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浅析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浅析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1909781.html,

浅析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作者:潘丽鹏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07期

摘要:在交际中为了避免一些不宜直抒其意的语言,人人往往会使用委婉语。有关委婉

语的分类,众说纷纭。且分类标准不同,其结果亦是大相径庭。本文根据委婉语的功能,对汉语委婉语的分类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委婉语分类

一、起源

汉语委婉语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人类由于缺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看作是神灵的佑护或惩罚,随之产生了对神灵敬畏的词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诸多与宗教(神灵)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演变为后来的委婉语,当然这只是委婉语的起源之一。随着历史的推进,人类交际日益增多,各类委婉语应然而生。明朝时期学者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园果,伞为竖笠;讳狼藉,以棒槌为兴哥;讳恼燥,以谢灶为欢喜”。此外,汉语委婉语受儒家影响较深。自春秋战国以来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儒家所倡导的“中庸”、“和谐”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和举止。所以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会避免使用一些粗俗语、禁忌语等,委婉语由此而生。

二、定义

有关委婉语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虽不尽相同但亦殊途同归。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斯托克和哈特蔓将委婉语定义成“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在《修辞学》中,唐钺将委婉语称为“微辞”。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其称作“婉转”、“避讳”。《辞海》将其定义为:“不直说本意而用委屈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笔者认为斯托克和哈特蔓的定义更为全面的阐释了委婉语的概念,直达其内涵。

三、研究现状

有关委婉语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做过大量研究。Hugh Rawson把委婉语分为积极委婉语和消极委婉语。这种分法是从语义角度进行的划分。在《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中,束定芳和徐金元认为从语义角度对委婉语分类忽略了一些不涉及到语义本身变化的委婉语,比如“缩略法”(eg. WC代指厕所)。在《委婉语新探》中,束定芳认为如果按照使用频率作为标准,委婉语可以分作一般委婉语和临时委婉语。一般委婉语是在一定时间内,作为某一语言社团内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现代汉语学生论文选题

现代汉语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市(或县/乡镇)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2.××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 3.××话的特殊词汇 4.××话的量词研究 5.××话的代词研究 6.××话的疑问句研究 7.××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 8.校园流行语考察 9.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 10.手机短信语言的修辞方式 11.流行歌曲歌词中语义的超常搭配 12.现代汉语中异读词的规范问题 13.报刊语言规范问题 14.关于普通话词语规范的几点建议 15.试论现代汉语后缀”者”的构词规律 16.广告中的语言修辞浅论 17.化妆品广告的用词特点及文化内涵 18.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运用及分类 19.广告语的隐喻分析 20.试论广告语中一语双关辞格的运用 21.广告用语中的语言技巧考察 22.论小品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23.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24.小议主持人的幽默语言艺术 25.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论析 26.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7.汉字的字形修辞现象 28.汉字结构的美学原则 29.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30.关于称谓语的异化与泛化 31.歇后语与言语幽默 32.歇后语的语义论析 33.简析熟语和成语的种属关系 34.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5.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 36.熟语的语形问题浅论 37.试论成语与民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的关系38.成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 39.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 40.汉语隐语说略 41.论缩略语 42.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功能浅析 43.XX小说中色彩词的运用及作用 44.歧义句的产生原因及分化办法 45.浅析汉语歧义的语用价值 46.连谓句与兼语句的辨析 47.小议词义虚化 48.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 49.”像X似的”语用价值浅析 50.某类词(如代词,语气词等)的语用研究 51.主语省略的修辞作用 52.连词连接作用研究 53.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54.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55.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 56.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57.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58.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 59.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60.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 61.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62.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63.论汉语言的音节特点 64.同音词分析(或同义词分析) 65.浅谈汉语的词类划分 66.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补述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67.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68.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69.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70.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71.新兴词缀研究 72.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73.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74.论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 现代汉语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 13 现代汉语紧缩句的音乐美 14现代汉语叠音词的作用初探 15现代汉语中缀说略 16 现代汉语《围城》中的比喻

现代汉语疑难词语整理

现代汉语疑难词语整理 一.成语 1.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微言大义:微言,精微的语言。指精深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3.另眼相看:用另种眼看看待。指特别看重和优待。有时也指用另外的眼光来对待,包含有歧视的意思。 4.束马悬车:不是指悬崖勒马,而是

