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合集下载

中文语言中的委婉之词

中文语言中的委婉之词

中文语言中的委婉之词中文语言是一门优美而多变的语言,其中委婉之词的使用在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委婉之词是指通过使用委婉、含蓄的措辞来表达某种信息或情感,使得沟通更加得体、温和而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本文将探讨中文语言中常见的委婉之词及其使用场景。

一、委婉之词的分类委婉之词可以分为几个常见的类型,包括修饰词、比喻词、代词、动词、副词等。

不同类型的委婉之词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有所不同。

1. 修饰词修饰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或情感的词语,通常用于使描述更加温和、客观。

比如,“一点点”、“稍微”、“有些”等修饰词可以缓和命令或要求的口气,如“稍微等一下”表示等待的时间不会太长,让人感到相对舒适。

2. 比喻词比喻词是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来替代直接表达,从而使话题更加柔和。

比如,“冰山一角”、“开门见山”等词语常常用来形容某种情况的间接暗示,表达对某事某人的评价时,可以减轻直接指责或批评带来的冲突。

3. 代词代词在委婉之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或者被动语态,可以对说话者的身份进行掩饰,使得表达更加折中和委婉。

比如,“我听说”、“据说”、“有人”等词语可以降低直接性,避免过分强调说话人的立场或观点。

4. 动词动词的使用也能体现委婉之词的功效。

通过使用含糊不清的动词或表达,可以使得表达方式更加圆滑。

“推测”、“可能”、“估计”等动词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委婉的表述,避免给人一种断言或肯定的感觉。

5. 副词副词也是委婉之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适当地使用副词,可以调节语气,从而使得表达方式更加温和。

“恐怕”、“大概”、“可能”等副词的使用可以表达猜测或不确定的态度,避免过于直接或强硬的表达。

二、委婉之词的使用场景委婉之词在中文语言中的使用非常广泛,而且有着明确的使用场景。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使用场景:1. 表达拒绝或推脱在拒绝他人邀请或请求时,可以使用委婉之词,以减少对方的伤害和冲突。

比如,“我恐怕有点忙”、“这样可能会有些困难”等表达方式即表达了自己的不便,又显得客气。

委婉语

委婉语

原文为非正式语体,若翻译成“寿终正寝”、“亡故”或“仙逝”等,显然是不太适宜的。我们应该将它翻译为:“在我七岁时,奶奶便去世或过世了”比较恰如其分。
另外,同一委婉语在各自的语言中有几种,甚至多种表达方式,在翻译中应根据文体、语体、感情色彩等区别对待,正确理解,合理翻译。比如“死”、“大小便”等在英语中有上百种委婉说法,应该根据不同场合正确理解。
(二)套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些委婉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却可能根据彼此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其相对等的表达,此时就可以用套译的方法加以翻译。例如当某人的裤子拉链忘记拉上,就可以提醒他说:you've lost your license,翻译成中文,我们可以套译为“你的前门忘记关啦”。
1.根据不同文化判断是否有委婉必要
原文中用迂回陈述法将“棺材”婉转地说成“那件东西”,以达到委婉效果,因此译成英文时也可以直接用“that”来代替“coffin”.
译文:I've secretly sent people to get things prepared. But they haven't found good wood for that yet, so we have to wait.
(5)借助情态动词
英语时常借助情态动词would, should等构成委婉语。如 “I woul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There's something I would advise you to consider in the program.”
(二)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二)迂回陈述法
对于有伤大雅、令人不快的话,人们常借用迂回陈述法拐弯抹角地来表达,旨在文雅,如:

