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委婉语
中文语言中的委婉之词

中文语言中的委婉之词中文语言是一门优美而多变的语言,其中委婉之词的使用在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委婉之词是指通过使用委婉、含蓄的措辞来表达某种信息或情感,使得沟通更加得体、温和而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本文将探讨中文语言中常见的委婉之词及其使用场景。
一、委婉之词的分类委婉之词可以分为几个常见的类型,包括修饰词、比喻词、代词、动词、副词等。
不同类型的委婉之词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有所不同。
1. 修饰词修饰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或情感的词语,通常用于使描述更加温和、客观。
比如,“一点点”、“稍微”、“有些”等修饰词可以缓和命令或要求的口气,如“稍微等一下”表示等待的时间不会太长,让人感到相对舒适。
2. 比喻词比喻词是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来替代直接表达,从而使话题更加柔和。
比如,“冰山一角”、“开门见山”等词语常常用来形容某种情况的间接暗示,表达对某事某人的评价时,可以减轻直接指责或批评带来的冲突。
3. 代词代词在委婉之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或者被动语态,可以对说话者的身份进行掩饰,使得表达更加折中和委婉。
比如,“我听说”、“据说”、“有人”等词语可以降低直接性,避免过分强调说话人的立场或观点。
4. 动词动词的使用也能体现委婉之词的功效。
通过使用含糊不清的动词或表达,可以使得表达方式更加圆滑。
“推测”、“可能”、“估计”等动词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委婉的表述,避免给人一种断言或肯定的感觉。
5. 副词副词也是委婉之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适当地使用副词,可以调节语气,从而使得表达方式更加温和。
“恐怕”、“大概”、“可能”等副词的使用可以表达猜测或不确定的态度,避免过于直接或强硬的表达。
二、委婉之词的使用场景委婉之词在中文语言中的使用非常广泛,而且有着明确的使用场景。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使用场景:1. 表达拒绝或推脱在拒绝他人邀请或请求时,可以使用委婉之词,以减少对方的伤害和冲突。
比如,“我恐怕有点忙”、“这样可能会有些困难”等表达方式即表达了自己的不便,又显得客气。
浅谈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特点

抗议 等 , 也能 充分 考虑到双方 的面 子 , 从 情 感 对 立 。
不 说 的情 况下 会 选 择 使 用委 婉 语 进 行 掩 盖
及 态度 。 采 用 迂 回 的语 言 方 式 可 以 婉 转 、 含 蓄地 陈 述 事 实 、 主张 、 建议 、 乃至批 评 、 而 维 护 良 好 的 交 际氛 围 , 顺 利完成交际 目 的。 委 婉 语 在 外 交 活 动 中 发 挥 重 要 的 作
用 。
回避 敏 感 问 题 , 又 可毫 无保 留 地 表 达 情 绪 然 没 有 完 全 认 同A的 观 点 , 但 部 分 的 认 同 3. 3 传递言 外之 意的功 能
中 国人 民 是伟 大 的 人 民 。 我 们 以 借 鉴英 国学 者 利 奇 的 “ 礼 貌 原 《 ” 。 利 奇 伟 大 的人 民 ,
每 类 包括 一 条 准 两 国 人 民 一 向 是 友 好 的 , 根据 出现的语 言环境 , 我 们 把 汉 语 委 将 礼 貌 原 则 划 分 为 六 类 , 由于 大 家 都 知 道
在 日常 交 际 中 , 人 们 可 能 会 受 到 某 些 2 委 婉语 的语 用 理 论基 础
生 了主 战 与主 降 两 派 意 见 。 可见, 曹 操 的 外
语言环境的 限制 , 有 一 些 不 便 或 不 忍 直 说
的话。 为 了使 交 际 能 顺利 进 行 , 人们 会 采 用
2 0 1 3 NO . 1 3
0h a Ed u cat i on 1 n n ov Bt ] o n He r al d
汉语委婉语

一、汉语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二、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三、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四、汉语委婉语的内容
一、汉语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禁忌
因恐惧、敬畏、礼貌等原因而忌讳一些事 物或现象
(二)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世要采取 不偏不倚、公正和谐的态度,认为凡事“过 犹不及”。
二、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2.省略
死——离开了(人世) 怀孕——有了(身孕)
(三)修辞手段
1.暗喻法 贿金——油水 堕落——走入歧途
2.借代法 爱喝酒——贪杯 老色鬼——老手 坟墓——三尺土 地痞流氓——哨子
3.谐音 吸毒成瘾者——隐(瘾)君子 丈夫在家受妻子的气—气(妻)管炎(严)
四、汉语委婉语的内容
(一)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五)其他方面的委婉语
钱——金、银、钞票、现金 没钱或缺钱——拮据、手头紧、囊中羞涩
汉语委婉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 化特征、文化意识和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和行为方式。
恰当地使用委婉语不但可以避免刺 激,给人以安慰;而且可以消除粗俗, 给人以文雅。善于使用委语,可以帮助 我们有效地进行交际活动,与人交流。
汉语委婉语可以分为传统委婉语、文 体委婉语和反委婉语三类:
(一)传统委婉语 传统委婉语与禁忌语密切相关,它 主要是对死、病、葬、等禁忌事物以典 雅、含蓄、中听、礼貌的表达。
(二)文体委婉语
文体委婉语实际是指恭维话、溢美之 词。
(三)反委婉语
反委婉语又叫自谦委婉语,是指说话 者故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抬高对方,以表 示尊敬、谦虚。
三、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一)词汇手段
1.同义词替代法
残废——残疾或残障 耳聋——耳背
2.借词法
浅谈古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

浅谈古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摘要:“死”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