的形容山路险隘难行。 5.下里巴人:不是指乡下人,而是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6.更仆难数:仆,仆人。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7.加人一等:形容学问、才能等出众。 8.人言啧啧: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9.一定不易: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10. 一日之雅:雅,交往。指短暂的交往。

11.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 12.让梨推枣:孔融让梨,王泰推枣。指兄弟友爱。 13.珠玉在侧:珠玉,比喻仪表、才能出众的人。比喻仪态俊秀、才识超群的人在身旁,相形之下,自愧不如。 14.不稂不莠:稂,狼尾巴草。莠,狗尾巴草。原意是经过精耕细作,田野里没有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

15.不赞一词:赞,添改。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也指一言不发。 16. 五谷丰登:登,成熟。粮食丰收。 17. 贪贿无艺:艺,限度。贪欲钱财的欲望没有限度。 18. 恃才傲物:物,人,公众。依仗自己的才能,看不起别人。 19.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20.人心不古:古,古代的社会风尚淳

朴。人的心地不如古人那样淳朴。 21.喜结金兰:高兴地结成结拜兄弟姐妹。 22.首鼠两端: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23.附人尾翼:指依附在名人后面而出名。 24.人满为患:因人多而造成的坏处。不能表示单纯人多。 25. 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

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提要: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汉语秉承汉文化的影响,一直以含蓄婉转著称,因此言语交际中多使用委婉语。本文主要从宗教因素、等级观念、礼仪传统、历史典故等方面讨论文化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禁忌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语言人文性中的文化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它主要是指对语言起约束或促进作用的那些制度、规则以及保持并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差异性的特征。 语言是有人文性的。语言的人文性是指在语言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于根元在《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中提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人类文化的许多信息,打上人类文化的种种烙印。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言就体现着不同类别、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的独特的人文性,语言和民族文化、人类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文化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语言是可以折射出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面镜子。文化对语言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本民族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各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会使用不同的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制约。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语用等诸多不同的方面。委婉语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表现在文化对语言的实际运用的影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尽量使语言和具体的语境相适应,委婉语是为了不让人感到不适而借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人们会从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到隐含的意义。这是文化对语言影响的具体表现。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经受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礼貌婉转的风格。委婉语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特定文化的缩影。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特定的委婉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因素

汉语委婉语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 刘冬梅 [摘要]委婉语是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心理学在语言中的反映。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惧,也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它常为人们所忌讳,死亡主题是委婉语产生的永久源泉。本文从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作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9)08-0103-02 较早给“委婉”下定义的陈望道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王希杰先生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他说:“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或者说词语)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用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双方都能采用柔和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些事物时的心理障碍,冲淡或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自古以来将语言看作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死”对人类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从社会心理上讲,“死亡”总要伴随着痛苦,引起恐惧和忧虑,无论什么人都有打心眼里不愿意提及这些神秘的字眼,所以在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委婉语足有成百上千,人们通过一切办法避免谈及死亡。 一、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原则 1.Leech的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体现 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类:(1)得体准则(Tact Maxim)。(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其中,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②尽量增加双方一致。同情准则指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而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主要体现了一致原则与同情原则.一致准则与同情准则是死亡委婉语所遵循的重要语用原则。 不管在哪种文化中,人们都期盼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但难以避免生老病死的不幸发生。对此,人们会感到沮丧、伤感、忌讳。所以在谈论死亡时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联想,避免正面接触这一主题,减少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对立,与对方建立共同的感情基础,引起与对方情感上的共鸣,为了让对方体会到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或体现对死者的亲属,朋友的同情,人们不直接谈及死亡,而采用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此意思,这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缓和气氛。即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现代汉语如“走了”、“离开了”、“永诀”、“永别了”、等表达难以割舍之情,尤指亲友的死亡;“没了”“去世了”、“不在了”、“物故”、“故世”、“过世”、“谢世”则用来表达一般意义的避讳,避免重提死亡这一神秘而又可怕的字眼;如果是针对生前处境艰难或久病、恶病缠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脱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对于年轻人过早的死亡称之为“被夺去了生命”;对于年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禁忌语和委婉语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委婉语代替禁忌语。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本文以家族相似性理论为基础,探讨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范畴化及委婉语的生成。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语言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禁忌语指一些粗俗不雅的语言,使用禁忌语会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交际中,人们不可避免会提及禁忌话题。因此运用委婉语来替代禁忌语,通过使用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来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尴尬,保证交际气氛和谐。本文以家族相似性为理论基础,对禁忌语和委婉语实例进行分析。 一、家族相似性原理 家族相似性是维特根斯坦提出来的,他认为不同事物间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似关系网络。理解家族相似性原理,首先要理解认知范畴理论,认知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其中原型范畴理论源于家族相似性。原型在范畴化过程中作为参照物,而家族相似性则在范畴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及成员间相互关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事物拥有共同的特性,事物具有这个特征或不具有这个特征,是确定性的。维特根斯坦针对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提出范畴中事物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理论主要是强调语义范畴中成员间错综复杂的相似性,但两个成员间的相似处不一定被其他成员所拥有,没有一个共同特征是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成员间只有相似和亲缘关系。家族相似性是指同属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在智力、相貌、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彼此间相似程度不同。例如一个家庭中哥哥和姐姐长相上有相似性,姐姐和妹妹性格上有相似性,妹妹和哥哥智力上有相似性,他们的关系是重叠复杂的,没有一个特征被三人共同拥有,但是三人间可以看到亲缘关系。 二、从家族相似性原理下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同属一个语义范畴 范畴是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也存在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各个义项间拥有着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内的边缘义项围绕原型义项,原型义项是核心成员,拥有范畴最典型的属性,其他成员拥有更多相似属性。边缘义项根据与原型义项的家族相似性程度决定其地位。在委婉语与其对应的禁忌语所构成的语义范畴中,禁忌语是原型义项,具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特征;委婉语是边缘义项,具有较少原形义项特征,其委婉程度取决于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程度,越边缘所具有的范畴属性越少。

