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发展趋势研究

合集下载

美食文化中西餐饮文化差异与融合分析

美食文化中西餐饮文化差异与融合分析

美食文化中西餐饮文化差异与融合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发频繁,中西餐饮文化也逐渐形成鲜明的差异。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用餐礼仪和烹饪方式等多个方面,分析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异及其融合。

一、饮食习惯中餐和西餐在饮食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餐讲究“米为主食”,主要以大米和小麦等作物为主要食材,搭配一些蔬菜和肉类制成丰富多样的菜品。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荤素搭配,以肉类为主食,配以蔬菜、面包和土豆等。

此外,中餐强调“一菜一饭”,即每道菜搭配一份主食,而西餐则以“套餐”形式呈现,将多道菜一起上桌。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餐在口味、食材选择上有所区别。

二、用餐礼仪中西餐在用餐礼仪上也有显著区别。

中餐强调家庭聚餐的氛围,通常采用“大锅菜”或者“共享菜”的形式,大家一起围桌而坐,边吃边聊,体现出浓厚的亲情和团聚的意义。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用餐体验,倡导“细味”和“小碟服务”,每一道菜都以小份呈现,注重用餐的格调和品味,强调个体的独立空间和享受。

三、烹饪方式中餐和西餐的烹饪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餐注重火候和刀工的掌控,善于炒、煮、蒸等烹饪技巧,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餐则更加重视烘焙、烤制等烹饪方式,尤其是肉类的烤制技巧独树一帜。

此外,西餐还注重调味和肉类的处理方式,常采用腌制、熏制等手法,以提升食材的口感和风味。

餐饮文化的融合尽管中西餐在饮食习惯、用餐礼仪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社会里它们开始逐渐融合。

随着中餐的走红和中国餐饮业的崛起,中西融合菜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美食趋势。

中西合璧的美食,既保留了中餐的特色,又融入了西餐的调理方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

比如,西式烤牛肉可以与中餐调料相结合,既保持了西餐独特的口感,又增加了中餐的香味。

同时,中式烹饪技艺可以融入传统的西餐制作方法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美食创意。

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也日益深入。

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和西餐厅开始向国际市场输出,各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成为推动美食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ppt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ppt
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旅游业的蓬勃发 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 深入,西餐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同 时中餐也在西方受到广泛欢迎。
中西方饮食文化融合的方式与趋势
融合方式
中西方饮食文化融合的方式包括食材的互用、烹饪技术的交流、餐饮理念的相互借鉴等 。
趋势预测
未来中西方饮食文化将继续深入融合,双方将更加注重食材的多样性和烹饪的健康性, 同时将探索更多创新的融合方式。
餐盘与餐纸
中餐通常使用圆盘,西餐 则使用方盘,且西餐习惯 用餐纸覆盖桌面。
酒杯与水杯
中餐中酒杯和水杯的使用 有严格的区分,而西餐中 则通常使用相同的杯子。
就餐规矩的差异
座位安排
中餐中,长辈和尊贵的客 人通常坐在主位,而西餐 中则根据主人和客人的意 愿自由安排座位。
食物取食
中餐中,食物通常由服务 员或主人分发到每位客人 面前,而西餐中则由客人 自行取食。
05 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饮食目的的差异
西方饮食注重实用性
西方饮食文化中,食物被视为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手段,强调的是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热量。
中国饮食追求美味与享受
中国饮食文化中,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和美感的表现。食物的美味和色香味俱全的呈 现方式被高度重视。
饮食审美的差异
西方饮食审美标准为“科学”
中方食材处理
中式食材的处理方式较为复杂,多以 切丝、切丁、切片等方式处理。在烹 饪过程中,中方厨师通常会根据不同 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进行不同的处理, 如焯水、炖煮、蒸煮等。
03 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
烹饪工具的差异
西方烹饪工具
烤箱、炸锅、煮锅、蒸锅等。
中式烹饪工具
炒锅、蒸笼、炖锅、压力锅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
相比之下,西方的餐桌礼仪更注重个人行为和自由。在西方餐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 具和食物。西方的餐桌礼仪强调礼貌和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地享受食物和饮料。此外 ,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强调不要浪费食物和酒水,但相比之下,节约食物的意识比中国略低
餐桌礼仪
餐饮观念
餐饮观念
餐饮观念
环境和餐饮习俗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
1
和传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
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沟通和相互理解
4
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 动全球餐饮文化的多元
化发展
3
## 8. 餐饮体验
5
结论
中国餐饮体验
在中国,餐饮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善于把情 感和哲理融入食物中,因此很多菜肴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此外,中国人对食 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追求新鲜、天然、有机等
西方餐饮环境
相比之下,西方的餐饮环境更注重的是一种轻松、开放的氛围。在西方餐厅中,可以看到 更多的小型聚餐,通常是朋友或情侣。西方的餐饮环境也注重简洁和现代,装修通常以现 代简约风格为主
餐饮习俗
餐饮习俗
餐饮习俗
中国餐饮习俗
在中国,餐饮习俗是非常丰富的,每个节日 都有其特定的食物和习俗。例如,中秋节吃 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等。这些 习俗代表着人们对节日的庆祝和尊重。同时 ,在一些地方,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俗, 如广东的早茶文化、四川的火锅文化等
餐饮观念
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
中国饮食器具
中国传统的饮食器具主要包括筷子、碗、盘、盅、杯等。筷子是主要的餐具之一,用 于夹取食物;碗是用来盛装主食和菜肴;盘是用来盛装菜肴;盅是用来熬汤或者炖菜 ;杯是用来喝酒或者喝茶。这些器具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陶瓷、金属、木制品等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文化一直是各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的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
差异既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
的影响。

