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委婉语

合集下载

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语

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语

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语
在汉语中,关于死亡的讨论往往需要委婉和敏感的措辞来避免直接触碰人们的情感。

对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一些常用的委婉语,以及如何在表达中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感受。

首先,我们可以谈论人生的离别与结束。

在汉语中,用词“人生离别”一词可以代表过世的意思。

它强调了离别是人生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这种说法包含了对逝者人生经历的尊重,传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与缅怀。

另外一个常用的委婉语是“归西”。

这个词源于佛教思想,在宗教文化中用来指代人们灵魂的归宿。

用“归西”的说法,可以为人们信仰的安慰和思考提供一种方式,帮助他们面对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经常使用“他/她已经离开我们了”来委婉地表达某人已经去世的情况。

这种说法着重于个体的离开,并以“我们”作为集体表达,帮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离别的普遍性。

除了以上几个委婉语外,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些常用的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死亡。

例如,“离去”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离开世界的状态,它强调了生命的不可逆转与世事的变幻。

“长眠不起”形容人们长时间安静地躺在安息之地,给人一种和平与安宁的感觉。

总之,使用委婉语是我们在面对死亡和丧失时,为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减轻他们的痛苦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通过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
说法,我们可以在表达中展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思念,并帮助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去接受和面对生命的离别。

浅谈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特点

浅谈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特点
已使 对 方 保 留 了面 子 , 使情 感 受 益 。 双 方 的 分歧大大减少, A在一 定 程 度 上 减 少 对B的 心 理 的 事 件 往 往采 用 回避 的 方 式 , 在 不 得
抗议 等 , 也能 充分 考虑到双方 的面 子 , 从 情 感 对 立 。
不 说 的情 况下 会 选 择 使 用委 婉 语 进 行 掩 盖
及 态度 。 采 用 迂 回 的语 言 方 式 可 以 婉 转 、 含 蓄地 陈 述 事 实 、 主张 、 建议 、 乃至批 评 、 而 维 护 良 好 的 交 际氛 围 , 顺 利完成交际 目 的。 委 婉 语 在 外 交 活 动 中 发 挥 重 要 的 作
用 。
回避 敏 感 问 题 , 又 可毫 无保 留 地 表 达 情 绪 然 没 有 完 全 认 同A的 观 点 , 但 部 分 的 认 同 3. 3 传递言 外之 意的功 能
中 国人 民 是伟 大 的 人 民 。 我 们 以 借 鉴英 国学 者 利 奇 的 “ 礼 貌 原 《 ” 。 利 奇 伟 大 的人 民 ,
每 类 包括 一 条 准 两 国 人 民 一 向 是 友 好 的 , 根据 出现的语 言环境 , 我 们 把 汉 语 委 将 礼 貌 原 则 划 分 为 六 类 , 由于 大 家 都 知 道
在 日常 交 际 中 , 人 们 可 能 会 受 到 某 些 2 委 婉语 的语 用 理 论基 础
生 了主 战 与主 降 两 派 意 见 。 可见, 曹 操 的 外
语言环境的 限制 , 有 一 些 不 便 或 不 忍 直 说
的话。 为 了使 交 际 能 顺利 进 行 , 人们 会 采 用
2 0 1 3 NO . 1 3
0h a Ed u cat i on 1 n n ov Bt ] o n He r al d

