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

合集下载

子宫脱垂该如何治疗?小方法让你远离尴尬

子宫脱垂该如何治疗?小方法让你远离尴尬

子宫脱垂该如何治疗?小方法让你远离尴尬发布时间:2023-06-29T09:41:56.41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3月3期作者:李兰[导读]子宫脱垂该如何治疗?小方法让你远离尴尬李兰(达州元达联合医院;四川达州635000)1.什么是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高发于中老年女性群体,因其分娩不良产生损伤、长期营养不良以及卵巢功能退化等。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肥胖率直线提升,子宫脱垂发病率也大幅提高。

随着病情发展,患病群体会出现排尿困难、异常阴道流血等症状,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前,医学临床领域中主要推行子宫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方法,前者主要适用于年龄高并且存在较多合并症的患者,此类患者无法接受手术,后者主要适用于无明显手术禁忌的患者。

其中,阴式子宫切除术非常常见与有效。

但是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此种治疗方法会弱化子宫韧带对盆腔器官支撑力,手术后非常容易出现阴道顶端部脱垂、阴道长度变短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性生活。

由此可知,应在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生活状态良好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患者因盆腔疼痛、腹部下坠等感到焦虑、抑郁等,提高子宫脱垂患者的治疗效果。

2.为什么会发生子宫脱垂?女性体内支持子宫的韧带、骨盆底托力强度等是诱发子宫脱垂的主要因素。

女性妊娠过程中,其支持韧带会逐渐变长、变软,分娩时因盆底组织非常容易受损或撕裂,若女性产后未得到良好的恢复与修复就承载较大腹压,例如咳嗽等,会引发子宫脱垂。

子宫后位时,纵轴和阴道纵轴保持一致,子宫底需要承担着较大腹压,从而沿着阴道轴线逐渐下移子宫。

随着女性年龄增大、身体机能下降,例如卵巢功能与骨盆底肌肉组织弹力弱化等,再存在慢性咳嗽等症状会促使子宫脱垂。

同时,因部分女性先天性发育异常,所以其子宫支持结构弱化且没有张力,虽然未妊娠与分娩,但是也会出现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的预防

子宫脱垂的预防

子宫脱垂的预防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下垂或脱出盆腔,是妇女常见的盆腔器官脱垂疾病之一。

预防子宫脱垂的关键在于加强盆底肌肉的锻炼,保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下面将从生活习惯、运动锻炼、饮食调理等方面详细介绍预防子宫脱垂的方法。

一、生活习惯1.保持正常体重:过重会增加盆腔器官的负荷,容易导致子宫脱垂。

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对预防子宫脱垂至关重要。

2.正确坐姿: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坐姿,如久坐、交叉腿等,会加重盆腔器官的压力,增加子宫脱垂的风险。

应保持挺胸抬头、双脚平放的正确坐姿。

3.避免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站立会加重盆腔器官的负荷,增加子宫脱垂的发生率。

如需长时间站立,可适当休息,做一些放松盆底肌肉的活动。

4.避免长时间用力:长时间用力,如举重、劳动等,会增加盆腔器官的压力,加重子宫脱垂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用力,保护盆腔器官。

二、运动锻炼1.盆底肌肉锻炼:盆底肌肉的强健对预防子宫脱垂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锻炼:(1)Kegel运动:收缩盆底肌肉,保持5秒钟,然后放松5秒钟,重复10次,每天进行3次。

(2)提肛运动:用力收缩肛门,感觉肛门向上提升,保持5秒钟,然后放松5秒钟,重复10次,每天进行3次。

(3)仰卧提腿:仰卧在床上,双腿弯曲,双脚平放。

然后慢慢抬起双腿,使脚离开床面约20厘米,保持片刻后放下。

每天进行3次,每次15次。

2.有氧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改善盆腔器官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子宫脱垂。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等。

三、饮食调理1.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预防子宫脱垂。

应注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减少腹压,降低子宫脱垂的风险。

可以多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憋便,及时排便,保持排便通畅,有助于减少盆腔器官的压力,预防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概述】子宫脱垂是指支撑子宫的组织受损伤或薄弱,致使用权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的一种生殖伴邻近器官变位的综合症。

