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_周海涛

合集下载

近三十年来高启诗歌研究述评_李鸿渊

近三十年来高启诗歌研究述评_李鸿渊

句容
史 洪权
凤台集序
研究高启的新见文献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 7 年第 4 期)认为 , 凤 台集
序 是明初谢徽为高启 凤台集 所作序文 , 不见于今存诸种高启诗文集 , 也 向无研究者加以 注意 它保存在 明人朱存理 珊瑚木难 中 , 是现存唯一一篇评论高启金陵时期诗歌作 品的
在作 品系年 方 面 , 傅 强 高启 <青 丘子 歌 >作 年 辨 证 ( 苏 州 大学 学 报 1998 年 第 3 期 ) 以为 , 该 文作 于 洪武 三年 辞 官 归 田之 后 房锐 高 启 < 青 丘 子 歌 >作 于何 年 与傅 强 先 生
都师范大学 200 6 年 ) 贾继用 高启年谱 (广 西师范大学 2006 年 ) 周君燕 高启诗歌研
究 ( 山东 师范 大学 20 0 6 年 ) 王 玉媛 ( 高 启 诗 歌 风 格 及 其 成 因探 析 (厦 门 大学 200 7 年)
郭建军 高启诗歌风格 形成 探因) ( 山东师范大学 20 ) 0 9 年) 季惟尊 论高启 的七 言律诗 (上海社会科学 院 20 ) 9 年 ) 贺 雯蜻 易代文人 高启诗歌创 作心态研 究 (青海师范 大学 ( 0 0 2 9 年 )及吴迪( ( 明初吴 中四杰诗歌研究) ( 复旦大学 20 ) 0 7 年) 曹世瑞 吴中四杰 与元末
趣 三者 合 起 来 看 , 恰 好 突 出了 诗 的特 质 ;高 启 强 调 随事 摹
拟 , 在于遵循各种诗体的典范规格 , 而不是指诗 的内容摹仿
是高启 开 明诗之 病 的宣言 书 , 其 实 不然
上多规 往局 而少 变化 正在 奔放
关于 独庵集序 , 有 人认 为
如 果 说 他 的理 论 有 缺 陷 的 话 , 那 只 能说 他 在 诗 体

