rubatto 等人[19], (d)引自Rubatto 等人[20]第49卷第16期 2004年8月评述岩石和麻粒岩相变质岩石中的变质增生锆石进行了详细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特征的对比研究后发现, 角闪岩相变质岩石中的变质增生锆石为自形、长柱状、弱CL强度和弱的内部分带(图8(a)), 过渡相变质岩石中的变质增生锆石为短轴状、冷杉叶状分带或面状分带(图8(b)), 而麻粒岩相变质岩石中的变质增生锆石则主要表现为等轴状、弱分带等特征, 少量柱状面形分带的变质锆石可能形成于前进变质阶段(图8(c)).据此他们认为锆石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特征受锆石生长时的温度条件控制, 温度条件控制了锆石各晶面生长速度, 导致锆石出现不同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并推测寄主岩石的性质可能也会对变质增生锆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变质流体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脉体中的锆石一般具有非常规则的外形, 局部或整个锆石颗粒具有明显的面形分带或振荡环带(图9)[20,23,46,47]. 混合岩化深熔作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变质锆石同样具有图7 角闪岩相变质锆石CL图像(a) 角闪岩相变质锆石和残留核; (b) 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核和角闪岩相变质锆石的边; (c) 榴辉岩到麻粒岩过渡相变质锆石的核和角闪岩相变质增生边. 短白线为标尺, 长度30 µm. (a)引自Vavra等人[26],(b)和(c)引自Hermann等人[16]图8 同一地区不同变质条件下增生锆石外形和内部结构特点(a) 角闪岩相样品中的变质增生锆石; (b) 角闪岩到麻粒岩过渡相样品中的变质增生锆石; (c) 麻粒岩相样品中的变质增生锆石. 短白线为标尺, 长度30 µm. 资料引自Vavra等人[26]较规则的外形, 内部分带特征为无明显分带到面形分带(图10)[42,47], 部分深熔增生锆石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环带特征. 受热液作用影响明显的锆石, 在锆石颗粒的边部(图11(a))和/或不同生长阶段锆石的边部(图11(b))会出现晶棱圆化、港湾状结构等外形特征, 且这些区域阴极发光强度较强、无明显分带, 为热液溶蚀作用形成的变质锆石[24,25,53]. 当热液蚀变作用进一步增强时, 在锆石的周围会出现较宽的白色蚀变边(图11(c)), 对这些热液蚀变作用较为彻底的锆石区域进行微区定年, 可以得到热液蚀变作用的准确年龄[53].锆石变质重结晶作用是指结构上不稳定的锆石, 在一定温压条件下(一般温度 > 400℃), 锆石晶格进行重新愈合和调整, 使锆石在结构上更加稳定[30,34,37,48~52]. 所以锆石发生变质重结晶作用时并没有新的锆石生成, 只是对原有锆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锆石的重结晶作用一般优先发生在锆石边部以及锆石内部矿物包裹体周围等结构不稳定的区域[26,50]. 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锆石的稳定性低于微量元素含量较低的锆石, 因此, 在同一样品的锆石中微量元素较高的颗粒和/或区域更易于发生重结晶作用[52]. 受蜕晶化作用影响的锆石区域由于其结构上的不稳定性, 最容易发生变质重结晶作用[51,55]. 已有实验图9 变质脉体中结晶的锆石(a) 榴辉岩脉中的增生锆石, 具有规则的外形、无分带到局部清楚的结晶环带; (b) 前进变质石英脉中的增生锆石, 具有清楚的面形分带;(c) 前进变质石英脉中的变质增生锆石, 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 核部为CL较强、外形不规则的残留锆石, 边部亮白色区域为后期改造的结果; (d) 蛇纹岩化过程中形成的锆石, 具有清楚的振荡环带和扇形分带. (a)引自Rubatto等人[23], (b)引自Laiti等人[47], (c)引自Rubatto等人[20], (d)引自Dubinska等人[46]评 述第49卷 第16期 2004年8月图10 混合岩化过程中的深熔变质增生锆石(a) 无分带增生锆石(左边为CL 照片、右边为二次电子照片); (b) 面形分带增生锆石. (a)引自Liati 等人[47], (b)为大别山漫水河混合岩中的锆石(本文)图11 锆石表面的溶蚀结构(a) 变质增生锆石边部的溶蚀结构; (b) 核部原岩锆石的周围出现溶蚀结构; (c) 锆石边部出现较宽的蚀变边. (a)引自Vavra 等人[25], (b)引自Schaltegger 等人[24], (c)引自Liati 等人[53]结果表明, 在有流体存在的情况下, 在温度≥400℃时, 严重蜕晶化锆石可以很快发生重结晶作用[48,51]. 