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用一系列委婉语来代替“死”这个黑色的词语。
这些委婉语除符合交际中的礼貌得体原则外,还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禁忌、文化观、生死观和认知方式等。
委婉语在语言交际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语言运用更加丰富。
关键词:死;委婉语;文化因素;语言交际一、委婉语委婉又叫“委曲”“曲折”“婉转”“曲指”,是汉语修辞的一种,它可以使人们的话语更得体、表达更含蓄。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这样给“委婉”下定义的:“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灾祸,所以说话时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季绍德在谈到委婉语时说:“在一定语言环境里,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叫委婉。
”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委婉辞。
”二、关于“死”的委婉语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现象,因而成为人们最大的恐惧,尽管如此,在生活中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够长寿,甚至长生不老,很忌讳说“死”这个词语,于是便用各种各样的委婉语来代替。
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中搜集的从古至今表达“死”禁忌的委婉语竟达四百多条。
仔细研究这些委婉语就会发现它们与汉民族的心理禁忌、民族文化观、生死观、认知方式等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与汉民族趋吉避凶的心理有关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我国古代人民用“死”来表示。
“死”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歹”,象人跪拜垂首于枯骨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对“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解释:“死之言澌也,澌,尽也。
是澌为凡尽之称。
人尽曰死,人所离也。
形体与魂魄相离也。
”但是死亡毕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又是一个人们不愿提及的话题,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也正符合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
浅谈汉语委婉语

浅谈汉语委婉语【摘要】语言的交际职能是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委婉语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改变完善的,它使语言的交际更为圆融和自然。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委婉语是由“指称”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而构建的一种语言替代,对任何所指物的委婉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替代来实现理想的语言效果。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语言替代【正文】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①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
李泽厚先生曾就“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论述了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也是如此密不可分。
语言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无到有,逐渐演变,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其它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在一起,反映着文化因素,同时也被文化的变迁影响。
逻辑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书中曾经有关于语言的阐述——语言图象论。
他认为语言是世界的投影,语言的结构反映了世界的结构,通过对语言的剖析,可以看清世界。
而我国杰出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对此作了浅显简明的总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语言的发展,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现象。
从空间和结构上反映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有借用、混合和融合三种情况——相互接触较多的语言中,最容易发生借用现象,这是使语言丰富发展的重要手段;混合在借用的基础上加深加广,是指在长期的混合使用过程中,一种语言或两种语言渗入① Edward Sapir,Language,P.221② L.R. Palmer,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P.151在某一语言的声音系统和意义系统中,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或指一些在一定历史过程中暂时的或只是某些因素的临时结合;融合是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的情况,语言融合的遗迹,表现为底层现象,在融合了其他语言的结构中,含有被融合的语言的某些遗留下来的因素。
浅谈委婉语

浅谈委婉语[摘要]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随着社会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性,承载一定的社会作用。
委婉语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具有民族性和变化性等特征。