根据其脱垂的程度分为三度。

子宫脱垂患者平时就会有腰酸背痛,严重时还会拖累膀胱及直肠,而会有频尿、小便解不干净或大便不顺之感。

【简介】子宫脱垂是指子宫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

正常子宫图解【病因】产孕过早,过早结婚生育或过多产育和盆腔肌肉组织松弛是本病最重要的原因。

分娩损伤,如由于滞产,急产,巨大胎儿的娩出,手术产等均可造成子宫颈旁组织、骨盆筋膜、骨盆底肌肉主筋膜过度伸展与裂伤。

特别是当子宫口尚未开全而过早和用腹压或施行上述手术时,更使这些支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其支持功能减弱或丧失,发生子宫脱垂。

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

尤其是那些合腹压增加的肩挑抬担等劳动。

可导致部垂,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直肠与膀胱同时膨出。

更年期或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道的支撑减弱,出现子宫脱垂。

先天性盆腔组织发育不全。

慢慢咳嗽等腹压长期过大,身体虚弱亦可导致子宫脱垂。

【发病率】据中国各地普查统计,子宫脱垂的发病率为1%—4%,山区较平原多,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多见,多产妇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1.腰骶部酸痛尤以骶部为甚,劳动后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

此外,患者感下腹、阴道、会阴部下坠,以劳累后加重。

2.阴道脱出肿物患者自述有球形物自阴道内脱出,于行走、体力劳动时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自行还纳。

脱垂严重者,终日掉在外面,不能自行还纳,由于行走活动,与衣裤摩擦而感不适,久经摩擦而发生溃疡、感染、分泌物增多,甚至出血,日久局部组织增厚角化。

3.泌尿道症状多数子宫脱垂患者,当其大笑、剧烈咳嗽、体势用力时,腹腔压力突然增加,引起尿失禁而尿液外溢。

子宫脱垂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膀胱膨出,但是否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取决于膀胱与尿道的解剖关系是否改变。

子宫脱垂的症状与治疗

子宫脱垂的症状与治疗

子宫脱垂的症状与治疗子宫脱垂是指子宫在盆腔内的支持结构受损,导致子宫向下坠垂或移位的一种妇科疾病。

它主要会给女性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不适。

为此,我们将探讨子宫脱垂的症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症状子宫脱垂的症状可以因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 下腹沉重感或胀痛:当子宫向下坠垂,盆腔内的压力增大,女性可能感到下腹部特别沉重或胀痛。

2. 阴道出血和异常流血:子宫脱垂可能会导致阴道出血,包括月经周期不正常和更多的月经血量。

3. 尿频和尿急:由于子宫脱垂,压迫到膀胱,可能导致尿频和尿急的情况。

4. 排便困难:一些女性可能会出现排便困难,包括便秘和肠道的不适感。

5. 阴道松弛感:子宫脱垂会导致阴道松弛,甚至可以看到子宫的脱出。

以上症状如被发现,建议女性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脱垂。

二、治疗方法针对子宫脱垂,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需求,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对于初期的子宫脱垂,医生会建议保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盆底康复训练。

如避免重物提拿、注意饮食健康,以及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等。

2. 拟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拟手术治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手术方法包括阴式子宫脱垂修补术、腹式子宫脱垂修补术、腹腔镜手术等。

具体的手术方式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

3. 支架治疗: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是子宫脱垂支架的应用。

支架可以提供支撑和稳定的功能,缓解子宫脱垂的症状,具有较低的术后恢复时间。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都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计划。

此外,定期的复诊和随访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防再次发作。

结语子宫脱垂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了解子宫脱垂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对于女性的健康十分重要。

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脱垂,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子宫脱垂的症状有哪些?

子宫脱垂的症状有哪些?

子宫脱垂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腰骶部酸痛、尿失禁、白带增多、痛经、排尿困难及尿潴留、带血性分泌物症状:患者自觉腹部下坠,腰酸、走路及下蹲时更明显,严重时脱出的块物不能还纳,影响行动。

子宫颈因长期暴露在外而发生黏膜表面增厚、角化或发生糜烂、溃疡。

患者白带增多,并有时呈脓样或带血,有的发生月经紊乱,经血过多。

子宫脱垂为子宫沿阴道向下移位,根据脱垂的程度可分为3度:1.Ⅰ度子宫脱垂无须治疗,注意休息即可恢复。

2.Ⅱ度指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之外,而子宫体或部分子宫体仍在阴道内。

但因包括范围过大,轻者仅宫颈脱出阴道口外,重者可因宫颈延长,以致延长的宫颈及阴道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Ⅱ度子宫脱垂又分轻、重两型:①轻Ⅱ度--子宫颈及部分阴道前壁翻脱出阴道口外。