明代第一诗人——五年来高启研究综述

明代第一诗人——五年来高启研究综述
文史 研究 .9 . 7
明代 第 一 诗 人
— —
五 年来 高 启研 究 综述
何 雯娟
( 四川 示 范 大学 文学 院 四川 成 都 6 0 6 ) 10 8
摘 要 :高启作为 由元入 明的一介 文人 ,亲历一代诗风的转 变。论 文将研 究 时间设 立为 2 0 0 6年 至 2 1 0 1年 ,将对 这五年间,学术界有 关高启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通过 对现有材料 的收 集与分析 ,清晰可见 ,这五年间 ,学术界的研 究主要 集 中在 以下三 方面:高启的生平及 其心 态探 究、高启的诗歌及诗 学观 点和 高启词研 究。论文也将从这三方面对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梳理 与综述 。 关键词 :高启 ;生平 ;心态;诗 词;文章 ; 中 图 分 类 号 :I0 2 7.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0 2 O O 0 O 0 6- 2 X 2 1 ) 7一 O o— 2 高启 (3 6~17 ) 13 3 4 ,字 季迪 , 自号青 丘子 ,明初 著名诗 人。其诗 雄健有力 ,富有才情 ,致力 于转变元末 以来 的缛丽诗风 。如赵翼 《 瓯北 诗话》 所言 :“ 观唐 以来诗家 ,有力厚 而太过者 ,有气弱而 不及者 ,惟 青邱适得诗境 中恰 好地步 ,固不必石破天惊 ,以奇杰取胜也。 _ ”l 本文以收录于中国知网 ( N ̄)内 ,且以研究高启 的论文为对象 , cr I 将 20 0 6年 至 2 1 0 1年五年间 ,学术界有关高启研 究的成果作一 篇简要综 述。据笔者统计 ,此五年间公 开发表 并收 录于 中国知 网的论文共 计 5 5 篇 。以高启为专题研究对象 的论 文 3 6篇 ;以高启 为案例从 而论述 其他 相关论题的论文 1 。通过整理与分析 ,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 9篇 高启的生平及其心态探 究 ; 近五年来 ,以高启的生平及思想为专题研究 的文章共有三篇。 贾继用在 《 高启生平杂考》 一文中 ,就高启 的字号 、籍贯 与家族 成员等情况 进行 了考证 。得 出 “ 轩 ”之 名 ,始 予何 时 尚不 可定 论 ; 槎 “ 青丘子”之号 ,始见于 《 青丘子歌》 ,即至正十八 年或稍前 ; “ 台” 吹 之号 ,始见于张羽 《 庵集》 卷一 之 《 静 奉答 吹台先 生送蜀 山人见 简之 作》 一诗。此文创新 之处在 于,作者首辟蹊径 ,就高启的家族 成员进行 考证 ,更加立体地还原了高启的历史形象 。 郑克晟于 《 高启与 魏观 :再论 元末 明初江南 人士 之境遇 》 一文 论 中,阐释了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困境下 ,高启等江南士人不愿 与新朝合作 的原因之所在。但文章仅 限于梳理史料记载的时代背景之原 因 ,未将高 启独特 的人生经历与性格 特质置 于考察 范围,有所缺失 。 史洪权发表的题为 《 辞官与颂圣——高启 “ 不合作 ”说之检 讨》 文 ,从朱元璋予高启之恩遇人手 , 考察高启辞官的心理 ,继 而取高启 后辞官时期所做的诗文颂圣 的作 品为例 ,全面力证高启并非 为不合作之 态度 。通关全文 ,作者过多着笔 于列举修正前人之说 的史料 上 ,而未能 系统地 阐释作者本人就此问题的认 知。 潘海东和龚霞共同发表的论文 《 论高启的情感立场与人生选择 》也 指 出,元末 的战乱使高启的理想难 于实现 ,入 明以后 ,强烈 的 自我意识 与率性 的诗人气质又让他难容于官场 。情感与现实的矛盾 ,只能让高启 在郁郁寡欢 中选择归隐。作者将更 多的关 注置 于高启 的个体 生命意识之 上 ,未能将视野拓展到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 的大环境下 ,势必 会造就分 析 的局 限性 。 吴越之游 ,是高启生平经历中一次 意义非凡 的出游 。刘 君若将史料 与高启 的诗文作品相结合 ,分析整理出高启两次实际可 考的出游 ,分别 在至正 十八年 (3 8 15 )戊戌十月二十左右至十九年己亥 正月 十五之前 一 段时 间和至正二十 四年间。刘民红和方莉玫则分别对高启 出游的动 因进 行 了分析 。刘 民红认为 ,高启从苏州去杭州的吴越之游是 去参加科举考 试 。但作者仅 以高启的思想动机 ,心理状态作为佐证 ,稍显主观 。而方 莉攻持有 的不 同观 点 ,则认 为高启 出游 的 目的是游 历 与访友 。笔 者认 为,后者 的观点与史实更为接近 ,且更具说服力 。 这 时期还 出现 了一 些就 高启卒 年专 题进 行讨论 的文 章。王 玉嫒 在 《 高启死 因新论》 一 文 中,阐明了高 启死于文 字致祸 仅是导 火索 ,认 J 为导致其被腰斩 的真正原 因是他与张士诚政权 的关 系密 切及 他为苏州人 的身份 。但笔 者认为 ,仅将高启的出身和其与张氏的关 系作为被杀 的真 正原 因,未免有些偏颇 。隐藏在此表象之下的特定背景原 因与个人性格 特征 才是 应 纳 入 考 察 的真 正 成 因 。 刘 民红 的论文 《 高启死因新探 》 则认 为,高启 对朱元璋 专制统 治 的抨击 和反抗 ,是他被杀害 的根本原因。吴士勇在 《 诗人高启之死 与明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第十六章隋及初唐诗歌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_周海涛