下文将就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

起居有度,饮食为先。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于饮食习惯、饮食
方式、餐饮礼仪等方面。

在中国,人们注重烹饪技艺、食材搭配和饮
食节律,认为饮食应该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讲究“五味和谐”、“荤
素搭配”。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强调多元化、口味浓重,偏爱烤、炸、煎等烹饪方式,较少讲究餐桌礼仪。

另外,在饮食节日、餐饮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不同。


国有许多传统的饮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围
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饼等,强调团聚和共享。

而西方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等,则更强调礼品交换、宴会聚会,注重礼节和礼仪。

此外,在饮食健康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饮食对健康具有直接影响,注重饮食
调养和药膳疗法。

而西方国家更重视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卫生安全,注
重食品加工技术和饮食结构的科学性。

总的来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餐饮礼仪、节日习俗、健康观念等方面。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各自文化
的独特性,也呈现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希望通过对中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推动各国饮食文化的多样发展。

分析不同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和创新发展趋势

分析不同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和创新发展趋势

分析不同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和创新发展趋势中华饮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

从古至今,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各种传统特色饮食,也有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

这些饮食文化反映了中华各地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特点,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 传统特色饮食1. 广东饮食文化广东饮食文化闻名于世,以清淡、细腻、嫩滑的口感为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粤菜。

广东人讲究“食辛不忘甜,吃苦不怕辣”,并注重利用各种新鲜、时令食材来制作出美食。

例如:广东烧鸭、鲨鱼翅汤、窝头煲鸡汤等等。

2. 川菜文化川菜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四川饮食文化以重口味和辛辣著称,以麻辣味、鲜香味、火热味、清淡味、甜味等为特色,食材形式多样,烹调技艺高超。

四川畜牧业发达,因此米饭不如面食和饺子等淀粉类食品流行。

3. 湘菜文化江南水乡的湖南饮食文化以酸辣甘香为特点。

辣椒和花椒的使用广泛,尤其是酸辣口味的剁椒和泡菜。

湖南人讲究鱼与米同煮,肉广菜少,喜食以蒸、煲、炖为主的汤菜。

如蒸糯米鸡、碣石鱼头、银耳羹、口味鲜美,营养又丰富。

4. 徽菜文化徽菜以糟烩肉、徽式腊肠、徽洲臭干子、板鸭、蜜汁火腿等名菜著称,味道独特,食用风味独特,作为江淮地区的代表美食功不可没。

徽派饮食有“十百倍复”、“三大鲜”、“毒辣中带酸”等特点,其传统酿制技艺和美食文化至今也一直保留着。

二. 创新发展趋势1. 现代餐饮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餐饮业越来越偏重于效率和特色化,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新口味、新风味呼之欲出。