但是锆石发生重结晶作用的区域不仅仅是发生过蜕晶化作用的区域, 在没有发生蜕晶化作用的晶质锆石区域同样可以发生重结晶作用, 只是发生重结晶作用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或较长的流体作用时间[48,51,52]. 由于变质重结晶过程中只是锆石晶格的重新调整, 没有新的锆石生成, 因此重结晶锆石常常为自形到半自形, 且外形与原岩岩浆锆石环带形状相似, 与原岩锆石之间没有明显的生长界限[30,48~52]. 同时, 变质重结晶锆石区域的CL 强度比原岩锆石明显增强, 内部结构一般为无分带、弱分带、斑杂状分带或海绵状分带等, 局部有岩浆环带的残留, 常见这些变质特征的锆石区域切割原岩锆石的振荡环带(图12(a), (b))[30,47,49]. 在重结晶锆石与原岩锆石之间有时会出现弱CL 强度的重结晶前锋(图12(b)). 而变质增生锆石则是指变质过程中发生成核和结晶作用, 有新的锆石从周围的介质中结晶出来. 所以变质新生锆石具有多晶面状-不规则状-规则外形, 与原岩残留锆石之间界限清楚, 不同变质环境中增生的锆石有其特征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且受变质锆石形成时的温度条件和寄主岩石的化学性质制约(图12(c), (d))[26].在目前认识条件下, 对锆石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进行详细研究是区分变质增生锆石与变质重结晶锆石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变质重结晶锆石有两种成因类型: 没有流体参与的亚固相条件下的重结晶作用[47,49,50]和有流体参与下锆石局部区域的溶解再结晶[51,52]. 第二类重结晶锆石由于形成时在流体的参与下发生了矿物反应, 在锆石再结晶时常常伴有图12 重结晶锆石和变质增生锆石外形和内部结构特点(a) 边部变质重结晶锆石结构均匀且切割原岩锆石的岩浆环带, 整个锆石颗粒非常自形; (b) 核部重结晶锆石中有明显的残留岩浆环带, 重结晶锆石和未受重结晶作用影响的锆石区域之间有强度弱的变质重结晶前锋, 整个锆石颗粒较自形; (c) 完全变质新生锆石, 锆石呈卵圆形, 无分带或弱分带; (d) 变质增生边与原岩残留锆石之间有清楚的接触界限, 整个锆石颗粒呈它形. 短白线为标尺, 长度30 µm. (a)为苏鲁仰口榴辉岩中的锆石(本文), (b)据Pidgeon 等人[30], (c)据Hermann等人[16], (d)据Rubatto 等人[19]第49卷 第16期 2004年8月评 述其他磷酸盐和/或硅酸盐矿物的形成, 同时再结晶的锆石区域会圈闭一定的流体包裹体, 所以这种类型的重结晶锆石除有较均匀的结构区域外, 还常常有多空状或海绵状结构区域, 并常常富含流体和矿物包裹体(图13(a), (b)), 重结晶作用比较彻底的锆石 还会由于流体的溶蚀作用出现骨架状结构(图13 (c))[48,51,52].2 锆石的微量元素研究进展2.1 Th, U 含量及Th/U 比值大量研究表明, 不同成因锆石有不同的Th, U 含量及Th/U 比值: 岩浆锆石的Th, U 含量较高、Th/U 比值较大(一般>0.4); 变质锆石的Th, U 含量低、Th/U 比值小(一般<0.1)[35,54]. 岩浆锆石的Th/U 比值与Th 和U 在岩浆中的含量以及它们在锆石与岩浆之间的分配系数有关[56,57], 具体对应关系为: (Th/U)锆石≌(D Th /D U )锆石/熔体·(Th/U )熔体. 一般情况下(DTh/D U )锆石/熔体≌0.2, 平均地壳物质中Th/U 比值约为4, 所以通常岩浆锆石的Th/U 比值接近1. 但是一些组成特殊的岩浆中结晶的岩浆锆石具有异常的Th/U 比值, 例如有些岩浆岩锆石的Th/U 比值非常低, 可以小于0.1[58~60], 而部分碳酸岩样品中岩浆锆石具有异常高的Th/U 比值, 可以高达10000[61]. 所以, 仅凭锆石的Th/U 比值有时并不能有效地鉴别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 变质增生锆石的Th/U 比值受变质流体和/或熔体的成分[56,57]、共生矿物的组成[59,62]以及变质锆石的生长速率[26]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U 在流体中的活动性比Th 强, 所以变质流体一般富U 贫Th [63,64], 从这种类型的流体中结晶的锆石常常具有较低的Th/U 比值[56,57]. 在混合岩化地区部分熔融熔体中的成分也通常贫Th 且富U, 导致从这些熔体中结晶的锆石也同样具有非常低的Th/U 比值[22,42]. 变质锆石形成时, 如果有富Th 矿物(如独居石和褐帘石)的同时形成, 同样会导致增生锆石具有较低的Th/U 比值. Vavra 等人[26]对Ivrea 地区角闪岩相样品、角闪岩到麻粒岩过渡相样品以及麻粒岩相样品中的变质增生锆石的Th, U 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后发现, 生长速度最慢的角闪岩相变质增生锆石具有最高的U 含量(1008~图13 有流体参与下重结晶锆石的CL 特征(a)~(c)都为海绵状结构锆石, (a)中局部有少量原岩锆石的残余, (c)中锆石有骨架状结构(黑色管状结构部分为空洞). 据Tomaschek 等人[52]图14 不同变质条件下增生的锆石的Th, U 含量和Th/U 比值(a) 角闪岩相样品的变质增生锆石; (b) 角闪岩到麻粒岩过渡相样品的变质增生锆石; (c) 麻粒岩相样品变质增生锆石(空心圆圈代表等轴状变质增生锆石, 实心方块为柱状面形分带的变质增生锆石). 