汉语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

一、汉语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二、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三、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四、汉语委婉语的内容
一、汉语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禁忌
因恐惧、敬畏、礼貌等原因而忌讳一些事 物或现象
(二)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世要采取 不偏不倚、公正和谐的态度,认为凡事“过 犹不及”。
二、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2.省略
死——离开了(人世) 怀孕——有了(身孕)
(三)修辞手段
1.暗喻法 贿金——油水 堕落——走入歧途
2.借代法 爱喝酒——贪杯 老色鬼——老手 坟墓——三尺土 地痞流氓——哨子
3.谐音 吸毒成瘾者——隐(瘾)君子 丈夫在家受妻子的气—气(妻)管炎(严)
四、汉语委婉语的内容
(一)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五)其他方面的委婉语
钱——金、银、钞票、现金 没钱或缺钱——拮据、手头紧、囊中羞涩
汉语委婉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 化特征、文化意识和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和行为方式。
恰当地使用委婉语不但可以避免刺 激,给人以安慰;而且可以消除粗俗, 给人以文雅。善于使用委语,可以帮助 我们有效地进行交际活动,与人交流。
汉语委婉语可以分为传统委婉语、文 体委婉语和反委婉语三类:
(一)传统委婉语 传统委婉语与禁忌语密切相关,它 主要是对死、病、葬、等禁忌事物以典 雅、含蓄、中听、礼貌的表达。
(二)文体委婉语
文体委婉语实际是指恭维话、溢美之 词。
(三)反委婉语
反委婉语又叫自谦委婉语,是指说话 者故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抬高对方,以表 示尊敬、谦虚。
三、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一)词汇手段
1.同义词替代法
残废——残疾或残障 耳聋——耳背
2.借词法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1.直称姓名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不然籍何以至此?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称字、号、谥号为表尊敬一般称对方时以字、号来代,有时也用谥号。

子犯请击之。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3.称官名、爵名如果觉得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来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现代称谓语1.亲属称谓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年龄:老王、小张泛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谦称与敬称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称呼对方用敬称(尊称)“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嫒等。

常用谦辞“拙”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汉语委婉语及其文化成因

汉语委婉语及其文化成因

汉语委婉语及其文化成因作者:钱丽琼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委婉语是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汉语委婉语也已产生并使用多年,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论文将从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方面出发,对汉语委婉语的文化成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社会文化成因1.引言“委婉”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形容歌声抑扬婉转,另一种是形容言辞曲折婉转,“委婉语”中“委婉”的含义应当取第二种。

因此,委婉语就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等编)。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能够用温和的方法避免交际双方的言语碰撞,从而传达信息,交流感情。

委婉语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就是由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都是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2.避讳张拱贵先生说:“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为有所禁忌,有些话不能说或者不好说,所以才会产生避讳。

大多数人都会把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称的事物等同起来,一说出那个词就想到那个事物,将那个事物的属性转移到语言符号身上了,比如人们一说到“死”,想到的就是生理上的毁灭;一说到“吃喝拉撒”中的“拉撒”,就认为那是粗俗不堪、拿不上台面的事情,因此就产生了避讳。

避讳也有很多种,比如对不好的事情的避讳,对粗俗事物的避讳,对君主或长辈的避讳等等。

2.1对不好的事情的避讳人们总是不愿意去说那些不好的事情,认为祸从口出,好像只要一说,灾难必定会降临、坏话必定会灵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死”。

“死”指的是生理上的灰飞烟灭。

人们始终在追寻长生不老的道路上走走停停,古有秦始皇派徐福寻访仙丹灵药,今有克隆技术妄图克隆细胞增加人类的寿命。

虽然这样的尝试颇多,但长生不老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于是人们对死亡就更加避讳,不能说,不可说,说了之后万一让阎王爷听见了,黑白无常就会来找你,勾你的魂魄。

浅析汉语中的委婉语

浅析汉语中的委婉语

浅析汉语中的委婉语作者:郭真真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摘要】人们在言语交际时,由于语言中的某些词语不便直说出来,便避开这类词语或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种代替词语便成为委婉词语。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交流功能。

本文旨在从对汉语中的委婉语名称的由来、产生的原因、折射的文化内涵以及汉语委婉语的小结等方面的浅析中,来揭示委婉语这一语言、社会文化现象。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语言学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一、汉语中的委婉语名称的由来和定义。

汉语中,“委婉”一词又称“婉转、婉辞”,在唐钺先生所著的《修辞格》中,他将“委婉”用“微辞”这一名称把它列为修辞格的一种,于是产生了“委婉语”这一名称。

而在汉语中将“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

即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某些词语不能直说,又不能完全避开它们,于是只好用迂回婉转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来替代,这种具有曲达特点的词语就是委婉语。

