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合集下载

委婉语的概念

委婉语的概念

1.2 委婉语的概念委婉语是指用一种不明说、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功能。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意为“good speech”。

宗教与委婉语产生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迷惑不解和敬畏崇拜。

人们认为用委婉语称呼传说中的神灵,可以起到安抚和尊敬他们的作用。

现代委婉语范畴较广,不仅包括鬼神、裸体、排泄、新盖、生育、疾病和死亡等传统禁区,而且涉及到年龄、婚姻、职业、金钱、政治和战争等当代生活中最敏感的领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又莫过于年龄、婚姻、职业、金钱、生老病死和排泄等几个方面。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委婉语的运用均十分广泛,历史悠久。

从它的广泛运用,可以体现出中英方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中国人在语言交往中喜欢试探,言辞婉转含蓄,为的就是要避免过于直接而给对方造成难堪、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英美人在交往中注意显示自我,他们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对于对方的脸面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的考虑是次要的,因此他们谈话的话题十分自由广泛,并且强调直截了当的回答。

中英方这种交际观念和模式的差异常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就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寻求中英文化融入的切入口,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因素的融入,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加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

英语/ Euphem ism0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os, 其中前缀eu- 的意思是/ good0或/ w ell0, / phem e0即speech的意思。

整个字面意思为ausp icious, good 或fortunate speech, 即/ 好听的话0或/ 中听的话0。

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或塔布( taboo) 有关。

汉语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

一、汉语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二、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三、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四、汉语委婉语的内容
一、汉语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禁忌
因恐惧、敬畏、礼貌等原因而忌讳一些事 物或现象
(二)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世要采取 不偏不倚、公正和谐的态度,认为凡事“过 犹不及”。
二、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2.省略
死——离开了(人世) 怀孕——有了(身孕)
(三)修辞手段
1.暗喻法 贿金——油水 堕落——走入歧途
2.借代法 爱喝酒——贪杯 老色鬼——老手 坟墓——三尺土 地痞流氓——哨子
3.谐音 吸毒成瘾者——隐(瘾)君子 丈夫在家受妻子的气—气(妻)管炎(严)
四、汉语委婉语的内容
(一)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五)其他方面的委婉语
钱——金、银、钞票、现金 没钱或缺钱——拮据、手头紧、囊中羞涩
汉语委婉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 化特征、文化意识和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和行为方式。
恰当地使用委婉语不但可以避免刺 激,给人以安慰;而且可以消除粗俗, 给人以文雅。善于使用委语,可以帮助 我们有效地进行交际活动,与人交流。
汉语委婉语可以分为传统委婉语、文 体委婉语和反委婉语三类:
(一)传统委婉语 传统委婉语与禁忌语密切相关,它 主要是对死、病、葬、等禁忌事物以典 雅、含蓄、中听、礼貌的表达。
(二)文体委婉语
文体委婉语实际是指恭维话、溢美之 词。
(三)反委婉语
反委婉语又叫自谦委婉语,是指说话 者故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抬高对方,以表 示尊敬、谦虚。
三、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一)词汇手段
1.同义词替代法
残废——残疾或残障 耳聋——耳背
2.借词法

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载体。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笔者从语言的灵物崇拜、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独特的人文景观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死亡;委婉;文化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原义为“说得好听些的话”。

其主要特征就是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从而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窘迫。

委婉语并非汉民族独有的语言现象,它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

但是汉语中委婉语的数量却远远多于其他民族语言,特别是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谈及委婉语时曾经说过:“…死‟的别名为最多。

”[1]这话的确不假。

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九《人死别称》条就列举了19 个“死”的别名;龚延明《古代“死”的别名》一文中列举了67 个;吕友仁、冯好杰在《〈古代“死”的别名〉补遗》中又增补了186 个。

在这些“死”的别名中有很多都是死亡委婉语。

当然,他们所涉及的仅仅限于古代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死亡委婉语的数目已经远远不止这些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语中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这就有必要探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一、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本来是与劳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一种交际工具。