据Vavra 等人[26]评 述第49卷 第16期 2004年8月2279 µg/g)和最低的Th/U 比值(<0.01)(图14(a)), 生长速度最快的麻粒岩样品中等轴状变质增生锆石具有最低的U 含量(为53~127 µg/g)和最高的Th/U 比值(Th/U 比值都大于0.1, 最大值可达0.73)(图14(c)), 生长速度介于二者之间的角闪岩到麻粒岩过渡相变质增生锆石的U 含量和Th/U 比值介于二者之间(图14(b)). 同一麻粒岩样品中, 生长速度较慢的面形分带变质增生锆石的U 含量高于生长速度较快的等轴状生长的变质锆石, 而Th/U 比值则小于生长速度较快的等轴状生长的锆石(图14(c)). 这可能是U 比Th 更易于进入锆石的晶格中, 在平衡状态下, 锆石具有相对较高的U 含量. 生长速度较慢的锆石容易与接触介质到达化学平衡, 导致这类变质新生锆石具有较高的U 含量和较低的Th/U 比值; 而生长速度较快的变质锆石与生长介质之间不能或只能部分到达化学平衡, 导致其具有较低的U 含量和较高的Th/U 比值. 变质增生锆石中也存在Th/U 比值高达0.7的情况[26], 同样说明不能仅仅根据锆石的Th/U 比值来区分变质锆石和岩浆锆石.由于Th 4+比U 4+具有更大的离子半径, Th 比U 在锆石晶格中更不稳定, 变质重结晶作用过程中Th 比U 更容易被逐出锆石的晶格, 导致重结晶变质锆石区域具有相对较低的Th/U 比值[30,49]. 变质重结晶作用越强, 变质重结晶锆石区域的Th/U 比值会越低. 放射成因Pb 在锆石晶格中也不稳定, 锆石重结晶作用过程中同样会把锆石中的放射成因Pb 排除出晶格, 锆石重结晶作用越彻底, 其U-Pb 年龄会越小. 所以, 变质重结晶锆石的Th/U 比值与其U-Pb 年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只有那些Th/U 比值最低、年龄值最小测定点年龄值的加权平均结果才能代表锆石重结晶作用发生的时间[49].2.2 稀土及其他微量元素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别是稀土元素)特征研究主要是应用在判断其寄主岩石类型中. 但是, 对于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是否能判断寄主岩石的类型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Hoskin 等人[65]对不同类型岩石中的锆石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后发现, 除典型的地幔岩石中的锆石具有较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外, 其他类型岩石中的锆石具有非常类似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模式, 所以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并不能用来判断寄主岩石的类型. Belouova 等人[61]对更大量的岩浆锆石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岩浆锆石可以通过其微量元素对变化图解和微量元素含量统计分析树形图解来进行区分. 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从超基性岩→基性岩→花岗岩有总体上增长的变化趋势(图15). 金伯利岩中岩浆锆石的稀土元素的总量一般小于50 µg/g, 碳酸岩和煌斑岩中锆石的稀土元素总量为600~700 µg/g, 基性岩中锆石的稀土总量为约2000 µg/g, 而花岗岩类和伟晶岩中锆石的稀土总量则为百分含量级[61].根据已经获得的微量元素在锆石与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 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 可以计算出锆石结晶时熔体的微量元素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进一步制约寄主岩石的演化历史. 对地球上最古老锆石(4.4 Ga)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 其寄主岩石已经经历过地壳再循环, 导致其轻稀土明显富集[66],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锆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的支持[18,29,67]. Whitehouse 等人[27]对Greenland 西南部Gothabsfjord 地区的两个中太古代样品进行了锆石和全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分析, 发现其中一个样品(GGU 125540)中锆石的轻稀土含量较低(图16(a)), 通过锆石计算出的全岩稀土元素含量和全岩样品测定得到的结果一致(图16(d)); 而另外一个样品(SM/GR/98/02)中的锆石具有较高的轻稀土含量(图16(b)), 通过它计算得到的全岩稀土含量中的轻稀土明显高于全岩样品分析得到的结果(图16(d)). 