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_周海涛
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于诗。盖所以谴忧 愤于两忘,置得丧于一笑者,初不记 其 工 不 工 也。 积而成帙,因 名 曰《娄 江 吟 稿 》。 若 在 衡 门 茅 屋 之 下,酒熟豕肥,从 田 野 老 相 饮 而 醉,拊 缶 而 歌 之,亦 足以自适矣。〔1〕
此序涉及到诗歌创作的三个层面: ( 1) 在诗歌 功能上,“足以自适”; ( 2 ) 在表现 手 法 上,不 事 雕 琢,所谓“初不记其工不工”; ( 3 ) 在 写 作 范 围 上,
因此,高 启 此 时 的 心 态 以“闲 适 ”为 主。 他 在 《代送饶 参 政 还 省 序 》中 描 述 自 己 的 任 职 状 态 是: “且接尊俎之余谈,乐图书之清暇。”〔1〕尤其是至正 二十年( 1360) 迁居娄江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是自 由的。一方面,张 士 诚 据 吴 保 证 了 吴 中 的 稳 定,为 其活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另一方面,他刚刚结束 两年的吴越漫游经历,羁旅之疲惫让他更加珍惜闲 散的生活。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了高启此时的诗 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娄江吟稿序》中:
高启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出仕张吴时期、
明初为官时 期、退 隐 时 期。 在 不 同 的 阶 段,高 启 有 不同的心态,因此,他对诗歌的理解、使用的表现手 法及诗歌的审美风貌也不同。在此演变过程中,高 启既坚持了吴中文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诗学思想 及创作实践,也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做出调整。高启 身上既有 易 代 文 人 之 共 性,也 有 其 鲜 明 的 个 性 与 特点。
Abstract: There were three phases in Gao Qi's life: to fill an office in Zhang Shi-cheng's regime,to fill an office in early Ming Dynasty and to renounce the world. Under Zhang Shi-cheng's regime Gao Qi's life was dominantly leisurely and comfortable and his poetics was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and forest” ( landscape poets) . When he filled an office in early Ming Dynasty his mentality was dominated with awestrickenness. So on one hand he wrote a great deal of poems featuring “court and politics”( official literature) in close relation to the poetic mainstream,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wrote many “individualistic”poems so as to express his constriction and sorrows. When he renounced the world his mentality was dominated with “decadence”. At this time neither did he write excellent poems featuring “court and politics”nor exquisite ones on “mountain and forest”.

论高启诗歌观念及诗歌风格的前后变化

论高启诗歌观念及诗歌风格的前后变化

论高启诗歌观念及诗歌风格的前后变化贺雯婧【摘要】高启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号称“诗淫”的天才诗人,身处元末明初,其诗歌创作与文学观念具有易代时期独有而鲜明的特色。

他针对诗歌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的传统文艺观,提出并坚持文学主要的是诗人聊以自适和自得的特殊精神活动,是诗人用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语言符号,他把诗歌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追求,并通过诗歌创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精神上的满足,使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5【总页数】3页(P92-94)【关键词】诗歌风格;“随所宜而赋”;“以诗存史”;“清新含蓄”;“放拓雄浑”【作者】贺雯婧【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处于元末明初的高启,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号称“诗淫”的天才诗人。

不管在诗歌创作还是文学思想上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具有易代时期所独有的特色。

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而更主要的是诗人聊以自适和自得的特殊精神活动,也是诗人用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语言符号。

一直以来,高启都把诗歌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追求,并通过诗歌创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精神上的满足。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始终把诗歌当作是政治教化的工具,早在先秦时,孔子就提出过“兴观群怨”说,认为诗除了抒发情志的作用外还要有“事父”、“事君”的功效。