但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生死、地震、雷电、火山爆发、日月全蚀等自然现象不理解,在“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认为各种现象包括言语现象都是精灵变化所至。

他们对言语产生神奇的幻想,同时也萌生出崇敬或恐惧感,认为言语有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以免灾,以至于将言语所代表的事物和言语本身等同起来,即将表示祸福的词语看成是祸福本身,因此在言语生活中,小心谨慎地使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唯恐触怒神灵。

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灵物崇拜,为避凶而形成的避讳等语言现象皆由此而来。

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普遍性_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普遍性_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第12卷第6期2007年12月 新 余 高 专 学 报JOURNAL OF X I N Y U C OLLEGE Vol .12,NO.6Dec .2007—54 —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普遍性———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高 萍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委婉语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因此是各种社会文化特征的缩影。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分析了英汉委婉语在文化语境中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认为委婉语的运用反映了不同语言中许多共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即社会文化普遍性。

而这种社会文化的普遍性正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社会文化普遍性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7)06-0054-03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高萍(1982-),女,江西新余人,助教。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委婉语也不例外。

汉语和英语分别归属两个不同的语言家族,存在巨大的社会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许多障碍。

难道语言间由于文化渊源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就没有共通性了吗?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运用,探索不同语言间的社会文化相似性,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寻找理论的支撑点。

一、委婉语的定义Euphe m is m (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 m is mos,它的前缀eu (好)和词根phe me (说话),意为g ood s peak (说好听的或者善辞令)。

在古汉语中,委婉语被称为“曲语”,指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以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

委婉语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恰到好处的语言形式。

《韦氏新大学词典》(W ebster ’s Ne w Collegiate D icti onary )对其这样定义:“substituti on of an agreeable or inoffensive ex p ressi on for one that may offend or suggest s o mething unp leasant (当某种表达可能冒犯或引起别人不愉快时所替代运用的一种令人愉快而友善的表达)”。

论汉语委婉语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论汉语委婉语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出于 即时语 境 的需要 .
“ 事 ” “ 体某 些 器 官 ” 性 和 人 与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息息 相关 , 但人 们 却 往往 不 愿 直接 提 及 。在 中 国传
统文化 中 , 人们的性心理十分保守 , 对此 也羞 于表 述 , 以与此相关 的“ 所 性事 ” “ 、 人体某 些器官” 等话
① 爷爷走得早 , 我连见见他的机会都没有。 ②他 呀 !他在 医院躺 了几天就去见老祖 宗去
了!
③ 身患重病的她 , 然天天上街去捡破 烂换钱 依 养活她 的两个孩子 ,然而在一个雨天的某个 角落 ,
她 终 于得 到 了解 脱 。
益——礼貌 ” [ 。出于避讳和礼貌 的需要是使用委
题 的用 词 , 人们 很 注重避 讳 。如 :
“ la ak指出 :意义源于语言与环境的 Wii H n s lm ‘ 相互作用 , 而不 囿于语言本身 ”[] ' 。在使用委婉语 6
的 时候 , 即时 语境 起 着 重要 而 又灵 活 的作 用 。它会 与 即时 语境 相 摩擦 出其 即时 的委 婉义 , 用 十 分灵 运 活 。例 如 你 家 里 开 着 窗 户 ,客 人 说 :今 天 可 真冷 “
①她亲戚来 了, 所以体育课需要请假。
② 这 一 对 小 情侣 刚 刚 尝 到 了偷 吃 禁 果 的 滋味
儿 。
③她走路时, 胸前的苹果惹人眼馋 。 句 中的“ 亲戚” “ 吃禁果 ” “ 、偷 、苹果 ” 都是人们
在 日常 生活 中对 禁忌 的婉 称 。那么 相关 的词 分别 还 有: 事 、 假、 月 例 忠实 的老 朋 友 ; 亲热 、 于 随便 、 过 房 事、 同居 、 心 结合 、 球 得 分 ; 身 进 玉峰 、 胸 、 牙 宝 酥 象