在(Pr/Gd)CN 和(Gd/Yb)CN 图解中(图16(c )), 这两个样品的锆石具有较一致的(Gd/Yb)CN 值, 但样品SM/GR/98/02中锆石的(Pr/Gd)CN 值明显高于样品GGU 125540中的锆石. 据此, 他们认为SM/GR/98/02的锆石中存在明显的轻稀土超量图15 不同类型岩浆岩中锆石微量元素平均值球粒陨石标准化图引自Belousova 等人[61]第49卷 第16期 2004年8月评 述图16 Gothabsfjord 地区样品GGU 125540和SM/GR/98/02中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a) 样品GGU 125540中锆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 (b) 样品SM/GR/98/02中锆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 (c) 样品GGU 125540和SM/GR/98/02中锆石的(Pr/Gd)CN 和(Gd/Yb)CN 变化图解, 实心圆点为样品GGU 125540的结果, 空心正方形为样品SM/GR/98/02的结果; (d) 通过锆石计算和实测的全岩稀土组成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空心点代表根据锆石计算得到的结果, 实心点代表实测结果; 正方形为样品GGU125540的结果, 圆形为样品SM/GR/98/02的结果). 据Whitehouse 等人[27]现象(overabundance)(图16(d)), 并对这种轻稀土超量的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是否能对应锆石形成时的熔体的成分提出了质疑, 并进一步认为应用锆石的微量元素来判断寄主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时应当谨慎. 锆石中轻稀土超量可能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 锆石结晶时LREE 优先进入锆石的晶格缺陷中; (2) 锆石结晶时的熔体成分与全岩成分不一致; (3) 分析点中包含了富LREE 的磷酸盐矿物(如独居石和磷灰石); (4) 后期地质事件扰动时LREE 优先进入被扰动的锆石中. 因为独居石和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一般都富Th, 如果锆石的LREE 超量是分析点中包含了富LREE 的磷酸盐矿物造成的, 那么在锆石微量元素(La/Sm)CN -Th(CN 表示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相关变化图解中(La/Sm)CN 与Th 应该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7]. 如果锆石的LREE 超量是由于锆石形成以后后期地质的扰动造成的, 那么LREE 超量的锆石区域会相应富集Th 和U, 在锆石的微量元素La/Gd)CN - (Th+U)图解中同样会出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7].在变质过程中, 变质增生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除与各个微量元素进入锆石晶格的能力大小有关外,还受与锆石同时形成的矿物种类控制(如石榴石、长石和金红石等), 这些矿物存在与否对变质作用的条件(如榴辉岩相、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等)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6,21~24,28,58,68,69]. 因此, 通过变质锆石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 可以很好地判断锆石的形成条件, 为锆石U-Pb 年龄的解释提供更加有效的制约. 在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 由于石榴石和长石类矿物可以稳定存在, 而石榴石和长石类矿物分别是富集重稀土和Eu 的主要造岩矿物, 导致麻粒岩相变质锆石一般具有HREE 相对亏损和明显Eu 负异常的特征(图17(a))[24,28,68,69]. 榴辉岩相变质条件下, 石榴石可以稳定存在, 但长石不能稳定存在, 且榴辉岩相变质过程中有变质金红石的生成, 而金红石能强烈富集Nb 和Ta, 并有较高的Nb/Ta 比值[70], 所以榴辉岩相变质锆石具有HREE 相对亏损、无明显Eu 负异常和较低的Nb, Ta 含量和Nb/Ta 比值等特征(图17(b))[21~23,58,69]. 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下, 高压变质石榴石不能稳定存在, 而长石类矿物可以稳定存在, 所以, 角闪岩相变质增生锆石具有HREE 相对富集和Eu 负异常明显的特征(图17(c))[16].。