后来正统的文学批评中,主张明道、征圣、宗经,美刺等作用,也基本上都是延续了孔子“兴观群怨”的思想。

但不管任何派别,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将文学看成为封建政治的附庸物。

在这种理论影响下,文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逐渐堕落为政治的附庸。

然而高启却不这样认为,在《击鸣集序》中,他表达出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主要价值在于使人自适、自娱;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所创作的诗歌应该是为自己而创作: 古人于诗,不专意而为之。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抵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得当的两项是()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颈联紧承上联写景;颔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E.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需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

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

2.全诗营造了如何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如何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C2.全诗营造了江村轻松,闲适的意境。

动物在欢乐游玩,农家在欢乐地劳作,几份生机,几份乐趣。

表达了诗人欢乐,轻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的心境。

【解析】项,“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不正确,第三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车”是从听觉角度写的。

C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不正确,尾联是写景,没有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广东省广州市名校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名校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名校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

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

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

“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

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

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

“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

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

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

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

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

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

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

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

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

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陈美华【摘要】方拱乾是清初流人之一.他主张诗歌要写真性情,寄托要静而专,但诗歌亦要发挥其娱乐的作用.同时认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诗歌要有个性.方拱乾论诗推崇杜甫,对杜诗甚为喜爱.在此诗学观的指导下,方拱乾的诗歌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6【总页数】6页(P38-43)【关键词】方拱乾;诗学思想;杜甫【作者】陈美华【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方拱乾(1596–1666),字肃之,号坦庵,安徽桐城人。

“弱冠负文誉,经史一览不忘,为文捉笔立就,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1]258。

与同乡诗人姚孙森、胡效宪、蒋臣、叶祖、刘雁先一起,被誉为“六骏”[1]602。

他是明崇祯戊辰(1628年)的进士,入清后荐补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晋升为詹事府少詹事,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为江南科场案被贬至宁古塔。

诗人“生平酷好为诗,每制一篇,必经百虑,手浣花一编,探其壶奥”[1]258。

周亮工也说:“君家甦庵老人,涉境多艰,文情弥健。

”[2]646目前学术界对方拱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顺治十四年江南科场案对他个人及子孙的影响;二是南山案对其家族的影响,如《〈南山集〉案与桐城方氏文化世族的衰落》[3]。

但涉及诗学研究的甚少,仅有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4]及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及其诗作》[5]。

另外,还有一篇从文字学角度研究的论文①参见: 曾绍皇.论“绪”的诗学生成及其现代意义: 以方拱乾手批《杜诗论文》为例[J].中国文字研究, 2009, (4):92-96.。