②重Ⅱ度--宫颈与部分宫体以及阴道前壁大部或全部均翻脱出阴道口外。

3.Ⅲ度指整个子宫体与宫颈以及全部阴道前壁及部分阴道后壁均翻脱出阴道口外。

体征:1.腰骶部酸痛、下坠感;子宫脱垂患者经常出现的症状是腰痛,尤其腰骶深部,检查时局部并无压痛。

其疼痛特点为劳动后症状出现,经卧床休息后,疼痛即可消失。

2.阴道脱出物:多数患者自诉有球形物自阴道内脱出,咳嗽,走路时加重,轻者肿物脱出不大,经平卧休息后能自动回纳。

重者脱出肿物较大,平卧休息亦不能自行回缩,需用手还纳。

3.阴道分泌物增加:子宫脱出暴露于阴道外,长期摩擦,则易发生溃疡、感染,局部渗出物增多,有时呈脓性甚至带血。

4.月经失调;子宫脱垂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使盆腔瘀血,影响正常月经,成为不规则子宫出血的原因。

5.其他:子宫脱垂常可使尿道变为弯曲,若伴有膀胱膨出,可引起尿频、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等症:若伴有直肠膨出则发生排便困难。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定义:子宫从正常位置延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

病因:1、分娩损伤:为子宫脱垂的最主要的病因。

在分娩过程中,特别是经阴道手术助产或第二产程延长者,盆底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均过度伸展,张力降低,甚至出现撕裂。

当上述各组织在产后尚未恢复正常时,若产妇过早参加体力活动,此时过高的腹压可将子宫轴与阴道轴仍相一致的未复旧后倾子宫推向阴道以致发生脱垂。

子宫脱垂常合并阴道前壁脱垂。

多次分娩也是子宫脱垂的病因。

2、长时间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直肠狭窄所致排便困难、经常超重负荷(肩挑、举重、蹲位、长期站立)、盆腔内巨大肿瘤或大量腹水等,均使腹内压力增加,迫使子宫向下移动,尤其发生在产褥期时。

3、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子宫脱垂偶见于未产妇,甚至处女,其主要原因为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导致子宫脱垂。

老年妇女盆底组织萎缩退化,也可以发生子宫脱垂或使脱垂程度加重。

临床分度:以病人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下降的最低点为分度标准,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I度:轻型,为子宫颈距离处女膜缘少于4cm,但未达到处女膜缘。

重型为子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过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子宫颈。

Ⅱ度轻型为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但宫体仍在阴道内。

重型为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于阴道口外Ⅲ度子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

临床表现:I度病人多无自觉症状,II 、III 度病人常有以下表现:(1)下坠感及腰背酸痛:由于下垂子宫对韧带的牵拉,盆腔充血所致。

常在久站、走路、蹲位、重体力劳动以后加重,卧床休息以后减轻。

(2)肿物自阴道脱出:常在走路、蹲、排便等腹压增加时,阴道口有一肿物脱出。

为II度以上子宫脱垂病人的主要症状。

开始时肿物在平卧休息时可变小或消失,严重者休息后亦不能回缩,通常需用手还纳至阴道内。

若脱出的子宫及阴道粘膜水肿,用手还纳也有困难,子宫长期脱出在阴道口外,病人活动极不方便。

子宫脱垂护理PPT课件

子宫脱垂护理PPT课件
子宫脱垂的护理与管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子宫脱垂?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5. 如何进行治疗和管理?
什么是子宫脱垂?
什么是子宫脱垂?
定义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位置下降,甚至部分或完全脱 出阴道的病理状态。
这一情况常见于经历了多次分娩、年纪较大的女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加重
如果出现新的症状,如剧烈疼痛或大出血,应立 即就医。
定期检查也非常重要,以监测病情进展。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影响生活质量
当日常活动受到影响时,需考虑专业治疗。
及时干预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患者因脱垂感到焦虑或抑郁,也应寻求专业 帮助。
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锻炼
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能帮助 支撑子宫。
这些锻炼简单易行,适合大多数女性。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健康饮食
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以减轻对盆底的压 力。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以防止便秘,这也是一 个重要因素。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什么是子宫脱垂?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阴道内有压迫感、排尿困难、阴道 出血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及时就 医。
什么是子宫脱垂? 风险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分娩经历、肥胖及缺乏锻炼等。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群体
主要影响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经历过多次分 娩的女性。
手术类型和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治疗子宫脱垂的最佳方法