本文简单介绍了委婉语的功能及分类,并就委婉语的应用领域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委婉语社会文化特征功能领域一、前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与社会文化生活相依而生、相伴而存,语言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语言的使用也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委婉语是一门语言艺术,是指用一种温和的、间接的词或短语来代替那些比较直截了当或生硬刺目的词或短语,或者对某些人来说有不快涵义的词或短语。
委婉语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性,承载一定的社会作用。
二、委婉语的产生及其特征语言的使用目的在于传递信息,进行社会交际,一般要求把话说得清楚明了以保证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和交流的成功。
但是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用缓和的或模糊的单词或表达方法取而代之,迂回曲折地陈述或暗示给读者(听者),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委婉语。
委婉语的产生有着社会文化的烙印。
1.委婉语的产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认为语言等同于语言的所指物,因此相信语言具有一种超常的魔力,是人类各种祸福的根源,若是顺应它就会受到保护,相反若是触犯它就会受到惩罚。
正因为如此,语言的禁忌就应运而生,进而出现了禁忌语。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而语言禁忌和其他不宜使用的词语一样,与委婉语有着必然的联系,或者可以这么说,禁忌语是委婉语的前生。
禁忌,顾名思义,就是要禁止和避免,但是在社会交往和语言交际中,无法避免地要论及某些现象,于是就出现了与禁忌有关的委婉语。
2.委婉语的特征委婉语具有普遍性、民族性和变化性等特点。
首先,普遍性表现在,委婉语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委婉语现象都普遍存在。
由于各国的生存环境大体相似,从某种程度上讲,委婉语还表现出共性,对于事物有大致相同的见解。
中国委婉语的特点

中国委婉语的特点中国委婉语的特点中国委婉语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在交往、表达感情和处理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
它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委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直接冲突。
中国委婉语是一种通过语言委婉表达,避免直接冲突的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或批评被认为是不礼貌和失态的行为,因此人们更喜欢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
比如,当不想接受别人的邀请时,可以说“我可能会有事”而不是直接拒绝。
2. 带有强烈的修饰色彩。
中国委婉语常常采用修辞手法进行修饰,以缓和语气、增加语韵和表达感情。
例如,当表达感谢时,可以说“大恩不言谢”或“感激不尽”,这样更加礼貌、温暖和感人。
3. 留下余地和推测的空间。
中国委婉语通常会留下一些余地和推测的空间让人们自己去理解和推断。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冲突,也可以表达对对方猜测和推测的尊重。
比如,在询问对方的意见时,可以说“你有什么想法吗?”而不是直接问“你同意吗?”。
4. 带有否定色彩的问法。
中国委婉语常常通过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态度、想法和感受。
比如,当不同意对方的看法时,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懂,你可以再解释一下吗?”而不是直接表示反对。
5. 带有礼貌和尊重的色彩。
中国委婉语具有一种婉转、礼貌和尊重的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和谐,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处理问题。
比如,当询问对方的家庭情况时,可以说“请问你家里有几口人?”而不是直接问“你有兄弟姐妹吗?”。
总之,中国委婉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了解和使用中国委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增加互信和理解。
浅析汉语中的委婉语

浅析汉语中的委婉语作者:郭真真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摘要】人们在言语交际时,由于语言中的某些词语不便直说出来,便避开这类词语或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种代替词语便成为委婉词语。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交流功能。
本文旨在从对汉语中的委婉语名称的由来、产生的原因、折射的文化内涵以及汉语委婉语的小结等方面的浅析中,来揭示委婉语这一语言、社会文化现象。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语言学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一、汉语中的委婉语名称的由来和定义。
汉语中,“委婉”一词又称“婉转、婉辞”,在唐钺先生所著的《修辞格》中,他将“委婉”用“微辞”这一名称把它列为修辞格的一种,于是产生了“委婉语”这一名称。
而在汉语中将“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
即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某些词语不能直说,又不能完全避开它们,于是只好用迂回婉转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来替代,这种具有曲达特点的词语就是委婉语。
二、汉语产生委婉语的原因(一)求吉避凶的心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认为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由此产生了对自然及各种神明的崇拜乃至恐惧,即“灵物崇拜”。
随之产生了“语言灵物崇拜”,即人们为求避祸,不敢提及神的名字,只用间接说法来指代神灵,怕自己触怒神灵。
时至今日,人们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拜天酬神,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会用“避凶求吉”的心态来选用词语,于是就产生了以禁忌和避讳为心理基础的委婉语。
如:人们给这些神灵以美称,称日神为“义和”,称风神为“飞廉”,远古神中的“女娲娘娘”、“西王母”,道教的“至尊三清”,及佛家的“佛祖”、“菩萨”“罗汉”等。