方拱乾没有专门的诗学理论著作,我们只能通过其诗集或他人的文集等来把握其诗学思想。

方拱乾主张诗歌寄托要静而专,诗歌应抒写真性情,必须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生搬乱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高 启 此 时 的 心 态 以“闲 适 ”为 主。 他 在 《代送饶 参 政 还 省 序 》中 描 述 自 己 的 任 职 状 态 是: “且接尊俎之余谈,乐图书之清暇。”〔1〕尤其是至正 二十年( 1360) 迁居娄江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是自 由的。一方面,张 士 诚 据 吴 保 证 了 吴 中 的 稳 定,为 其活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另一方面,他刚刚结束 两年的吴越漫游经历,羁旅之疲惫让他更加珍惜闲 散的生活。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了高启此时的诗 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娄江吟稿序》中:
“凡可以 感 心 而 动 目 者,一 发 于 诗 ”,所 谓“得 江 上 之助”。三 个 方 面 相 辅 相 成,又 以“自 适 ”为 核 心, 体现了诗歌“缘情”的本质观。
以此为 根 本,高 启 此 时 的 诗 歌 呈 现 出“狂”、 “真”、“趣”的审美特点。“狂”表达了张扬自我的 人格,“真”表达了闲散自由的情感,“趣”表达了高 雅脱俗的人生趣味。最能体现其诗“狂”的内涵的 莫过于《青丘子歌》:
野性崇俭 陋,经 营 惟 苟 完。 闲 窗 俯 平 畴,幽 扉 临远湍。岂 忘 大 厦 居,弗 称 非 所 安。 披 榛 始 来 兹, 霜露凄以寒。谁云远亲爱,弟子相与欢。室中有名 酒,岁暮聊盤桓。( 《迁娄江寓馆》) 〔1〕
天性本自 慵,强 使 赋 载 驰。 发 言 恐 有 忤,蹈 足 虑近危。人生贵安逸,壮游亦奚为? 何当谢斯役, 归守东岗陂。( 《我昔》) 〔1〕
这很容易 让 人 想 到 杨 维 桢 的《大 人 歌 》与《道 人词》。二人在诗中都表达了独与天地往来、傲视 世间万物的性情。但高启的“狂”偏重于真实情感 的流露,所以在诗尾尚有“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的沉吟与思考; 而杨维桢的“狂”则带有不平、颓废 与愤懑,其上天入地的遐想只是欲望的延伸。造成 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心态的不同: 杨维桢 从元代官场退隐以后,是以一种纵欲、放浪形骸的 生活方式表达颓废与不满; 而高启选择隐居娄江之 后,则能享受闲适与自由:
可见,张士诚 据 吴 时 期,高 启 的 创 作 明 显 带 有 山林气息。从价值观上看,这是高启隐逸人格的集 中体现; 从审美观上看,这是高启对真实自我的表 达及对自然物象的喜爱。而根本则在于,环境的自 由保障了高启在闲适的心态下从事创作。
二、入明为官时期———兼综“台阁” 与“山林”
以“山林”、“台阁”作为与诗歌相对应的体派, 始于元代文人。但无论是元中期的黄溍,还是元末 的戴良、高 启,都 未 对 二 者 进 行 价 值 判 断。 如 高 启 在评论高士敏( “北郭诗人”之一) 的文集时说:
第2 期
周海涛 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
35
杨基不但奉劝高启不要戒酒,还把劝高启戒酒的医 生说成“庸医”: “我今劝君饮,君意无媕婀。庸医 或见责,请示眉庵歌。”( 《季迪病目医令止酒因作 此劝之》) 〔5〕张羽当过书院山长,深受理学浸染,故 诗中充满“理趣”: “静观因悟性,耽听欲忘言。何 由驻尘鞅,迢递一寻源”( 《潭上偶咏》) ①。而高启 作为一位浪漫的理想主义诗人,则始终把“意趣”作 为理想的审美境界。他的大量写景绝句都体现了 这一点,而且多为组诗,如《观军装十咏》、《师子林 十二咏》、《余氏园中诸菜十五首》等。
2012 年 3 月 第 13 卷 第 2 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r. 2012 Vol. 13 No. 2
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
周海涛
(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元至正十六年( 1356) ,张士诚占据平江( 今苏 州) ,开启了其以平江为大本营的据吴时代。这一 事件对吴中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顾瑛、杨维 桢为代表的老一辈吴中文人纷纷逃离平江,拒绝加 盟张吴政权。而作为新秀的高启等人( 如“北郭诗 人”) ,纷纷加盟其中。据傅( 虎冬) 强考证,高启曾 在张吴政权 内 担 任“记 室 ”一 职,并 于 至 正 二 十 年 ( 1360) 放弃了这一职位〔2〕。高启的好友王行、张 羽、徐贲等人也都纷纷任职〔3〕。
关键词: 明代文学; 高启; 北郭诗人; 吴中四杰; 杨基; 山林作品; 台阁作品
摘 要: 高启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出仕张吴时期、明初为官时期、退隐时期。出仕张吴时期,高启的心
态以闲适为主,其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山林气息。明初为官时期,高启的心态以畏祸为主,他一方面向文坛的主
旋律靠拢,写作了不少台阁之作,另一方面又用大量私人化作品表达自己的压抑与哀怨。退隐以后,高启的心态
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于诗。盖所以谴忧 愤于两忘,置得丧于一笑者,初不记 其 工 不 工 也。 积而成帙,因 名 曰《娄 江 吟 稿 》。 若 在 衡 门 茅 屋 之 下,酒熟豕肥,从 田 野 老 相 饮 而 醉,拊 缶 而 歌 之,亦 足以自适矣。〔1〕
