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参与的8种心理游戏:累积情绪点券
团体心理辅导游戏80个

心理活动团体游戏1—-401团体游戏--透支(无能为力)时间:2~5分钟人数:不限道具:一段直径12毫米的绳子。
概述:这是一个适合在培训之初开展的有趣游戏。
目的:说明即使优秀的人也会在一些游戏中失败。
准备:步骤:1.把绳子拉直后放在地上。
2.让队员们在距绳子30厘米处站立.3.让他们下蹲,双手分别紧握脚后跟。
4.他们的任务是跳跃通过绳子。
而手脚不能松开。
如果有人完成这个动作,将赢得一张新版lO元纸币。
他们只能向前跳跃,不能滚动或者倒下,同时双手紧握双脚,不能放松.5.所有人都放弃后,告诉大家在团体活动中,有时可能根本不能“赢”.成功和失败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参与学到东西。
对于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有些的确无法办到,但有些却也未必。
总之,大家重在参与,乐在其中。
讨论问题示例:1、这个动作有可能完成吗?2、游戏的目的是什么?3、如何将该游戏和我们将要开展的培训联系起来?2生死与共规则1.主持人挑选6对选手上台(1男1女为1对,男强壮,女瘦小),助手在每对选手面前的地上铺开1大张报纸.2。
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告知最后从报纸上站不住的一对选手即为第一,并与助手示范一次3.各对选手站到报纸上,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4.助手把进入第二轮的各对选手面前的报纸撕掉一半,选手站上去,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5.助手把进入第三轮的各对选手面前的报纸再撕掉一半,选手站上去,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依此进行,直至产生最后一对坚持住的选手6。
主持人宣布获胜者,请领导颁奖3穿越生死线规则1、主持人请3名选手上台,助手在4米外拉起一根离地1米的绳子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告知选手可以以任何姿势穿过绳子(即“生死线"),不碰而且姿势最有创意者即为第一3、各选手全部被用红布蒙上双眼。
4、助手撤掉绳子5、主持人拉着第一个选手原地转两圈,使其面向4米外的绳子站定.6、选手开始在主持人的夸张、紧张的大声提示下“穿越生死线”(根本不存在)7、第一个选手“穿过”后取下红布,第二个选手开始,依次进行8、主持人请大家评议姿势最搞笑、最独特、过程最辛苦者为第一9、主持人请领导颁奖4绘画高手大赛规则1、主持人请每区派一名选手上台。
心理小游戏适合大学生

心理小游戏适合大学生导言大学生是一个身心发展较为敏感的阶段,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各种问题和挑战。
而心理小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和放松的方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几款适合大学生的心理小游戏,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游戏一:心理迷宫心理迷宫是一款简单而有趣的心理小游戏。
玩家需要通过点击屏幕控制小球前进,避开障碍物到达目的地。
游戏中的迷宫会逐渐变得复杂,需要玩家集中注意力、提高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这款游戏能够帮助大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并且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能够起到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的作用。
游戏二:找茬游戏找茬游戏是一种让玩家通过寻找两幅图中的不同之处来进行比较的游戏。
这款游戏通过对比和观察,帮助玩家提高细致观察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大学生常常需要处理大量资料和信息,而找茬游戏能够培养他们对细节的敏感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此外,这款游戏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专注力和观察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游戏三:记忆消消乐记忆消消乐是一款经典的记忆力训练游戏。
玩家需要通过点击方块,找出相同的图案并消除它们。
随着游戏的进行,方块的数量和种类会逐渐增加,挑战玩家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
大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和信息,而记忆消消乐能够帮助他们锻炼记忆力和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此外,这款游戏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游戏四:解谜小游戏解谜小游戏是一种需要玩家通过推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游戏。
玩家需要根据游戏给出的线索和提示,找出正确的答案。
这类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在解谜游戏中面临的各种情境和难题,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结心理小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而且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0个心理团体辅导小游戏

40个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1、捆绑过关——(适用:团队协作) 简述:藉着被绑在一起来完成数件任务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道具:绳子或其他可以绑的东西适合全部的人游戏方法: 1. 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最好二人以上。
2. 每一组组员围成一个圈圈,面对对方。
老师帮忙把每个人的手臂与隔壁的人绑在一起。
3. 绑好以后,现在每一组的组员都是绑在一起的,老师想些任务要每组去完成。
题目例子:吃午餐;包礼物;完成个美术作品;帮每个组员倒水等。
2、合力吹气球简述:藉着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人数:每组限六人场地:不限道具: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嘴巴;手(二张);;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适合全部的人游戏方法:1. 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
2. 老师请每组每人抽签。
3. 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
3、记忆考验简述:随着越来越多要记的东西,试试自已可不可以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适合范围: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1. 全部人围成一圈,从第一个人开始说"今天我吃了一个AA"(AA为随意食物名!)2. 接着第二个接着说,吃了一个AA,二个BB…(BB不同的食物名!)3. 像这样一直传下去,每传一个人就必须重覆前面的食物名,另加一个新的食物名。
4. 一直到有人中途讲错出局!题目例子:可选一些较难的食物名或菜名!或一些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例:滑蛋干贝牛肉汤。
4、比一比简述:藉着组员的动作,来猜题目是什么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适用范围: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1. 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最好五人以上。
2. 轮留每组派出一个人出来,老师给他看题目。
他只能以动作来告知组员题目。
3. 视题目的难度来计时。
看那组的得分高低来算输赢。
