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

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

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作者:张莉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4期摘 ;要: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本文旨在对英汉语言交际中经常运用的几类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差异,以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委婉语;英语;汉语1.委婉语的内涵委婉语在英语中称为euphemism,它源自希腊语euphēmizein,其中eu-的含义是well,-phēmē的意思是speaking,加起来的意思即“说好话”。

委婉语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文雅的语言表达形式。

恰当地使用委婉语,可以减少因为直截了当的措辞而产生的种种不愉快的联想,使沟通更加顺利。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在表达形式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2. 常用英汉委婉语的对比2.1 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几乎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忌讳直接谈及“死亡”,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它,因此大量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就应运而生。

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认为人死之后升入天堂与上帝同在,从而使灵魂得到拯救,因此多数用比喻的手段陈述这一事实,表达了人们一种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的良好愿望。

在英语中常用pass away,to breathe your last(咽下了最后一口气),to go to heaven(去天堂),rest in peace(安息),to go to another world(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等说法来婉称“死亡”。

而在中国文化中,神仙一样的生活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状态,所以中国人往往用仙逝、去世、驾鹤西去、了结尘缘、谢世、归天、长眠、故去等词语,把死比作像神仙一样飘然而去,不再在人世上遭受苦难了。

2.2 有关“年龄”的委婉语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体隐私及私人权利都是他们极力保护的,不想被人知道,更不想受到外界的干预。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具有颇多相似处。

但因其属于不同语系、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在委婉语方面的差别尤为明显。

本文对“生理现象”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促进人们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加深彼此间的文化了解。

关键词:生理现象委婉语表达形式文化内涵1. 引言使用委婉语是世界各个民族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邓炎昌,1989:220)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

这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在表达形式以及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试从“生理现象”方面几种主要委婉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

2. 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对比世界上的不同民族都是人类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人类共同的生理现象和生理特征。

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很忌讳另人不快、感觉不雅的生理现象,从而经常采用间接、回避、模糊、甚至美化的委婉方式来迂回地表达令人不悦的生理现象(魏在江,2001:7)。

因此,英汉“生理现象”的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英汉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历史、文化、思维、心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英汉“生理现象”方面的委婉语的区别就更为明显。

本文对“生理现象”之排泄、疾病、死亡三个方面的委婉语进行了对比分析。

2.1 排泄世界各民族历来对人体所排出的各种气味和污物持厌恶避讳的态度。

这方面的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非常丰富。

如表示“上厕所”,英语有:go to the public comfort station, see the stars, see one’s aunt, 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do one’s business, get some fresh air 等等。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研究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研究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研究作者:王金林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当中。

英汉两种语言中,也都有大量委婉语的使用。

虽然英汉委婉语中存在共性,但由于不同的语言特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两者还有很大的差异性。

本文通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互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异同;英汉互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70-02一、引言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

在特定的语境,人们往往会使用温和、动听的委婉语来代替粗鲁、刺耳、令人不适的言辞。

使用委婉语常常是为了回避或掩盖某些严酷的社会现实,或为了防止“语出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得文明礼貌。

委婉语这种修辞格在各种语言现象中都是常见的,可以说使用委婉语是各个民族语言的共性。

英汉委婉语虽然存在一些共性,但不同的语言特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两者还有很大的差异性。

正确理解委婉语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难度。

下面本文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并讨论其翻译技巧,以便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使用委婉语,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二、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分析既为委婉语,英汉委婉语从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等角度来看,有一定的相似性:对某种忌讳的事情进行委婉让人容易接受的表达,如:英语中的pass away, in heaven,汉语中的“逝世”,“到极乐世界去了”;或是在交际中避免冒昧无礼伤害到他人的话语,如连没有如何职业的housewife,现在也自称为housemaker,甚至household executive,汉语中的“车夫”变为“司机”;又或是有时具有一定欺骗性,将丑陋的事情藏匿于美好之中。

从英汉委婉语应用对比中透析民族文化异同

从英汉委婉语应用对比中透析民族文化异同

从英汉委婉语应用对比中透析民族文化异同◆刘浩然委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交际手段大量存在于英汉语言中。

任何民族的委婉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本文通过语言实例对英汉语言中相同交际目的的委婉语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分析各自的民族文化异同。

英汉委婉语应用对比民族文化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是人们使用语言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看,它是属于行为禁忌民俗的一种特殊表现。

一、英汉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具有表达内容的禁忌性、表达形式的含蓄性、表达语义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能够使语言交际变得顺畅和谐,避免了直白表达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

