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隐喻研究
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语

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语
在汉语中,关于死亡的讨论往往需要委婉和敏感的措辞来避免直接触碰人们的情感。
对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一些常用的委婉语,以及如何在表达中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感受。
首先,我们可以谈论人生的离别与结束。
在汉语中,用词“人生离别”一词可以代表过世的意思。
它强调了离别是人生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这种说法包含了对逝者人生经历的尊重,传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与缅怀。
另外一个常用的委婉语是“归西”。
这个词源于佛教思想,在宗教文化中用来指代人们灵魂的归宿。
用“归西”的说法,可以为人们信仰的安慰和思考提供一种方式,帮助他们面对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经常使用“他/她已经离开我们了”来委婉地表达某人已经去世的情况。
这种说法着重于个体的离开,并以“我们”作为集体表达,帮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离别的普遍性。
除了以上几个委婉语外,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些常用的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死亡。
例如,“离去”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离开世界的状态,它强调了生命的不可逆转与世事的变幻。
“长眠不起”形容人们长时间安静地躺在安息之地,给人一种和平与安宁的感觉。
总之,使用委婉语是我们在面对死亡和丧失时,为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减轻他们的痛苦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通过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
说法,我们可以在表达中展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思念,并帮助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去接受和面对生命的离别。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最新年文档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较早给“委婉”下定义的陈望道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王希杰先生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他说:“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或者说词语)就是“委婉语”。
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用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双方都能采用柔和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些事物时的心理障碍,冲淡或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
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
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自古以来将语言看作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
“死”对人类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从社会心理上讲,“死亡”总要伴随着痛苦,引起恐惧和忧虑,无论什么人都有打心眼里不愿意提及这些神秘的字眼,所以在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委婉语足有成百上千,人们通过一切办法避免谈及死亡。
一、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原则1.Leech的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体现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类:(1)得体准则(Tact Maxim)。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其中,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作者:张霞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概念隐喻认为,人类的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无所不在。
人们倾向于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抽象的概念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试图用隐喻的思维来理解和分析汉语死亡委婉语,探究这些汉民族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关键词:死亡 ; ;委婉语 ; ;隐喻一、隐喻对隐喻的探索与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直以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研究。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人们就开始从修辞的角度研究隐喻。
近些年,隐喻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修辞领域,它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从语言学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莱考夫和约翰逊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此前,从亚里士多德《诗学》及《修辞学》直到近年来的语言哲学及语用学,两千多年来的隐喻研究始终保持着一种“共识”,即将隐喻当成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当成一种字面上的变异,当成只有诗人或者演说家可以掌握的语言技巧。
与传统的隐喻理论不同,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焦点和重点,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工具。
二、委婉语委婉语是指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我们在对话中遵循着礼貌原则,希望谈话双方的心情保持愉快,避免尴尬或产生不好的联想,但是,有些事情又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
例如死亡。
死亡作为一种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但又让人充满悲伤,面对这一话题,我们常常选择使用委婉语。
“死”最早见于甲骨文中。
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澌也,人所離也。
从歺从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中生与死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中生与死的隐喻研究余俊欣(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6)【作者简介】余俊欣(1998-),女,江西上饶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要】隐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生与死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已广泛存在于汉语中,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很有价值。
通过大部分选取生活中的常见隐喻以及北京大学语料库中的例句,加以理论分析来阐明生与死的概念隐喻的作用以及联系,同时文章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对其进行认知解释。
在“生”的概念隐喻系统中,主要的概念隐喻有“人生是旅程”,“一生是一年”等等。
关于死的概念隐喻与“生”的概念隐喻系统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死亡是终点”,“死亡是冬季”。
通过对汉语中的生与死的隐喻研究,不仅是对概念隐喻的一般研究,更是对于生与死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关键词】概念隐喻;生与死;认知研究【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1)03-0027-04隐喻已经遍布我们生活中,现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