5、比长短简述:每队派出一人比不同的单位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适用范围: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1. 分组,不限人数,至少要二组。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八种著名地心理游戏(参见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地互动,也是身为大人地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地,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地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地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地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地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地点券”.累积情绪点券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地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地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地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地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地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地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地,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地爱我.”小时候对自己地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地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地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地陷阱,摆脱现世轮回.在谈到八种著名地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地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地《自我对话地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地理论).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地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地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地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地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地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地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地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地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跳脱游戏陷阱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地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地心理游戏中走出来.在这八种经常玩地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地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地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地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地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地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地角色在迫害你身边地人而丝毫不自觉.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地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地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地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令地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地剧码.是地……可是第一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就是“是地……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地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地人就出现了.就像有地学员经常对我说:“许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地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地想要得到小孩子地监护权,你可以;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地公婆和亲戚?”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地对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样地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地……可是”地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帮助,但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地意见,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地答案.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地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地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地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他人帮助地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地经验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地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地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地角色,得到父母地注意和帮助,这样地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地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地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地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地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地回馈都是十分负面地.游戏后得到地都是褐色点券.都是你害地!第二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都是你害地!”“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地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地”地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地……可是”地心理游戏来得更高级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地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地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地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地建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所有地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意见地人身上.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地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地内心会有巨大地担心和恐惧,因此,在他地人生里,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地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地所作所为负起责任.他所搜集地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是无辜地.挑拨离间第三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挑拨离间”.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告诉你哦,舜子经常在你地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不够意思!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对你不错,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很讨厌你地.”其实在我们地人生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地人,他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地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那人地不满.事实上,在对话里地那个人他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地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是很关心你地,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为更亲近地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担心,你知道吗?其实真正关心你地人是我而不是舜子……”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地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地玩法就是“放狗互斗”.这个“放狗互斗”挑拨离间地心理游戏所运用地伎俩就是:让他因为你地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他心里十分沮丧地时候,你又给他十足地鼓励和安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喜欢挑拨离间地人,他地内在是很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地,很可能在他童年地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地游戏,以至于在往后地人生里,他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地方式来建立自己与他人地亲密关系.让我逮到了第四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我将它翻译为:“终于给我逮到了,你这狗娘养地!”会玩这种心理游戏地人,一般来讲他童年时期地愤怒受到压抑、否定.在他地价值观和心里深处,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地,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会很害怕自己对别人地攻击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有冲突.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地人,通常在童年时期,父母亲之间常有争执和冲突,而这样长期不断地争吵使他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在很小地时候,就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地情绪对他地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地经验.所以他通常会累积许多次地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地愤怒或不满地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官兵捉强盗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捉强盗”.这个心理游戏地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知道别人不认同,你明明知道自己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心你地人失望、伤心,可是你仍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你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情隐藏得很好,但是,因为你这个强盗或小偷并非专业,所以你总是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被身边地人发现……在这个“官兵捉强盗”地心理游戏中,因为我们隐藏地技术并不是一流地,所以当我们终于被身边心爱地人逮到地时候,会纵容自己童年时地感觉再度浮现,并陷入强烈地自责、悔恨或是“我总是让爱我地人受伤”地念头中而无法自拔.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一再打破承诺、自责不已.如果你发现自己也经常在玩这个心理游戏,可以试着回想小时候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你,他们是否时常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么爱你、这么关心你,可是你却总是让我们失望……”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内在地需求却遭到父母地禁止时,他会开始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自己地需求,而当他满足了自己地需求却被父母发现时,父母又让他觉得他这样地作为是很不对地,于是,当他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或待人处事中就经常会出现“我总是让爱我地人受伤”这样地念头.凡是心理游戏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不同地结局:一种是将全部地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地错.”另外一种则是将所有地过错都推给别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地错.”而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地需求,才是唯一能终止这个心理游戏地方法.挑衅第六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挑衅”.这个心理游戏地玩法是不直接表达自己地感觉,而用一些肢体语言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地意思.例如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当他回到家里时,为了怕吵醒太太,便蹑手蹑脚、偷偷摸摸地走进了大门,这时竟然发现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眼露凶光在瞪着他,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个“挑衅”地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上演了.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摆了两条棉被,先生因为知道自己晚回家使太太非常不高兴,所以也就默不做声地接受了太太无言地抗议.