此序涉及到诗歌创作的三个层面: ( 1) 在诗歌 功能上,“足以自适”; ( 2 ) 在表现 手 法 上,不 事 雕 琢,所谓“初不记其工不工”; ( 3 ) 在 写 作 范 围 上,
当然,对于他们的任职,需做两点说明: ( 1) 他 们只是担任虚职,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参与政事,且 来去自由。最典型的如杨基,“先是被聘入张士诚 幕下为记室,不久谢去,为饶介客”〔4〕。( 2) 张士诚 既没有给他们太多实权,也未对其行为进行过多约 束。从整体上看,他们在张吴政权下基本处于“依 违其间”的状态。
Abstract: There were three phases in Gao Qi's life: to fill an office in Zhang Shi-cheng's regime,to fill an office in early Ming Dynasty and to renounce the world. Under Zhang Shi-cheng's regime Gao Qi's life was dominantly leisurely and comfortable and his poetics was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and forest” ( landscape poets) . When he filled an office in early Ming Dynasty his mentality was dominated with awestrickenness. So on one hand he wrote a great deal of poems featuring “court and politics”( official literature) in close relation to the poetic mainstream,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wrote many “individualistic”poems so as to express his constriction and sorrows. When he renounced the world his mentality was dominated with “decadence”. At this time neither did he write excellent poems featuring “court and politics”nor exquisite ones on “mountain and forest”.
收稿日期: 2011-04-08 作者简介: 周海涛( 1983 - ) ,男,河南信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文化研究。E-mail: zhouhaitao 198383@ 1社会科学版)
第 13 卷
一、出仕张吴时期———“山林之英杰”
高启少年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少喜 功名,轻事 勇 且 狂。 顾 影 每 自 奇,磊 落 七 尺 长。 要 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 ( 《赠薛相士》) 〔1〕。但由于元政权贵族化、军事化 的政权性质及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特殊政策,高启 很快对政治丧失了信心,“应缘少学与时违,不习弓 刀诵文典”〔1〕( 《次韵杨孟载早春见寄》) 。
(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art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Zhengzhou 450002,China)
Key words: literature of Ming Dynasty; Gao Qi; poets of“Beiguo Salon”; “Four Talents in Central Wu District”; Yang Ji; landscape poets; official literature
青丘子,臞 而 清,本 是 五 云 阁 下 之 仙 卿。 何 年 降谪在世间,向 人 不 道 姓 与 名。 蹑 履 厌 远 游,荷 锄 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 斗米,不肯 掉 舍 下 七 十 城。 但 好 觅 诗 句,自 吟 自 酬 赓。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 儒、楚狂生。〔1〕
高启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出仕张吴时期、
明初为官时 期、退 隐 时 期。 在 不 同 的 阶 段,高 启 有 不同的心态,因此,他对诗歌的理解、使用的表现手 法及诗歌的审美风貌也不同。在此演变过程中,高 启既坚持了吴中文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诗学思想 及创作实践,也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做出调整。高启 身上既有 易 代 文 人 之 共 性,也 有 其 鲜 明 的 个 性 与 特点。
作 为 元 明 之 际 最 富 盛 名 的 吴 中 文 人,高 启 ( 1336 ~ 1374) 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在元末,高启纠 正了吴中文学深受“铁崖体”影响之流弊,成为“北 郭诗人”之翘楚。在明初,高启在适应文坛“大雅” 之风的过程中,对吴中文学进行了“承”与“革”,成 了“吴中四杰”的领军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