这些支配着我们思想的隐喻概念构成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关乎着我们对世间万物的看法与感知,也构成了我们与世间万物的关系。
生与死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
关于生与死的话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出于委婉的角度,人们常常委婉地表达生与死的现象,于是关于这两个现象的隐喻也层出不穷。
关于生与死的话题,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将死亡这一现象与隐喻联系起来,如Bultinck 很早就研究了英语中死亡这一现象并且将它与隐喻联系在一起,其研究指出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死亡的隐喻,对于死亡隐喻我们可以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理解,以及该研究突破点在于根据死亡这一现象来给隐喻理论提出一些见解[1]。
另外一些学者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来研究死亡的隐喻对比,来探讨文化的差异在隐喻中的现象。
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载体。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笔者从语言的灵物崇拜、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独特的人文景观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死亡;委婉;文化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原义为“说得好听些的话”。
其主要特征就是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从而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窘迫。
委婉语并非汉民族独有的语言现象,它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
但是汉语中委婉语的数量却远远多于其他民族语言,特别是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谈及委婉语时曾经说过:“…死‟的别名为最多。
”[1]这话的确不假。
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九《人死别称》条就列举了19 个“死”的别名;龚延明《古代“死”的别名》一文中列举了67 个;吕友仁、冯好杰在《〈古代“死”的别名〉补遗》中又增补了186 个。
在这些“死”的别名中有很多都是死亡委婉语。
当然,他们所涉及的仅仅限于古代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死亡委婉语的数目已经远远不止这些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语中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这就有必要探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一、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本来是与劳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一种交际工具。
但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生死、地震、雷电、火山爆发、日月全蚀等自然现象不理解,在“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认为各种现象包括言语现象都是精灵变化所至。
他们对言语产生神奇的幻想,同时也萌生出崇敬或恐惧感,认为言语有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以免灾,以至于将言语所代表的事物和言语本身等同起来,即将表示祸福的词语看成是祸福本身,因此在言语生活中,小心谨慎地使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唯恐触怒神灵。
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灵物崇拜,为避凶而形成的避讳等语言现象皆由此而来。
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第一章引言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语境的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1委婉语按其涉及的对象或范围来分类,可以分为“性委婉语”、“死亡委婉语”、“政治委婉语”等。
本文委婉语涉及的对象是“死亡”,研究的对象是汉语委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1.1 死亡委婉语的界定古今中外,“死亡”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但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事物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加上基本相似的世界和原始人类所面临的相同困惑和恐惧,于是在各民族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量与死亡等有关的替代语。
在英语中,有关死亡的代用语达400多种,如sleep, depart, be with God, go to a better world等。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更加丰富多彩,曾有学者从文学作品、文献数据到日常言语交际,统计各种“死亡”的同义表达方式多达480种。
在张拱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400多个死亡禁忌的替代语。
那么什么叫作死亡委婉语呢?据委婉语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言语语境的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趋吉避凶的心理,人们不愿直接说出本意,而选用与“死亡”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关于死亡委婉语的定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束定芳先生在《委婉语研究:回归与前瞻》中的表述:“狭义的委婉语是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
”2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否定,时态,语态),或是话语手段(如篇章等)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
”③那么,笔者认为狭义的死亡委婉语包括固定下来的,涉及人类“死亡”的词或短语,如“去世”,“见马克思”等,而广义的是指那些运用各种语言或言语手段生成固定的或临时生成的死亡委婉语。
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研究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
两种语言均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构成委婉表述,并形成相似的概念隐喻和转喻,说明两个不同语言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一致性和相似的生死观。
不同之处则体现出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隐喻;转喻禁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之中,包括行为禁忌和言语禁忌。
委婉语正是应交际的需要而出现的禁忌语言的替代品。
这种替代品的出现,既是人类早期对语言的一种认识,也是交际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认识水平的低下,往往把语言和某些自然现象加以联系,认为语言具有“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
[1]因而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当中都存在某些言语禁忌,如神灵圣人名字的禁忌、生老病死的禁忌等。
虽然存在这些禁忌,但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当中却免不了要谈沦这些事情,因此某些温和的间接的表达便应运而生,以替代那些直接的令人不快的表达。
“死亡”委婉语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禁忌。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说明以英语为母语者和以汉语为母语者都对“死亡”具有一种厌恶和恐惧。
“死亡”委婉语中蕴涵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如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
心J不少学者已对这一方面做了充分详实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而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理论为背景来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及其异同。