俄汉互译——俄罗斯俄语菜单

俄汉互译——俄罗斯俄语菜单 第一道菜ПЕРВЫЕБЛЮДА 土豆汤Супкартофельный 新鲜白菜猪肉酸奶油汤Боррщсосвежейкапуспойсосвининойисметаной酸奶油红甜菜汤Борщпостныйсосметанной 肉汤,荤汤Мясныещи 素汤Вегетарианскиещи 通心粉汤Супс макаронами 肉(鱼)丸子汤Бульонсфрикадельками 鲜鱼汤Уха 鸡蛋清汤Бульонсяйцом 第二道菜ВТОРЫЕБЛЮДА 煮牛肉Говядинаотварная 鸡蛋牛排Бифштекссяйцом 炖牛肉块Гуляшизговядины 炖牛肉Говядинатуш?ная 油炸猪肉Поджаркаизсвинины 首都肉饼Котлетыстоличные 基辅鸡肉饼Котлетыпо-киевски 烤羊肉Баранинажареная 沙锅牛犊肉Телядинавгоршочке 煎猪肉排Свинаяотбивная 煎牛排Бифштекс

(带浓汁的)小快焖牛肉Бефстроганов 带调料的炖鸡Курыотварныесбелымсоусом 加奶油白汁鲟鱼Осетринаподбелымсоусом 面扎梭鲈鱼Судакжаренныйвтесте 炸鳕鱼加调料Навагажаренаяссоусом 白菜炖鹅肉Гусьжареныйскапустой 苹果炸鹅肉Гусьжареныйсяблоками 配菜ГАРНИРЫ 新鲜黄瓜土豆泥Картфельноепюрес свежимиагурцами新鲜黄瓜煮大米Рисоттварнойсосвежимиогурцами 西红柿煮细面条Вермишельотварнаяспомидорами 凉菜холодныезакуски 加调料的鳟鱼Горбушшавсоусе 鲜西红柿色拉Салатсосвежимипомидорами 鲜黄瓜色拉Салатизсвежихогурцов 西红柿烧牛肉Говядинаспомидорами 远东色拉Салат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й 带配菜的炖菜Буженинасгарниром 肉食拼盘Ассортимясное 蟹肉色拉Салатизкрабов 油浸鱼子Икрасмаслом 干奶酪Сыр 咸蘑菇Сол?ныегрибы