由于文化差异,英汉委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就其产生的心理基础来说大致相似,基本上可分为避讳心理、礼貌心理和掩饰心理。

1.避讳心理大量的社会、心理、语言上的禁忌正是委婉语产生的前提。

早期的禁忌语无疑主要针对妖魔鬼怪等可怕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死亡、疾病、性、排泄、生理缺陷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那就是禁忌语。

给人的感觉就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

反之,如果间接表达,给人的印象就是含蓄、中听、有礼。

例如,死。

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属于自然现象。

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不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一现象,便想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这一切。

由于忌讳“死”这个字,关于“死”的委婉语就产生了。

《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到了近代,死亡的委婉语越来越多。

如“夭折”“断弦”“玉碎”“牺牲”“捐躯”“殉职”等。

民间把正常的死亡叫做老了、走了、不在了、过世、长眠;把自杀叫寻短见;被枪决而死的叫“吃花生米”。

中国是一个宗教大国,对不同宗教的信仰也让人们创造出不同的“死”的宗教委婉语。

如对道教的信奉,让人们将死亡称作“仙逝”。

而佛教中和尚的死亡被称为“涅磐”“圆寂”或“坐化”。

英汉“死亡 隐喻文化差异探究

英汉“死亡 隐喻文化差异探究

英汉“死亡隐喻文化差异探究作者:赵振华刘政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英间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级制度、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对比,探讨了汉英“死亡”隐喻的成因。

关键词:英汉“死亡”隐喻文化差异成因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中,语言中的“死亡”隐喻有着特定的某种表达形式,它受人们的宗教、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死亡”隐喻的表达打下文化的烙印,本文从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级制度、自然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汉英“死亡”隐喻的生成。

1.宗教信仰英语国家大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按照《圣经》的教义,人生在世是救赎的过程,只有经过种种磨难,死后才能得救,升入天堂,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英语中死亡隐喻语源自《圣经》,不少体现了基督教的人生观及其对死亡的宗教解释。

基督徒认为,上帝用泥土造人,人死后就应归土(return to dust/earth);临死前人应上帝的召唤(be called to God/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并“交上自己的账本”(hand i n one’s account),汇报自己的所作所为,听候上帝的“最后审判”(the last judgment),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英文“死亡”隐喻中都有归西的说法(Go west),但事实上他们不能完全等同。

“go west”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暗指人的生命消失就像太阳落山一样,没有宗教意义。

而汉语“归西”中的“西”则指佛教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

比起英语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未能对全民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一些“死亡”隐喻。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言语禁忌的多样性,委婉语也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汉语受道家神仙学的影响,用“隐化、迁形、物化、遁化、羽化、气散、归道山”比喻死亡;“鹤”是道教观念中较有灵性的动物,传说中的仙人总是由鹤陪伴着或是乘鹤而行。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文化内涵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文化内涵
化背 景和社 会 习俗 ,会 使不 同的 民族 产 生不 同 的委 婉语 。多 种形式 的 委婉 语反 映 出了形 形 色
色的 社会心 理状 态 和语 言文 化 内涵 。汉 民族和 西方 民族语 言 中的委 婉语 ,丰富 了汉语 及 英语 的词汇 ,增 加 了人们交 际 过程 中的表达 方式 , 反 映着 不 同民族相 同或 相 异 的社会 心理 及文 化
母 ”说 成 “ 失恃 ” , “ 父母 双 亡 ”称之 为 “ 弃
委 婉 语 (u h mi - 词 最 早源 于 希 腊 语 epe s m) e p e s s,是 生 活 中 那 些 刺 耳 的 、粗 俗 u h mimo 的 、给 人 带 来 不 快 的 或 被 视 为 禁 忌 的 语 言 替
达 “ 因身心缺 陷需 要进 行特殊 教育 的儿 童 ” ,
在 中国 则用 “ 智 ”代 替 “ 能儿 ”。病 人发 弱 低 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 用 ma d,常 常 用 “n t l h r o al e e”或 t

到现 代 ,也有 许 多关 于 “ 亡 ”的说法 。 死 比如对 领 袖或 著 名 的人 物 ,我们 会说 “ 逝
涵。
关 键 词 :委 婉 语 ;对 比 ;文 化 内 涵