又如:北京话中,“舌”与“折”同音,人们为了图个吉利,用“口条儿”代替“猪舌头”。
此外,“送钟”改为“送表”。
(二)以礼待人的传统古人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委婉语【摘要】语言的交际职能是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委婉语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改变完善的,它使语言的交际更为圆融和自然。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委婉语是由“指称”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而构建的一种语言替代,对任何所指物的委婉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替代来实现理想的语言效果。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语言替代【正文】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①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
李泽厚先生曾就“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论述了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也是如此密不可分。
语言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无到有,逐渐演变,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其它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在一起,反映着文化因素,同时也被文化的变迁影响。
逻辑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书中曾经有关于语言的阐述——语言图象论。
他认为语言是世界的投影,语言的结构反映了世界的结构,通过对语言的剖析,可以看清世界。
而我国杰出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对此作了浅显简明的总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语言的发展,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现象。
从空间和结构上反映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有借用、混合和融合三种情况——相互接触较多的语言中,最容易发生借用现象,这是使语言丰富发展的重要手段;混合在借用的基础上加深加广,是指在长期的混合使用过程中,一种语言或两种语言渗入① Edward Sapir,Language,P.221② L.R. Palmer,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P.151在某一语言的声音系统和意义系统中,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或指一些在一定历史过程中暂时的或只是某些因素的临时结合;融合是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的情况,语言融合的遗迹,表现为底层现象,在融合了其他语言的结构中,含有被融合的语言的某些遗留下来的因素。
从时间和历史的连续中反映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分化和整化。
分化指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因素,逐渐分化为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的状态。
如方言、习惯语、亲属语言等。
语言的整化指几种语言或语言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相接近起来或逐渐一体化。
语言的作用体现为语言的职能。
“也许由于它太平淡无奇了,我们对语言很少注意,把它只看成像呼吸或者走路那样理所当然的事。
”③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用,这是语言最普通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斯大林有这样的阐述:“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④点明了语言最重要的交际职能。
语言的交际职能就是语言的生命力。
季绍德说:“在一定语言环境里,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叫委婉。
”⑤陈望道先生是这样界定“委婉”的:“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
”⑥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
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
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委婉的说法是用一个适度的、不直接的、含糊的词来取代一个令人感到粗鲁的、过于率直、具有冒犯性的词,所以委婉语通常被定义为有益或被扬升的词汇。
莎士比亚曾说过: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它一样的芳香。
所以,委婉语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和用粗俗语言陈述的内容本质是一致的。
只是选择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代替那个包含令人不悦内涵的词,尽力淡化、净化这个词语所带来的损害性联想。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③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版 P.1④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⑤季绍德《古汉语修辞》吉林文史出版社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忌讳”是汉民族心理层级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
另一方面,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而委婉语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除了上述两点,还有力求礼貌幽默、模糊政治军事局势严重性等原因。
以下分别作简单阐述。
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