现代汉语语体的分类和特点

四、语体的分类和特点 1、语体是什么? 语体是语体学(目前一般把它归入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语体是个系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体形式,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构成的语体要素也有改变。现代汉语的语体是由不同具体语体类型组成的多层次、多序列的系统。 1.1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 问题:阅读课文p493-p503,理解并举例说明各类语体的特点。 1.2 语体的特点 我们从使用的角度看,大体上把汉语语体分成口语语体,书面语体(公文、科技、政论、文艺等语体) 公文(事务)语体:是适应事务交际场合、目的需要运用全民族语言而形成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综合。基本功能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的行政事务中起联系、传达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跟社会成员以及成员之间事务上的联系交流的职能。 从语言体式上说,一般总称为“应用文”。它包括公文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三类。 公文语体运用的基本要求和风格基调:明确性和简要性。庄重、平实、明快、简约。 词语运用时,词语语义的专义性,单义性。 助动词的多用,“应该、可以、要” 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多用“对”、“为了”“按照”等 联合短语的多用。

句式运用时,陈述句和祈使句多用。复杂的“的”结构主语(凡…的…)无主句的运用,修辞手段:以消极修辞为主。 科技语体:是适应科学技术领域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语言的特点综合。它的功用是对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现象进行记述、解说和论证,起着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学术论文、著作、考察报告等) 基本要求和风格基调:概念清楚、判断恰当、推理周密。(精确、严密、有逻辑性) 词语运用时,词语运用的单一性 术语的大量使用和“系列性” 符号化 区别词的大量运用 句式运用时,句型句式的单一性主要是陈述句和疑问句。主谓句较多。介词结构做状语、定语的情况比较多。 修辞手段:以消极修辞为主。 政论语体:是适应社会政治生活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语言的特点综合。它的功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明确表明立场、阐述见解、宣扬真理,动员和鼓舞人奋发向上。包括领导人报告、社论、时评、宣言、声明等。一般性政论、文艺性政论 基本格调、要求: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词语运用时,政治词语的大量运用 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引用 句式运用时,广泛性,陈述、祈使、疑问句的运用较多。 成分共有句式的多用。 偏正结构的广泛运用。 文艺语体:适应艺术领域交际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特点综合。功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起美感教育作用。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等。 要求和风格的基准是:形象性、美感性、情感性。 词语运用时,词语运用的广泛 描绘性、文艺性词语的运用 方言、文言、熟语的运用 句式的运用时,变换形式多样。省略句、倒装句很多。 辞格手段:积极修辞比较多,主要是比喻、比拟、对偶、排比等。 语体的交叉: 随着语体发展,语体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2.“对于”句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

中西委婉语的对比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中西方语言中均存在大量的委婉语,它象征着社会的文明,折射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本文对中西的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委婉语;对比;差异

COMPARATIVE STUDY ON EUPHEMISM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The euphemism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There are a number of euphemis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is a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cultural background.This thesis aims to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euphemisms. Keywords:euphemisms;comparative;difference

1.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不同社会的委婉语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同时,委婉语的表现方式和交际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并且受到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英语学习者应该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反映在委婉语上的文化差异,以消除语言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委婉语的含义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语言社团,不同的社会层次中,都会存在有一些特定的表达方法来达到委婉的效果。汉语称为“委婉语”,即使用语气和缓的、好听的、含混的、兜圈子的、令人愉快的或不得罪人的说法去替代生硬的、粗俗的、不便直说的、令人不快的说法。而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中对“euphemism”一词的定义是:“Substitution of mild or vague or round about expressionfor harsh or direct one,expression thus substituted.” 3. 英汉委婉语的共同点 3.1. 共同的根源: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互相关联的。自古人类就对某些神秘事物心存忌讳,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时常以一种“得体、高雅”的名称进入语言交际。社会礼仪常常需要把话说得婉转些、含蓄些。一旦遇到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需要转移,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和谐顺利地进行,交际双方才更乐于接受。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这就是英语委婉语和汉语委婉语产生的共同根源。“忌讳”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原因。早期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于是产生了一种对自然力的崇拜以至恐惧。人们迷信鬼神迷信超自然的力量,有关鬼神的神话就成为了禁忌语(taboo)。当人们不愿说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不得不用隐喻来暗示人家不愿说的东西,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双方都知道但不愿点破的事物。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2种词性。一类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一类是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