引 言
关 , “ 亡 ”在人 们 心 中是 个恐 怖 的 、不祥 的 死 字 眼 ,生 怕提 及此 词会 招来 横 祸 ,同时 为 了对 长 眠者 表达 怀 念和 尊敬 之情 ,对 亲属 表达 安慰 之 意 ,汉 英语 言都 创造 了 大量 的委婉 语 。 中国从 古代 开 始就 出现 了许 多与 “ 亡 ” 死 有关 的 委婉 语 ,反 映着 中华 民族 各方 面 的文化 习俗 。 “ 亡 ”的委 婉语 ,不仅反 映 了 中国古 死 时 的社会 制 度 ,等级 观念 ,而 且也 折射 出了人 们 的宗教 信 仰及 中庸 和谐 ,如把 死 人 的事称 为 “ 事 ” ,把 “ 丧 丧父 ”说 成 “ 失估 ”,把 “ 丧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解读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解读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解读摘要:模糊性是委婉语的主要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传递一些不宜直接表达的信息,便使用委婉的方式,通过语言中这只“无形的手”搭起传递信息的桥梁。

“死亡”是人们最忌讳直接提及的词语,这在东西方具有显著的共性。

关于死亡非直接的、暗示性的表达方式枚不胜举,它是委婉语最典型、最多样化的一种。

本文受伍铁平关于委婉语研究得出的四种机制所启发,着重从文化和语境两个纬度,解读英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特征及差别性。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义;模糊性;文化;语境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34-02一、引言委婉语的产生源于禁忌,而古今中外的禁忌语中,最典型的是对“死亡”现象的禁忌。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人在死亡面前总是感到一种神秘而可怕的力量,中西方各民族都不愿直接提及它,但有时又不得不提,因而改用另一种间接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死亡”这个概念。

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有400多种,而汉语更加丰富,多达480多种(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

在日常生活中,委婉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福勒(h.w.fowler)在其adictionary ofmodem english usage(《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65)中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一种适度或模糊的(vague)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率直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

”吴铁平教授领先在其《模糊语言学》中分析了委婉语,并指出“婉词的基础有时是‘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吴铁平,1999).此外,关于委婉语与模糊性的关系的文章很少,仅零星散见于一些杂志和学报上。

本文拟从死亡委婉语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解读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二、委婉语的基本特征“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

”(吴铁平,1999)。

模糊性是指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

从汉英语“死”的委婉表达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汉英语“死”的委婉表达看中西文化差异

- 236-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从汉英语“死”的委婉表达看中西文化差异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腾凤【摘要】“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也无法抗拒的生理现象。

死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论你的种族,宗教信仰,还是不同文化生活背景。

本文对比了汉语和英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表达法,以及“死”的委婉表达法在两个民族中体现在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及宗教信仰四个方面的特征。

从而找出出现这种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死 对比 委婉表达法 文化差异 原因死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生理现象,不论种族,宗教信仰,还是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自古中国就有许多关于“死亡”的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同样在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to go to the way of all flesh ”(走众生之路)等。

人们害怕“死亡”,也不愿意提及“死”这个可怕的字眼,但又不得不提及。

因此,衍生了“死”的许多委婉说法。

一、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也体现在了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上。

如:1.单音节:崩、薨、卒、殒、殇、谢、终、陨、灭、亡、殉、故、殁、去、逝、殂;2.双音节:不禄、弃禄、驾崩、晏驾、宾天、大行、大寰、大归、铸鼎、龙鼎、遗弓、上崩、升遐、登遐、弃朝、弃世、夭折、夭亡、短折、凋谢、中殇、玉折、玉摧、玉碎、星陨、损背、见背、捐背、殂落、殂谢、殒命、歼化、身故、物故、去世、逝世、病逝、过世、沦谢、谢世、故世、辞世、故去、亡故、长眠、安眠、毙命、疾终、永眠、就木、溘逝、溘谢、断气、咽气、合眼、闭眼、千古、下世、老了、没了、考终、寿终、作古、作故、涅槃、圆寂、灭度、坐化、升天、示寂、入寂、入正、示灭、灭谛、殉道、归真、登陟、仙逝、仙游、仙去、上仙、蝉脱、蜕化、羽化、骑鹤、驾鹤、鹤化、化鹤、物化、隐化、遁化、归西、归天、献身、舍身、舍命、殉国、殉职、牺牲、效死、阵亡、光荣、效命、授命、成仁、归主、横死、丧生、丧命、完蛋、蹬腿;3.三字惯用语:山陵崩、弃群臣、弃天下、弃平居、弃馆舍、弃堂帐、没成人、登莲界、见上帝、见阎王、上西天、翘辫子、下地狱、归西天、吃枪子、回老家、永别了、不在了、谢宾客、安息了、睡着了、爬烟囱;4.四字格:千秋万岁、龙御(驭)止宾、宫车晏驾、鼎湖龙去、命归黄泉、命丧黄泉、命赴黄泉、撒手人寰、玉楼受召、玉楼修记、地下修文、英年早逝、兰摧玉折、哲人其萎、玉陨香消、香消玉殒、红消香断、葬玉埋香、倩女离魂、珠沉璧碎、玉碎珠沉、离开人世、离开人间、不在人世、不在人间、寿终正寝、溘然长逝、杀身成仁、英勇就义、英勇牺牲、为国捐躯、以身许国、以身殉国、马革裹尸、舍生取义、肝脑涂地、千秋之旦、百年之后、一命呜呼、与世长辞、瑶池添座、见马克思;5.其他:流尽最后一滴血、到极乐世界、离开了我们、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睡着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分析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对中西委婉语跨文化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内在联系。