二、汉语产生委婉语的原因(一)求吉避凶的心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认为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由此产生了对自然及各种神明的崇拜乃至恐惧,即“灵物崇拜”。

随之产生了“语言灵物崇拜”,即人们为求避祸,不敢提及神的名字,只用间接说法来指代神灵,怕自己触怒神灵。

时至今日,人们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拜天酬神,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会用“避凶求吉”的心态来选用词语,于是就产生了以禁忌和避讳为心理基础的委婉语。

如:人们给这些神灵以美称,称日神为“义和”,称风神为“飞廉”,远古神中的“女娲娘娘”、“西王母”,道教的“至尊三清”,及佛家的“佛祖”、“菩萨”“罗汉”等。

又如:北京话中,“舌”与“折”同音,人们为了图个吉利,用“口条儿”代替“猪舌头”。

此外,“送钟”改为“送表”。

(二)以礼待人的传统古人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古汉语委婉修辞手法

古汉语委婉修辞手法

交际辞令
古人在交际过程中,比较注重礼貌语言,礼貌语言不等于委婉语,但交际过程中的委婉 语往往具有礼貌的性质。
交际中可以巧妙的拒绝责难,又很有礼貌,不仅在同僚之间使用委婉语,敌国之间也使 用委婉语。往往娓娓动听的辞令会让人容易接受。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 交往,委婉的语气总是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人用敬词,对己用谦词, 都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有:陛下、执事、左右、 足下、赐等
1
2
3
4
5
特别在涉及君上的问题,一 定要用委婉的言辞陈述己意。 甚至对皇帝不满,发牢骚, 也要出语委婉,字面上不露 痕迹,另外,很多的言外之 意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要 靠读者透过委婉的言辞去体 会。
谦词有:仆、牛马走、再拜 等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委婉
什么是委婉?
1
什么是委婉?
2
委婉就是不言其事,故意 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叫做委婉语。
01 委婉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02 避粗俗
03 例: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 玄成傅】)
04 释:“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因为大小便是人的羞耻 之事,不便明说,用便利来代称,既保护了别人面子,又使 自己显得有教养,毫无粗俗之气。
1
避忌讳
2
古人多忌讳,就说“死”,也很讲究
3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
亮《出师表》)
4
译: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便
中途去世了。
5
例: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唐
风·葛生》)
6பைடு நூலகம்
译:百年以后的归宿同你相会在黄泉
7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直接表达某些事情而产生不必要的尴尬或者伤害,人们常常使用委婉语。

英语和汉语都有许多常见的委婉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背后的意思却大致相同。

一、拒绝邀请/请求英语中常用的委婉语有:1. Thank you for the invitation, but I won’t be able to make it.(谢谢你的邀请,但是我无法前往。

)2. I appreciate the offer, but I have to decline.(我感谢您的提议,但我必须婉言谢绝。

)3. I’m afraid I have other plans.(恐怕我有其他的安排。

)而汉语中则有:1. 不太方便。

(I am not convenient)2. 有点忙。

(I am a little busy)3. 后会有期。

(Catch up later)二、拒绝求助英语中的常用委婉语有:1. I’d love to help, but unfortunately I’m tied up at the moment.(我很想帮忙,但目前很忙。

)2. I’m sorry, I don’t think I can be of much help in this case.(抱歉,我觉得我对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3. I appreciate your asking me, but I don’t think I’m the right person to help you.(感谢你向我求助,但我认为我不是合适的人选。

)而汉语中则有:1. 实在抱歉。

(I am really sorry)2. 我没有时间。

(I don't have the time)3. 非常抱歉,我不能帮您。

(I'm terribly sorry, I cannot help you.)三、让对方不要打扰英语中常用的委婉语有:1. I’m sorry, I’m not feeling well, so I need to rest.(抱歉,我不太舒服,需要休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刘冬梅[摘要]委婉语是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心理学在语言中的反映。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惧,也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它常为人们所忌讳,死亡主题是委婉语产生的永久源泉。