汉语中委婉语言的表达

汉语中委婉语言的表达

汉语中委婉语言的表达第22卷第4期V01.22No.4龙岩师专JournalofLongyanTeachersCollege2004年8月August2004汉语中委婉语言的表达李惠瑛摘要:汉语委婉语言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委婉语言不仅包括委婉词,还包括委婉语气.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委婉语言的运用尤其显得重要.关键词:委婉语言;委婉词;委婉语气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44X(2004)04—0078一O2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其表达委婉的语言,汉语也不例外.汉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文明的民族,其语言更讲究委婉性,尤其是在人们更侧重于维系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的今天,委婉语言更是人们的首选,委婉语言的探讨,也显得尤为重要.一,委婉语言形成的原因1,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民族历来尊奉儒家思想,重视儒家的"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主张为人处事要采取不偏不倚,公正和谐的公允态度.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不应表现在外,即使要表露出来,也要加以适当节制,不要出现感情冲动或没有节制.由于受这种中庸和谐的思想的影响,在交际中,人们尊敬对方,讲求礼貌,注重含蓄,礼让和谦和,因此在语言中就有许多表达委婉的语气,出现了许多表尊敬的敬词和贬自己的谦词,也出现了许多的禁忌和避讳.如:人死不能直接言其死,出现了许多委婉词,似乎不用委婉词,对生者不利,对死者也不敬.这其实是为了减少人们的痛苦,驱除人们的恐惧,是和谐价值观念的体现.2,等级尊卑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从君王到平民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人们的语言,行为无不渗透着等级尊卑的观念.君王被称为万岁,大王,爷,而百姓臣民则称为黔首,庶人,小人,就连死亡也不例外,有了等级之分,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人们常婉称帝王的死为"驾崩",而百姓在尊贵的人面前称自己的死则为"填沟壑"(意为死后随便扔到山沟了事),"虫出"(意为死后不安葬,尸体腐烂了以致生出虫来).这些委婉词无不透出古人的等级尊卑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保持着尊人卑己的思想观念,于是就有了敬词和谦词,有了一系列尊重对方的委婉语言.3,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有着源源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人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人们的谦逊,委婉,含蓄,深沉,有礼貌的民族特点,都集中表现在委婉语言上.例如:说话要看收稿日期:2OO4—5—2678对象.要讲礼貌,问老人或长辈的年龄,要问:"您多大年纪?" 或"您高寿?"而不能问"你几岁?"夸你漂亮,还要谦虚"哪里, 哪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说话以尊重对方为宗旨,尽量避开那些对听话人不利的言辞,寻找那些中听的字眼来说, 于是大量的委婉词应运而生,代替了那些不礼貌的,不雅的, 不好说或不愿说的语言.历史上的文化名着,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也同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为这些文化艺术的语言以其鲜明独特的形象性和耐人寻味的思想性而获得一种新的所指,并为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人们使用的委婉语言.如:青楼(妓院),泰山(岳父),月老(媒人),吃醋(妒忌),吃闭门羹(被拒绝门外),囊中羞涩(穷得没钱)等.以上均为产生委婉语言的历史原因,除此之外,现实社会的交际同样影响着委婉语言的形成.4,社会交际心理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在交际中.人们渴望被尊重和被肯定,但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是必须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应该说,相互尊重,以礼相待是进行一切正常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人际之间依靠礼貌委婉的语言来调节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旦失去了这个前提,受话人的利益受损,就很难再接受说话人的语言,交际则难以进行下去.