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技术确定黄河贯通时间的质疑

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技术确定黄河贯通时间的质疑

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技术确定黄河贯通时间的质疑张信宝;代彬【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22(40)5【摘要】黄河贯通时间一直是地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未能形成共识。

本文在阐明新近纪以来黄河中游及邻区古湖消亡及水系贯通过程的基础上,剖析了运用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技术约束黄河贯通时间4个案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三门湖泥岩中的钙结核和钙质层表明,0.3 Ma前该湖为咸水-半咸水内流湖,三门峡一带的黄河沿岸阶地是古湖的湖滨或河流阶地,三门湖沉积物源于当地河流,黄河上游与中游贯通发生于1.3 Ma~1.5 Ma,和~5 Ma前的结论不能成立。

华北平原现黄河入海口附近钻孔沉积物源于燕山和太行山的河流,根据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得出的1.5 Ma~1.6 Ma黄河贯通的结论不成立。

黄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黄土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比较复杂,增加了运用这一技术约束黄河贯通时间的不确定性。

【总页数】11页(P637-647)【作者】张信宝;代彬【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环境演变与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42【相关文献】1.珠江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意义2.金沙江南流入红河的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研究的质疑3.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南华系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示踪4.渤海钻孔物源示踪和河流沉积物扩散研究:碎屑锆石U-Pb年龄和磷灰石原位地球化学元素双重约束5.渭河流域沉积物碎屑锆石U-Pb 年龄物源示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碎屑锆石在物源研究及水系演化中的应用——以长江重庆-秭归段第四纪沉积为例

碎屑锆石在物源研究及水系演化中的应用——以长江重庆-秭归段第四纪沉积为例

碎屑锆石在物源研究及水系演化中的应用——以长江重庆-秭归段第四纪沉积为例摘要沉积物物源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物源区地理位置、母岩性质、沉积物搬运距离与路径、对沉积区沉积物体系分析和讨论物源区与沉积区之间的关系等。

物源分析方法的选择对沉积物物源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物源分析方法有沉积学方法、岩石学方法、阴极发光法、重矿物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黏土矿物方法、磁性矿物学方法和矿物颗粒为形貌学方法。