比如将南北菜系融合、推广日韩风味等等。

2. 开放国际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也成为了饮食文化创新的一个方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饮食文化的融合和协调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的美食正在走向世界,不仅是在中餐馆,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中国菜的独特魅力。

3. 健康环保饮食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健康饮食的观念也越来越普及。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引言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人类健康、塑造社会规范和传达文化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由于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饮食文化的特色。

饮食观念不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口感和养生,强调通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来激发食欲,同时注重食物的养生和药用价值。

例如,中国人会将食物分为热性、凉性、平性等不同性质,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来选择适合的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文化更注重营养和健康,强调通过均衡的膳食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西方人注重控制热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食物的消化吸收率等。

饮食习俗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习俗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餐具的使用上,中国以筷子为主,而西方国家则普遍使用刀叉。

其次,餐桌礼仪也有所不同。

中国注重尊老爱幼、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而在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

例如,在中国,宴席中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先动筷,而在西方国家,则通常是主人或女士先开始用餐。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强调团圆和共同分享,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需求和自由。

中国人喜欢在家庭聚餐或朋友聚餐时共同分享美食,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各自点餐或自助餐的形式。

饮食制作方式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制作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烹饪注重烹饪工艺和口感,强调色香味俱佳,不同的菜肴需要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

例如,川菜的麻辣、鲁菜的酱香、苏菜的鲜香等,每种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工艺和调味方法。

相比之下,西方烹饪则更加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以及营养搭配的均衡性。

西方料理常用烤、煮、烩、炖等方法,通过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来保留食物的营养和风味。

此外,西方料理也注重食材的多样性,通过搭配不同种类的食材来提供全面的营养。

饮食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人类饮食文化是各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了食物的吃法、烹饪技巧、吃饭礼仪等方面。

所以,对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

一、饮食特色的比较1. 中国饮食特色中国饮食历史悠久,饮食习惯多以饭、面、粥、点心为主,以米饭为主食,主要味道为鲜、咸、甜、酸、辣。

中国饮食营养丰富,重视荤素搭配,注重卫生,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中国的“三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也是中国饮食烹饪技艺的代表。

2. 西方饮食特色西方的饮食文化源于希腊文明,从中世纪至今,与科技、外部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

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面粉为主,有浓重的奶酪、奶油、葡萄酒味道,烹饪技巧多样,最古老的是法国“经典菜”。

西方饮食也高度重视节约、健康、口味,往往在烹饪过程中会注重新鲜、原味,注重搭配,完美展示菜品的颜色和形状。

总体看来,中西饮食文化在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选择、食物组合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区别。

中餐有鲜、咸、甜、辣,刀工炒、蒸、煮、炖、卤等技巧,食材包括大米、面粉、南瓜、金针菇、豆腐、面筋等等;而西餐则更多元化,以牛排、披萨、汉堡等为代表,烹调方式也繁多,有煮、烤、炒、炸、炖、煎等,而食材则有肉类、奶类、面包、蔬菜、蜜饯等等。

二、吃饭礼仪的比较1. 中国饮食礼仪由于历史悠久,中国饮食礼仪也是很复杂、丰富的。

在食物的演繁衍中孕育发展出来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在重重仿佛中注入了严肃、庄重的宗教、文化内涵,以厚重功利色彩为主要特点。

在中国饮食礼仪中,人们要注意餐桌礼仪,如端盘、夹菜、吃饭、灌酒、行令等等,在用餐的过程中有着独特肃穆的场面,展示其文化内涵及价值观。

2. 西方饮食礼仪西方饮食礼仪主张简洁、自然,即便是正式场合也很随意,不过在一些行为准则上还是有所规范的。

协调、顺畅以及体面严肃的表现是其主要的特点,由此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立场、节俭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中国人向来是“民以食为天”的,自然对饮食文化情有独钟。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饮食文化也含盖在中。