鉴于这种交际心理,人们在交际中尤其注重语言的委婉性.例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成绩很差,老师和他谈话,说"你"考得太糟糕了".很可能学生不愿接受,觉得老师嫌弃他.接下去的谈话就有可能失去效果.若换句委婉的话说: "你考得不是很好",或"你考得不太好",学生则更能接受,会觉得老师认为他是可以考好的.只是这次没有考好.这样就不会产生与老师敌对的心理.交谈就能顺利进行.二,委婉语言的特征及作用委婉语言通常人们只指委婉词,其实它在语言的运用中包括委婉词与委婉语气的运用.(一)委婉词委婉词就是人们在说话中所应用的委婉的词语,这种委婉词有以下几种特点:1,避免忌讳,不伤人感情中国人有许多忌讳,在别人面前说话要尽量避免人们所忌讳的东西.以免难堪.伤人感情.例如忌讳"死",古往今来,人们都不愿直接说"死"这个令人不愉快的字眼.为了避免直接说"死".就有了许多委婉词,古代有"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入土,作古",现在有"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牺牲"等.又如忌讳"钱",自古到今,人们怕谈到"钱"字,好象一提钱,人就有了铜臭气,会被人看不起,遭到讥笑,所以,关于钱的委婉词也就有很多.诸"孔方兄,老人头,大团结,工农兵" 等.工资以外的钱称"外快,红包,酬劳,润笔"等.2,避免粗俗不雅.以求文明在生活中.有些东西直说显得不雅.或不好意思,委婉词则可以掩盖,回避.例如:直言大小便觉得不雅.古代有"更衣,出恭,解手"之说,现在有"方便,上卫生问,去盥洗室"等说法.连"厕所" 提及都觉得不雅了.再如:女子来月经不好直说,而说成是"办好事,来例假,大姨妈来了";怀孕了说是"有喜了,有身子"等;谈及男女的性行为,人们常用"那事,房事,同房,同居,男女关系"来婉指;过去称妾为"小老婆"则显粗鄙.就换称"别室,二房,偏房",现在男子在婚外偷养女子则称"包二奶,养情妇"等. 3,美化缺陷.避免使人难堪生活中.人们对他人不太令人满意的缺陷往往都不直截了当地一语道明,而是故意换用褒扬的说法.不致使受话人难堪.例如:把"太胖"说成"丰满,富态";把"太瘦"说成"苗条,清秀,骨感美";"小气"说成"节约";"胆小"说成"谨慎";用"老实"代替"愚笨,不聪明";"健谈"代替了"罗嗦,饶舌"等.这种以褒换贬的说法,自然受话人愿意接受,说话人也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从而换取了受话人的好感.汉语中除了这些美化事实的委婉词外.还有许多有意淡化弱化事实真相的委婉词.如:用"脚有点不方便"代替"跛足,拐脚".用"多喝了几杯"代替"喝醉了",用"失利"代替"战败",把"有病"说成"不适,欠安",现在还有了"亚健康"之说.这些委婉词显然是避免直露,率直的表达,给受话人带来难堪另外还有许多职业名称,也采用这种美化方式,如清洁工称为"城市美容师".炊事员称为"厨师,烹调师"等.4,采用敬词谦词,以示对人尊重古代人所采用的敬词谦词是有等级区别的.如对君王称"王,大王,君,陛下",对一般人称"公,卿,子,君,先生,阁下" 等.现代人延用了一些古代人的尊称,如"先生,阁下"等.同时也使用人称代词"您",表示对人尊敬.有尊称相对就有谦称,君主自称"寡人,孤,朕".一般人自称"愚,臣,小人,仆,鄙人",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除了尊称谦称,还有些表尊敬的敬词,如:"奉送,枉驾,惠赐,惠顾,光临"等,这些敬词既是客套,也表对人的尊敬. (二)委婉语气委婉语言除了常用委婉词外,还可以通过语气来表达语言的委婉性.现代汉语的语气,最基本的是陈述,感叹,疑问,祈使.这四种语气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相比较而言,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本身不带有对说话人面子的潜在威胁.它们的语气较为和缓.只有祈使句,因为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它主要用来命令,禁止,请求,劝阻,语气往往较强硬.如何使强硬的语气变得更加委婉,在说话时不致于让听话人接受不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以改变:1,增加语气词祈使句的句末用不用语气词,直接影响着语气的强弱,一般地说,用语气词"吧,啊"的祈使句,语气比不用语气词的祈使句轻一些弱一些,语调显得委婉和缓,反之语气重一些, 强一些.语调显得明快急促.例如:①a你坐下!(语气急促,带命令)b你坐下啊!(语气和缓)②a说!(命令,不容商量)b说呀!(命令,有些不耐烦)C说吧!(商请,语气和缓委婉)由此可见,祈使句不加语气词就较强硬,带有命令口气,日常交际用这种口气与人说话,人们不容易接受,加上些语气词就委婉和缓得多,尤其是语气词"吧".例:"都少说几句吧!""给我一杯水吧!""帮帮我吧!"2,增加句子的主语在祈使句中,句子有无主语,所表达的语气的委婉强弱也就不同,无主语的祈使句语气相对强些,有主语的祈使句语气相对弱些.尤其是使用表敬意的"您",语气更加和缓委婉.例如:别管他(强硬)你别管他(一般)您别竹他(和缓委婉)要求他人做某件事时,先称呼对方.然后再说要他做什么事,这是尊重别人的礼貌表现.一般情况下,为了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这时的主语是不能省略的,与此相反,如果对祈使对象并无尊敬之意.