并且随着单颗粒矿物微区分技术(热电离质谱法、离子探针质谱法、电子探针化学法和离子质谱法)的发展和迅速推广,沉积物中的物源信息被大量挖掘出来,使得精确度越来越高,测得物源信息越来越准确可靠。

尤其是重矿物方法(碎屑锆石U-Pb测年)和阴极发光法在长江沉积物物源分析及水系演化的研究中得到应用广泛。

长江何时形成及三峡贯通时间等长江水系演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更准确的限定长江形成时间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

长江是世界最长的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其形成与演化与我国地貌的改变密切相关,地貌的改变引起河流水系改变,从而影响河流沉积物改变。

通过对长江重庆-秭归段四个典型剖面第5级阶地T-TL01样、现代河床沉积W样、夷平面PT-01和PT-02样的第四纪河流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物源分析,观察锆石阴极发光特征及U-Pb年龄特征分析(Th/U比值特征、U-Pb和谐曲线特征和U-Pb年龄图谱特征),判断沉积物物源区,进而探讨研究区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对水系演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应用地质年代学方法(锆石U- Pb测年)和阴极发光方法对长江重庆-秭归段第四纪河流沉积物的碎屑锆石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现代河漫滩沉积物岩浆锆石增多,有昌都地块40.8 Ma的年轻锆石汇入,160-480 Ma的锆石以来自峨眉山玄武岩和金沙江缝合带岩浆锆石为主,有来自峨眉山玄武岩的特征锆石(2)长江重庆-秭归段的贯通发生在T5阶地形成之前,云梦期夷平面形成之后,故贯通时间在0.7-0.75 Ma(3)阴极发光和重矿物单颗粒微区锆石U-Pb测年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准确预测母岩源区位置和精确定年提供高效的的分析手段,使物源分析更准确高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图 中 可 以 看 出 ,&D/C:EF/ 山 南 部 的 ;AA(1 B/C?841? 砂岩和 GH/C? I/11E78 组分组成, ( 可能具有同一物质来源 &’() , 。 !*"+) 此外,有些学者还通过对锆石微量元素分布特 征研究, 来进行锆石成因矿物学的探讨, 进而揭示母 岩的岩石学成因特征。在高温幔源型的花岗岩锆石 中, 铪与其它较大离子半径的金属元素 ( 铀、 钇、 钍) 的含量呈反相关消长,而后三者之间的含量呈正相 关消长; 相反, 在低温壳源型的花岗岩锆石中, 铪与 其它较大半径的金属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消长,其 中钇与磷的含量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消长( 汪相等, 。 !**$)
来源锆石具有明显不同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对于物源相对复杂的砂岩体,仅通过锆石微量 元素分布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物源示踪,但锆石中微 量元素分布特征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砂岩体的物源对 比研究, 确定不同砂岩体是否具有相同的源区。 &’() 对 >1?/)@/@ ;AA(1 B/C?841? 砂岩物源进行 了研究, 以确定 ;AA(1 B/C?841? 砂岩与其它砂岩体之 间的物源关系。 从不同露头采集标本选出锆石, 对锆 石中铪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行了非参数 检验, 结果如图 ! 所示。