“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委婉语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源于语言禁忌。同时,儒家传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忌讳”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儒家传统文化 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语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委婉语源于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人们迷信鬼神,对鬼神尊敬、崇拜直至惧怕,以至不敢直呼其名,鬼神名称成了英语中最早的禁忌语,而指代鬼神的词语便是最早的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把探寻视角限定在汉民族心理框架内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心理特征上。“忌讳”是汉民族心理层级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人们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称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必须禁忌。避讳就是一例。对尊者、长者等不能直呼其名,哪怕是读音有点相近也应当回避。再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就已产生,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避其讳,就将“秀才”改为“茂才”。同时,对一些特别讨厌的事物,不愿提及它,也要禁忌。如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元”是十分痛恨的,所以明朝人把“元来、元任、元由”等词的“元”一律改成“原”,成了“原来、原任、原由”。第二,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死亡”在人们看来是一件恐怖危险的事情,常常要对它表示禁忌。人们还用“死”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崩”,意谓天崩地塌。帝王之死,犹如天崩地塌,为大国之难,因此婉称帝王或帝后死亡。同义的还有:崩驾、崩逝崩殂等。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古代用以婉指诸候或二品以上大官之死。类似的有:薨背、薨逝、薨陨等。“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而现代则多用不在、故去、逝世等表达死亡之意,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也用安眠、安息等。第三,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这些大多是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的词语。例如,把厕所称作“洗手间”、“卫生间”等。再如,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都比较牢固,性行为受到较好的道德约束与社会控制,加之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淀,言语过程中有关“性”的一切均属禁忌之列。 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汉语的称谓中委婉语众多。作为礼仪之邦,汉民族非常重视言语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还要力求雅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义称谓语。一般说来,直称则比较通俗,婉称则显得文雅。例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比“丈人”要文雅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题目(一) 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2.汉语新词语研究 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 4.汉语字母词研究 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 6.汉语修辞研究 7.汉语多音字研究 8.汉语复活词研究 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 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 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 12.汉语惯用语研究 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 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 15.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 16.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 17.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 18.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 19.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 20.给病句一个理由

2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2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2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 2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 25.“同志”的尴尬 26.文学语言研究 27.汉语语气词研究 2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 2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 3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 3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 3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 3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 3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 37.说“秀”(英show) 38.汉语象声词研究 3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语关联词语的种类与使用

现代汉语关联词语的种类及使用 关联词语,指的是在句中起着关联作用的词语;使用得当会使文章文从字顺,若使用不当则成为病句。 一、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2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3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4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5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6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7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8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二、关联词语的使用 复句:是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一意思,但说的事情相关的句子,如: (1)海花才落,杏花又开了。 (2)河不深,可是水太冷。 (3)明天不下雨,我们上西山去。 这三个复句各包含两个分句。同一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有关系的事。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单句中也有关联词)。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些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使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1.错用关联词语: 况且何况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再说”之意,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1)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1.直称姓名 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不然籍何以至此?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称字、号、谥号 为表尊敬一般称对方时以字、号来代,有时也用谥号。 子犯请击之。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3.称官名、爵名 如果觉得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来呼。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年龄:老王、小张 泛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 谦称与敬称 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 称呼对方用敬称(尊称) “家大舍小令外人” 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 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嫒等。 常用谦辞

中英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摘要:每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中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讨论中英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别的民族的交际风格和语用习惯,消除交流上的障碍。 关键词:中英文化禁忌语委婉语 一、不同之处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禁忌语的存在导致委婉语大量的出现。委婉语和禁忌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着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尤其注重社会等级之分,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名字和称谓中。上级或长辈的名字就是一个禁忌,不能直呼其名。在中国古代,人们在起名字时,需要避开君主或长辈的名讳,以示尊重。即使在现在,人们也不会用长辈的名字给新生儿命名,然而在西方,孩子的名字中可能包含着长辈的名字,表达对长辈的尊重或纪念。 很多中国人看来表示热情友好的话,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则成了“刺探隐私”,英语中这样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own castle.”更是表明英语国家的人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在中国,亲戚朋友甚至不熟的人之间,可能会问“你几岁了”“你一个月工资多少”这样的问题,但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就是忌讳。除非

他们明确表示不介意,不然最好不要问他们以下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r wages?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much did that pair of shoes cost you? 二、中英两个民族在禁忌方面存在的相同之处 (一)死亡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忌讳“死亡”,认为提到死亡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礼记·曲礼》中这样说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佛教用语中也出现“圆寂”、“涅槃”和“坐化”这样的词。即使在现代,人们也倾向于用“走了”“没了”来表达某人的死亡,在正式场合,则会用到“仙逝”“驾鹤西归”等具有文言色彩的词。 英文中,表示“死亡”最简单的词为“die”,然而出于说话者态度的不同,委婉的说法也有着差异。一般人们会用“pass away”,“depart”,“be gone”,有时也会用“buy the farm”,“kick the bucket”这样的短语表达某个人的离世。 (二)貌 礼貌也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人们都希望遵守“合作原则”,力图回避一些“不雅”的事物。 1.关于性