汉语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

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

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一、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1、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正是禁忌语的存在,刺激委婉语的产生,促进其数量的扩大。

自古以来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死”字,一般会借用其它的词语委婉含蓄地来表达。

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

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礼记•曲礼》。

僧尼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磐、圆寂”;道徒去世的婉称有“遁化、羽化、”;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等;为正义事业而亡称之为“捐躯、牺牲、阵亡、就义”。

委婉语实质上是禁忌语的变体,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任务。

2、与人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要的,有些敏感性、刺激性的字眼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这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段话:“后基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

’”齐王见孟尝君威望高,势力大,恐危及自己的统治,想撤他的职,但又不愿直说,所以以“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

”为借口来委婉表达其意。

3、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这种求“雅”心理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有关性、排泄、阴私等方面的字眼,人们常常把它们与“粗俗”、“不洁”连在一起,因此这些方面的词多用委婉语,于是有了“去一号”、“方便一下”等词。

其它领域不愿直说的字眼也可用委婉语表示,如“停尸房——太平间”、“身体有病——不舒服”、“没钱——囊中羞涩”、“傻——弱智”。

浅析汉语禁忌语、委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浅析汉语禁忌语、委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委婉语还体现 了在儒家文化 的影响下 ,人们对生活追求雅致 的社 会心理。如果一个人满 口的污言秽语 ,就会被社会指责为没礼貌;如果 个人可以在交谈中合理地使用委婉语就可以使其谈吐显得大方雅趣。 人们在情感上的天然本能会抵触一些使人不愉 悦的事物 , 像涉及生理器 官、 生理现象 、男女眭事等内容。相对来说 ,西方社会对于 “ 性 ”的观 念较为开放。而我国,尤其是在古代 ,人们受着儒家思想 的熏陶,性心 理是含蓄而害羞的, 对于男女之事向来是讳莫如深。如 : 宝玉 只管红着脸不言语 ,袭人却直瞅着他笑。迟 了一会 , 宝 玉才 把梦中之事说与袭人听。说 到云雨私情 ,羞得袭人掩面伏 身而笑 。宝 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 ,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 l l 之事。 ( 曹雪芹 《 红楼梦 》 第六回 ) 这段文字有三处 “ 含糊词语 ”来委婉表达宝玉的性事 ,即 :梦中
文化艺术
父 ), “ t h e M a k e r ” ( 造物者 ) 等等 。在 中国,晚辈们做什么事情首 先要对得起 的是他们 的祖先 而不是上帝 ,加之古代早期人们在观念 中 把象征物和被象征物混为一体 ,人身抽象为一个名字 ,名字则被物化 为人的各个方 面,后朝历代不 断地深化这一观念 , “ 名讳 ”制度应运 而生。这点笔者会在后 面的论述中会详细分析。 2 .体现 了人们对尊严的维护 。 在生 活中 , 人们会 把社会 尊严 看作是十分重要的东西 。衡量人们 社会层次 的一个标准便是职业 ,在人们 的潜意识 当中会把脑力工作者 视为高贵的工作 ,体力工作者看作卑微的工作 。为 了维护那些从事被 认为社 会地位 相对低 下人员 的 自尊 ,人们会使 用委婉 语来抚慰 这些 从 业人员的心理压力和感情刺激 。比如说在西方 “ g a r b a g e c o l l e c t o r ” ( 清洁工 ) 变为 “ s a n i t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 公共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 中则使 用环境美化师 ,保洁人员等词 。这些委婉语的产生突出 了人类 的共同特性 :追求平等的意识 ,渴求得到社会的认 同与尊重 。另外 , 人们也会 为了维护一些境遇不好 、深处不利地位的人或事 ,创造一些 委婉语 。英语 中把穷人称为 “ t h e n e e d y ” ( 需要帮助的人 ),称不幸 的人为 “ b e d o w n o n o n e ’s l u c k ” ( 时运不佳 的 )。 在汉语 中这样的 现象就更为多见 :称考试的不利为 “ 坐红椅子” “ 失利” “ 落榜” ; 称仕途 的不利 为 “ 初 衣” “ 谪仙” “ 青衫” ;称处境的不利则用 “ 怀 壁” “ 贾谊服鸟” “ 抱璞”等词汇来委婉表达。人们在 日常生活 中 倾 向选择使 用这些 既可以维护尊严又有一定慰藉 作用的委婉语 ,使对方 得 到心灵的抚慰。

