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核心素养
2020版义务教育化学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2020版义务教育化学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
2020版义务教育化学标准中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自然观察力、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科学沟通和合作能力。
下面将对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阐述。
首先,自然观察力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对自然界化学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这包括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材料性质、化学变化过程等。
自然观察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验、实物示意和模拟等方式进行。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对化学现象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其次,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问题提出、观察实验现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等一系列过程,发展和提升对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提出科学问题、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实验技术,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实验安全和仪器仪表的正确操作。
这需要学生熟悉常用实验设备和实验操作,如称量、滴定、验滴等,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实验观察力和实验判断能力,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推理和归纳。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形成科学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际操作中。
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和创新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化学理论的运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完整版)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完整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化学学科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
它涵盖了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结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方面:1. 基本概念:学生应掌握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化学键等,并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2. 基本原理: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等,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3. 实验操作: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并正确使用常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4. 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应培养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包括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问题的推导和解答等。
培养途径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 知识研究:学生应通过课堂研究、教材阅读和自主研究等方式,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实验实践:学生应参与化学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化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3. 问题解决:学生应积极参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化学问题分析和解答能力。
4. 科学思维:学生应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注重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具体要求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如下:1. 理论知识:学生应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
2. 实验技能:学生应熟悉并掌握常见的实验技能,能够正确进行化学实验操作。
3. 问题解决:学生应能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能够正确应用化学原理和实验结果。
4. 科学思维:学生应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注重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结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它涵盖了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通过知识学习、实验实践、问题解决和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来进行。
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引言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化学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证据推理能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策略及评价方法。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1.1 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
1.2 证据推理能力证据推理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理论分析等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和论证的能力。
1.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中提炼出本质规律,并运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1.4 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研究化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态度、严谨治学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化学实验等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注重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引导探究,训练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的思维方法。
2.4 强调证据,提高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理论分析等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和论证的能力。
2.5 渗透德育,培养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3.1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情况,对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证据推理能力等进行评价。
3.2 终结性评价通过化学考试、学业水平测试等方式,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
3.3 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引言高中化学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科学思维、实验技能、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一、知识与理解1. 化学基本概念:学生需要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化学原理:学生需要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化学反应、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化学方法:学生需要了解化学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分析方法等。
二、科学思维1. 逻辑思维:学生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2. 创新思维: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三、实验技能1. 实验操作:学生需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2. 实验设计:学生需要具备实验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
3. 实验观察: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能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
四、科学态度1. 严谨态度:学生需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问题要严谨、认真,不轻易得出结论。
2. 探究精神:学生需要具备探究精神,能够主动探究问题,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五、综合与应用1. 知识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2. 综合能力: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能力,能够将不同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结论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科学思维、实验技能、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1. 宏观看世界呀!咱得学会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呢!就像彩虹有那么多种颜色一样,物质的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呀!比如观察身边各种不同的材料,那就是对宏观辨识的锻炼嘛!
2. 哎呀呀,微观探秘可太有意思啦!要像侦探一样去探究原子、分子层面的奥秘呀!例如想想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这多神奇呀,不就是微观探秘嘛!
3. 变化观念可重要啦!化学反应就像一场奇妙的魔术表演呢!像铁生锈这个过程,不就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嘛,所以要重视变化观念哟!
4. 平衡思想很关键的呀!就如同跷跷板要保持平衡一样呢!比如化学反应中的各种条件的调节,不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嘛!
5. 证据推理不能少哇!这不就像破案找证据一样嘛!像判断一个化学现象的原因,就得靠搜集证据来推理呀!
6. 模型认知好有趣哟!可以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模型表示出来呢!比如用球棍模型来表示分子结构,这就是模型认知呀!
7. 科学探究多好玩呀!就像冒险一样去探索未知的化学领域呢!做做实验去发现新的现象,不就是在进行科学探究嘛!
8. 社会责任得担起来呀!化学可是能为社会做出大贡献的呢!比如研发环保材料减少污染,这就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呀!
9. 创新意识不能丢哇!就像开发新菜品一样要不断创新呢!想想怎么用新方法解决化学问题,不就是在培养创新意识嘛!
我觉得化学学科的这些核心素养真的太重要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这个神奇的化学世界呀!。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含义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含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宏观辨识是指能够根据物质的外观和性质,对其进行识别和分类。
微观探析是指能够从原子、分子等微观层面,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研究和理解。
在化学学科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变化观念是指能够认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和转化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平衡思想是指能够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状态,包括可逆反应、电离平衡、溶解平衡等。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化学反应的控制方法。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证据推理是指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现象等证据,对化学现象和规律进行推理和分析。
模型认知是指能够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和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探究是指能够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等。
创新意识是指能够在科学探究中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路。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是指能够坚持科学态度和方法,追求真理和客观性。
社会责任是指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
总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这些素养和能力。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学生在研究化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
它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批判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知识结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
2. 基本实验技能:学生应具备进行基本化学实验的能力,包括操作实验仪器、记录观测数据以及分析实验结果。
3. 计算能力:学生应具备运用数学和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摩尔质量、浓度等。
4. 理论应用:学生应能够将所学的化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解释化学反应机制、预测物质的性质等。
能力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 实践探究:学生应通过进行实验和观察现象,亲自参与化学实践,培养实践探究的能力。
2. 主动研究:学生应主动阅读化学相关的教材和文献,积极参与化学课堂的讨论和研究活动,提高自主研究的能力。
3. 问题解决:学生应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评估结果等。
4. 跨学科应用:学生应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物理、生物等,以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思维特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特点:1. 批判思维:学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 创新思维:学生应鼓励提出新颖的化学问题、构建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和理论解释。
3. 合作思维:学生应培养合作研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化学问题,共同完成实验和研究项目。
总结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通过强化知识结构、培养能力和塑造思维特点,学生可以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物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
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5个方面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上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节选自2017年版课程标准
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