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这位太太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厨房准备早餐,当她端了一盘早餐过来并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这时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这对夫妻之间地冷战仍继续进行着,直到先生终于受不了太太这般无言地挑衅而大声地说:“你到底要怎么样嘛!我都已经对你低声下气了,你还不高兴……”这时太太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挑衅终于达到目地,非等到两个人开始冲突,这个心理游戏才会落幕.直到最后,这位太太终于可以证明:“先生之前对我地温柔体贴都是假地,他不是真正地爱我.”当然,这个“你不是真正地爱我”更深一层地声音是:“我是不值得被真心对待地.”“我真是一个命苦地人,没有人会真心对待我.”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互动中所存放于内心地感觉,事实上我们早在童年地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这样地人生决断了.法庭第七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法庭”.当冲突或挑衅地游戏开始时,有时候会发展成第七个“法庭”地心理游戏,游戏中地主角会试图去找一个类似法官地人来评断,在这个游戏中究竟谁对谁错,当然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自以为很公平、公正地人特别容易上钩.之所以会玩这个心理游戏地最主要目地,在于当事者希望通过权威者或更多人地力量来支持自己地立场,他认为自己本身并不足以表达内在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地感受,他总是需要借由更多人地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对地,因为这个游戏最主要地目地只是为了要证明:“我没有错,一切都是由你造成地.”当然,会玩这个心理游戏地人,他地父母或老师在他童年生活发生地许多事件里,一定经常扮演着法官和法庭地角色,很快就介入孩子与孩子之间或与他人之间地争执,于是他们习惯找寻更强地力量,找权威来证明自己是对地.有时带领团体课程,现场有人迟到了,就会有人挺身而出,表示心中地不满意,但大多数人会说:“你迟到了,耽误了‘我们’地时间,‘我们’很不高兴.”企图用团体地压力来抗议,我往往会告诉发言者,你只要用我即可,因为这是你地感觉,并不见得代表其他人共同地感觉;其次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有权利表达个人地愤怒.有些人童年时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落,没办法证明自己是对地,习惯找一些权威者来撑腰,长大就常玩法庭地心理游戏.捕熊者第八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捕熊者”.在这个“捕熊者”地心理游戏中,因为熊是一个庞大、具危险性地动物,所以猎人如果只是用猎枪捕杀,很可能一枪打不死,而熊在受伤以后兽性大发,反而使捕熊者地生命更加危险,因此,捕熊者在要捕熊之前必须设下许多陷阱,猎人会在熊必经地道路上挖一个大洞,在洞里面放个竹架和熊所爱吃地食物,然后再把泥土恢复原状.当熊肚子饿时一闻到食物地味道会马上跑过来,接着便扑通一声掉下去,就在这个时候猎人出现了,他一面听到熊发出哀号、痛苦地声音,一面开枪将落入陷阱中地熊打死,这就是“捕熊者”心理游戏地玩法.你会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到处都在玩这个“捕熊者”地心理游戏.而通常会玩这个游戏地人,在小地时候父母只允许他表现出好地一面,对于不好地部分都一律否定.当他长大之后,会觉得只要一表现出负面地自己就不会被爱、被喜欢,会很敏感地察觉到别人对他地期待和需求,而不允许自己真实地情绪或情感流露出来.当然被捕地熊是很可怜地,常会责备自己愚蠢,自怜自艾外加对猎人地愤怒.而猎人地高深让他对自我地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低落,不敢直接表达真实地自我.。
销售中的八种心理游戏

销售中的八种心理游戏第一篇:销售中的八种心理游戏八种心理游戏心理游戏往往是我们后天习得的。
很多时候,潜意识比我们的意识更加聪明、更快地觉察、学习、掌握到别人在人际关系中所应用的手段。
当潜意识看到了别人在玩弄这类游戏,于是暗暗记在心中,并指挥着我们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演练:在谈判桌上、在销售中、在管理中,甚至在我们的家庭中、亲密关系中。
而我们的意识,可能还处在昏睡状态中——它并不知道潜意识避开了自己在做些什么。
辩识不同形式的心理游戏,将支持我们销售人员更快地与客户建立更好的关系,获得客户的信任与好感,从而更有利地进行销售。
一、是的……但是……,是的……可是……情境案例:客户:“是的,我完全同意你刚才所讲的关于商品的所有优势。
但是我还是认为价格太高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在“听”但并没有真正“听到”销售人员所讲的内容,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在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他们处在自己思维的盲点中,执著于自己内心的某种想法。
除非客户自己愿意,否则销售人员无法将自己的想法硬塞进客户的头脑认知里面。
一旦客户开始和销售人员玩弄这种心理游戏时,必须引起销售人员的足够重视。
这是一个“暂停”的路标,销售人员必须先处理好暂停事件背后的客户的抗拒点。
这个时候,销售人员可以直接向客户提问:“价格是你现在唯一需要处理的地方吗?是不是我们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你就会立刻购买?”或者提出交易条件:“我觉得你真的是非常精明。
你所要求的价格是必须要在购买数量达到三件以上才可以特批的。
”二、都是你害的情境案例:客户同销售人员抱怨说“都是你害的。
现在你要退货给我。
你们产品有问题:价格高过同类商品,质量又不好。
”当客户做出这种抱怨时,他的负面情绪往往十分高涨。
如果处理不当,客户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抱怨,甚至产生对品牌的负面影响。
销售人员如何面对客户的这种心理游戏呢?很多销售人员觉得很堵心,同时很委屈:“其实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我。
我只是销售人员,我只负责推销商品,商品的质量、售后等应该由公司的其他部门来完成。
销售中的八种心理游戏

八种心理游戏心理游戏往往是我们后天习得的。
很多时候,潜意识比我们的意识更加聪明、更快地觉察、学习、掌握到别人在人际关系中所应用的手段。
当潜意识看到了别人在玩弄这类游戏,于是暗暗记在心中,并指挥着我们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演练:在谈判桌上、在销售中、在管理中,甚至在我们的家庭中、亲密关系中。
而我们的意识,可能还处在昏睡状态中——它并不知道潜意识避开了自己在做些什么。
辩识不同形式的心理游戏,将支持我们销售人员更快地与客户建立更好的关系,获得客户的信任与好感,从而更有利地进行销售。
一、是的……但是……,是的……可是……情境案例:客户:“是的,我完全同意你刚才所讲的关于商品的所有优势。
但是我还是认为价格太高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在“听”但并没有真正“听到”销售人员所讲的内容,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在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他们处在自己思维的盲点中,执著于自己内心的某种想法。
除非客户自己愿意,否则销售人员无法将自己的想法硬塞进客户的头脑认知里面。
一旦客户开始和销售人员玩弄这种心理游戏时,必须引起销售人员的足够重视。
这是一个“暂停”的路标,销售人员必须先处理好暂停事件背后的客户的抗拒点。
这个时候,销售人员可以直接向客户提问:“价格是你现在唯一需要处理的地方吗?是不是我们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你就会立刻购买?”或者提出交易条件:“我觉得你真的是非常精明。
你所要求的价格是必须要在购买数量达到三件以上才可以特批的。
”二、都是你害的情境案例:客户同销售人员抱怨说“都是你害的。
现在你要退货给我。
你们产品有问题:价格高过同类商品,质量又不好。
”当客户做出这种抱怨时,他的负面情绪往往十分高涨。
如果处理不当,客户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抱怨,甚至产生对品牌的负面影响。
销售人员如何面对客户的这种心理游戏呢?很多销售人员觉得很堵心,同时很委屈:“其实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我。