而每个地域的文化大背景都是由千百年来点滴汇聚而成的,所以千差万别。

本文着重分析中西饮食文化上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优劣,再结合人们对现在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预测应怎样发展与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也逐步改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中国人向来是“民以食为天”的,自然对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况且在“衣食住行”中,食排在第二位,可知其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精神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同时,所谓“吃喝”的饮食文化却在受到人们的排斥,认为这是低级的、庸俗的、肤浅的。

其实,中国饮食文化之大精深是一般人不知道,更想不到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饮食文化也含盖在中,是一个极其广阔的研究领域,可以说饮食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放眼世界,每个地域的文化大背景都是由千百年来点滴汇聚而成的,都是经历了许许多多才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文化体系,于是也便有了千差万别。

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越来越多的西餐业涌入了中国,许多西餐轻易的上了中国人的饭桌,年轻人们更是对西餐很热中。

可以说,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正悄悄发生着改变……首先,我们还是要研究一下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深追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谁也不会否认,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凡饮食都离不开菜。

在中国“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好像没有这么好的习惯,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的,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按照美国民俗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颇近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则类同于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

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在隆隆的辎重声中走出去了。

而中国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尽管提倡青年人要四海为家,但在海外数十年的华人,末了还是拄着拐杖来大陆寻根问宗。

这种叶落归根的观念,人文精神,不能不说是和中国人饮食积淀相通合,它使中华民族那么地富有凝聚力,让中国的民俗那么地富有人情味。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

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

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

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那么,未来饮食将怎样变化与发展,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今后会吃什么,怎样吃,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因此,对未来中国饮食将怎样发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现在人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在几个西餐厅做了一系列的调查:1.您喜欢中餐还是西餐?西餐 3 % 中餐37 % 都喜欢60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西餐主义者是极少数的,中餐主义者也为数不多,而绝大多数人是都喜欢的。

那么,这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

这就涉及到中西餐融合的问题。

2.您喜欢西餐中哪些食物?主要有:面包,汉堡,比萨,冷饮,咖啡,薯条,冰淇淋,咖喱,沙拉,土豆泥,热狗。

这里例举了一些人们喜爱的西式食品,这些食品同时也是极具代表性的。

具体的说像面包、汉堡包、热狗,这些食品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尤其在早餐和旅游野营时,甚至是不可少的。

薯条、冰激凌、一些冷饮作为我们的零食、甜品也融入了生活中;另外,一些专门的西点店,如比萨饼店、蛋糕店等也日益增多,更提供了人们吃西餐的机会。

3.您喜欢中餐中哪些食物?主要有:米饭,火锅,汤圆、糖火烧、春卷要说传统的中国菜,没有什么象征性的的代表,美味的就是代表。

米饭、面条这样的家常便饭对人们来说当然是美味的,是多年来必不可少的主食;中国的一些小吃也是极吸引人的,如春卷、馅饼、烧卖、年糕、糍粑等。

火锅就是另外一种中餐方式,在中国具有地域性差异,多为北方人所钟爱。

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有名的老字号,如全聚德、东来顺、功德林、六必居等。

4.您认为那种餐饮现在或将来更受欢迎?中餐70 % 西餐30 %由此可得知,目前中餐始终是我们饮食的主导,西餐虽大大进入我们生活,但只是中餐的填补。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习俗是不会被轻易改变的。

5.您认为中西餐能否更好的融合?能80 % 不能20 %正样看来,人们很希望中西餐有一定的融合,且对中西餐的融合也很有信心。

6.您认为中西餐将怎样融合?中餐西吃;西餐应避免高热量;西餐应大众化,平民化;中餐应方便快捷些;西餐的主食中餐的菜;用中餐做法作西餐,用西餐做法作中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