汉语委婉语文化效应分析

汉语委婉语文化效应分析
由 的 婚 娴观 念 . 然人 们 在 追 求 “ 单爱 ” 当 简 的 同时 也 给 家庭 带 来 了不 安定 的因 素 。
委 婉 语 应 用 于 政 治 经 济 领 域
递 信 息 并 取 得 良好 预 期 效 果 的 是 正 面 义
化效应 . 与之 相 反 的 是 负 面 文 化效 应 。 委 婉 语 作 为 人 们 在 交际 过 程 中 , 为适 应 社 会
委 婉 语 既是 对 这 类 人 准 确 的指 称 . 减 轻 又 了 对 他们 的伤 害 . 在 最 大程 度 上 维 护 了 更 他 们 的 自尊 . 现 了 社会 对他 们 的 人 文 关 体
怀。
水 、 、 气 等 纷 纷 提 价 , 府 及 相 关 职 能 电 燃 政
部 门召 开 价 格 调 整 听 证会 , 初 在 听 证 会 起 上 还 能 听 见 人 们 畅 所 欲 言 , 如 今 许 多 人 而
调控” ,经 济 运 行 中出 现 的 不 景气 现 象 是
文 化 和 交 际 主体 心 理 需 要 , 对那 些 不 便 或 不 能 直 说 的事 情 . 用 含 蓄 曲折 而 又能 传 选
达 本 意 的语 言 形 式 来 代 替 的 一 种 语 言 文
化 现象 , 用 得 当 势必 产 生 正 面 的 文 化 效 使 应 , 之则 会 产 生 负 面 的文 化 效应 。 反 对此 ,
社 会关 系
委 婉 语应 用 于 日常 生活 领 域
死 亡 和 伤 病 是 任 何 人都 无法 避 免 的 , 但 也是 人 们 最 忌 讳 的 , 因此 在 交 际 中总 是 尽 可能 地 使用 委 婉 表 达 。 老 人终 寿而 死 如
为 “ 终 正 寝 ” 末 成 年 人 的 死 是 “ 折 ” 寿 . 夭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提要: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汉语秉承汉文化的影响,一直以含蓄婉转著称,因此言语交际中多使用委婉语。

本文主要从宗教因素、等级观念、礼仪传统、历史典故等方面讨论文化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禁忌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语言人文性中的文化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

它主要是指对语言起约束或促进作用的那些制度、规则以及保持并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差异性的特征。

语言是有人文性的。

语言的人文性是指在语言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于根元在《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中提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人类文化的许多信息,打上人类文化的种种烙印。

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言就体现着不同类别、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的独特的人文性,语言和民族文化、人类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言和文化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

语言是可以折射出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面镜子。

文化对语言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本民族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各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会使用不同的委婉语。

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制约。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语用等诸多不同的方面。

委婉语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表现在文化对语言的实际运用的影响。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尽量使语言和具体的语境相适应,委婉语是为了不让人感到不适而借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人们会从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到隐含的意义。

这是文化对语言影响的具体表现。

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经受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礼貌婉转的风格。

委婉语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特定文化的缩影。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特定的委婉语。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因素
中国的宗教教派众多。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自唐朝时传入我国的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所以它认为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解脱,人们死后就可以免受痛苦,认为死后灵魂才能够得到救赎,由此产生了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成佛、圆寂、坐化”等等。