则不称呼,也可以不用主语.如:"别说话了!""出去!"在此要提请注意的是,在说话中,尽可能不用"给我+动词"的表达方式,这是不尊敬受话人的语气,如:"给我站住!" "给我听着!"这里也含有瞧不起对方的意昧.3,选择句式在日常的语言中,有许多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供选择.一般地说,祈使句的功能是"下命令","下指示","提要求".所以它的语气较强硬,若同样内容的陈述句是一般叙述,语气和缓得多,若用疑问句则语气更加委婉,试比较:1,来点吃的!(祈使)2,我要点吃的.(陈述)3,给我来点吃的好吗?(疑问)以上三例同为"要吃的",但例1为祈使句,是在下命令. (下转第82页)793,声调阴平44东阳平24同上声53董阴去2l栋阳去22调阴入32督阳入4独(四)龙岩,漳平同学所说的普通话的主要特点:l,声母方面:l,12念成d:柳,男h念成f:欢f念成h:房,纺t§念成ts:知,庄h念成tsh:出§念成s:时z念成l:人2,韵母:1.念成1.:支,纸Y念成jl于,居in(i0),4-~成yn:金,琴,径,影aJ1念成a:庵,贪,甘,安,丹,干uan念成uarJ:宽,官,关塞尾韵:甲拔八a?鸽各没07约觉ye?托073,声调阴平44:东阳平24:同上声3l:董(上接第79页)语气生硬,一般不适应对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使用这种语气, 它显得不够礼貌.例2虽然也表达指令,但它是一般陈述句, 语气就较和缓也显客气.例3多了"好吗?"句子变成疑问,语调上升,语气和缓,把指令变成了商请,这一指令就委婉得多,客气得多,对人显得尊重.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的语气,人们在交际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说话对象,选择适当的句子,一般说来,委婉的疑问句是人们的首选,因为它带有商请的语气,受话人易接受,对你提出的要求,一般是无法拒绝的,这种说话方式,用在批评人的时候也是很合适的,如:"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这么贪玩?"这句话要比"你都这么大了,就知道贪玩!"这句话的严厉程度低得多,但同样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受话人却较能接受.熟练掌握汉语的委婉语言,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使语言更加得体,含蓄,婉转,在社会的交际中,委婉语言的82去声53:洞尚有某些人声字仍念做5的,如:阁,各,急,发等等.三,结语调查表明,说客家话的学生所说的普通话和说闽南话(龙岩,漳平话)的学生所说的普通话各有特色,受到了各自的方言的影响.同时,他们互相以对方作为汉语次标准语的主要交流对象,有努力让对方听懂自己所说的普通话的愿望,尽力排除不利于双方交流的方音,方言词语等因素,趋向标准的普通话.同时,由于受到地域,方言等因素的制约,阻碍了闽西人所说的普通话向汉语标准语进一步靠拢,最终形成了带有浓厚的闽西地方色彩的汉语次标准语的面貌.表现在语音方面,主要的特点就是:声母方面主要是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相混;h与f相混;r与l相混.韵母方面主要是前后鼻音相混;齐齿,撮口相混;舌尖前元音【】与舌尖后元音【1】相混;塞尾韵较多.声调方面比较突出的是上声念成下降调;入声调依然不少;其他声调都相对短促.我们把类似于闽西人所说的普通话的低等级普通话,即相当于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以下的普通话,称为"汉语次标准语".它包括汉语方言区,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所说的低等级的普通话.闽西地区处于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的过渡地带.两个方言区必须借助于普通话才能进行交流.这个地区复杂的方言现象,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了有特色的低等级普通话的形成.调查和研究这个区域的汉语次标准语,可以丰富双方言现象(语言接触)的研究,促进地域性的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研究的发展.使用能产生维护自尊,增强信心,平衡心态,消除误解与摩擦,缓和矛盾与冲突,达成和平与谅解的积极效果,对维护社会安宁与和平,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l】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2】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辞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4】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J】.北京大学2003.(4):143—148,f5】史丽红,庞人骐.也谈委婉语的语用功效【J】.山西大学,1999,(3):77—80.【6】成方志,霍翠柳.从系统功能语言观看汉语的语气【J】. 滨州师专.2000,(1):50—52.。