其 61、 78 、 9: 、 ; 是锆石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 中 78 、 不同 9: 、 ; 皆作为 61 的类质同象形式存在。 类型岩石中, 锆石中的铪含量, 特别是 61 < 78 值具有 明显的区别,同一成因类型的不同侵入体之间也有 。 此外, 从晶体的核部到边缘, 不 差别( 汪相等, !**$) 同类型的锆石具有不同的成分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 岩浆成因锆石成分变化总的趋势是:从晶体核部至 边缘( 环带不明显的晶体) 及晶体每个环带的内侧至 外侧 78&$ 、 ;&$ = 9:&$ 含量升高, 61&$ 含量及 61&$ < 78&$ 值降低。从基性到中性至酸性岩中 61&$ < 78&$ 值下降,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到中性岩至酸性岩 9: 、 ; 含量上升。 变质成因锆石具有从晶体中心到边缘 61&$ 含 量上升, 78&$ 和 ;&$ = 9:&$ 含量下降及 61&$ < 78&$ 值上升的特点, 这同岩浆锆石恰好相反。 对不同变质 程度变质岩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随着变质程度的 增加,岩石中 61 含量逐渐增大,至紫苏辉石带才显 下降趋势,从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英云闪长岩显 示 9: 、 。因此, 通过对锆 鲍学昭, ; 含量下降( !**#) 石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来反演源区较为有效,不同
利用上述方法并不能定量地确定盆地源区类型、性 质。 盆地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不但分布广泛, 而且稳 定性极强,既使岩石受过部分熔融或区域变质作用 的影响,也不会把锆石中的所有源区信息全部丢 失。 锆石常具有良好的晶形、 特殊的晶体习性以及颜 色和环带等现象, 而且它们随着形成环境的不同, 会 有不同的特点。此外, 锆石由于富含放射性元素, 如 能够提供源区 6、 TU 等而成为良好的年代学计时器, 因此, 不同来源锆 所经历的重要热 H 构造事件信息。 石的形态、 成分组成及年龄就成为示踪源区, 反演区 域构造演化的重要探针。
沉积盆地的形成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结 果,盆地碎屑沉积物既是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的直 接证据和重要标志,也是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下的物 源区与沉积盆地有机结合配置的产物,记录了海陆 变迁、 盆 H 山构造格局形成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的演化历史 , P’%Q’&:#& !" #$% C ;818、 因此通过 ;8<@ 7 。 盆地沉积物研究恢复再造造山过程、 造山事件, 探讨 陆内造山过程中盆 H 山演化及热构造格局已成为大 陆动力学研究新的方法和突破口 , 肖庆辉等, 很早人们就开始利用盆地陆源沉积物碎屑组 ;88A 7 。 分、 副( 重) 矿物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示踪源区, 进 而探讨源区构造演化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物源示 踪方法 ( 和政军, 刘立 R#**# , ;880; S"’::, ;880; ;88?; , 但由于盆地中的碎屑沉积物 等, ;880; )’(**, ;88?) 来源非常复杂, 它涉及到地表出露的各种岩石, 如火 成岩、 变质岩和沉积岩, 而且沉积岩的形成不是一次 的, 常常是经历了多阶段循环、 混合的结果, 同时还 受到碎屑物搬运过程中的分异作用影响,使得单纯
颜色对源区的示踪 ; 锆石的形态、
锆石属四方晶系, 对称型为 S==S0A9K, 单晶体常 呈柱状习性, 以四方柱及四方双锥的聚形为特征, 具 有多种不同的颜色, 如红棕色、 黄色、 灰色、 绿色及无 色( 武汉地质学院岩矿教研室, 。 一般认为锆石 ;818)
收稿日期: 改回日期: 0??0 H ?8 H ;8 ; 0??@ H ?0 H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8810?=A 7 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IJKL0 H ;;@ 7 资助 F 作者简介: 闫义 , ;81@ H 7 , 男, 内蒙古赤峰市人, 在站博士后, 从事沉积与构造关系研究 F M/(’*N BB%(4*O :’&(F %#/
第$期
闫义等: 利用锆石形态、 成分组成及年龄分析进行沉积物源区示踪的综合研究
!"#