本文从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作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9)08-0103-02较早给“委婉”下定义的陈望道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王希杰先生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他说:“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或者说词语)就是“委婉语”。

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用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双方都能采用柔和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些事物时的心理障碍,冲淡或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

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

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自古以来将语言看作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

“死”对人类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从社会心理上讲,“死亡”总要伴随着痛苦,引起恐惧和忧虑,无论什么人都有打心眼里不愿意提及这些神秘的字眼,所以在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委婉语足有成百上千,人们通过一切办法避免谈及死亡。

一、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原则1.Leech的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体现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类:(1)得体准则(Tact Maxim)。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其中,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②尽量增加双方一致。

同情准则指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而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主要体现了一致原则与同情原则.一致准则与同情准则是死亡委婉语所遵循的重要语用原则。

不管在哪种文化中,人们都期盼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但难以避免生老病死的不幸发生。

对此,人们会感到沮丧、伤感、忌讳。

所以在谈论死亡时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联想,避免正面接触这一主题,减少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对立,与对方建立共同的感情基础,引起与对方情感上的共鸣,为了让对方体会到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或体现对死者的亲属,朋友的同情,人们不直接谈及死亡,而采用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此意思,这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缓和气氛。

即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

现代汉语如“走了”、“离开了”、“永诀”、“永别了”、等表达难以割舍之情,尤指亲友的死亡;“没了”“去世了”、“不在了”、“物故”、“故世”、“过世”、“谢世”则用来表达一般意义的避讳,避免重提死亡这一神秘而又可怕的字眼;如果是针对生前处境艰难或久病、恶病缠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脱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对于年轻人过早的死亡称之为“被夺去了生命”;对于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沉珠璧碎”、“葬玉埋香”等,表示对女子的怜惜之情,也别具美感;将妻子之死称为“断弦”;“玉楼修记”、“玉楼赴召”、“地下修文”等用于文人;而对于为正义事业而亡的英雄,通常称之为“牺牲”、“阵亡”、“就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舍生取义”、“献身”、“为国捐躯”、“以身殉职”等;对于为了人民国家的利益操劳过度而死的人民公仆则常用“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来表示对英雄人物的尊重,爱戴与不舍。

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言的刺激和伤害,表现出适当的礼貌,体现了语言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以善待人的特点。

2.合作原则在死亡委婉语中的体现。

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 le)。

他将这个原则归纳为四个准则:(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

(3)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其中质的准则指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然而,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说话人往往违反这个合作原则,以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在委婉语的运用中尤其是这样。

就“死亡”的委婉语而言,有很多就属于这类。

中文里“去了”、“不在了”、“走了”、“离开了我们”等等的原意仅指离开说话者所在的位置、场所,有时跟孩子谈论起死亡时会说他的亲人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另外像“睡着了”、“得到了安息”等词语的使用都与死亡毫无关联,都不能如实的表达说话人真正的含义,都是说话人出于对听话人或死者的尊重故意违反“质”的准则而不直接说出“死亡”一词。

说话人以违反合作原则为代价来实现礼貌原则,而日积月累,在共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 人们都理解违反了合作原则的委婉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而避免了直接提及死亡。

二、死亡委婉语的构成手段1.语义手段运用语义手段构成委婉语就是通过两种表达方式在语义上的“张冠李戴”,削减原表达方式粗俗的一面,使得语义得到“美化”,从而使“不雅”之义堂而皇之地登入“大雅之堂”。

传统修辞学认为委婉语的语义构成手段有两种:语义扬升和语义模糊。

而死亡委婉语中主要使用的是语义模糊手段。

语义模糊就是指“把一些秘而不宣或者令人厌恶、恐惧的事物在语义上进行淡化、泛化、模糊化”。

如:“停止呼吸”“咽气”“下世”“仙去”“没了”“上天”“与世长辞”等都通过其他一些与生命,死亡有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另外的现象来表示死亡,都是对死亡这一现象的模糊化。