人们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称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必须禁忌。
避讳就是一例。
对尊者、长者等不能直呼其名,哪怕是读音有点相近也应当回避。
再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就已产生,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避其讳,就将“秀才”改为“茂才”。
同时,对一些特别讨厌的事物,不愿提及它,也要禁忌。
如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元”是十分痛恨的,所以明朝人把“元来、元任、元由”等词的“元”一律改成“原”,成了“原来、原任、原由”。
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
“死亡”在人们看来是一件恐怖危险的事情,常常要对它表示禁忌。
人们还用“死”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崩”,意谓天崩地塌。
帝王之死,犹如天崩地塌,为大国之难,因此婉称帝王或帝后死亡。
同义的还有:崩驾、崩殂等。
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古代用以婉指诸候或二品以上大官之死。
类似的有:薨背、薨逝、薨陨等。
“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
而现代则多用不在、故去、逝世等表达死亡之意,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也用安眠、安息等。
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
这些大多是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的词语。
例如,把厕所称作“洗手间”、“卫生间”等。
再如,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都比较牢固,性行为受到较好的道德约束与社会控制,加之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淀,言语过程中有关“性”的一切均属禁忌之列。
汉语的称谓中委婉语众多。
作为礼仪之邦,汉民族非常重视言语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还要力求雅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义称谓语。
一般说来,直称则比较通俗,婉称则显得文雅。
例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比“丈人”要文雅些,但比起“泰山”、“冰翁”来,后者则更加典雅。
汉语委婉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实际上也给我们提供了汉文化中有关价值观的许多信息,为数不少的委婉语也应运而生。
例如,中国人在与价值观念有关的“钱”的问题上,态度表面看是矛盾的:一方面“君子言仁不言利”;另一方面“钱”毕竟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又离不开它。
这种“矛盾”心理在言语实践中的调和就是正面谈论“钱”时,毫无顾忌,但在涉及个人的金钱观念时,往往避“俗”就“雅”,如用“金、银、钞票、现金、款项、收银处”等代替。
这使得中国人既可以从容地谈“钱”,又能保全体面。
此外,不直言“钱”有时是缘于宗教原因或迷信心理。
例如“佛龛”,有的人就不说买,而是说“请”,因为“佛龛”作为供奉佛像的小阁子,是佛界净地,佛界是视金钱为世间浊物的,说“买”就显得俗气,有玷污佛祖之嫌。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现在用来描绘为保持体型而进行的“反肥持久战”,幽默地说明了减肥女士的决心和毅力。
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妻子比较强硬,丈夫软弱,这样的丈夫常被称为“妻管严”。
这些词语含蓄委婉,更让人回味。
在政治和军事中,也涌现出一批外交上的委婉语。
外交家常常企图将紧张局势的严重性缩小到最低限度,因而让自己的真正动机给人以模糊的印象,这样的委婉语只有行家才会明白。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⑦所谓“会猎”实指交战,这是用委婉的言词进行军事恫吓。
另外如外交抗议,政策问题,如不加掩饰地使用直言,或者不合乎国际惯例,或者造成政局不稳,运用委婉语可表现出有节的政治风度,避免冲突的发生。
总之,委婉语在含糊化、弱化、美化表达的同时,有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委婉语是由“指称”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而构建的一种语言替代,对任何所指物的委婉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替代来实现理想的语言效果。
从哲学上来说,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有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则是无规律可循的。
间接的、不规律的联系呈现出来,更多地依赖于人类思维的主观发挥。
因此,委婉语的语言替代也是一种联想替代。
委婉语的使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礼貌、自尊,或得到其它的某种特定效果。
其原因通常是由于社会文化习俗的规约,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参考书目]1.《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 1989年1月第一版。
⑦刘向《战国策》2.《语言理论》宋振华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一版。
3.《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2月第二版。
4.《聪明人说话的100个小诀窍》孙广春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5.《实用委婉语辞典》王亚军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4月第一版。
6.《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 1996年12月第一版。
7.《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三期。
8.《现代语文》2007年2月。
9.《南京社会科学(语言学研究)》2007年第十二期。
10.《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