治疗子宫脱垂的最佳方法

治疗子宫脱垂的最佳方法
首先,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加强盆底肌锻炼是治疗子宫脱垂的重要方法之一。


重的体重会增加盆腔压力,加重子宫脱垂的症状,因此控制体重对于缓解子宫脱垂症状非常重要。

同时,加强盆底肌锻炼可以有效支撑子宫和盆腔器官,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采用物理治疗方法也是治疗子宫脱垂的有效途径。

如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盆底肌康复训练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盆底支撑功能,对于缓解子宫脱垂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另外,手术治疗也是治疗子宫脱垂的重要手段。

对于子宫脱垂症状严重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尿失禁、排便障碍等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目前,盆底重建手术、阴道前壁修补术、子宫固定术等手术方式都可以有效治疗子宫脱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避免过度用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
免长时间站立等,这些都有助于减轻子宫脱垂的症状,促进康复。

总的来说,治疗子宫脱垂的最佳方法是综合治疗。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长期的盆底肌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够早日康复,摆脱子宫脱垂的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脱垂目录[隐藏]【概述】【治疗】【诊断】【治疗措施】【病因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预防】【概述】【治疗】【诊断】【治疗措施】【病因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预防】•子宫脱垂的食疗•子宫脱垂的注意事项•临床表现[编辑本段]【概述】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se)。

子宫脱垂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

现代用针灸治疗子宫脱垂的早期资料见于50年代后期[1],当时有关报道不少,南京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实验医院,还将此作为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60年代,耳针也被试用于本病的治疗[2]。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芒针法在子宫脱垂的治疗中得以应用,通过广泛大量实践,不仅总结了针剌之法,而且发现了一些新的穴位。

只要手法掌握正确,病人常有子宫上提之感,往往取得较好效果。

除此之外,穴位注射、电针或针刺配合内服补中益气汤等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应该注意的是,子宫脱垂并发感染者,应先控制感染,然后进行针刺。

而对有严重腹水,门静脉高压,下腹部患恶性肿瘤者则不宜针刺。

针灸治疗本病,主要对象是第Ⅰ度和第Ⅱ度脱垂的患者。

目前的有效率在90%左右。

病名。

又名子宫脱出、阴脱、阴(疒^颓)、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

欲称吊茄子、(疒^颓)葫芦。

亦属阴挺、阴痔范围内。

指妇女子宫下坠,甚至脱出阴道口外。

症见子宫下垂或脱出阴道口外,甚则连同阴道壁或膀胱直肠一并膨出。

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等,损伤胞络及肾气,而使子宫失于维系所致。

如兼见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少腹空坠等,症属气虚,宜补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兼见头晕耳鸣,腰膝腿软等症属肾虚,治宜补肾益气,用大补元煎加鹿角胶、升麻、枳壳。

如子宫脱垂因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局部有红肿溃烂,黄水淋漓,阴门肿痛,小便赤数等症,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外用熏洗方: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

针灸可刺维胞、子宫、三阴交等穴。

[编辑本段]【治疗】芒针(一)取穴主穴:维道、维胞、维宫、环上。

配穴:关元、曲骨、阴陵泉、三阴交、百会。

维宫穴位置:维道下2寸。

环上穴位置:自尾骶骨至大转子连线上2寸为环中穴,其外上5分即是穴。

(二)治法主穴每次选1穴,配穴酌取2~3穴。

维道、维宫、维胞之操作如下:用26号6寸长芒针,令病人取仰卧位,双腿屈起,快速进针,针尖沿腹股沟向耻骨联合方向透刺,深度在肌层与脂肪层之间。

双侧同时进针,至得气后,进行捻转,捻转幅度和频率均由小到大,由慢渐快,强度则以病人可耐受为度,直运针至会阴部有抽动感,自觉子宫体徐徐上升。

环上穴操作法:嘱病人取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屈曲,上身稍向前倾,用26号7寸芒针,针尖朝子宫体方向直刺4~6寸左右,用雀啄式点刺手法进行提插,使产生触电式针感,向前阴或少腹部放射,直运针至脱出子宫有上提之感。

在针刺本穴时不作捻转,每次只针1侧。

上述穴位,针前均应排净尿,针时手法不宜过重,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

均不留针,每日1次,穴位可交替轮换。

余穴,百会穴平刺,针后加艾条薰灸15~20分钟;关元、曲骨直刺,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三阴交、阴陵泉针尖略朝向心方向直刺,使针感向上传。