委婉语

委婉语

委婉语摘要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

主讲人:YvonPPT制作:Yvon组长Sky去死吧!!!!!!!!!!完成了理想的交际任务,委婉用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

它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

这种委婉用语是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文字的结果,通过有意偏离常规形成各种修辞格,或者通过违背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意。

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独特的修辞意义,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

以下将通过委婉用语在修辞格上的体现和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简要分析委婉用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修辞意义和语用价值。

一、汉语委婉语的定义二、汉语与委婉有关的修辞格三、汉语委婉用语与合作原则一、汉语委婉语的定义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

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

”(《语言学词典》法文版)。

通过定义我们看出: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

表达思想。

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这里所说的委婉语用语与修辞中的委婉格不完全相同。

它更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委婉与其说是修辞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目的。

使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委婉表达方式,做到语言礼貌得体。

而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

下面试从修辞格和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的联系方面阐述委婉语与修辞与语用的联系。

委婉语的分类研究

委婉语的分类研究

委婉语的分类研究一、委婉语概说委婉语是一种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而汉语委婉语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种。

委婉语不等于委婉和委婉修辞。

“委婉”,用于行为,就是不直接去做,而用间接的方式促成其事;用于表情达意就是不直接表述,用能够表示原事、体现原意、原情的方式、技巧予以变通表达。

委婉语则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集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直说本意,而是选用具有与直白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相关或约定俗成的语言手段和根据语境因素超常规地运用隐含本意的言语手段(包括修辞手段与逻辑手段)来替换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修辞是一种表达着为取得某种交际活动的成功,为接受者着想或追求美感而使用种种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系统性很强的语言现象,其中“典型表现形式”包括诸如“用典”、“讳饰”等十四中常见形式;“非典型表现形态”在诸如“比喻”、“借代”等十二种修辞格中都有所反应,在赋、骈文、诗、词、曲、书信、奏表、散文等文体中表现得较为集中。

而委婉修辞属于广义委婉语之列。

1二、委婉语的分类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和手段各种各样,其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思考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一)委婉语的语言学分类委婉语具有特殊的语义功能表现。

可将其分为固定委婉语与临时委婉语两大系列,委婉语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由固定和临时两种具有不同语义特征和有机联系的语言系统。

1.固定委婉语所谓固定委婉语,又叫语言委婉语,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已经产生约定俗成含义、一听便知其意的委婉语。

这种委婉语既是一种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语言结构成分,又能反应出整个语言社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乃至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

固定委婉语主要是由与直白语同义的词语构成的。

固定委婉语具有规范的形式,所谓规范(norm),根据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解释,是指口语或书面语中人们所公认的标准形式。

中国委婉语的特点

中国委婉语的特点

中国委婉语的特点中国委婉语的特点中国委婉语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在交往、表达感情和处理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

它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委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直接冲突。

中国委婉语是一种通过语言委婉表达,避免直接冲突的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或批评被认为是不礼貌和失态的行为,因此人们更喜欢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

比如,当不想接受别人的邀请时,可以说“我可能会有事”而不是直接拒绝。

2. 带有强烈的修饰色彩。

中国委婉语常常采用修辞手法进行修饰,以缓和语气、增加语韵和表达感情。

例如,当表达感谢时,可以说“大恩不言谢”或“感激不尽”,这样更加礼貌、温暖和感人。

3. 留下余地和推测的空间。

中国委婉语通常会留下一些余地和推测的空间让人们自己去理解和推断。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冲突,也可以表达对对方猜测和推测的尊重。

比如,在询问对方的意见时,可以说“你有什么想法吗?”而不是直接问“你同意吗?”。

4. 带有否定色彩的问法。

中国委婉语常常通过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态度、想法和感受。

比如,当不同意对方的看法时,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懂,你可以再解释一下吗?”而不是直接表示反对。

5. 带有礼貌和尊重的色彩。

中国委婉语具有一种婉转、礼貌和尊重的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和谐,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处理问题。

比如,当询问对方的家庭情况时,可以说“请问你家里有几口人?”而不是直接问“你有兄弟姐妹吗?”。

总之,中国委婉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了解和使用中国委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增加互信和理解。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1.直称姓名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不然籍何以至此?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称字、号、谥号为表尊敬一般称对方时以字、号来代,有时也用谥号。

子犯请击之。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3.称官名、爵名如果觉得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来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现代称谓语1.亲属称谓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年龄:老王、小张泛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谦称与敬称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称呼对方用敬称(尊称)“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嫒等。

常用谦辞“拙”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现代汉语委婉语浅析

现代汉语委婉语浅析

现代汉语委婉语浅析摘要: 委婉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它的出现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也有莫大的关系。

委婉语在汉语中从古到今都存在,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本文简单探析一下现代汉语中委婉语的产生原因、运用范围以及在运用中所表现出的功能。

关键词:委婉语运用范围功能委婉语产生的原因1、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正是禁忌语的存在,刺激委婉语的产生,促进其数量的扩大。

2、与人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要的,有些敏感性、刺激性的字眼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这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3、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这种求“雅”心理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二、委婉语的运用范围委婉语的运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那些美好悦耳的词来替换那些过分外露引人反感、恐惧的词语,使言语更得体,交际也更容易进行,因而可广泛采用。