我只是销售人员,我只负责推销商品,商品的质量、售后等应该由公司的其他部门来完成。
适合心理辅导的游戏

适合心理辅导的游戏心理辅导是一种帮助人们处理情绪问题、解决内心困扰的重要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应用于心理辅导领域。
这些适合心理辅导的游戏结合了娱乐性和治疗性,可以通过交互、沉浸式体验以及情绪引导等方式帮助玩家调整情绪、增强认知能力、提高自我意识。
本文将介绍几款适合心理辅导的游戏,并探讨它们对玩家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放松型游戏首先,有一些放松型游戏能够有效缓解玩家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例如,《花》这款游戏通过呈现美丽的场景和复古音乐,营造出一个轻松宁静的环境。
玩家在其中可以探索画面中各种花卉,并与之进行互动。
这种简单而迷人的体验使玩家得以暂时遗忘烦恼,专注于眼前的美好事物,从而达到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效果。
其次,还有以冥想为主题的游戏,《之光:健身百科》是其中的一款。
这款游戏通过引导玩家进行简单、舒适的呼吸和身体动作,帮助玩家降低心率、放松肌肉,从而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游戏中富有哲理的对话和精美的场景设计加深了玩家对冥想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了他们去关注内心感受和思考生活问题的习惯。
二、情绪管理型游戏除放松型游戏外,一些情绪管理型游戏也能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
例如,《离散世界:失控》这款以抽象风格为主题的冒险解谜类游戏,在故事线中巧妙地融入了人物情感表达和面对挫折时产生不同应对策略等元素。
玩家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与其他虚拟人物互动,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做出选择。
这种模拟真实生活情境的方式让玩家能够更好地学会倾听和表达,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并培养积极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
三、认知训练型游戏另外,还有一些以认知训练为目的的游戏,可以帮助玩家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能力。
例如,《身份危机》这款解迷类游戏,通过复杂的谜题和任务来提升玩家的注意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玩家不断进行信息整合、推理判断等认知活动,这种锻炼对大脑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自我意识、灵活应变的能力,并且有效减轻了日常生活中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的可能性。
玩转销售的八大心理游戏

玩转销售的八大心理游戏...9小时前 |阅读原文如果你从事的是销售行业,那么这篇文章再适合你不过了。
八大心理游戏教你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在销售活动中出奇制胜!当然,人人都是消费者,了解这些销售策略,能够避免你在不必要的时候陷入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
传统销售一向被视为一项“推”、“拉”游戏。
在这个披荆斩棘的艰辛过程中,销售人员必须要面对各种销售人员和客户所扮演的角色的挑战、抗拒、异议,甚至在销售后,客户还可能会对销售人员提出:都是你,是你把这么糟糕的商品卖给我了、你的价格太贵了、你们的售后网点不够多,你们保修的时间比其他厂家要短……销售似乎成了一条充满挫折感与无力感的路径。
那么销售人员怎样才能获得真正有力量的影响力呢?销售人员如何保持对客户真实购买意向的清醒认知?销售人员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客户的购买判断作出影响,并对最后的销售成果负起责任?或许下面的心理游戏能够为销售员的营销过程带来启发。
销售中心理游戏宗旨销售是一场因势利导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必须服务于成功销售这个目的。
当销售人员发现客户在玩心理游戏时,不需要对客户指明,更不需要参与客户的游戏去证明:“我才是对的。
”任何情况下,有效果比正确更重要。
对于销售而言,最重要的效果就是销售的成功。
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潜意识绕过意识,它指挥着我们的惯性思维,让我们急于去证明:我是对的。
抱持这种心态,销售人员很容易和客户的角色进入情感角力的状态。
真正成功的销售并不是销售人员一味庸俗化地迎合客户,而是销售人员通过提供解决方案,让客户有独特、正向的情绪体验,并愿意一再回到这个平台上来享受。
八种典型心理游戏一、是的……但是……,是的……可是……情境案例:客户:“是的,我完全同意你刚才所讲的关于商品的所有优势。
但是我还是认为价格太高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在“听”但并没有真正“听到”销售人员所讲的内容,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在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他们处在自己思维的盲点中,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某种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参与的心理游戏:情绪点券(上)【导读】游戏能够让人沉迷,乐此不疲,获得的成绩或者点券成为激励人继续的动力。
而有些心理游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
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心理医生说,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
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
”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
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受害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
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
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
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
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令的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的剧码。
是的……可是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
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学员经常对我说:“许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你可以用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
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帮助,但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
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
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他人帮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的经验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
游戏后得到的都是褐色点券。
都是你害的!第二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都是你害的!”“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级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建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