形态特点与其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是密切相关 的( 汪相等, 。作为岩浆成因的花 $---; ./01/, !**2) 岗岩类岩石, 其中的锆石一般为细长柱状, 多数为具 直线生长纹的自形晶体,常为简单的四方双锥或复 四方双锥, 锥面和柱面发育完善。 而变质锆石最显著 的特征是由众多的晶面组成, 包括浑圆粒状、 椭圆粒 状及粒状等形态的锆石, 在双目镜下, 变质锆石呈粒 状, 表面光洁、 清晰。 由于变质锆石发育多晶面, 没有 锥面和柱面之分, 即使是外形呈现长粒状的锆石, 其 “ 柱面” 实际上也是由众多的晶面组成的, 但其顶端 的多晶面更为发育。变质重结晶锆石常具有较多的 暗色包体、 浑圆状的生长纹和浑圆形内核 ( 简平等, 。 $--!; 314)(1 !" #$% 5 !**2) 锆石的颜色也是判别母岩性质的良好标志,锆 石的颜色深浅与铀、 铅含量有关, 颜色愈深, 其铀、 铅 含量愈高, 母岩形成的时代越老, 颜色愈浅, 母岩形 成的时代愈新。 此外, 锆石的颜色还与母岩结晶时的 酸碱程度有关,偏酸性岩石中的锆石一般为无色透 明或带不同程度的黄色,而偏基性岩石中的锆石晶 体颜色除了无色透明的外, 还常见到肉红色、 玫瑰色 的晶体 % 修群业等, $--! , 。
L
锆石年代学特征对源区的示踪
锆石由于富含放射性元素,如 ;、9: 等而成为
良好的年代学计时器,能够提供源区的重要热 M 构 造事件信息。来源于不同源区的碎屑物沉积于盆地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 !" 卷
内的某一层位后,该层位的岩石中就包含了多个源 区的综合信息,由于不同来源的碎屑物具有不同的 年龄组成,那么该层位中的颗粒锆石必然具有多个 频率峰值。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开始尝试应用同位素 年代学方法进行沉积物源区示踪的研究,如通过对 沉积物中锆石 O P Q; 年龄谱及裂变径迹 ( 3R)年龄 的研究来获取源区构造演化的年代学信息,结合对 比周缘岩体出露情况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而界定源 区( ID0/0)-D ". ()/0 #SS"; T-(DU ". ()/ * #SS%V W’17’( 。 利用沉积物同位素 ". ()/ * #SS"V ,’KU ". ()/ * #SS%) 年代学进行源区示踪,反演源区构造演化具有其独 特的优势,即可以从沉积物中获取源区年龄组成的 信息, 更加全面地了解源区信息, 拓展了由盆地陆源 沉积物示踪源区的途径和方法。 年龄分析对源区的示踪 >< # 锆石裂变径迹( 3R) 裂变径迹方法用于物源区研究是新发展起来 的, 研究物源区最常用的矿物是锆石, 这是因为锆石 的退火温度较高, 约为 !#= X Y=Z M .’/(-D* #SS! N , 不易受退火影响,如果在沉积之后,沉积物存在于 #"[ \ #$[Z 之下时,碎屑锆石将保持沉积前的裂变 径迹特征。裂变径迹年龄的退火趋势和物源趋势是 很容易区分的, 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物源区的性质。 首 先把这种方法应用于物源区研究的是 GE,2K8D)EF 和 。 随着裂变径迹分析技术在近年来的 ,K-’82]( #S"") 不断进步,利用单颗粒裂变径迹示踪物源有了更为 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 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单 颗粒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精度很低,因此必须在同一 砂岩样品中测量 [= 或更多颗粒锆石的裂变径迹年 龄, 以提高裂变径迹年龄的精确度。 同一样品的不同 颗粒可能出现不同的年龄值,亦即在统计学上一个 样品的年龄可能属于不同的组分。 对沉积岩来说, 如 果沉积后样品未经完全退火,则其单颗粒年龄实际 上可能是各物源区母岩组分的混合。 由于裂变径迹年龄具有统计意义,且不同来源 锆石具有不同的径迹年龄组成,因此,如何更加精 确地提取年龄信息就变得非常重要。利用视图法 ( D’8)2 @K2A)和 ID’(82( 等提出了两种确定总体混合 成分的分解方法, "! 法和高斯峰拟合法 ( ,’0CC)’( @-’FB)AA)(/)对所测样品进行单颗粒年龄分析,可避 免单个颗粒锆石年龄精确度较低的缺点 ( ID’(82(, 。 #SS!;ID’(82( ". ()/ * #SSY)
图! /012 !
"##$% &’()*+%) 和 ,’%)-++. 地层砂岩锆石 铪含量频率分布图 % 引自 &’(), !*"+ , /%$34$5(6 .078%09480+5 +* :’*504; -$01:8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