在《汉语委婉语词典》③中把委婉语分为13大类。

下面就委婉语运用的不同领域具体举例来分析。

1、死亡汉语中替代“死”的委婉语很多,(如前文),另外有些委婉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听者能理解而且更容易接受,如:(1)聂耳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的写下他生命的休止符。

(何为《他的进军号》)(2)杜月笙疾病缠身,身体极度虚弱,最后油枯灯尽,魂断香江。

除此之外,与“死”有关的字眼也用相应的婉词来替代,如:临死时叫“大限、弥留”;坟墓叫“阴宅””等。

2、人体的缺陷一个人高矮胖瘦俊丑是天生的,但谁都希望自己更潇洒漂亮一点。

当你对一个人外貌进行评价时,长得有点缺点的要尽量捡中听的说,这样说减轻了直言的刺激和伤害,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与心理呵护。

成年男子胖称“壮”、“富态”,瘦称“精干”、“干练”;成年女子胖称“富态”、“丰满”,瘦称“苗条”;小孩胖称“壮”、“发育好”、“结实”,瘦称“秀气”、“清秀”,只要不太过就可以这样称,但如果太过的话,最好保持沉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委婉语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源于语言禁忌。

同时,儒家传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忌讳”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儒家传统文化
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语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委婉语源于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人们迷信鬼神,对鬼神尊敬、崇拜直至惧怕,以至不敢直呼其名,鬼神名称成了英语中最早的禁忌语,而指代鬼神的词语便是最早的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在此,我们把探寻视角限定在汉民族心理框架内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心理特征上。

“忌讳”是汉民族心理层级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

人们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称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必须禁忌。

避讳就是一例。

对尊者、长者等不能直呼其名,哪怕是读音有点相近也应当回避。

再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就已产生,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避其讳,就将“秀才”改为“茂才”。

同时,对一些特别讨厌的事物,不愿提及它,也要禁忌。

如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元”是十分痛恨的,所以明朝人把“元来、元任、元由”等词的“元”一律改成“原”,成了“原来、原任、原由”。

第二,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

“死亡”在人们看来是一件恐怖危险的事情,常常要对它表示禁忌。

人们还用“死”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崩”,意谓天崩地塌。

帝王之死,犹如天崩地塌,为大国之难,因此婉称帝王或帝后死亡。

同义的还有:崩驾、崩逝崩殂等。

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古代用以婉指诸候或二品以上大官之死。

类似的有:薨背、薨逝、薨陨等。

“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

而现代则多用不在、故去、逝世等表达死亡之意,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也用安眠、安息等。

第三,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

这些大多是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的词语。

例如,把厕所称作“洗手间”、“卫生间”等。

再如,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都比较牢固,性行为受到较好的道德约束与社会控制,加之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淀,言语过程中有关“性”的一切均属禁忌之列。

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汉语的称谓中委婉语众多。

作为礼仪之邦,汉民族非常重视言语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还要力求雅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义称谓语。

一般说来,直称则比较通俗,婉称则显得文雅。

例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比“丈人”要文雅
些,但比起“泰山”、“冰翁”来,后者则更加典雅。

第二,汉语委婉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实际上也给我们提供了汉文化中有关价值观的许多信息,为数不少的委婉语也应运而生。

例如,中国人在与价值观念有关的“钱”的问题上,态度表面看是矛盾的:一方面,“君子言仁不言利”;另一方面,“钱”毕竟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又离不开它。

这种“矛盾”心理在言语实践中的调和就是正面谈论“钱”时,毫无顾忌,但在涉及个人的金钱观念时,往往避“俗”就“雅”,如用“金、银、钞票、现金、款项、收银处”等代替。

这使得中国人既可以从容地谈“钱”,又能保全体面。

此外,不直言“钱”有时是缘于宗教原因或迷信心理。

例如“佛龛”,有的人就不说买,而是说“请”,因为“佛龛”作为供奉佛像的小阁子,是佛界净地,佛界是视金钱为世间浊物的,说“买”就显得俗气,有玷污佛祖之嫌。

得罪神灵是要遭受惩罚的。

所以,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大多反映死亡殡葬、疾病伤残、分泌排泄、性爱生育、身体器官、生理变化、钱财经济等内容。

“忌讳”和“求雅”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对这种民族心理有所了解,并把这种心理信息纳入到话语建构中去,使之成为制约话语信息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的参考,以保证尊重这种社会习俗,更加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3.336.
[2]吕叔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J].北京:读书,1980
[3]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