道教发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得到成仙,认为这样才可以超脱生死,过着没有苦难,没有拘束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仙逝、得道成仙、羽化、归道山、仙游、仙去、驾鹤归西”等等。

二、等级观念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法制的影响,祖国就形成了尊敬老人、长辈的美德。

语言方面也深受其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重名分,讲人伦”封建观念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的亲族制度。

宗族内部十分重视辈分和长幼,因此称谓也是讲究辈分和长幼有序的,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年幼对年长、学生对老师都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要遵循特定的称谓规律。

在古代就有着严格的避讳制度,君主和长辈的名讳是一个禁忌。

所以就有了“万岁爷”“陛下”这样的委婉语。

读到长辈或者君主的名字时要念作其他的词语,写到相关的字时也要有所添减,以示尊重。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有一些词语的委婉语也表现出等级观念,比如说“死亡”,《礼记·曲礼》中说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在中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亘古不变的优良传统,老人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

在中国老人享有特权,不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中老人都是受到尊重的。

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来帮助年轻人,“老”在中国是智慧的象征,代表“经验、学识、成熟、可靠”等。

因此我国并不避讳“老”字,还把“老”字放在姓氏后用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表示尊重,如“王老”“刘老”。

三、礼仪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性是诗人堕落和身心败坏的东西,加上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人们在谈到性或者是相关的事情的时候会运用一些委婉的说法,比如把性行为称作: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等,女性的月经称作:例假、来事儿、大姨妈来了、来好事儿了等等。

生育虽然被看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出于礼貌却不能直言,因此产生了相关的委婉语:“有喜了”、“有了”、“要当妈妈了”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作“文明礼仪之邦”,在交际过程中注重对他人的尊敬和自己的谦让,在提到自己或者和自己有关的人时会运用谦称,而对对方却运用尊称,比如:在称呼自己时说“鄙人”,而尊称对方为“阁下,师傅”;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为“贱内”、“犬子”,而尊称对方的妻子、孩子为“尊夫人”、“令公子”,为了表示自己的谦虚,但同时不对长辈造成不敬,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而尊称别人的父母“令堂”“令尊”。

四、历史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下来许多神话故事,历史典故以及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这些都成为委婉语的来源。

人们根据这些故事或者作品,为事物创造出一个委婉的说法。

这是有着鲜明的汉民族的文化特征的。

如:“东窗事发”婉指阴谋败露,相传南宋奸臣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

秦桧死后不久,儿子秦熺也死了,妻子王氏请来一位道士为儿子超度亡灵,道士来到阴间,在秦熺的带领下见到了正在收审的秦桧。

秦桧神情黯淡地对道士说:“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出自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幸盘荒》。

“名落孙山”婉指考试或者是选拔没有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萁豆相煎”婉指骨肉自相残杀,是出于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

他的才能被兄长魏文帝曹丕妒忌,于是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于是就作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历史典故,“破镜”婉指夫妻分离;“秦晋之好”婉指婚姻;“吴市吹箫”婉指沿街乞讨等等。

由典故的来的委婉语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五、其他
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刚认识也是不同的,由于民族文化的心理差异,给数字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比如说“六”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个机箱的数字,代表着吉祥、幸运、平安、兴盛等美好意义。

“四”与“死”同音,因此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属地,人们尽量避免,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等方面都尽量避开这一数字。

现在的楼房中第四层被称为“3A”层,这里“3A”就是“4”的委婉表达。

中国人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社会下严格的封建礼教的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社会观和辩证和谐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形成了以“含蓄”,“婉转”著称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语言的使用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希望对方从自己的委婉语中领会真实意义。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冯建民,许丽红.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对英汉语言感情色彩差异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3).
[2] 韩斌,张文会.禁忌语及其文化根源[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3).
[3] 苏新星.山西方言中语言禁忌的文化心理浅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9(3).
[4]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 张曲.从委婉语和禁忌语看东西方文化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