语言类论文选题参考

语言类论文选题参考 一现代汉语研究 1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 2“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 3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4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5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 6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7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8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 9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10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 11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 12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 二、方言研究 1某方言本字考 2某方言语音研究 3某方言词汇研究 4某方言语法研究 5某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三、古代汉语研究

1副词“倒是”的发展历程探微 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4《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5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6《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7《诗经》叠音词研究 8《诗经》连绵词研究 9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10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11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12《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13《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14《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15《孟子》中的“其”字 16《孟子》中的“之”字 17《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18《荀子》副词研究 19《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20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四、流行语、网络语言研究 1“秀”(英show) 2浅析“~客”族词语 3流行词语“非常”浅析 4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及规范 5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6也谈“零X”(“零**”词族探微) 7“副+名”结构再探 8“很十名”现象探析 五、语言应用研究 1新闻语言研究 2广告用语研究 3法律、商贸语言研究 4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5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6报刊语言研究 7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 8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

俄汉语中的委婉语

浅析俄汉委婉语的相似性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各语种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其实质就是力 图掩饰、美化或淡化一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禁忌、敏感或令人难堪的 事物。俄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委婉语。俄语和汉语属两种各自独 立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本文重 点研究它在语体中运用的相似性。首先,本文从对委婉语的意义及其 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俄汉委婉语。其次,着重从出于避讳心理、生理现 象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对俄汉委婉语的相似性加以比较,通过 俄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分析,能够反映出俄汉民族在社会文化、价值 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和共性。希望通过本文使我们能够对俄 汉委婉语有个基础性的大概了解,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准确的 运用委婉语,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关键词:俄汉;委婉语;相似性

1. 委婉语概述 1.1 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эвфемизм)最初源于希腊语,其字面意义为“好的(或善意的) 言语”。委婉语与禁忌语(табу)有着密切的联系,委婉语的出现是从塔布开始 的。塔布,即禁忌语,该词据陈松岑考证,是人类学中的术语,最早用来指称南 太平洋汤加群岛上的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当地人与受尊敬的圣物和受鄙视的贱 物(不洁物)不随便接触,否则将会招致超自然力量惩罚的一种思想观念。(陈 松岑,1989:10)所以说,最初的委婉语是由禁忌回避的需要而产生的,属禁忌 语的代替品。 前苏联学者Л.А.Булаховский早于1953年就曾利用委婉语最初代替禁忌语 (Л.А.Булаховский,1953:182)1965年在《Словарь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的功能为其定义。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中将委婉语定义为Эвфемизмслово или выражение, заменяющее то, которое по каким-либо причинам нежелательно или неудобноупотребить.(由于某种原因对不受欢迎或不便使用的词语进行替换。)(Ф.П.Филин,1965:1722)在此定义中主要体现的也是委婉语的代替功能。1979年Ж.Ж.Варбот将委婉语的定义也只限于代替禁忌语方面。后来,语言学者Д.Н.Шмелев在《Энцеклопедия》中将委婉语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用来替代那些使说话人感到不够礼貌、或过于生硬的词语”。(Д.Н.Шмелев,1979:385-405)此定义已将委婉语的功能范围逐渐扩大-替代不礼貌、生硬的词或词语,融入了礼貌因素。 汉语中将委婉语称之为“婉曲”,指的是对于不雅的或有刺激性的事物,不 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 话来代替。(王希杰,1996:302)张宇平在其现代文化语汇丛书《委婉语》中将 委婉语定义为:“用含蓄曲折的词语来代替那些不能直说的话,而其中起替代作 用的具有含蓄曲折特点的词语称之为委婉语”(张宇平,1998:2)通过对委婉语 定义的对比,可以看出委婉语是不断发展并逐步趋于完善。 本文委婉语的定义为将一些人们认为不便于说、或不愿意说以及说出来让人 们感到不礼貌的词语,用委婉的语言加以代替。 1.2 委婉语的产生 委婉语产生于语言塔布( языковое табу)。语言塔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语言拜物教(языковой фетишизм),二是语言的禁用与代用(эвфемизм)。原始社会 人们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太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