除此之外,与“死”有关的字眼也用相应的委婉词来替代,如:临死时叫“大限、弥留”;坟墓叫“阴宅”等。

2.修辞手段在死亡委婉语中,比喻法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比喻法即隐喻和借喻,就是根据禁忌事物的特点,将其描绘成具有相同特点可接受的事物。

都将死亡比作休息或睡眠,用“长眠”“睡着了”“长睡不醒”等代替“死亡”.另外,在文章中视情况运用比喻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例如,“聂耳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他生命的休止符。

”(何为《他的进军号》)这句话中,将聂耳的死比喻成写下生命的休止符,与聂耳音乐家的身份相符,又避免了直接提及死亡这一让人难过的词语,可以使听者能理解而且更容易接受.“杜月笙疾病缠身,身体极度虚弱,最后油枯灯尽,魂断香江。

”油枯灯尽的含义大家都能理解,指灯由于缺油而熄灭,从而比喻杜月笙的死亡。

这个比喻从感情色彩上来说符合杜月笙这一黑社会老大的身份,符合读者对于他的感情色彩。

3.语用手段委婉语的使用也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语用手段实际上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委婉语也是如此。

在交际中“找托词”、“答非所问”可以避免正面回答或表态的语言行为是间接表示与对方感情不一致的一种交际策略。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医院中病人家属问大夫病人情况怎么样了,大夫通常会摇摇头说,“准备后事吧”。

这句并没有直接回答病人家属的问题,似乎以不相关的话语作答,从而委婉地表示“病人已经没有救了,病人是必死无疑了。

”。

又尽量避免直接说出实情对病人家属造成的伤害。

三、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1.汉语委婉语的阶级性“古代中国的制度文化曾使中国成为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郭锦桴,1993:369),皇权至高无上,官僚等级制度森严。

早在周代礼制中,人便分为十等,各等地位权利不同。

秦代法律更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定。

封建统治者非但生前要高人一等,而且死后也要别于庶民。

大量的汉语死亡委婉语显示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也就是说,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之人们的死亡要选用不同的词,不能滥用。

如:帝王之死——大讳、大行、弃天下、驾崩、晏驾;诸侯大臣之死——薨、薨背;大夫之死——卒,士之死——不禄,庶民之死——死”。

跟“死亡”相联系的“坟墓”、“墓地”当然也在禁忌之列,其委婉语也有类似的等级差别。

皇帝的称“陵”、“陵寝”等,而庶民的只能叫“蒿里”、“幽宅”等,也是等级分明。

在现代社会,这种阶级性已经逐渐消弱。

2.汉语委婉语的宗教性由于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等都有其追随的信徒,但信仰者在全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太小,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

来源于宗教的委婉语并没有得到全部推广,大部分仍然只在宗教范围内使用。

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多来自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隐化、迁形、物化、遁化、羽化、气散、归道山”等,道教的神仙学说给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

佛教发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

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轮回,历经苦难,生死相续,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直接来源于佛教教义的死亡委婉语“涅槃”,是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的音译。

来自佛教的委婉语有“成佛,圆寂,归真,坐化,寂灭”等。

佛祖释迦牟尼居住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凡是佛教的善男信女们生前行善积德,憧憬着死后能够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能够见到佛祖,因此在汉语中也有了“上西天”、“归西”、“上天”、“归天”、“见佛祖”等对于死的委婉的说法。

3.死亡委婉语中体现的关于死亡的态度(1)委婉语中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对死亡的另外一些说法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对死亡的态度。

汉语中的“物化”、“委化”、“蜕化”、“遁化”等反映出中国人把死亡看作是向自然转化的过程。

“返真”、“返真元”反映出汉文化中人将死亡看作一种回归,死后又重新融入大自然的思想。

这一系列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