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 0分钟。

亦为每日1次。

芒针法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子宫恢复原位,症状全部消失,恢复劳动力;显效:子宫体下降已不明显,自觉症状消失,劳累后尚觉有坠胀感;有效:宫体较原上升,由Ⅲ度转为Ⅱ度或由Ⅱ度转为Ⅰ度,症状有所减轻;无效:体征症状均无改善。

共以上法治疗502例,痊愈342例(68.1%),显效71例(14.1%),有效55例(1 0.9%),无效34例(6.9%),总有效率为93.1%[3~5]。

体针(一)取穴主穴:百会、气海、子宫、关元、大赫、三阴交、维道、曲骨、横骨。

配穴:足三里、肾俞、太溪、脾俞。

(二)治法主穴每次选4个,轮替使用,百会穴每次均取。

配穴酌取2个。

子宫、维道、气海向耻骨联合方向呈45度角斜刺,关元、大赫、曲骨、横骨均直刺。

腹部诸穴深度为1.5~2寸,得气后,以捻转补泻为主,当病人觉阴道或子宫有上提感时,即嘱其收小腹,深吸气,医者随即把运针之大拇指向前一推,以增强针感,促使子宫上提。

下肢穴微向上刺,背部穴宜向脊椎方向刺,施以补法。

百会穴用艾条作雀啄法薰灸1 5~20分钟。

本法留针要求2~3小时,(背部穴不留针),病情轻,病程短者,留针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久留针者,一般治疗1~2次,如疗效不满意,可续治。

(三)疗效评价共治165例,以上述标准评判,痊愈111例(67.2%),显效12例(7.2%),有效25例(15.8%),无效17例(9.8%),总有效率为90.2%[6,7,9]。

电针(一)取穴主穴:子宫、横骨。

配穴: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照海、曲骨、大赫、气海。

(二)治法主穴每次取1个,交替轮用;配穴加用2~3穴。

主穴进针时针尖向耻骨联合方向成45度角斜刺,配穴直刺。

得气后通以电针仪,用慢波或疏密波,腹部穴刺激宜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四肢穴刺激宜轻。

电针时间为20分钟。

关元、气海可在取针后以艾条灸15分钟,以局部出现潮红为度。

针灸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5~7天,第二疗程起,可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共治57例,痊愈35例(61.4%),显效6例(10.5%),有效11例(31.4%),无效5例(8.7%),总有效率为91.3%[5,8]。

穴位埋线(一)取穴主穴:足三里、三阴交、提宫穴。

配穴:子宫、关元、中闸、长强。

提宫穴位置:骨盆闭孔耻骨下5分。

中闸穴位置:中极穴旁开2分。

(二)治法膀胱排空后,作妇科检查,还纳子宫于正常位置后,每次可选2~3个穴位,交替使用。

选准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部皮内麻醉,将3号线1~1.5cm放入20号骨穿针内,垂直刺入穴位,当产生针感后,将肠线推入并拔出针,用无菌敷料覆盖针孔,胶布固定.半月一次.可连续埋线2~3次.埋线后第一天开始,根据患者的病症随证加服补中益气丸、龙胆泻肝丸等。

直至症状明显改善,同时艾灸长强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三)疗效评价共治疗80例,经1~3次治疗,痊愈6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6.25%。