关键词:委婉语;传统委婉语;文体委婉语;宗教文化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

根据《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委婉语的分类和功能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

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

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

委婉语的功能有:避讳功能、避俗功能或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淡化或夸张功能)。

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二、英汉两种语言死亡委婉语不同的原因
1、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
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味着"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Cod"(被召唤到上帝那) or "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账)。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

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有着与基督教“来世”相似的“世代轮回”之说。

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

英语中“死”的很多委婉: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be asleep in the valley,be in Abraham’s bosom, be promoted to glory),be taken to paradise, etc。

汉语中则主要是来自与道教和佛教有关的用语,如道教有关“死“的委婉语有:羽化,仙逝,仙游,登仙,成仙,归西,归天,驾鹤西去,驾返瑶池等;佛教的有:坐化,入寂,圆寂,物化,升天,灭安,涅磐,转世,归真,迁化,归寂等。

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

2、不同的语言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
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 sleep"、"to be at rest"、"to return to 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不管哪个民族都把死亡看得非常神秘,也非常忌讳说“死”。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不说“死”字,似乎“死神”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因此,人们往往用“死”的委婉语代替“死”字。

其实,从符号学角度讲,语言是一种符号集,是一定语言形式和一定语义的结合体,语言形式和实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并不具有超
人的魔力。

然而,由于以前的人们不太了解语言的本质,加之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了解不足,“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

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某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社会成员认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坚持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得罪这个根源,谁就要得到惩罚;反之,讨好它则会得到庇护和保佑。

”(陈原)这种“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对语言的迷信思想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很普遍。

“死亡”也许是人们最惧怕、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因此英汉语中有着大量有关“死”的委婉语。

英语有:be at rest ,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answer the final call, n, breathe one’s last, , be no more, throw up the cards, etc。

汉语中有“老了,没了,逝世,病故,作古,辞世,去世,与世长辞,上西天,升天,等。

虽然英汉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是它们的表达形式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

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因阶级、地位、等级、身份、对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

皇帝“死”的委婉语还有“驾崩、弃群臣、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

皇太后、皇后死也称“晏驾”。

对美女的死称为“香消玉殒、玉碎珠沉”。

战死为“牺牲、捐躯”等;名人死为“逝世、谢世”;一般亲友为“安息、离世”;坏人的死为“见阎王、完蛋了、蹬腿了、呜呼哀哉”等。

但英语“死”的委婉语却没有这么繁多。

3、汉语存在着特有的“语音禁忌”和历史背境。

我国民间迷信的人认为,73和84是两个“槛”,民间流传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许多老人都不愿意说上述年龄,常多说或少说一岁。

这些被视为与死相关的数字要回避。

许多与“死”谐音的字也属禁忌之列。

有很多地方送礼物不送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

胶东渔民吃鱼不能说“翻”,只能说“调个头”,“翻”即“翻船”,意味着死亡,所以要避讳。

这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三、结束语
“死亡”委婉语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

对“死亡”的委婉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时是出于迷信眼;有时不愿引起心中厌恶或悲痛的感觉;有时则是由语用功能驱动,在交际行文中表达多死者的尊敬、赞美、怀念或贬损之情。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拨开“死亡”委婉语的神秘外壳,我们发现,在它们的身上都有民族文化的印记。

对比分析中英“死亡”委婉语, 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促进社会的文明礼貌,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孔庆成:委婉语现象的主体透视[M),外国语,19932.
3、陈原. 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