一、理论背景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
[3]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更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而有些常规的隐喻意义由于长期反复的联想和使用,已成为约定束成的字面意义,人们几乎已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意义。
如: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demolished his argument.l:ve never won an argument诵th him.[“以上表达中蕴涵着“ARGUMENT IS W AR”的概念隐喻。
汉语中“死亡”委婉语说略

的 委 婉 语 中 ,属 于 单 纯 词 的 大 部 分 为 古 代 用 语 ,例 如 “ ”、 卒 “ ” “ ” “ ”、 “ ”、 崩 、 薨 、 丧 殁 “ ”、 “ ” “ ” “ ”、 故 澌 、 毙 、 终 “ ” “ ” “ ” 等 。古 代 帝 尽 、 天 、 殇 王或王后的死 叫做 “ ,诸葛亮 崩” 息 ”等 。 “ 羽化 ”是 道 教 中对死 亡 的委 婉 说 法 , “ 真 ” “ 化 ” 归 、 坐 是 佛 教 用 语 ,各 个 宗 教 都 有 专 属 词 对 死 亡 进 行 委 婉 与 替 代 。古 代 汉 语 中 常 用 “ 瘁 ” “ 尽 ” 殄 、 澌 、 “ 就木 ” “ 眠 ”等词 语来 形 容死 、 长 亡 ,如 朱 熹 《 文 公 文 集》 卷 六 朱 《 刘 枢 密》: “ 朝 成 殄 瘁 ,九 挽 一
己 的 生 命 的 人 。 再 如 佛 教 术 语
无 微 。 现 代 汉 语 中 ,多 用 “ ” 安 息” “ 、 逝世 ” “ 世 ”来 表达 对 、 去 死者 的尊 重 ; “ 遇难 ” 多指在 战 争 或 灾 害 中丧 失 生 命 的 人 群 , 以 委 婉 的 形 式 从 心 理 上 减 轻 灾 难 带 给 人们 的痛苦 。 二. 短语 中的 “ 亡” 委婉 语 死 死亡 委婉 语 中属 于短 语结 构 类 型 的多 为成 语 或 古 用 语 。 主 谓 短 语 有 “ 池 添 座 ” “ 夺 其 魄 ” 瑶 、 天 、 “ 不假 年 ” “ 革裹 尸 ”等 。这 天 、 马 些词 语 大部 分 出现在 书 面语 中 , 表 达 不 同 的 感 情 色 彩 。 “ 夺 其 天 魂” ,上 天 欲 夺 其 魂 魄 ,意为 离 开 人世; “ 天不假 年 ” 意为 上天 不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隐喻研究
【摘要】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因为它以间接、含蓄、愉悦的说法代替直截了当、令人不悦的说法,从而使交际顺畅。
死亡作为人们普遍忌讳的话题,则更需要委婉语来表达。
人们表达死亡有很多种方式,其中绝大部分的表达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
本文通过从隐喻的角度分析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揭示隐喻视角下死亡委婉语的效果。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死亡隐喻认知
一、委婉、委婉语、死亡委婉语
委婉,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陈望道先生在他《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把它定义为“说话时遇有伤感惹厌的地方,就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
”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就是委婉语。
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是一种用不冒犯人、令人愉快的词语去替代直截了当的、易触怒人的词语,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的修辞手法。
它使得人们之间的交谈尽量免去粗俗失礼,避免难堪尴尬,最终达到美化措辞和遮掩真相的效果。
从古至今,人们普遍避讳死亡这一自然现象。
提及死亡,人们都会表现出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人类的正常心态。
一般来说,人们既害怕死亡,也不愿提“死”这个可怕的字眼,生怕它会带来不幸。
然而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又不得不提及它,这样就衍生了“死亡”的委婉说法。
二、隐喻
隐喻是一种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比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是人们思维和语言行为的基本认知能力。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现在,对隐喻的探索与研究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
尤其引人注目的隐喻研究热点是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
lakoff和johnson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三、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隐喻表达
(一)死亡是旅途的结束,现世的离开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最主要的活动都体现在衣、食、住、行上。
这个“行”指离开家踏上旅途和结束旅途返回家中。
根据这个经验,就形成了“人生是旅途”的隐喻。
因此,生命的终结是人生旅途的结束,用“离开”来表示“死亡”这一隐喻。
例如“离开人世,谢世,与世长辞,过世,走了,归西,归天,见老祖宗,见马克思,升天,疾终”等都表示死亡的意思。
在此隐喻中,死亡便被映射为从现世的离开到另一更加美好的世界,人并没因死亡而灰飞烟灭,而是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
这是对人生的美好愿望,由此达到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生者悲痛的减少。
(二)死亡是睡眠或休息
中国有句谚语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休息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状态,休息时人处于静止无意识状态。
人们常用这种状态来映射人死时的情形。
因此,就出现用休息来隐喻死亡的说法,体现人们对死亡最真实最直观的理解。
现代汉语中用“长眠,永眠,安息,沉睡,永远睡着了等”来隐喻死亡。
在此隐喻中,将睡眠投射到死亡是因为睡眠和死亡有相似点,都处于无意识静止状态。
在此意义上,死亡确实是睡眠是休息,不过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永恒的睡眠。
通过这种投射,死亡与睡眠的相似点得以突显,而死亡带给人的悲伤恐惧则被隐藏掩盖起来,对人们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
(三)死亡如草木凋零
人类的死亡是植物的死亡。
在农耕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依据植物生长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来表达。
一棵植物从种子开始,就要经历春生、夏茂、秋实、冬枯的过程;人类要经历幼年、青年、壮年、老年。
人们把对植物和生命相似的认知感悟联系在一起,把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相对应。
落叶对应死亡的来临或是老年,枯萎对应死亡,现代汉语中用“夭折,凋零,兰摧玉折,昙花一现,叶落归根”等来隐喻人类的死亡。
(四)死亡是谢幕
这一隐喻源于人生是场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在舞台上表演这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出场登台表演的时候,也有谢幕走到屏幕后的时候。
最后一场戏一谢幕就与人在世上的最后阶段——死亡相对应。
如:
中新社北京2011年10月21日电题:卡扎菲69年“疯狂人生”谢幕
广州日报:乔布斯去世传奇ceo谢幕(大洋网-广州日报,2011年10月07日)
结语
委婉语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成为汉语语言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大量隐喻性语言一则说明人们利用具体思维描述死亡这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机制,二则说明人们出于对死亡的害怕利用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死亡,减少对死亡这个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恐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林伟. 论英汉死亡委婉语中死亡隐喻的相似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4):11-13.
[3]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束定芳,徐金元. 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 1995(5):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