其中3例无效者均为三度脱垂,50岁以上,病程在25年以上的患者[10]。

【主要参考文献】[1]钟锐球。

针灸治疗阴挺四例记实。

广东中医1958;3(11):37。

[2]王文升。

耳针疗子宫脱垂70例介绍。

哈尔滨中医1961;(5):5。

[3]钱夕伍。

芒针治疗子宫脱垂111例疗效观察。

江苏中医杂志1983;4(4):32。

[4]毕福高。

针刺环上穴治疗子宫脱垂285例疗效观察。

新医药学杂志1975;(1 1):32。

[5]焦国瑞。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04。

[6]文成泰,等。

针刺久留针治疗子宫脱垂87例。

陕西中医1985;6(3):127。

[7]张志华。

灸治疗子宫脱垂60例临床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1981;(3):37。

[8]姚康义,等。

针灸治疗子宫脱垂27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1981;1(2):46。

[9]姜娜薇,等。

针刺治疗子宫脱垂18例。

中国乡村医生1990;(4):39。

[10]高永清,等。

穴位埋线加服中药治疗子宫脱垂80例。

中国针灸1995;15(4):24。

[编辑本段]【诊断】主要根据体征。

此外,还应做一定的检查。

嘱患者不解小便,取膀胱截石术位。

检查时先让病人咳嗽或迸气以增加腹压,观察有无尿液自尿道口溢出,以判明是否有张力性尿失禁,然后排空膀胱,进行妇科检查。

首先注意在不用力情况下,阴道壁脱垂及子宫脱垂的情况。

并注意外阴情况及会阴破裂程度。

阴道窥器观察阴道壁及宫颈有无溃烂,有无子宫直肠窝疝。

阴道内诊时应注意两侧肛提肌情况,确定肛提肌裂隙宽度,宫颈位置,然后明确子宫大小,在盆腔中的位置及附件有无炎症或肿瘤。

最后嘱患者运用腹压,必要时可取蹲位,使子宫脱出再进行扪诊,以确定子宫脱垂的程度。

[编辑本段]【治疗措施】已发生子宫脱垂的病人宜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治疗、营养、休息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在治疗方法上可分:使用子宫托,内服中药,针灸,熏洗等非手术疗法及手术修补。

因手术后对再次阴道分娩有一定影响,故手术仅适用于严重病例及不再生育的妇女。

一、子宫托疗法(一)子宫托及其作用:子宫托很早就被用来治疗子宫脱垂。

经各省市在防治子宫脱垂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已收到较好效果。

此法简便易行,能使患者自行掌握,很受广大农村病人的欢迎,可用于各度子宫脱垂。

子宫托种类繁多,目前常用的子宫托为塑料制蘑菇式。

按托盘大小发为大、中、小3号(直径或横径分别为6、5、4c m)。

托盘又分为圆形与椭圆形两种。

使用最多的为中号。

托柄长约5cm,向前弯曲以适合阴道弯曲度。

子宫托治疗在于利用肛提肌的耻骨尾骨肌束将子宫托盘支撑于阴道穹窿部,阻止子宫颈下降,维持子宫颈在坐骨肌水平,托柄平阴道口。

轻症者,无须另加其他支持物,若阴道过于松弛,则须用月经带支持托柄,或在托柄上端穿带或塑料绳,前后固定于腰带上,以免掉出。

(二)托号选择:以稍大于生殖(耻骨尾骨肌)裂隙为宜,一般裂隙横径以4厘米最多,故多采用中号子宫托。

经过一段时间,耻骨尾骨肌逐渐恢复其弹力,脱出部复位后组织水肿消失,重量减轻,子宫即可不再脱出。

(三)使用时间:一般晨起劳动前放托,晚间取出,洗净。

月经期最好不用。

塑料托表面光滑,遇酸碱不易变质,对组织刺激性小。

上托后,症状即消失,可参加各项劳动而无痛苦。

如能配合针灸、中药治疗,效果更好。

重症子宫脱垂阴道过度松弛者不宜用托。

(四)放托方法:先将手洗净,病人半卧于床上或蹲在地上,两腿分开,一手握托柄,将托柄靠近会阴肛门处,使托盘取水平位进入阴道。

如为椭圆形托,须使托盘的窄端先进入阴道口内,逐渐将托柄向上旋转,使托盘全部进入阴道内,再转动托柄使其弯度向前。

(五)取托:睡前用手指捏住托柄,边向外拉边向肛门一侧压抵,托盘即自阴道滑出。

可用温水洗净托,拭干后,包好以便再用。

(六)应用子宫托的注意事项:1.必须教会病人自己放托和取托,并嘱病人每晚取出清洗。

老年人无性生活者也宜每隔2~3天取出,清洗后,再放入,以免放置过久,阴道发炎;如以托柄、托盘摩擦,可使阴道壁发生溃疡,形成阴道疤痕环,而使子宫托嵌顿,甚至发生托盘压迫性坏死,穿通膀胱或直肠形成尿瘘,粪瘘。

2.初上托者在大便时,须用手扶托柄,以免掉出,或先取托,大便后再上托。

用托久,子宫逐渐上升后,大便时即不致掉出。

3.上托后1、3、6个月各复查一次。

因上托后,子宫颈、阴道壁水肿及角化消失,脱垂程度减轻时宜及时更换较小号的托,以免每次按放取出困难或引起托盘嵌顿而不能取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