他所搜集的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挑拨离间第三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拨离间”。
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告诉你哦,舜子经常在你的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不够意思!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对你不错,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很讨厌你的。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那人的不满。
事实上,在对话里的那个人他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的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是很关心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为更亲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担心,你知道吗?其实真正关心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斗”。
这个“放狗互斗”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所运用的伎俩就是:让他因为你的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他心里十分沮丧的时候,你又给他十足的鼓励和安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的内在是很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以至于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小编短评:每一种游戏,都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让人觉得有些残忍。
但是很少有人去分析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看起来再寻常不过了。
人的成长经历就这样悄无声息影响着我们当前的行为,着实是有点可怕,好像是看不见的黑手。
你参与的心理游戏:积累情绪点券(下)【导读】游戏能够让人沉迷,乐此不疲,获得的成绩或者点券成为激励人继续的动力。
而有些心理游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
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让我逮到了第四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SO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我将它翻译为:“终于给我逮到了,你这狗娘养的!”心理医生认为,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一般来讲他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定。
在他的价值观和心里深处,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会很害怕自己对别人的攻击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有冲突。
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通常在童年时期,父母亲之间常有争执和冲突,而这样长期不断的争吵使他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的情绪对他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经验。
所以他通常会累积许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
官兵捉强盗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捉强盗”。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知道别人不认同,你明明知道自己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心你的人失望、伤心,可是你仍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
你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情隐藏得很好,但是,因为你这个强盗或小偷并非专业,所以你总是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被身边的人发现……在这个“官兵捉强盗”的心理游戏中,因为我们隐藏的技术并不是一流的,所以当我们终于被身边心爱的人逮到的时候,会纵容自己童年时的感觉再度浮现,并陷入强烈的自责、悔恨或是“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
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一再打破承诺、自责不已。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经常在玩这个心理游戏,可以试着回想小时候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你,他们是否时常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么爱你、这么关心你,可是你却总是让我们失望……”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内在的需求却遭到父母的禁止时,他会开始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他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却被父母发现时,父母又让他觉得他这样的作为是很不对的,于是,当他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或待人处事中就经常会出现“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这样的念头。
凡是心理游戏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将全部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
”另外一种则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别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
”而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需求,才是唯一能终止这个心理游戏的方法。
挑衅第六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衅”。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而用一些肢体语言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例如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当他回到家里时,为了怕吵醒太太,便蹑手蹑脚、偷偷摸摸地走进了大门,这时竟然发现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眼露凶光在瞪着他,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个“挑衅”的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上演了。
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摆了两条棉被,先生因为知道自己晚回家使太太非常不高兴,所以也就默不做声地接受了太太无言的抗议。
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这位太太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厨房准备早餐,当她端了一盘早餐过来并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这时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